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似是而非的文化挪用與刻板偏見

2020-12-11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倪自放

電影《花木蘭》9月11日上映,因為有「花木蘭」這個明顯屬於中國文化的大IP,以及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和鞏俐等華人演員擔當主演,這部電影還是非常受期待的。

因為涉及到花木蘭這個大IP,所以允許我先將《木蘭詩》(木蘭辭)給拷貝一下,因為這涉及這個IP的細節和文化內涵。

《木蘭詩》唧(jī)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裡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qiáng)。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有人說,《花木蘭》這部電影是中國定製片。看完電影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部《花木蘭》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就像有的網友說,看完花木蘭,迪士尼你欠我一張電影票。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花木蘭》這部影片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木蘭」這個大IP進行了從外部形式到文化內涵的大篡改。

從內容上說,迪士尼出品的《花木蘭》是一部商業片,在形式上做一些改動,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有些改動看起來很可笑。

比如,《木蘭詩》裡說,花木蘭是有弟弟的,只是沒有哥哥,「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最後說,「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

但在《花木蘭》電影裡,花木蘭只有一個妹妹。

比如說,花木蘭的女性身份,直到凱旋歸來才知道,「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樣的身份隱藏,增加了文學性,也有詩意。

但在電影《花木蘭》裡,女性身份是在軍營被發現的,這也可以理解,商業電影增加戲劇衝突,算可以接受。

劣質遊戲的既視感,有沒有?

對於有爭議的福建土樓、鵝黃妝,也可以糊弄過去。

「木蘭傳說」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由湖北黃陂、河南商丘、陝西延安三地共享,但木蘭的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四川、福建等許多地方都有相關的文化留存,像福建莆田有木蘭山、木蘭溪、木蘭陂,著名的德化瓷雕就有木蘭從軍的作品,木蘭傳說已經成為一種泛化的女英雄傳說。2018年3月,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的導演、編劇以及真人版電影選角導演、製片人等主創人員曾到黃陂採風。影片的部分場景,確實在中國福建拍攝。

在中國公認的「木蘭傳說」中,花木蘭是南北朝時候的人,為什麼影片要表現明清時的土樓?其實,福建土樓起源於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至於大家心目中認為木蘭是北方人,為什麼住在南方的福建土樓這樣的建築,有專家普及說,其實最遲在東漢初期,中國北方就有類似塢堡的建築,其功用、形式與土樓相似,只不過,北方塢堡為方形,並不是影片預告片中呈現的圓形。雖然形式不一樣,但類似建築出現在「木蘭傳說」的影像化作品中,並不算太離譜。

至於「額黃妝」,也有史料可查。北朝民歌《木蘭詩》裡明確寫道「對鏡貼花黃」,花木蘭所處朝代是魏晉南北朝,當時流行「額黃妝」,「花黃」即是「額黃妝」。南北朝佛教盛行,婦女受佛教影響,會將額部塗染成黃色,史料有記載:「北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

雖然《花木蘭》中有一些我們可以容忍的戲說,但種種跡象表明,《花木蘭》是一部假的「中國定製片」。

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細節方面,二是市場層面

文化細節方面,「花木蘭」真人片是「文化挪用」,大量的細節以及文化指向,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距甚遠,而且充滿了偏見。

一眾華語面孔全程講英語,還是讓華語觀眾感到不適應。

李連杰?是的!

鄭佩佩飾演的媒婆為木蘭說媒,說木蘭有「嫻靜」「沉著」「淑雅」等特點,這樣明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語句用英語說出來,對於中國觀眾而言確實有些違和。

想想《花木蘭》畢竟是一部好萊塢片,這些違和的表演也就忍了,但是女巫會魔法、花木蘭想像中帶著鳳凰的翅膀、動作武功就要解釋為「氣」,這簡直就是哈利波特故事再現,對中國IP的誤解太深重了。

對於迪士尼用中國故事拍攝一部好萊塢電影,也有評論者將其稱為「文化挪用」。

「文化挪用」被認為是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使用另一種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元素(物品、風格、主題等)的行為。比如,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借用的就是中國熊貓這一文化資源。

