從藝術角度來看中印文化交融:中國保持開放,印度故步自封

2020-12-12 排頭博覽

靈動的少女身著薄如蟬翼的紗麗,身姿曼妙,美目流光,伴著充滿異域風情的音樂翩翩起舞,皎皎的明月和璀璨的星光都為她沉醉,潺潺的流水和飛舞的蝴蝶也為她喝彩。

這是87版《西遊記》第24集插曲《天竺少女》描繪的一幕,當時唐僧一行人即將行至西天,卻在天竺遇到了玉兔幻化成的少女。這首歌在玉兔精與唐僧成親時響起,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這首許鏡清作曲,閆肅作詞的《天竺少女》和87版《西遊記》一樣,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豐富了很多個兒時的美夢。

《天竺少女》之所以膾炙人口,多多少少因為它有一些"咖喱味"。歌名中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電影給人的印象就是"一言不合就開跳",大量的歌舞是印度電影的特色之一。

同為文明古國,古印度對中國的影響深遠而廣泛,由中國人作詞作曲的充滿印度風情的歌曲《天竺少女》,只是文化匯融與升華的一個縮影,海納百川的中華文明正是在這一次次發展與超越中,才能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如同長江、黃河這兩條"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奔騰的恆河也哺育了繁榮的恆河文明,依託肥沃的恆河平原,一代代人在此繁衍生息。這片以農業為主的土地上產生了要求人們信服"四大皆空"的宗教——佛教。可以說,古印度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就是佛教的傳入,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後,古印度的音樂、舞蹈、樂器、繪畫、建築等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其中,音樂無疑是不同文明交流的一座橋梁,古往今來,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音樂作為記錄自己情感的方式。心情好的時候就把愉悅的見聞寫在歌裡,痛快地唱出來,心情不好就將煩悶的情緒寫在歌裡,哽咽地唱出來。即使聽歌的人語言不通,不理解歌詞的意思,但是卻能明確感受到歌中蘊含的感情,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大抵就是如此。

從西漢末年起,古印度本土的樂舞也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天竺樂》。三國時期,《天竺樂》就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敦煌壁畫中造型各異,神態優美的舞姬,她們跳的舞很可能就是《天竺樂》。唐代時期的樂器,曲項琵琶和五弦琵琶也是於大約公元350年由古印度傳入我國的。

自古以來,"詩詞歌賦"便是文人墨客摯愛的雅事,顧炎武曾寫過"詩從歌伎,辯使坐賓驚",古代的詩詞大多非常適合配樂演奏,通常也都是通過人們口口相傳的方式來傳播,因此我國的詩歌史也是音樂史的一部分。

歌曲之所以適合傳播,平、上、去、入這四個聲調的搭配使用發揮著重大作用。而按照陳寅恪先生在《四聲三問》中的觀點,四聲中的平、上、去三聲實依據及摹擬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轉讀佛經之三聲歸納得來,可見印度音韻對中國詩歌體裁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印度歌舞的影響力還輻射到了其他地方,驃國(現緬甸)也是佛教國之一,音樂舞蹈都受古印度影響。唐貞元十八年,驃國到唐朝獻樂,白居易曾作《驃國樂》:"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珠纓星宿搖,花鬥藪龍蛇動。"表演者頭身之上布滿花紋,身披珠纓錦佩,敲銅鼓,吹玉螺,舞起來跳躍旋轉,像龍蛇飛動,至今在緬甸民間舞蹈中還能看到這些特點。

除了音樂之外,在藝術方面,我國的雕塑受到古印度的影響也很大,敦煌莫高窟中衣袂飄飄,千姿百態,已經成為莫高窟名片的飛天,實際上是由佛教中的乾闥婆和緊那羅轉化而來的。

在佛教中,"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二者是夫妻,分別是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後,二人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和為一體,稱為"飛天"。

這個與印度神話伴生的仙子,與中華文明相遇後發出了耀眼的光芒。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飛天於洞窟初建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經歷了十個朝代的興衰更替,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在一千餘年的時間裡,飛天的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

