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園成最危險的地方?來自內地的學生有話要說!

2020-12-15 中國網教育

「如果不是我的內心足夠強大,現在面對你們的一片嗆聲我會很害怕。你們總是在譴責他人的過錯,卻沒有想過正是你們自己在破壞香港的法治、自由、民主。」內地學生張婷10日晚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對話會上(如圖)用普通話做出的發言,成為4個多月來「反修例」風波中,在港內地學生最響亮的聲音。此前,在已經深深捲入政治漩渦的香港校園中,數以萬計的內地學生似乎成了一個被忽視的群體。

面對校園內無處不在的政治性海報與愈演愈烈的暴力行為,不同的內地學生有不同的心理活動:有人一心只想趕快畢業回到內地,有人壓抑著憤怒與恐懼的複雜情感,也有少數人用行動表達自己的立場,但他們往往會遭到網絡與現實中的雙重暴力。

內地學生選擇遠離家鄉赴港求學,說明他們對這座城市及其高校的期待,但如今香港校園持續淪為政治鬥爭場所讓他們感到困惑和不安。他們希望校園重回和平與理性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他們的訴求不多,只是希望能有一張可以安心讀書的課桌。

「香港的校園成了最危險的地方」

搭乘港鐵在香港大學站下車,再乘坐一部高速電梯,就進入了這所久負盛名的百年學府。但走出電梯,記者看到的並非港大校門,而是兩名一身黑衣、戴著頭盔、護目鏡和防毒面具的「勇武」學生,手持標語站在來往的人流之中。他們背後,是長達數十米的港大「連儂牆」。

香港所謂「連儂牆」,起源於非法「佔中」期間貼滿政治標語的牆面。在近幾個月的「反修例」風波中,「連儂牆」再次滲入香港高校的各個角落。更有甚者,在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幾乎每一座建築的每一面牆都難以倖免,隨處可見的「連儂牆」充斥著大大小小、或手繪或印刷的海報和標語。

「連儂牆」上張貼的海報標語基本以宣傳示威集會、呼籲「自由民主」、強調「五大訴求」以及批評特區政府和警察的內容為主。在一片被貼得密密麻麻的「連儂牆」之間,香港大學的「撐警牆」只有小小的一塊,而且已經被人塗得面目全非,寫上了不少「黑警」言辭。不過,記者在香港大學採訪時發現,鮮有學生在「連儂牆」前駐足,特意查看牆上張貼物的大多是遊客。

除了「連儂牆」,香港高校內的許多跡象都表明,校園已經不是讓人安心讀書的「象牙塔」。在香港大學的書店裡,書架顯眼處擺放著這樣的書籍:《抗命的倫理》《社運年代》《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香港關鍵詞》等,還有許多講述社會運動甚至公開支持、煽動「公民抗命」的書籍。

記者第一次到香港中文大學採訪時,正趕上社團招新。各種社團聚集在中大的「百萬大道」,9月2日開學時,這裡也是部分香港大學生罷課集會的主要聚集地。在現場,記者發現一家「社團」的攤位格外顯眼——「暴大五金」。由於學生中出現了不少立場激進的暴力示威者,中大也被一些人稱為「暴大(暴徒大學)」,這家攤位上明目張胆地擺放著頭盔、防毒面具等暴力示威者的必備裝備,兩名「全副武裝」的蒙面學生坐在一旁,不時向新生推銷他們的裝備。

而當記者第二次來中大,所見到的場景更令人觸目驚心:參加完對話會的中大校長段崇智要從會場離開,卻被數十名黑衣蒙面的學生圍住,指責與謾罵聲此起彼伏。有幾名學生手持的雨傘已經揚起,好不容易才被學校安保人員按住。而在上一次校長對話會上,有激進學生跳到桌子上,居高臨下地向段崇智的臉上撒紙錢。

「香港高校已經病態了」,近日在課堂上被人圍堵近5個小時的香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陳偉強對記者表示,「香港的校園幾乎成了香港最危險的地方。」