「文化挪用」對文化的嫁接也是似是而非的。「木蘭傳說」最核心的故事是替父從軍,在真人版《花木蘭》中,這個「替父從軍」的故事核心,被嫁接到當今流行的女性獨立主題上。

真人版《花木蘭》預告裡有兩句臺詞引人關注,「我會為我的家族帶來榮耀」「我的職責就是戰鬥」。

但是,「替父從軍」與女性獨立的內涵並不完全對應,真人版《花木蘭》只不過是用這樣的外殼,來取悅當下的觀眾。

在市場層面,《花木蘭》既想要中國的市場,又沒把中國市場當回事兒,十分地糾結。

《花木蘭》的當期歷經多次改動。在3月12日因美國疫情宣布撤檔之前,迪士尼直到當地時間3月9日首映禮時,仍堅持《花木蘭》將於3月27日北美上映的檔期。因為中國影院當時仍在暫停營業中,3月27日中國影院開業放映該片幾乎是零概率。

如果《花木蘭》晚於北美數月後在中國上映,該片在中國的收益將大大降低。迪士尼3月9日前敢於「放棄《花木蘭》中國市場」也要在北美上映,足以證明該片並非「中國定製片」。

這一次,《花木蘭》確定9月4日在部分國家線上播映,但仍堅持亞洲部分國家包括中國市場在9月4日以後影院上映,發行方的這種思路真的算是奇葩。之後有報導說,9月4日之後,網上已經有《花木蘭》在傳播。

迪士尼之前敢於「放棄《花木蘭》中國市場」也要在北美上映,一是受制於北美檔期安排,二是迪士尼真人片在中國影市的票房,還不足以讓片方做「中國定製片」,在外界看了,迪士尼電影好像在中國市場不錯,其實不然。

檔期方面,北美影市的周末檔期年初差不多已經確定,一般情況下,《花木蘭》如果延期數月上映,無法找到一個空閒的周五檔期。這也是《速度與激情9》撤檔後直接將檔期定在明年4月的緣故。

迪士尼真人片方面,2014年以來,迪士尼致力於將手中的動畫公主IP真人化,確實被全球票房看好,其中《沉睡魔咒》真人版全球票房過7億美元,《灰姑娘》真人版票房超過5億美元。

2017年真人版《美女與野獸》全球票房達到12.63億美元,《阿拉丁》全球票房接近10億美元,《花木蘭》也只是這其中的一環。

上述已上映的真人動畫在中國影市的票房基本是合格的,《沉睡魔咒》近3億元人民幣,《灰姑娘》超4億元人民幣,《美女與野獸》近7億元人民幣,《阿拉丁》超3.6億元人民幣。