總體來說,敦煌飛天的特點是動作流暢,體態豐腴,手執樂器,憑藉飄曳的衣裙和翻飛的彩帶而凌空翱翔。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稱:"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可以說,飛天的故鄉雖在古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華文化共同孕育成的,敦煌飛天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

那麼,中華文化對古印度的影響大嗎?答案是:不如印度對我們的影響大。

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文化不如他們,這點看看中華文化對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的影響就可以知道。原因或許在於,印度與中國之間聳立的喜馬拉雅山成為了天然屏障,脈阻斷了一部分交流,但是佛教能在中國流行開來,正說明了中國並不。而印度的文化實際上出現了斷層,現在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帶來的,很多事情已經不可考證,沒有像中國一樣,每一代的發展脈絡都清晰可見。

時間撥回到千年之後,中國與印度還是隔著喜馬拉雅的天然屏障,這兩片土地上的人都經歷了生老病死,五千年前的月光照著五千年後的人,美麗的天竺少女還在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由不同文明共同描繪出的飛天依然翱翔在莫高窟的壁畫中,和平與發展固然是當下的主題,但是沒有誰能保證有哪兩個國家一定不會兵戎相見。

現在印度國內正在掀起"抵制中國貨"的浪潮,導火線是6月15日爆發的中印邊境衝突,有趣的是,在中國卻並沒有出現"抵制印度貨"的活動。

有人笑言這是因為印度沒什麼可抵制的,但究其根源,在於莫迪上臺之後印度民族主義抬頭,而民族主義則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放任民族主義盛行,那麼這個民族很可能會失去包容性,沒有了求同存異的意識,長遠來看或許會成為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有一種觀點認為,發生在中美、中印之間的摩擦,實際上是不同文明與觀念之間的碰撞。事實上,每一種文明都是根植於它所紮根的土壤,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同書寫,沒有優劣之別,只有合不合適之分。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任何先進的文明都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和融入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果只守著固有的成果,沒有新鮮的血液注入,那麼這個文明終將失去生命力。這也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在為燦爛的中華文明感到驕傲的同時,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去面對其他民族的文明。