在港內地學生有同樣的感受。記者近日先後聯繫數位9月起在香港高校就讀本科的內地新生,試圖了解他們最近的經歷和感受,沒想到均遭婉拒。香港大學的一名內地學生對記者表示,「他們的拒絕恰恰表明了他們的內心感受:恐懼與擔憂。」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名內地學生則對記者直言,校園內仿佛被「黑色恐怖」籠罩著。

從「不關心,不捲入」到打破沉默

香港教育局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至2017學年,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等8所有資助的大學共有內地學生1.2萬人,另有1.4萬名內地學生在樹仁大學、港專學院等自資院校就讀。毫無疑問,內地學生已經是香港高校中最大的非本地學生群體。

但延續多月的「運動」與夏天以來不斷升級的暴力事件,讓內地學生對在港讀書產生不小的擔憂。有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在多所香港高校,今年選擇放棄或延遲入學的內地新生都比往年多。香港理工大學某學院本學年招收了約600名內地碩士生,但只有約一半人選擇來港就讀。香港《明報》援引香港城市大學的消息稱,有相當數量的內地生決定放棄來港升學。

眼看到校園內的標語、海報,耳聽著每晚宿舍樓下響起的各種口號,初來乍到的內地生往往心生恐懼,尤其是年僅十八九歲的本科學生。內地學生張婷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以來,中大非本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比如地鐵停運導致停課,校園餐飲設施在晚上不開放。「這些都是大家可以克服的情況,但更嚴重的是大家受到的心理影響和傷害。」她說。

雖然內地學生約有2.6萬人,而這也是他們在校園內最明顯的標籤,但不少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生」並不能代表所有學生的狀態,面對混亂的校園與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應對方法。

來自北京的佳麟9月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他說,由於香港的碩士課程僅有1年左右時間,不少內地學生都是來「拿學位」或「鍍金」的,因此他們普遍認為「只要示威活動不影響我順利畢業,那麼我就不理睬」。佳麟表示,大部分內地學生拿到碩士學位後還是會回到內地就業,所以也不想和香港發生的事情有什麼牽連,「就是這麼現實」。

內地生與本地生「各玩各的」在香港高校是一個普遍現象,尤其是內地生比例較大的研究生課程。在香港理工大學任職的李老師告訴記者,他的很多內地學生既不「黃」,也不「藍」,甚至抱著一種「逃避」的態度。「他們和本地生一起做小組作業,一起做項目,課餘時間在宿舍打遊戲」,李老師說,總而言之就是很「佛系」。

「不關心,不捲入」,在香港大學就讀大二的寧同學如此形容他認識的大部分內地學生。由於所學專業比較特殊,寧同學的班裡絕大多數是香港本地學生,儘管存在很多分歧,大家的日常交往並沒有受到很大影響。

不過,很多內地學生對社會與校園內發生的事情並非甘願沉默。新學年開始的9月2日,中大的「罷課集會」現場,一名身穿紅衣的內地學生手撕罷課旗幟,並高舉中國護照喊道:「拍吧,我是中國的!你們不配做大學生!」這名學生被拉下臺,隨後他高唱國歌離開。

10月1日國慶當天,佳麟和一些內地同學在中大校園舉行了一場小型升旗儀式。「這次升旗是『快閃』形式,我們不想搞出事情。」佳麟說,他們的決定隨後被證明是明智的。同一天,一名中大內地本科生在宿舍窗外掛出國旗,很快被人在網上「起底」,宿舍頻遭騷擾,最後這名內地生被迫更換宿舍。

「越是艱難時刻,越不能放棄溝通」

張婷從復旦大學碩士畢業後,本有機會赴英國或美國讀博,但她選擇了香港。「為什麼選中大?就是因為她的名字叫香港中文大學。在我心裡,她和復旦有著同等地位,是有很強中國人文氣息的一個地方。」

佳麟就讀的當代中國研究專業是中大社科領域最出名的專業之一,在這裡的學習讓他打開了認識國家的新視角。佳麟告訴記者,中大是香港第一所以中文為官方語言的學校,「兩文三語」是中大的一個特色,「中大有著良好的教育傳統,只不過現在好像在逐步變色」。

