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天氣轉涼,一股濃濃的秋意撲面而來。大家在享受涼爽的同時,也要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夏秋之際,正是感冒頻發的時節。提到感冒,黃醫生最近看到一條痛心的新聞。
27歲的研究生小張,生命就此定格。從入院到死亡,僅僅7天時間。在這短短的7天裡,他卻經歷了巨大的折磨,高燒,腹瀉,橫肌紋溶解,腎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而這痛苦的根源,竟是一場小小的感冒。
亂吃感冒藥,不幸喪命!
小張得的只是普通感冒,之所以發生了這樣的悲劇,全是因為亂吃感冒藥。在剛開始的時候,小張在藥店買了一種感冒藥,但是吃了兩天之後,症狀不見好轉,於是乎他又陸續買了幾種不同品牌的感冒藥,混在一起吃。他以為,各種感冒藥同吃,會使藥效疊加,沒曾想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背後的「殺手」,正是「對乙醯氨基酚」。
對乙醯氨基酚可以用於退熱和止痛,成人一次用量不宜超過1克,兩次用藥時間間隔時間不宜少於6小時,每天最大用量不宜超過4克,用藥療程不超過3天。超量服用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厭食、多汗等症狀,嚴重時可導致橫肌紋溶解,肝、腎等多臟器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臨床數據表明,成人一次性服用對乙醯氨基酚10~15克就會引起肝毒性,20~25克或更高劑量就可致死。
目前,約有80%的感冒藥都含有「對乙醯氨基酚」這種成分。小張正是因為多種感冒藥混吃,導致對乙醯氨基酚攝入過量,最終釀成悲劇。下面,黃醫生為大家整理了常見感冒藥中對乙醯氨基酚的含量,供大家參考:
中成藥治療感冒效果怎麼樣?
現如今,老百姓越來越認可中藥,即使得了小小的感冒,也優選中成藥。據中國製藥網市場分析,在感冒藥零售市場,中成藥佔大頭份額。2016年,感冒中成藥銷售規模為207億元,佔比達到77.27%。那麼,在治療感冒方面,中成藥有哪些優勢呢?
與化學藥相比,中成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多效性等特徵,毒副作用小,且兼具預防保健功能,在感冒治療上有專屬優勢。因此,感冒中成藥頗受患者的青睞。
但是,黃醫生提醒大家,在選擇非處方感冒中成藥時,要講究對症。中醫將感冒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和暑溼感冒。
風寒感冒是由受涼引起,是風寒之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多發生在秋冬季節,主要症狀表現為發冷重、發熱輕、頭痛無汗、舌淡、苔白、脈浮緊、鼻流清涕、咳嗽有痰、痰白清稀、口不渴等。治法多以辛溫解表為主,代表藥物有荊防顆粒,由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穹、枳殼、茯苓、桔梗、甘草等11味中藥組成,有發汗解表、散風祛溼之功效。還能增強患者免疫功能,預防感冒反覆發作。感冒清熱衝劑、風寒感冒顆粒等也可以選用。
風熱感冒是由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多見於春季,主要症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等。治法應以辛涼解表為主,代表藥物有柴銀口服液,由柴胡、金銀花、黃岑、葛根、青蒿、連翹、桔梗、苦杏仁、薄荷、魚腥草等10味中藥組成,有清熱解毒、利咽止咳之功效。清開靈顆粒、板藍根衝劑、桑菊感冒顆粒也適用於風熱感冒。
暑溼感冒這類感冒多發於夏季和溼熱的南方地區,但總體來說,發病率低,患者會出現畏寒、發熱、口淡無味、口中粘膩、頭痛、腹痛、腹瀉、心煩口渴、食慾差、舌苔厚膩等症狀,治療應以清暑、祛溼、解表為主,可選用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藥物。
黃醫生溫馨提示:購買感冒藥或者服藥前要認真閱讀說明,最好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