相關焦點

  • 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結果
    其一是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主要流傳於漢族地區,它歸屬於正統的中國佛教範疇,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顯教與中國文化對話的產物,保持了更多印度大乘佛教顯教的成分;其二是藏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主要流傳於藏蒙及山西、四川、北京等廣大漢族地區,它歸屬於正統的藏傳佛教範疇,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密教同中國西藏地區的文化對話的產物,以印度大乘密教的成分為主體;其三就是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體系,主要流傳於漢族的廣大民間地區
  • 莫迪:印度將向中國公民開放電子遊客籤證
    中新社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 馬海燕)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15日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印度將向中國公民開放電子遊客籤證。「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莫迪再次用俗語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在印度也有同樣的說法:『財富的增長源於給予,財富就是知識,高於一切身外之物。』這是兩國智慧統一的實例。」莫迪表示,自己的中國之行首站選擇西安,就是想追隨中國唐朝僧人玄奘的足跡,中印大規模的交流始於唐朝。孟買成為港口和造船中心,和中國的棉花貿易分不開。
  • 文化碰撞花火中印攜手探索電影新未來
    中國和印度都是四大文明古國,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有著數千年交流互鑑的歷史。進入新時代,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中印雙方正在越來越多的方面加強合作。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一直有一股印度熱,從《摔跤吧!
  • 中印文化交流新篇章:印度菩提伽耶正覺塔展出中國唐卡
    中國國家民族畫院唐卡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桑傑本指導學生繪製唐卡(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桑傑本在菩提樹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2019年1月17日,傳統文化海外行·青海熱貢藝術桑傑本唐卡展在印度菩提伽耶正覺塔開展。
  • 中印經濟文化交流新觀察
    從這一角度認識兩國關係,得出的結論就是兩國應該也可以共同發展,兩國共同發展的重要條件就是兩國不斷深化互利合作,這也是兩國政界當前和今後的共同重大課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中印關係雖然經歷了風風雨雨,但基本上是處於一種「冷和平」狀態。
  • 中國與印度學者探討石窟藝術
    新華社孟買3月2日電(記者佘勇剛)中國敦煌研究院與印度索邁亞大學1日晚在孟買舉辦石窟藝術論壇,中印兩國學者就佛教石窟藝術進行了交流。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比較分析了中國莫高窟和印度阿旃陀石窟的異同,介紹了敦煌研究院在石窟監測與保護、文物數位化、佛教美術史研究等領域取得的成就。
  • 「中印文化論壇」在南京南山湖風景區星空城堡開幕
    7月2日上午,由中國社會藝術協會聯合多家文化企業、知名藝術家及相關文化團體所舉辦的「中印民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南京南山湖風景區星空城堡隆重開幕。此次活動旨在為2019年「中印文化論壇」的召開舉辦籤約儀式,由著名油畫家楊林川與印方代表人員現場籤約,中國社會藝術協會主席邱新建、印度駐上海總領事Anil Kumar Rai,以及中印兩國文化和企業界代表共計約150人見證了儀式的完成。
  • 印度電影來啦!第七屆中印論壇印度電影展映活動正式啟動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楊玉)作為第七屆中印論壇的一部分,5月17日下午,第七屆中印論壇印度電影展映活動在廊坊壹佰劇院正式啟動。中印論壇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印度友好協會品牌項目,自2009年5月以來已成功舉辦七屆。
  • 從亞洲世紀到全球治理:文化視角下的中印關係
    【摘要】以「亞洲世紀」為脈絡,從文化的視角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印關係,筆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和印度經濟自由,是中印恢復傳統友好關係並達成「亞洲世紀」共識的前提;殖民主義文化及其遺產長期阻礙著中印解決邊界問題;中國對於印度多元文化、宗教文化和印度教民族主義缺乏認識,使中國不能真正、準確地了解和理解印度
  • 中印軍長級會談:確保雙方保持克制 印軍方態度強勢
    原標題:中印舉行第八輪軍長級會談:確保雙方一線部隊保持克制,避免誤解誤判微信公眾號「國防部發布」11月8日發布中印兩軍第八輪軍長級會談聯合新聞稿。11月6日,中印兩軍在楚舒勒舉行第八輪軍長級會談。
