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
抗擊匈奴,一戰成名
李牧早年是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一開始李牧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匈奴一來就把所有的牲畜、財產和百姓集中到堅城壁壘中,像這樣過了好幾年,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匈奴卻認為李牧是膽小,從而造成他「怯戰」的假象。趙王也因他的「怯戰」而心生不滿,臨陣換將。結果換上去的大將貿然出擊,大敗而歸。
趙王不得已又重新啟用李牧。李牧再次就任後,厚積薄發,忍辱負重。在準備武裝了1萬3千精銳騎兵、5萬步兵、10萬裝備強弓硬弩的弓弩手、1300輛戰車後,並且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鬥志昂揚都願意打一仗。李牧覺得戰機成熟了,李牧採取誘敵深入,合圍包抄的戰術,並佔據有利位置,最終全殲10萬來犯的匈奴騎兵。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真可謂「一戰封神」。
連卻秦軍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精銳盡失。公元前244年,趙王讓樂乘代替廉頗大將軍之職位,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去了。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李牧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時趙國最後的依靠。
公元前234年,秦軍來犯,趙將扈輒不敵,趙軍被全殲10萬。李牧臨危受命從匈奴防線調往抗秦一線。當時秦軍連戰連勝,士氣極盛,李牧到任後,深溝高壘堅守著,挫其銳氣。秦軍大將桓齮也是知兵之人,他知道長期消耗對遠徵的秦軍不利,於是就率軍攻打肥下,想對趙軍來個圍城打援。而李牧採用攻其必救、斷其後路的策略,在秦軍主力去肥下後,李牧集中兵力襲擊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的秦軍及輜重。桓齮回救大營的時候,李牧設置伏兵,大破秦軍。此戰稱為肥之戰,是典型圍殲戰的範例,李牧因此功被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軍再次攻打趙國時,秦軍選擇兵分兩路:一路由鄴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邯鄲;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拊邯鄲之背。李牧迅速分析形勢,南守北攻,各個擊破,擊退了秦軍,同時南距韓、魏。
慘遭冤殺
公元前229年,由於趙國先後發生了大地震和饑荒,民心動亂。於是秦國再次調集幾十萬大軍,傾國而至。李牧再次率軍與秦軍對峙。這次秦軍統帥是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王翦深知李牧極為棘手,於是秦國買通趙國奸臣郭開,散布謠言說李牧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趙王聽到謠言不加查證就派人取代李牧,還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秦國兵臨城下,只過了三個月,趙國便滅亡了。
評價
武安君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扼腕嘆恨。
宋人徐均有一首詩是這樣評價李牧的:
良將身亡趙亦亡,百年遺恨一馮唐。
當時不受讒臣間,呂政何由返故鄉。
我是小趙看歷史,各位朋友戰國四大名將,你們是如何排名的?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