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他鄉遇「中國」——中華文化海外印記

2020-12-21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 特稿:他鄉遇「中國」——中華文化海外印記

新華社記者

悠揚的崑曲唱段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植物園「藥劑師花園」響起,將一個唯美的東方愛情故事向當地觀眾娓娓道來。近日,實景園林演出《牡丹亭》為第14屆契訶夫國際戲劇節拉開序幕。

在不斷深化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中文、中國藝術、中國建築、中華美食、中文書籍頻頻現身,越來越為海外民眾了解和熟知,留下深刻且富有影響力的文化烙印。

從菲律賓總統府到瑪雅古城:中文熱持續升溫

菲律賓中文學員艾莎·德爾加多握著馬克筆、抿起嘴唇,一聽到老師喊出「喝咖啡」一詞時,她即刻搶在所有人之前在白板上勾出了對應的拼音,隨後回身與同學擊掌相慶,令平時氣氛嚴肅的菲律賓總統府充滿了歡聲笑語。

自今年4月中旬開始,每周都有一天,菲律賓總統府新聞部的新聞發布廳「變身」中文課堂。來自菲行政部門的39名公務員在此學習中文,把這裡當作了解中國、親近中國的窗口。

「我覺得語言裡包含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就像老師教我們的詞語裡就往往蘊含著中國的許多道理。」德爾加多說。

近年來,中文熱在菲律賓悄然興起。除了總統府,外交部、移民局、蘇比克灣大都會管理局等菲律賓中央或地方部門都曾經或者正在開設中文課。

菲律賓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黃佳佳說:「這些單位的工作人員處在與中國人交往的第一線,他們學好中文,其效果能夠直接反映在兩國交往上。而對於學員來說,掌握中文也意味著今後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能夠給自己的家庭和國家帶來更大價值。」

太平洋另一側,墨西哥奇琴伊察、烏斯馬爾等瑪雅文明遺址,越來越多中國遊客來此觀光。尤卡坦州首府梅裡達市市長雷南·巴雷拉說,梅裡達十分重視中國市場,鼓勵官員學習中文、赴華訪問,以推動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的雙邊交流。

近年來,尤卡坦州學習中文人數大幅增加。2018年,尤卡坦自治大學孔子學院註冊學員接近2000人。外方院長安德烈斯·阿盧哈表示,掌握中文的學生體現出較強競爭優勢,有更多機會接觸信息技術等中國科技強項,進而進入當地中國企業或赴華就業,成為推動雙邊科技商業交流的重要媒介。

從《歡樂頌》到《舌尖上的中國》:螢屏上的「中國時間」

埃及首都開羅,一棟不起眼且安靜的樓房裡,振動配音工作室的配音演員多阿·裡亞德正站在一個面積狹小的隔音房間中,聚精會神盯著眼前的屏幕,情感飽滿地跟著電視劇情節念臺詞。

今年1月1日,埃及國家電視臺開始播放阿語版《歡樂頌》,憑藉著出神入化的配音技巧,裡亞德成功變成「阿拉伯版樊勝美」。「為中國電視劇配音讓我有機會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的過去和現在。」裡亞德說。

2012年,振動配音工作室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埃及製作室籤署協議,為電視劇《金太郎的幸福生活》進行阿拉伯語配音製作。自此以後,《父母愛情》《北京青年》等口碑較好的中國國產電視劇開始在埃及走紅。裡亞德說,中國電視劇已經成為埃及觀眾了解當代中國人工作方式、家庭生活以及價值觀念的窗口。

25歲的羅阿·婭西爾是中國電視劇的忠實觀眾,製作精良的諜戰劇和經典文學改編劇是她的最愛。「觀劇既讓我了解到中國不同地域的風景和文化特點,更讓我感受到時代背景變遷與人物命運的關聯,這是一種十分難得的體驗。」