來自香港不同高校的內地學生告訴記者,他們學校都出現過因撕掉政治性海報而被圍攻或「起底」的內地學生。張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很多內地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訴求需要表達,之所以被外界視為集體沉默,是因為缺少發聲渠道。主要的社交媒體掌握在本地學生手中,當地傳媒更是明顯偏袒,「內地學生的聲音要麼被掩蓋,要不然就被扭曲」。

佳麟對記者表示,此前他並沒有對所謂的「反修例」風波有什麼特殊想法,但隨著國旗一次次遭破壞、汙損,他「對現在發生的事情格外反感」。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名內地學生也稱,校園中出現的惡毒言論和暴力行為「深深傷害了內地生的感情」,他們曾多次抗議,但都沒有得到校方的妥善處理。

張婷和中大的內地學生曾多次向校方致信,但幾乎收不到回應,這也是她選擇在校長對話會上頂著「嗆聲」站出來的原因之一。「別人看不到我們的表達,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們想表達」,張婷說,「不是我們沉默,而是被沉默了。」「我不想讓我們和香港本地學生的對立再加劇,只是希望校園內不同的聲音可以被聽到」,張婷對記者強調,她的擔憂證明香港高校中內地生與本地生之間的無形鴻溝正在加深。

一些本地學生有類似擔憂。在香港大學攻讀研究生的本地學生Vicky是一名「藍絲(支持港府與警隊的人)」,本科四年在美國度過的她對記者表示,她曾聽說有本地生一得知對方來自內地,在不交流的前提下馬上和對方「劃清界線」。

「我離開時正值『佔中』,沒想到回來又遇到『反修例』,香港已經被他們搞亂」,Vicky說,雖然大學裡「藍絲」可能是少數,但她和一些人堅持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希望能夠影響更多同齡人。她說,來自高校的激進示威者多數是本科生,她所在的研究生院大部分本地學生有更強的辨別是非能力,普遍反對暴力行為。