  • 中印電影產業拓展聯合 上影與印度EROS將深入合作
    5月16日,在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見證下,剛剛第五次獲得「全國文化企業30強」榮譽稱號的上影集團與印度電影製作及發行公司EROS在上海籤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中國和印度的電影市場開發範圍內傾力合作,探索雙邊商業機會,促進雙方電影在對方市場的進入、拓展及推廣。此備忘錄的籤訂標誌著中印兩國電影合作正向著戰略化、產業化方向堅實邁進。
  • 印度批准中印邊境談判新機制 突發事件直通北京
    周晶璐  據《印度快報》13日報導,作為增加印中兩國就邊界問題互惠互信的重要一步,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CCS)近日批准新的中印邊界管理機制。據悉,雙方下一輪正式的邊界磋商將於11月開始,印度方面已經調動相關部門與會,預計將在此次會談中就達成一個協議展開正式談判。
  •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國打服印度,打出50年和平
    1850年之後,英國抵達印度對其進行侵略行為,隨後從印度出發進入中國西藏實行侵略行為,而英國和印度的擴張政策與中國近代時對邊境的無防禦措施,使得如今發生中印矛盾,並開始針對中印邊界發生軍事衝突。實際上,中印邊境一直都不曾清晰地進行劃分過,但是古代中國與印度一直都在一條習慣性的邊界上保持著安全距離,始終未給對方帶來不便。但是英國在撤出印度殖民地之前,就開始不斷為印巴兩國之間製造矛盾衝突,而這時便有一個叫麥克馬洪的英國人把中印分界線劃到了中國領土上,這也是導致中印衝突的一大原因。
  • 中印兩國的文化對比,這6種印度文化習俗讓中國人無法接受
    中印兩國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曾經創造了數千年輝煌的文化,至今民間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習俗。中印作為近在咫尺的鄰居,這6種印度文化習俗讓中國人都無法接受。中印不同的表達方式2.貧富共存的文化在中國也有窮人和富人,而印度的貧富分化更加嚴重,窮人和富人似乎相處的很融洽。比如在孟買最繁華的商業區,附近可能就有髒亂的貧民窟。街道上走著光鮮亮麗、珠光寶氣的富人,路旁就有橫七豎八地躺著窮人和狗,他們一無所有、風餐露宿。
  • 徐梵澄文化研究中心亮相本地治裡,印度官員盼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和遊客
    孫衛東大使向徐梵澄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誠摯祝賀。孫大使表示,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作為兩大文明古國,中印人文交流源遠流長。1000多年前,玄奘西行,將佛教經典帶回中國。1000多年後,徐梵澄先生懷著對印度文化的濃厚興趣,來到這片神奇的土地。
  • 事關中印邊境,印度外長有所暗示,中國須警惕
    年以來籤署的多項協議、「中國對邊境實控線上部署數千士兵的不同解釋將(中印)雙邊關係推向史上最困難階段」等言論,就此詢問中方態度。 很明顯,在中印局勢問題上,印度外長企圖「甩鍋」中國,以此來混淆視聽、炮製污衊中國的言論。
  • 看懂印度在阿克賽欽地區的平衡戰略需求,破解中印衝突
    ,主要是加勒萬河谷和班公湖地區,發生多次交鋒和衝突,嚴重影響了中印兩國關係發展。而近期中印在班公湖南岸發生嚴重衝突以後,印度外長提出中印關係應該保持平衡。那麼什麼是印度的平衡戰略需求?如何從戰略平衡角度看懂中印邊界西部地區的交鋒?筆者結合各方面資料,希望通過該篇文章給你帶來介紹。  首先要說明的是,邊疆地區的交鋒,其主要目的不是每一寸領土的爭奪,而是佔據戰略要地,爭取戰略主動,守護國家安全。
  • 中國真比印度差嗎?穆迪調高印度評級,調降中國評級!龍象誰牛?
    作為同一家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穆迪,對中印兩國評級,一降一升,讓人也許深感困惑。作為一個族群,都比較在乎外界對自己族群的評價,無論是中國普通百姓還是印度普通百姓都對自己國家有濃厚的感情。這也是人性使然,沒有人喜歡別人貶低身邊最親的人。當一個族群,就會上升到國家的高度,但是這些不重要……讓我們認真比較兩個國家,自古以來中印就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交往也是最多的國家。就以我們最位驕傲的大唐盛世,在西遊記裡唐僧西天取經就是跑到印度獲得佛經。
  • 印度外長對中印對峙表態 印度外長說了什麼
    【印度外長對中印對峙表態】12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以下為部分實錄。印度廣播公司記者:印度外長蘇傑生稱,中國為其在實控線上部署數千名士兵提供了不同解釋,將雙邊關係推向了有史以來最困難的階段。
  • 第七屆中印論壇印度電影展映活動在廊坊啟動
    第七屆中印論壇印度電影展映活動的啟動現場。記者 駱梓炫 攝長城網5月17日訊(記者 駱梓炫)5月17日下午,第七屆中印論壇印度電影展映活動啟動儀式在廊坊壹佰劇院舉行。會議現場。記者 駱梓炫 攝記者從啟動儀式上獲悉,此次中印論壇印度電影展映為期兩天,分別在5月18日、5月19日晚上6點至10點,展示《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鬧寶萊塢》、《厲害了,我的國》與《無畏之心》等8部電影,放映地點在壹佰公園的草坪廣場,每晚放映2部電影。印度方表演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