今年年初,火遍中國的電視劇《琅琊榜》以英語配音形式在英國天空衛視播出。這是天空衛視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開辦的「中國時間」欄目的節目安排。2016年底,作為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配套活動,「中國時間」正式啟動,這是中國首次在西方發達國家主流媒體開設純英語節目時段。

「中國時間」現已播出《舌尖上的中國》《中國園林》《絲路》《瓷路》等60多部中國紀錄片以及多部電視劇和動畫片。英國收視調查數據顯示,《舌尖上的中國》試播階段就有半小時12萬人次的收視率,而且每次重播都能收穫新觀眾。

英國前國際發展部國務大臣貝茨勳爵稱讚「中國時間」在文化層面把兩國人民聯繫起來。他說:「希望『中國時間』觀眾也會像我一樣,被豐富、神秘又不失現代和活力的中國所吸引。」

從宮保雞丁到莎士比亞故裡的牡丹亭: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

在海外,中華文化印記還體現在美食烹飪中。在英國克勞利學院中餐烹飪「魯班工坊」實訓廚房裡,不僅有進口自中國的廚具和調料,還有一塊用於遠程教學的互動式大屏幕,學員們可以在這裡聽中國老師講課。

「魯班工坊」項目是中國天津市與英國職教合作的首個中餐烹飪標準化學歷課程,可提供正宗中餐烹飪技術學歷教育和資格技能培訓。今年春節期間,「魯班工坊」團隊師生為英國首相府舉辦的中國新年招待會提供了餐飲服務。

目前供職於倫敦萬豪酒店集團的資深主廚馬塞爾·基休是學員之一,一道宮保雞丁已被他做得爐火純青。基休說:「中餐烹飪藝術享有無與倫比的美譽,學會做中餐意味著無窮的工作機會。」

書籍則是心靈的佳餚美饌。在第32屆德黑蘭國際書展上,中國首次作為主賓國亮相。參展的1.5萬多冊圖書涉及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書展結束時,大多數中國參展圖書被搶購一空。

伊朗國家圖書與檔案館館長阿什拉夫·布魯傑迪說,此次中國主賓國活動為伊朗人民通過書籍了解中國提供了通暢渠道,書籍的交流將促進兩國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鑑。

在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故裡斯特拉特福鎮羅瑟街的綠地花園內,矗立著中國首座落戶海外的牡丹亭。這座六角亭依據與莎翁同時代的明代文學家、戲曲家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而建,造型優美,富有濃鬱中國特色。牡丹亭由湯顯祖故鄉江西省撫州市負責建造,之後運到英國安裝。

斯特拉特福鎮鎮長約翰·比克內爾稱讚牡丹亭是一份「美妙的禮物」,認為它「不僅是中國傳統工藝和技能的絕佳範例,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接觸和了解中華文化的窗戶」。

在牡丹亭揭幕儀式上表演《羅密歐與朱麗葉》選段的英國演員盧克·麥克唐納說,能夠在如此漂亮的牡丹亭內演繹莎翁經典劇目是一次特別美好的經歷,「這也顯示了兩位文學巨匠超越時間和國界的巨大影響力」。(執筆記者:危瑋;參與記者:鄭昕、袁夢晨、吳丹妮、張代蕾、穆東、馬驍、裴劍容、吳昊)

