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難圓:在美國的四類中國人

2020-12-19 中國僑網

    有人形容中國人來美國的感受:出國前「豪言壯語」——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下了飛機「啞口無語」——見了老外說不出英語;過了半年「自言自語」——「我這是怎麼啦?何苦到美國來受洋罪?」等待夠了10年8年,又只有「千言萬語」才能表達。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中國人出國、移民變得越來越容易。但由於文化差異,實現「美國夢」依然困難重重,尤其是初來乍到者麻煩更多。我的朋友王耘現已定居在美國洛杉磯,她的經歷就是一面「美國夢」的鏡子。

  初到美國,王耘就急著想找份工作。由於既沒工卡,又無特長,僱主們一聽就不願往下談。好不容易在中國人開的小報當記者,但試用20天,老闆只給210美元,遠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有了工卡後到服務行業面試,老闆先問三句話:有在美國的工作經驗嗎?英語流利嗎?會說廣東話嗎?王耘一聽就知道自己不夠格。試過3天的苦力活,因為腰酸背疼,只好放棄。接著她又想去當車衣工,可之前她從未用過電動縫紉機,結果可想而知。老闆讓她車1英寸,她卻車了10多英寸,老闆見了馬上叫她下崗。

  接下來的半年,王耘集中精力學英文和電腦,想將來從事文秘工作。有位面試她的老闆當面貶損她:「你英文差遠了,還想當文秘?」無意中,她在一家老美開的職業介紹所填了張表格。一周後就有了消息。由於一家公司正處於銷售旺季,急著要人,於是便「降格以求」,決定先試用王耘3個月。她珍惜這難得的工作機會,工作盡職盡責,不計較加班,結果一待就是3年。

  如今王耘實現了很多夢想——獲得了美國的碩士學位,和老美一起上下班,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學會了開車,用美國方式教育子女……王耘不知道自己是否算實現了「美國夢」,但作為新一代移民她立足不易,雖努力奮鬥,但能真正融入美國社會並享受好處的,將是她兒女這一代人。現在王耘在家裡和即將上大學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方式是:她主講中文,兒子主講英文;兒子津津樂道美國的「脫口秀」,卻不明白中國相聲的好笑之處,需要媽媽加以解釋;而媽媽看「脫口秀」時則需向兒子請教。

  其實,很多新移民的經歷和王耘大同小異。我在美國認識的中國人,大概可分成四種類型:

  第一類是留學生。他們年輕,英語好,適應能力強,在美國的發展前景看好。但留學生活比國內大學生辛苦多了。他們經過兩年到五年的奮鬥,可望「苦盡甘來」,進入美國中產階層指日可待。我的中學同學吳衛東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後,進入華爾街工作13年,現已是華爾街一家對衝基金的經理,收入不菲。但已加入美國籍的他依然覺得沒有真正地融入美國文化,英語、工作及和美國人相處都不成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文化認同感和社會歸屬感。

  第二類是訪問學者。他們一般在國內讀了學位,在事業上小有成就後出國深造。這些人年紀不小,還拖家帶口。到美國後,他們往往陷入兩難選擇:為了孩子的教育,最好留在美國,但大人就得放棄在國內原有的事業基礎。經過權衡,多數訪問學者如期回國,少數留了下來。

  第三類是偷渡客,以我的福建老鄉居多。偷渡客到美國之後,多在華人餐館偷偷打工,一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晚上好多人擠在地下室,英文電視看不懂,生活毫無樂趣。他們的目標就是賺錢,然後轉合法身份。他們在美國的生活質量和到中國沿海打工的民工類似,只是賺的錢是民工的幾倍罷了。有人感慨:如果在國內有滿意的工作,實在沒必要出來。

  第四類是移民。這些人除了極少數傑出人才外,多數是因親屬關係來美團聚。王耘出國前在福建省一家報社當記者,頗受領導器重。因為先生在美國,已過30歲的她不得不放棄國內事業移居美國。王耘說:「來美國8年多的酸甜苦辣,不是國內親朋好友能想像得到。」

  隨著中美之間經濟差距的縮小,中國人在融入美國社會的艱難過程中,難免會想起在國內的好處。王耘坦言,她很留戀在中國當記者的那段生活。但現在讓她回國生活,她就不很願意。因為已有很多東西不習慣,比如複雜的人際關係、人的素質、食品安全、辦事效率、環境安全、社保體系等等。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公共服務方面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記者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因為中國融入世界潮流的步伐正在加快,「海龜派」越來越受重視,近期兩位海歸人士還擔任了政府部長。一個人無論在何地,只要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活得開心,就算選對地方了。(陳強)