張婷表示,她想告訴所有在港內地學生,「越是在這種艱難的時刻,我們越不要放棄溝通和交流,我們要通過溝通交流,讓本地學生更加了解內地生,也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國」。「中大的校訓是孔子講的『博文約禮』,我真的很期望內地生與本地生能夠『約之以禮』,平等、和睦地相處。」佳麟說。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內地學生遭打 香港高校在加速沉淪
    但是視頻顯示,那名內地學生當時手插在口袋裡,倒地學生被疑「假摔」。最近兩天香港多所大學的校園成為激進示威和暴力的焦點。港科大和港中大的畢業典禮上都有一些畢業生或蒙面上臺滋事,或蒙面在校園遊行。港科大的學生還逼迫校長譴責警察,並對校長進行圍攻。港中大星期四的畢業典禮無法正常進行,被迫提前結束。
  • 香港城市大學內地學生招募總監招生訪談
    作為香港的大學,我們的特點之一就是高度國際化,這是我要向大家再次強調的,高度國際化我認為最主要的標準是師資的國際化,還有課程的國際化。就師資而言,我們大約有700位實任教員,主要來自於22個國家,其中有53個講座教授,9個院士,500餘名在海外重點大學或者知名大學拿到學位的,特別是有150多位一直在海外長期從事任教和科研的工作,然後來到城市大學。
  • 俠客島:我們採訪了一些離開香港的內地學生
    周的死訊尚未被確實的那兩日,港中大學生小路已有意識在校園中繞路迴避蒙面者,在學校中偶有和「情緒激動」的黑衣人擦肩,他總會下意識地握緊早已調成震動的手機——「就怕一個電話打進來,被聽出內地腔」。 而在此前相當一段長時間,小路曾傾向於認為,和理非和勇武者會始終涇渭分明。
  • 「解局」我們採訪了一些離開香港的內地學生
    周的死訊尚未被確實的那兩日,港中大學生小路已有意識在校園中繞路迴避蒙面者,在學校中偶有和「情緒激動」的黑衣人擦肩,他總會下意識地握緊早已調成震動的手機——「就怕一個電話打進來,被聽出內地腔」。而在此前相當一段長時間,小路曾傾向於認為,和理非和勇武者會始終涇渭分明。
  • 如何保護內地學生利益?香港教育局局長回應
    在我看來,過去幾十年來香港都沒有面對過破壞規模如此之大的事件。大學校長在處理方式上,確實讓很多人不滿意,有很多值得我們今後慢慢探討的地方,但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從前未曾應對過的問題。所以我們和校長們談論的是看他們需要哪些幫助。這並不是說我們一定會給他幫助,要先看他們自己的處理能力如何。從法律上來看,校長們有自己管理學校的權利,當然也要對此負責。
  • 內地學生留港發展最大難題是籤證 只有兩成如願
    有多少人能夠如願呢?李歡說,沒有具體對已經畢業的人進行分類統計,大概兩成可以如願。  有多年香港工作經歷、從事人力資源研究的中山大學MBA中心副主任馬紹壯接受記者採訪現身說法:「年報中的數據很有說服力!」在他看來,內地人才渴望留港的原因,除了較高的薪水待遇外,城市吸引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香港的城市秩序比這邊成熟很多,你在廣州最怕去的是那些地方?銀行,醫院,火車站。
  • 港澳臺學生大陸求學:被大澡堂震驚 馬路太危險
    「有種第一次完全暴露在公眾場合的感覺……我以前洗澡連我媽都不給看。」李瑩瑩說,她用的是3人一間的小澡堂,有一次她帶一些留學生朋友去看大澡堂,「她們都驚呆了」。不過瑩瑩已經習慣,稱自己「以前還有點遮遮掩掩,現在完全沒有。」方學緯、陳敏萍也都表示,大澡堂是他們認為不可思議或最不適應的地方,但很快入境隨俗。
  • 田學軍:香港學生報考內地高校熱情高漲
    近日,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具備港澳招生資格的內地高校達到380所,有超過1.6萬名港生正在內地高校就讀,與內地學生享受同等學費、住宿費、醫療保障等政策,和內地學生一樣享受就業指導,獲得就業報到證和就業協議書,同時享有中央財政為港澳臺學生設置的專項獎學金。內地與香港中小學、幼兒園締結「姊妹學校」1,600餘對,教育交流不斷深入。
  • 香港學生在實習中認識內地:大灣區將是我們一展身手的好地方
    香港大學信息管理專業大四學生黃博謙近日來到冬奧組委技術部實習,在技術部老師一對一的指導下,黃博謙很快就適應了實習生活,熟悉了工作流程。與其他19名香港學生一起參觀完張家口賽區時,黃博謙說:「張家口真是太美了,不愧是能舉辦冬奧會的好地方。等京張高鐵正式通車以後,我們希望有機會再來。這個高鐵線路逢山開道,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 聽港生講述內地求學故事:香港青少年應更多到內地感受這邊的社會文化
    【環球時報記者 張雪婷】9月2日,全國高校正式開學,內地高校迎來1.6萬餘名香港新老學生入學、返校。在近日香港緊張的局勢下,不少來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內心都有一些壓力。《環球時報》記者聯繫了幾名在內地上學的香港大學生,聽他們講述如何融入內地校園生活,如何深入了解內地並丟掉曾經的偏見。
  • 「內地生大逃亡」?暴行肆虐香港高校,情況到了危急的時候