但是,上述影片中國票房佔全球票房的比例最高的是《灰姑娘》,佔比也只是剛剛超過10%,遠低於漫威影片中國票房佔全球票房的比例。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4.7,迪士尼的《花木蘭》為什麼討好不了中國觀眾?
    「看完了《花木蘭》的中國人民,與看美國版《戰爭與和平》的俄羅斯人、看《絕代艷后》的法國人、看《藝伎回憶錄》的日本人,產生了強烈的共情。」微博用戶 @倉鼠的薛丁格 的一番言論獲得了數萬個網友的支持。緊隨起來的,便是網友關於《花木蘭》電影在「文化挪用」的不同討論,再加上影迷與粉絲的爭議,國內和國外觀眾對電影的不同評價。
  • 《花木蘭》是好電影:迪士尼出品,必屬精品
    電影《花木蘭》已經在北美優先在網絡上映,當然這是迫於疫情的無奈之舉,不過整體效果還是好於預期,眾多人為了看這部電影,購買了迪士尼的相關付費服務。繞遠了,還是說說電影本身,小編沒有劇透的習慣,但是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花木蘭》電影沒有動畫片驚豔,作為一部故事片,完成度比較好,內容上進行的更改,主題的重塑基本成功,槽點的話,劉亦菲的造型吧,從十裡桃花開始,造型就比較超前,小編說的比較委婉,不過也是一種嘗試,小編不是很能接受。
  • 定型化效應:不做刻板、偏見的人
    定型化效應也叫「刻板印象」,是指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或事持穩定不變的偏見看法。例如,我們認為老年人喜歡墨守成規,年輕人顯得熱情奔放,性格內心的人會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等。在一項關於偏見的研究中,科研人員向美國白人學齡兒童展示憤怒和高興的表情圖片,並讓他們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結果,大部分兒童將憤怒表情塗成黑色,高興的表情塗成白色,這表明這些兒童潛意識裡是有種族偏見的。類似的偏見還有很多,例如猶太人和美國人的形象,在中東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的電視節目中常常被醜化,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即使到今天也無法改變。
  • 「思想界」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它是不是一個中國故事?
    另一方面,片中出現的土樓和妝容引發了網友的吐槽——《木蘭辭》中木蘭的原型身處北魏時代,生活與徵戰區域集中在華北地區,而土樓主要分布於閩粵地區,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明代,將兩者並置明顯不符合史實;另外,木蘭的紅臉蛋、黃額頭、眉間小花的妝容也讓一些網友覺得「雷人」、不夠自然。網友認為,這些細節透露出西方人對於東方的異國情調想像,以及一種大雜燴式的文化挪用。
  • 放下偏見,家長請擺脫「刻板效應」
    其實,人們都在打破偏見和建立偏見之間遊走,有的時候,在不知不覺間人們就會給某一些人,某一領域的人戴上了帽子,貼上了標籤。那麼話又說回來,為什麼這些家長會這麼想呢?為什麼這些人會對差等生有這麼多的偏見呢?01.為什麼人們會對他們說有更多的偏見呢?
  • 豆瓣4.8分,史上最謎《花木蘭》,迪士尼究竟拍了個什麼玩意?
    【本文主筆:聶兄】歷經風波,這部《花木蘭》終於上映了。習慣性地去某榜單一瞧,頓時心裡一涼。怎麼連五分都沒有?這是要撲街的節奏啊!雖然「花木蘭」的故事源自中國民間,存在中西文化差異和審美異同,但迪士尼的招牌還在,只要正常發揮,不至於過不了及格線吧?退一步說,就算按商業爆米花電影作為標準,把特效、畫面、鏡頭之類的嚴格把控,觀眾們也不會太過嚴苛。但在看見電影宣傳海報後,一股不祥的預感,頓時撲面而來。
  • 真人電影《花木蘭》,既是「迪士尼公主」也是中國式英雄
    最近宣布推遲的電影還有《信條》《阿凡達2》和《星球大戰》《花木蘭》是疫情前我比較期待想要去影院看的一部電影,也算是好事多磨吧,全球遇上這樣的不可抗力。我算是劉亦菲的顏值粉,比較期待這部電影,迪士尼製作品質有保證,或許看過影片後,能讓很多人改變對小劉同學的固有的印象和偏見。
  • 《花木蘭》:迪士尼公主與家國想像
    引子迪士尼2020版《花木蘭》在上映後飽受惡評,作為一個逆向文化產品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爭議,圍繞「文化輸出」還是「文化挪用」的說法,輿論批評主要集中在「不夠正宗中國」這一老觀點上。但事實上,迪士尼為影片做了大量的工作、建構了自身的邏輯,這個標準不能以正宗不正宗來衡量。
  • 迪士尼拍的《花木蘭》,國內觀眾不買帳評分4.7,到底有多爛?
    迪士尼拍的電影大家肯定都看過,近幾年高分電影有《尋夢環遊記》《冰雪奇緣》《愛麗絲夢遊仙境》系列等等,看見迪士尼出品就知道肯定錯不了,能值回票價,所以當迪士尼宣布拍《花木蘭》真人版劉亦菲主演的時候,國內評論就炸了,認為可以和趙薇版的《花木蘭》一決高下,甚至超出預期,都在暗搓搓的期待著
  • 迪士尼的《花木蘭》到底想說什麼?