相關焦點

  • 塞班島 難圓的美國綠卡夢
    1986年經全民公投,塞班島歸屬美國,成為美國版圖的新成員,島上居民自1986年起全部持美國護照。從2009年11月28日開始,美國聯邦政府正式接管了北馬裡亞納群島的移民與勞工事務。塞班島全島面積185平方公裡,人口約10萬,其中原住居民(持美國護照公民)5萬人,包括美國人和當地土著人。其他均為外來工作者和投資人,其中中國人約1萬人。
  • 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比較
    而美國恰恰是一個新興國家,其有最初對大英帝國文化的傳承,更有藉助各國移民而吸收了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再加上融匯後的改造,也便形成了具有更大包容與創造的美國文化。如此,中國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必須學習包括美國人創造的文明成果。同樣,美國也需要藉助和學習中國人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儘管其創造了較別人更多的經濟、文化和科技成果,但也因此而自覺不自覺變得自負。這直接導致了美國領導世界領導力的快速下降。
  • 兩名中國籍士兵被五角大樓開除,美國夢破碎,原因簡直太可笑
    要說到美國,在很多年之前,中國人也拍了很多想要成為美國人,創造美國夢的電視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人在紐約》了!這也掀起了一種出國拿綠卡的風潮!然而,隨著近幾年的時間推移,雖然中國也在大力發展,可是美國依然是很多人夢想中的國家,拿綠卡依然是很多人夢想中最大的事情。
  • 鳳姐的美國夢破碎:人活的不如狗,移民改變不了階層,美國夢難做
    在這場直播中,她坦言:「人有時候不如狗,移民改變不了階層,美國夢難做!」 而如今整整十年過去,她在這次的視頻直播中首次正面回復她的「美國夢」。 事實上鳳姐並沒有在華爾街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來到了唐人街的美甲店,一幹就是十年。 曾對自己外貌極度自信的她,這次不光承認了自己化妝,而且承認為了直播化了20分鐘的妝。
  • 美國夢被潑醒,發現還是中國好,最後卻已經不再是中國人了
    在當時我們國家的很多人都對美國非常嚮往,但是在不久後,這些人的美國夢就已經破碎了,看到我們國家現在發展這麼好,他們發現自己現在已經不再是中國人了,現在回國已經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隨後在絕望中發出了無理的言論,為啥取消我們的國籍。
  • 中國夢區別於美國夢的七大特徵
    中國夢是國家的富強,美國夢是個人的富裕   較之中國,美國具有巨大的地理優勢,三面環海,易守難攻,建國伊始就是一霸,歷史上從未受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徵服,倒是常常主動出擊攫取他國資源。所以他們一直沒有國家安全之憂,人民可以專心做自己發財致富的夢。
  • 美國夢本質上是教育夢 美國孩子面臨三大改變
    美國夢到底是什麼?從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以創辦一所大學完成自己美國夢,到現任總統歐巴馬,美國夢乃是教育夢最真實的體現。但是美國的教育夢也面臨著變革的難題。  無獨有偶,美國歷史上以創辦一所大學完成自己美國夢的遠不止託馬斯·傑斐遜,還有美國總統班傑明·富蘭克林。  班傑明·富蘭克林卸任之後,深感教育的興衰決定了國家的興衰,教育夢就是美國夢。
  • 石毓智:中國夢區別於美國夢的七大特徵
    中國夢是國家的富強,美國夢是個人的富裕較之中國,美國具有巨大的地理優勢,三面環海,易守難攻,建國伊始就是一霸,歷史上從未受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徵服,倒是常常主動出擊攫取他國資源。所以他們一直沒有國家安全之憂,人民可以專心做自己發財致富的夢。但是,自古以來,中國周邊的環境一直極為險惡,歷史上與周邊國家的徵戰從沒有停止過,幾次被其他民族徵服蹂躪。
  • 張維為:中國夢比美國夢更精彩
    美國夢下滑,中國夢強勁上升中國夢和美國夢都包含生活和政治兩個層面。在生活層面,兩者差別不大,兩國的百姓大都相信通過誠實的勞動,自己的生活可以變得更加美好。過去30多年中,至少已有超過美國人口總數的中國人實踐了這樣的夢想。但在政治層面,中國夢和美國夢存有相當的差別。
  • 張維為:美國夢的困境與中國夢的前景
    中國夢其實也可以在這兩個層面進行討論。在狹義的生活層面,中國夢與美國夢的差別不大,大多數中國人也相信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自己的生活可以變得更美好,過去30多年中,至少已有超過美國人口總數的中國人實踐了這樣的夢。我們今天常說的「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亦可用來描述生活層面的中國夢和美國夢。但在政治層面,中國夢和美國夢存有相當的差別。
