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無敗績的名將李牧,比起戰神白起,誰更厲害?
文/歷史老講堂
最近筆者偶然重新看了一遍《尋秦記》,重新認識一代古代名將李牧。在筆者的腦海裡,白起和李牧都是一生無敗績的名將,白起外號戰神,屠夫,一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李牧就不同,其早期在北方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人。接著又乘勝滅簷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遠遠逃走。其後十多年,趙國北邊穩固,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的城邑。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漢武帝以傾國之力都不能辦到的事給李將軍給辦到了!
李牧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史記中是作為趙國鎮守北邊的優秀將領開始介紹的,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講講這位運動戰鼻祖——李牧。
筆者查閱大量歷史資料,李牧,生年不詳,據推算當生於趙武靈王后期。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強秦為主,曾兩次大破秦軍。趙國北邊和匈奴接界。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推行「胡服騎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屢敗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並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惠文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
筆者查閱歷史資料發現,趙武靈王時雖築了長城抵禦匈奴,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務。趙孝成王時,派李牧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在代雁門郡。抗擊匈奴的鬥爭中,李牧即表現了其傑出的軍事才能,為了有利於戰備,李牧首先爭取到趙王同意,自己有權根據需要設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帥府,用作軍事開支。筆者核實資料發現,針對趙軍和匈奴軍的特點,李牧深思熟慮後採取了系列的軍事經濟措施。他將邊防線的烽火臺加以完善,派精兵嚴加守衛,同時增加情報偵察人員,完善情報網,及早預警。在這一點上,當今的新羅馬帝國很有心得,效仿得卓有成就。
但是,趙王聽說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認為他膽怯無能,滅了自已威風,很生氣,立即將李牧召回,派另外一員將領來替代。新將領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軍隊出戰,幾次都失利,人員傷亡很大,而且邊境不安,百姓沒有辦法耕種和放牧。趙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請李牧復職,李牧閉門不出,堅稱有病,不肯就任。趙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強令李牧出山。李牧對趙王說:「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趙王只好答應了。
筆者深入探究注意到,李牧大敗匈奴之後,又趁勝利之勢收拾了在趙北部的匈奴屬國,滅襜襤、破東胡,收降林胡,迫使單于向遙遠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憂患。在這次取得輝煌勝利的戰役以後,懾於趙軍之威,過了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筆者核實資料發現,約在前246年以後,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訂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令筆者覺得惋惜的是,李牧這位縱橫沙場的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所誓死保衛的祖國君臣的手中,其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以致司馬遷義憤地罵趙王遷「其母倡也」。趙國是戰國後期的第二軍事強國,被秦國滅亡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是「用人不信,自毀長城」。筆者核實資料發現,前有趙孝成王在長平之役中以趙括代廉頗,造成長平慘敗,趙軍死45萬人,元氣大傷;繼之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迫使廉頗奔魏投楚,失去良將;後又有趙王遷冤殺李牧,招致趙國最後的滅亡。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傑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如果不殺李牧,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筆者核實資料發現,戰國時期各國的將領的作戰對象基本都是各諸侯國之軍隊,亦即是民族內戰,與他們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戰對象是民族外敵,且在與野蠻外族徵戰中,以最精彩輝煌的方式實現了勝利。因此,李牧有理由獲得後世更多的尊敬。
筆者認為,史記是本文學性好的紀事史,卻不是一本好的編年史,太史公在書史時,是以他的視角選取材料和故事的,使得我們常常難以得到許多具體事件的詳貌,在兩千多年時間長河中基本散佚的原始典籍後,只能遺憾地留下難以彌補的空缺。
可以說李牧所處的環境和壓力要比白起惡劣多,李牧相比白起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