    束縛電影著墨更多的是對女權的表達,或者說是對當時封建男權制度下,被規則和偏見束縛的女性意識的覺醒。木蘭從小與別的女子不同,她練習武功、不顧形象地追著一隻雞跑上跑下、大叫、還能上房揭瓦……周圍的人都不能認可這樣的木蘭,連一向縱容她的父親也對她感到失望。
  • 假花木蘭不要緊,但造假能不能走點心
    所以我們在動畫版的《花木蘭》中看到的每一個形象都是歡脫有趣的,他們可以無視真實世界的任何規則,隨心所欲地給變形搞怪。在動畫世界中,花木蘭可以帶著小火龍和小蟋蟀這樣的吉祥物,這二位妥妥是片中的笑點擔當。動作設計也充斥著反人類操作,生動詼諧不拘一格。雪崩那場戲從情設、剪輯、緊張感和娛樂性都堪稱經典。
  • 當迪士尼公主去「上班」,艾莎是國家首相,花木蘭成為科學家
    首先是花木蘭,他的勇敢和果斷,真正的體現了巾幗不讓鬚眉,而如果時代背景是現代,那麼木蘭小姐姐說不定是一名科技研發人員。以往人們對科學家都存在一些偏見,認為女性似乎就不能當科學家,而花木蘭本身就是一種打破性別偏見的存在,這份工作,相當的符合花木蘭的人設呢!
  • 《花木蘭》即將上映,中西方文化差異碰撞出異常璀璨的文化大作!
    花木蘭作為中國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一直是我們孩提時代耳熟能詳的故事人物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當時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花木蘭海報雪白的背景上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中國紅,而外國的製作團隊也是非常用心的研究了中國文化,摒棄了傳統固化思想裡中國人使用劍的觀念,而採用環首刀。
  • 從影迷們對《花木蘭》態度,談談好萊塢對東方文化的認知誤區
    筆者就從影迷們對《花木蘭》態度,談談好萊塢對東方文化的認知誤區。目前觀看《花木蘭》首支預告片的主流影迷,大致分為三類:國內的影迷、美國的本土影迷以及美國的華裔影迷。三類人對這支預告片的感官是不同的,國內的影迷比較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一下子就抓出了《花木蘭》中女性角色的妝容日本藝伎、根本就不是中國南北朝的女子。比如說《花木蘭》中的土樓場景,也被認為與當時朝代的建築相差太大。
  • 代父從軍女兒郎 穿越時代的木蘭故事
    但也有網民質疑《花木蘭》電影預告片開頭出現的福建土樓及影片的兵器運用等細節與史實不符,是對中國文化的誤讀。 《新周刊》文章《別說美國人了,中國人自己都拍不好花木蘭》認為,僅憑一支短小的預告片,是否能夠對整部電影作出判斷,光是這些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考據」,就有求全責備之嫌。相比之下,中國人自己拍攝的花木蘭也有很多版本,但從未受到如此「禮遇」。
  • 《花木蘭》亮相海峽文化藝術中心 呈現東方風情
    「花木蘭」亮相茉莉花劇院。  福州新聞網10月28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文 陳暖/攝)27日晚,海峽文化藝術中心今年的第一場芭蕾舞劇《花木蘭》拉開演出大幕,福州觀眾津津樂道了數日的「足尖」花木蘭終於登場。演出呈現了與西方芭蕾舞劇迥然不同的東方風情,贏得了觀眾的高度評價。
  • 《閱寶亭》——花木蘭
    在2020年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頒獎典禮舉行之際,寶山融媒傾力打造的閱讀品牌《閱寶亭》,將由融媒體中心的主播分享歷年來在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中的獲獎作品,並在寶山區圖書館的閱讀空間,錄製誦讀短視頻進行各平臺的推送,以此更好地弘揚文化、傳承經典,同時也歡迎寶山各個學校的孩子參與錄製,
  • 花木蘭姓什麼
    議題: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華大地流傳1000多年,可謂家喻戶曉。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楚文化研究專家劉玉堂最近卻語出驚人:花木蘭其實不姓花,而是姓朱,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這番考證旋即引來人們的爭議。  是研究還是炒作?
  • 迪士尼爛片《花木蘭》,中西方觀念糅合的又一次失敗的電影嘗試
    對《花木蘭》期待已久,畢竟神仙姐姐的新片,畢竟迪士尼的中國公主。可惜還是爛了,而且還是爛透的那種。我一點不覺得這是期待太高的結果,而是文化差異導致的刻板印象堆積的結果。按我的理解,花木蘭應該是傳統女性,不是大家閨秀,也是小家碧玉。
  • 所以豆瓣評分低就是不懂《花木蘭》?
    無力做劇本背後的文化功課?不是吧不是吧,這種態度才是不花心思就想圈錢的典型好嗎?好像無論什麼電影,都會面臨輿論一邊倒的現象,之前有《八佰》被人噴不按史實展現,現在《花木蘭》也不知什麼情況評分竟如此之低,如果說之前5.9的評分還能理解,那麼現在4.8是不是有些一邊倒的趨勢呢?好像也不至於這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