  • 美國夢:不「拼爹」也能成功
    這樣美國夢就不再是抽象的、看得到卻摸不著的模稜兩可的東西。不管是誰,都有權做美國夢:  美國從立國之初就在憲法中對平等、自由、人權等每個人實現夢想的基本要素做出了規定。而後的230多年間,美國的憲法隨時代不斷完善,期間有過很多生動的判例,無疑是對美國夢的最好詮釋了。
  • 在反思「美國夢」中認識中國
    從上世紀80年代電視專題片《河殤》對蔚藍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90年代初期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講述中國人在美國的艱辛創業,再到2013年的電影《中國合伙人》表現中國商人在華爾街上市從而實現美國夢——可以說,美國成為這30多年來不少中國人構造自身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的重要坐標。
  • 為什麼中國夢通著美國夢?
    期間,習主席提綱挈領的一番表述,更是讓人浮想聯翩,「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 換句話說,「中國夢」與「美國夢」是相通的。 單從字面上看,這裡的「相通」起碼有兩層含義。
  • 星島日報:如何理解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異同
    星島日報:如何理解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異同   中新網3月19日電 美國《星島日報》19日刊載社論分析中國夢和美國夢的異同。
  • 中國夢與美國夢有啥區別
    美國夢是1931年美國歷史學家亞當斯首先提出來的概念。美國夢就是指一個人無論什麼背景,只要通過個人奮鬥,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中國夢則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和人民的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是個人之夢的集合、是共同的夢。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 陳丹青《圓桌派》談美國:中國夢在實現 美國夢其實有點過時
    【觀察者網 文/趙可心】曾放言「我們在國外都是奴才」的知名藝術家陳丹青,最近卻說「中國夢慢慢在實現」,「美國夢其實是一個有點過時的東西」。 主持人竇文濤提到,美國依然是中國移民存量最大的國家,依然是中國移民的最主要方向,但就美國的現狀來看「中國人的美國夢碎了嗎」,還能讓孩子去美國留學甚至留在美國嗎?陳丹青認為這都無關美國,而是「事關中國的心態」。
  • 中國人獲得美國綠卡全的8種方式
    中國人獲得美國綠卡全的8種方式大盤點!2013年全球取得美國綠卡的總人數為99萬553人,墨西哥以13萬6028人第一,中國則以7萬1798人居次。
  • 近代中國夢的破滅與歐洲夢、美國夢的興起
    中國人看歐洲,就是他者的歐洲夢。 中國人終於形成了歐洲夢,是因為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讓中國人徹底打開了眼界。在知識分子大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老百姓則說是看西洋景,「眼花繚亂」。在清末民初,來自於歐洲的武器、設備、商品、服飾、禮儀、藝術乃至於語言都是最時尚的用品。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二十五期:比較美國夢和中國夢
    當美國的資本力量一家獨大、出賣了美國夢的時候,中國夢出現強勁上升的勢頭。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中國人的眼光已遠遠超出美國模式。 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每周一晚21:30持續熱播。每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結合自身經歷,從國內外熱點、難點問題切入,比較中西文化,建構中國話語。 在7月7日的第二十五期節目中,張維為教授比較了美國夢和中國夢的差異。
  • 【子東時間】美國夢與中國夢的差別:時差
    導語:9月23日,習近平主席首站抵達西雅圖,正式開始對美國的國事訪問。本期許子東解讀美國權威民意調查機構的一組調查問題。看一看美國人到底怎麼看待中國人?就美國呢,它想堅持由它主導的國際次序;而中國呢,要堅持自己國內的政策次序、遊戲規則。這兩個次序堅持當中,會比較難,就看領導人的智慧。在我個人看來,比網絡,比人權,比空氣,更嚴峻的問題是南海,最大的衝突現在不是東海,現在是南海了。  下面還有一些有趣的調查。比方說,雙方互相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