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玄是江南地區的道教創始人之一,他的大名在台州的道教界應該是如雷貫耳。位於仙居縣括蒼山脈西麓的道教第十洞天(俗稱括蒼洞,當地百姓稱為四十五洞,傳說直通東海龍宮)傳說是葛玄修煉成仙的場所之一。
不過今天我們不去括蒼洞,去探訪葛玄生活居住修煉過,被後人命名為葛園村(葛玄村)的地方。
在下各鎮東岙村的東岙電站停車,一行五人沿著保存較為完好的古道徒步上山。因為起步走得急,一位同行的女士大概身體機能沒有充分調動起積極性,提起了抗議。為了確保安全,其家人送她下山,並安排車輛接回家。
我們四人繼續。
路上遇到了後來居上的東岙村老村長帶著外孫、外孫女也去探訪葛玄村(當地叫葛園村,應該是葛玄諧音的演變),於是一起同行。老村長很健談,對當地的傳統地名文化非常精通,一路上給我們指點了十八崀崗山、大牛山及傳說故事,告訴我們外灣村、裡灣村的區別及分界線,讓我們知道了東岙村因為位於羊棚頭村的東向,所以叫東岙村;還有一個西岙村,因為括蒼水庫而被整村移民……還讓我們知道了原外灣行政村下轄的自然村球園村,目前還有一戶人家在堅守,並遠遠地告訴我們球園村在哪裡。說實話,這些知識,書本裡沒有,就是有也是抽象的,沒有實地的操練,書裡得來總覺空。這些已經只有幾個老人在留守的古山村,大概在不遠的將來,終將消失在茫茫的歷史大海中,直至毫無印記。
一路上的山道也有小地名,在一個已經屋頂已經全部倒塌的路廊裡,老村長說這個地方叫稍巖,因為以前斫柴人擔柴到這裡總要把柴靠在路邊的巖石上稍作休息,久而久之,就叫稍巖了。
在外灣村到葛園村的一段山路裡,老村長說這裡叫「雙格踏道」,因為部分兩個踏道格由一塊巖石鑿出……到了路邊的一塊巖石邊,老村長說,解放前葛園村有土匪盤踞並把銅錢埋在這塊巖石下,解放後有村民在巖石下挖到了銅錢。
地名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地名的出處,都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
到了一個竹海深處的彎頭,看到了已經十分破敗沒人住的幾間房子,村長說這裡就是葛園村了。
轉過這個彎頭,在山的一側還有一幢兩層磚混結構的房子,目前整修完好,整個村子裡已經只有一個八十多歲的阿公居住著。老村長和老人熟悉,遠遠地打起了招呼。
我特地走到了老人的房簷下,想看看有沒有門牌,老人告訴我這裡沒有安裝過門牌號。有點小小的遺憾,葛玄的名號,台州各地都在爭搶,我見到台州中級法院旁邊的小山上都有「葛玄茶文化研究院」什麼的,仙居有個葛玄村,為什麼連個門牌號都沒有呢?
老村長帶我們參觀了曾經有外地客商向開發括蒼景區前期投入的竹製住宿設施(後因故開發沒有成功),在這個曾經輝煌過的「五星級大酒店」附近,傳說就是葛玄搭棚居住過的地方,只是葛玄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經2000年過去,現在只留下了傳說,草棚遺蹟無處尋。
在老村長的帶領下,我們插進了偏路,去探訪葛玄煉丹洞(老村長一直說是葛洪修煉的地方,民間確有葛洪的傳說,但官方資料記載的是葛玄,葛洪是葛玄的侄孫),那是一條順著山溪而下的路線。
路途之艱辛就,只能說,成仙之路並不平坦,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修得天上仙,成仙也沒有捷徑。
煉丹洞位於括蒼山腰的一個空曠地帶,洞並不深邃,但足以讓葛道長煉丹之用。洞前一支從山頂下來的長流水常年不斷,道骨仙風呼之欲出。
不知道是太興奮還是葛道長覺得我不夠尊敬,居然在洞前結結實實摔了一跤,老馬失蹄了。
進入洞內,冥想當年葛玄煉丹成仙的樣子……同行的說要是能撿到一顆仙丹多好啊,我只能說,你膽子大,敢想!
老村長說,我們乾脆走個小環線吧,不回葛玄村了,直接從葛玄煉丹洞再往下走,不遠的地方有個「滴水巖」,是岙裡片第一高山瀑布,有百多米高,也是常年不斷流,這個地方外人一般找不到,今天一併帶你們去吧。
這等好事,我們自然屁顛屁顛地跟著。路雖然難走,不,有些路段根本就沒有路。自稱沒有文化的老村長說,路不路的怎麼說,三個人走過了,第四個人再走就是路了……不知道魯迅先生聽了這話,會有什麼感想?
滴水巖沒有讓我們失望,看圖。
老村長說,他們這裡還有個和朱元璋傳說有關的洪武壩,仙居縣誌可能叫螞蟻壩,我給你們留個電話,下次可以帶我們去看看。
我先查查仙居縣誌去,洪武壩是必須要去的了。
20201002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