    但如今的香港科技大學則是另一番景象——黑衣人流竄校園,威脅「抓到小粉紅就打」;打砸校園設施,美其名曰「裝修」;來自內地的學生或是被迫躲進宿舍,或是離開香港進入深圳……一時間,讓人恍惚,這是頗有名氣的高等學府?更讓人氣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增進內地和香港教育交流互鑑 建構開放的校園文化
    約百名來自內地與香港的中小學和特殊學校青年校長參與其中。相關言論摘編如下:中國內地的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香港是國際公認的現代化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在「一國兩制」的大背景下,香港的教育和內地的教育完全可以互為借鑑,開展更多的交流互動,實現更好的融合發展。
  • 高招時間|香港中文大學:2020年內地計劃招生300人 新增人工智慧...
    在教學課程設置上,香港中文大學是非常用心的,保送到牛津大學訓練的研究生,碩士、博士、研究生都是保送的。香港中文大學在香港區的大學裡面,培養了最多的羅德學者,總共有14個羅德得獎人。另外,路透社有一個亞洲最具有創新力的大學排名,香港中文大學連續4年拿到香港特區裡面最具有創新力的大學。我們的學生來自本地、內地以及世界各地,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學生組合。
  • 「美心大小姐」伍淑清從內地買地球儀,只為香港學生全面認識中國
    奔走聯合國 為香港老百姓發聲伍淑清說參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2屆會議的目的,是用民間的方式向大家解釋香港現在發生的情況。而對於因此可能要面臨的尖銳問題,伍淑清說她早有準備。伍淑清:負面問題越多越好,我們可以針對負面問題做正面答覆。為什麼我們代表香港來發聲?我們完全是民間的代表。
  • 它是香港排名第一的大學,牙科全球第一,內地學生的留學夢校
    關於港大香港大學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位於港島西環的薄扶林道,面朝大海,背靠龍虎山(太平山),從學校裡就可以沿著龍虎山晨運徑爬上太平山頂。學校裡隨處可見一群群學生聚在一起討論和學習,學術氛圍非常濃厚。港大的社團活動特別多,每天在校園裡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宣傳攤位。專業裡有同學參加了舞蹈社,也有同學參加了學校很多次徒步、登山之類的活動。同時,港大也有多種多樣的講座、表演、展覽等等,都會通過學校每天的郵件發布。
  • 內地優秀考生投奔香港 追求學校的開放和自由(2)
    內地優秀考生投奔香港 追求學校的開放和自由   在劉宇看來,香港大學裡另一個跟國際接軌的地方就是學術操守。他將這種學術操守理解為,不抄襲、肯定能用、有成效,其中不抄襲是道德底線,肯定能用和有成效是起碼要求。「在內地,做事不用做到最好,但在香港不同,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好。」
  • 香港理工大學SPEED課程為內地學生赴港專升本提供優質途徑
    羅院長強調,在當前大灣區內外不斷推動學生交流、教學和科研不斷合作的大背景下,進一步鼓勵內地學生到香港攻讀研修,讓學生有機會積極地融入大灣區和國家建設事業中,已成為香港教育界當前極為重要的教育任務。當然這也給香港和大灣區教育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 俠客島:香港學生會緣何成了亂局急先鋒?
    7月,香港大學學生會舉行「光復港大」集會、抨擊校長未能「與學生同行」;8月,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會長購買鐳射筆被警員逮捕;9月,香港10家高校學生會呼籲學生開學罷課;10月,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呼籲全體學生就校長拒絕與戴口罩畢業生握手一事「自發行動」;如今,內地學生在香港科技大學校園內遭遇黑衣暴徒「私刑」、該校學生會發起針對異見學生的起底行動。
  • 香港理工大學校園運作恢復九成
    新華社香港1月13日電 去年底曾被暴徒佔領的香港理工大學校園已完成大部分修復工作並於13日展開下學期。有學生對於校園被破壞感到難過,校園氣氛也大不如前。當天上午10時,記者在理大職員帶領下進入校園了解情況。
  • 校園動畫中最危險的地方在哪?不是天台,而是不起眼的這地方
    雖然在一部分的動畫中,天台是事故多發地,但對於大多數的校園動畫來說,其實天台並不是最危險的地方,畢竟這個地方並不能覆蓋另一部分普通的動畫。在沒有了超能力、魔法和BUG設定的正常校園動畫中,最危險的地方肯定不是天台,因為那裡可能只最適合告白的地方。那麼,除了天台,又有哪裡才是校園動畫中最危險的地方,並且還適合絕對大多數的校園動畫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體育倉庫!雖然乍一看是天台比較危險,畢竟天台有那麼高,要是正常人從天台摔下來,那結果肯定也是可以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