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老虎
大家可能會想到現代社會的老虎傷人事件
談及之餘,總會想到
「武松打虎」的橋段
但是中國人打虎歷史可不是武松開始的
可以說在三四千年前甲骨文字中就有跡可循
在上古時期,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與動物界鬥爭,作為「百獸之君」的則老虎成為首要打壓對象,逐漸打老虎也成了一種帝王宣示武力的方法。《逸周書集訓校釋四》記載「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秦漢時,《史記·李將軍列傳》載飛將軍李廣射虎,「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魏晉時期,中原戰亂,由於世家大族崇尚「文化打虎」,史冊中充斥著以德伏虎,用道德來感化老虎的祥瑞記錄。《何法盛晉中興書·晉諸公別傳·杜夷君》即載:「君弟子三人。隨道士邢邁入宣城涇縣白水山。去縣七十裡,餌術黃精,經歷年所。有鹿走依舍邊伏眠,邁等怪之,乃為虎所逼。邁乃咒虎退。鹿經日乃去。」唐宋時期,一些民間獵人由於長期狩獵,總結出了一套打虎辦法,甚至以此為業。《太平廣記》中記載:「潯陽有一獵人,常取虎為業,於徑施弩弓焉。」
在中國古代,除了生存原因之外
人們打虎的另一原因是隨著醫學的發展
老虎的藥用價值被發掘
唐代孫思邈撰寫的《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藏》載
「(虎骨)治肝虛寒勞損,口苦,關節骨疼痛,筋攣縮煩悶。」
那麼老虎的藥用價值除此之外還有哪些
值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為此而冒險打虎
翻開古醫書,除虎骨外,還有虎肉、虎睛、虎牙
虎筋、虎爪、虎腎、虎膽、虎肚、虎膏亦供藥用
那麼就隨老張一起翻閱古典醫書吧
老張曰:
「古方如下,請勿擅用;若要治病,請詢專家」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虎肉
性味:甘酸,溫。
《千金·食治》:"味酸,溫,無毒。"《本草衍義》:"微鹹。"《醫林纂要》:"甘酸,熱。"
主治:補脾胃,益氣力,壯筋骨。治脾胃虛弱,噁心嘔吐,瘧疾。
《別錄》:"療噁心欲嘔,益氣力。"《千金·食治》:"止多唾。"《本草拾遺》:"肉及皮主瘧。"《醫林纂要》:"壯筋骨,消食積,化骨哽。"
用法:內服,煮食。
附方:治老人脾胃虛弱,噁心不欲飲食,常嘔吐:虎肉半斤(切作臠),蔥白半握(細切)。上件以椒醬五味調炙之,空心冷食為任。(《壽親養老新書》虎肉炙方)
虎眼
主治:鎮驚,明目。治驚悸,癲癇,目翳。
《別錄》:"療癲。"《千金·食治》:"主驚癇。"孟詵:"主瘧病,小兒熱,驚悸。"《綱目》:"明目去翳。"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
附方:
治癇疾潮搐,精神恍惚,煩亂不寧,口乾喜水,或時讝語:虎睛一對(微炒),犀角屑、遠志(去心)、梔子仁,大黃各一兩。上件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食後。(《楊氏家藏方》虎睛丸)治小兒驚癇掣瘲:虎睛細研,水調灌之蠱,大小加減服之。(《經驗後方》)治小兒夜啼:大蟲眼睛一隻,為散,以竹瀝調少許與吃。(姚和眾)治瘧,發作時節不定,寒熱甚者:虎睛一枚(生搗細末)臘月豬血少許,硃砂一分(細研),阿魏一分(研末)。上件藥,都研令勻,用粽子尖七枚,和丸如黍粒大。以綿裹一丸,納鼻中。(《聖惠方》)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威脅人的「虎患」已然不再
但是威脅老虎的「虎患」卻日益嚴重
每年的7月29日,是世界老虎日
由於人類活動的侵擾
它們已經喪失了高達93%的野生習性
老虎是世界上最瀕危的物種之一
已經有十分之三的老虎亞種滅絕了
目前世界上現存老虎數量大約在3,890頭
所以,老張在此隆重推薦五禽戲之虎戲
畢竟「藥補不及食補 食補不及動補」
《雲笈七籤·導引按摩》「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二擲,長引腰,乍起,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
老張推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關注WXID「張何武說」
回復「華佗」
獲取「華佗五禽戲」
想要獲取「華佗五禽戲教學視頻」
關注WXID回復「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