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的少女身著薄如蟬翼的紗麗,身姿曼妙,美目流光,伴著充滿異域風情的音樂翩翩起舞,皎皎的明月和璀璨的星光都為她沉醉,潺潺的流水和飛舞的蝴蝶也為她喝彩。
這是87版《西遊記》第24集插曲《天竺少女》描繪的一幕,當時唐僧一行人即將行至西天,卻在天竺遇到了玉兔幻化成的少女。這首歌在玉兔精與唐僧成親時響起,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這首許鏡清作曲,閆肅作詞的《天竺少女》和87版《西遊記》一樣,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豐富了很多個兒時的美夢。
《天竺少女》之所以膾炙人口,多多少少因為它有一些"咖喱味"。歌名中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電影給人的印象就是"一言不合就開跳",大量的歌舞是印度電影的特色之一。
同為文明古國,古印度對中國的影響深遠而廣泛,由中國人作詞作曲的充滿印度風情的歌曲《天竺少女》,只是文化匯融與升華的一個縮影,海納百川的中華文明正是在這一次次發展與超越中,才能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如同長江、黃河這兩條"母親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奔騰的恆河也哺育了繁榮的恆河文明,依託肥沃的恆河平原,一代代人在此繁衍生息。這片以農業為主的土地上產生了要求人們信服"四大皆空"的宗教——佛教。可以說,古印度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就是佛教的傳入,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後,古印度的音樂、舞蹈、樂器、繪畫、建築等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其中,音樂無疑是不同文明交流的一座橋梁,古往今來,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音樂作為記錄自己情感的方式。心情好的時候就把愉悅的見聞寫在歌裡,痛快地唱出來,心情不好就將煩悶的情緒寫在歌裡,哽咽地唱出來。即使聽歌的人語言不通,不理解歌詞的意思,但是卻能明確感受到歌中蘊含的感情,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大抵就是如此。
從西漢末年起,古印度本土的樂舞也隨佛教一起進入中國,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天竺樂》。三國時期,《天竺樂》就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敦煌壁畫中造型各異,神態優美的舞姬,她們跳的舞很可能就是《天竺樂》。唐代時期的樂器,曲項琵琶和五弦琵琶也是於大約公元350年由古印度傳入我國的。
自古以來,"詩詞歌賦"便是文人墨客摯愛的雅事,顧炎武曾寫過"詩從歌伎,辯使坐賓驚",古代的詩詞大多非常適合配樂演奏,通常也都是通過人們口口相傳的方式來傳播,因此我國的詩歌史也是音樂史的一部分。
歌曲之所以適合傳播,平、上、去、入這四個聲調的搭配使用發揮著重大作用。而按照陳寅恪先生在《四聲三問》中的觀點,四聲中的平、上、去三聲實依據及摹擬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轉讀佛經之三聲歸納得來,可見印度音韻對中國詩歌體裁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印度歌舞的影響力還輻射到了其他地方,驃國(現緬甸)也是佛教國之一,音樂舞蹈都受古印度影響。唐貞元十八年,驃國到唐朝獻樂,白居易曾作《驃國樂》:"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珠纓星宿搖,花鬥藪龍蛇動。"表演者頭身之上布滿花紋,身披珠纓錦佩,敲銅鼓,吹玉螺,舞起來跳躍旋轉,像龍蛇飛動,至今在緬甸民間舞蹈中還能看到這些特點。
除了音樂之外,在藝術方面,我國的雕塑受到古印度的影響也很大,敦煌莫高窟中衣袂飄飄,千姿百態,已經成為莫高窟名片的飛天,實際上是由佛教中的乾闥婆和緊那羅轉化而來的。
在佛教中,"乾闥婆"意譯為天歌神,"緊那羅"意譯為天樂神,二者是夫妻,分別是印度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後,二人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和為一體,稱為"飛天"。
這個與印度神話伴生的仙子,與中華文明相遇後發出了耀眼的光芒。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飛天於洞窟初建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經歷了十個朝代的興衰更替,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在一千餘年的時間裡,飛天的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
總體來說,敦煌飛天的特點是動作流暢,體態豐腴,手執樂器,憑藉飄曳的衣裙和翻飛的彩帶而凌空翱翔。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稱:"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可以說,飛天的故鄉雖在古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華文化共同孕育成的,敦煌飛天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
那麼,中華文化對古印度的影響大嗎?答案是:不如印度對我們的影響大。
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文化不如他們,這點看看中華文化對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的影響就可以知道。原因或許在於,印度與中國之間聳立的喜馬拉雅山成為了天然屏障,脈阻斷了一部分交流,但是佛教能在中國流行開來,正說明了中國並不。而印度的文化實際上出現了斷層,現在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帶來的,很多事情已經不可考證,沒有像中國一樣,每一代的發展脈絡都清晰可見。
時間撥回到千年之後,中國與印度還是隔著喜馬拉雅的天然屏障,這兩片土地上的人都經歷了生老病死,五千年前的月光照著五千年後的人,美麗的天竺少女還在伴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由不同文明共同描繪出的飛天依然翱翔在莫高窟的壁畫中,和平與發展固然是當下的主題,但是沒有誰能保證有哪兩個國家一定不會兵戎相見。
現在印度國內正在掀起"抵制中國貨"的浪潮,導火線是6月15日爆發的中印邊境衝突,有趣的是,在中國卻並沒有出現"抵制印度貨"的活動。
有人笑言這是因為印度沒什麼可抵制的,但究其根源,在於莫迪上臺之後印度民族主義抬頭,而民族主義則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放任民族主義盛行,那麼這個民族很可能會失去包容性,沒有了求同存異的意識,長遠來看或許會成為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有一種觀點認為,發生在中美、中印之間的摩擦,實際上是不同文明與觀念之間的碰撞。事實上,每一種文明都是根植於它所紮根的土壤,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同書寫,沒有優劣之別,只有合不合適之分。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任何先進的文明都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和融入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果只守著固有的成果,沒有新鮮的血液注入,那麼這個文明終將失去生命力。這也是我們該思考的問題,在為燦爛的中華文明感到驕傲的同時,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去面對其他民族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