相關焦點

  • 華豫之門真情講述中國故事,尋訪中華文明在海外的歷史印記
    適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河南廣播電視臺衛星頻道《華豫之門》走進澳大利亞雪梨,進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在這次難忘的行程中,我們尋覓到了古老獨特的中華藝術珍品,聆聽到了眾多感人的故事,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澳洲的深深印記!
  • 「親情中華」舊金山舉行演出 觀眾領略中華文化魅力
    「親情中華」藝術團赴美巡演打動僑胞心中華文化情結依依不捨(僑界關注)當地時間10月18日,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藝術團在美國舊金山舉行慰僑演出,以一臺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精彩節目,與千餘名觀眾共同度過一個難忘的不眠之夜。舊金山站是藝術團此次赴美慰僑巡演的收官之作。
  • 名古屋連續12年辦中國春節祭 中華文化傳承海外
    此外,河南省文化代表團也前來助陣,少林武僧團此次帶來的中國功夫,令現場觀眾讚不絕口。河南省歌舞團的演員們則上演了《盛世歡歌》《鴻雁》等舞蹈,將中國樂聲搭配中國服飾。中國駐名古屋總領事鄧偉在致辭中表示,春節作為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團圓等重要特殊意義。「名古屋中國春節祭」以中國傳統美食、傳統藝術等為中心介紹中國文化,希望能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共同分享新春喜悅、促進中日友好的盛事。
  • 「中華世紀壇傳統文化季比利時海外之窗」開幕
    中華世紀壇傳統文化季比利時海外之窗」在北京開幕。開幕式現場。活動方供圖  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執行館長冀鵬程介紹,傳統文化季是中華世紀壇每年在新年、春節期間推出的綜合性文化活動。活動根植於傳統、著眼於世界,傳遞文脈流動、文明相傳的精神,以展示、展映、展演、展銷的形式,打造各式傳統文化、非遺工藝、文創新品的發布、交流平臺。
  • 對話華星團長:助力中華文化植根海外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對話華星團長:助力中華文化植根海外作者 付強26日,新一批13家華星藝術團在北京授牌。不到3年時間,華星大家庭已擁有42名成員,分布在五大洲25個國家。5月24日,文化中國·華星藝術團首次團長年會在北京開幕。
  • 文化中國中華廚藝團走進泰國曼谷 展中華飲食文化
    文化中國中華廚藝團走進泰國曼谷 展中華飲食文化   中新網7月5日電 據江蘇僑網消息,近日,「文化中國•淮揚美食節」在泰國曼谷開幕,「文化中國•中華美食」淮揚菜廚藝團現場獻藝,向泰王國皇室成員、當地政要及泰國華僑華人展示中華飲食文化。
  • 他鄉造句和解釋_他鄉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艾青《在世界的這一邊》:「也不是他鄉遇見了故知,許多人都從來不曾見面。」]他鄉參考例句:1、他為了生計,離鄉背井,遠走他鄉。2、十幾年前遠走他鄉的叔叔至今仍是杳無音信。6、在海外碰見老朋友,這種他鄉遇故知的欣喜之情,是難以言喻的。7、他鄉故知石人高千仞邁向更高峰郭起豪。8、她雖在異國他鄉,心中卻總依戀著祖國。9、中國留學生身在異國他鄉,心卻時時惦念著祖國。
  • 213名海外華裔青少年「雲」學中華文化
    中新社泉州12月16日電 (吳冠標)「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冬令營泉州營16日在華僑大學線上開營。在為期15天的活動中,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的213名華裔青少年將全程參與,在「雲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暨南大學推進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
    「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郭軍 攝中新網廣州12月5日電 (記者 郭軍)12月5日,「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在暨南大學舉行。
  • 中華文化:黃河,長江,海外
    大家好,我是小編李黔津,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中華文化:黃河,長江,海外。人們常常以「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以後又有禹會諸侯於會稽,商封用兵於淮夷,周太伯奔吳等等,都將黃河文化廣為擴散。黃河文化廣為擴散,一是因為其先進性,文化交流的一般規律是,較高的文化必然向較低的文化流動。一是由於其政治上的正統地位,中國一形成國家就具有政治大一統的傳統。第三是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具有聯通北部草原文化、南部長江文化的必然性。
  • 稻香村周廣軍:拓展海外市場 傳播中華飲食文化
    來源:新華網稻香村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周廣軍做客新華會客廳(新華網 張昊 攝)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王忻)中國是一個飲食大國,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飲食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文化。例如一顆顆精緻的糕點,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延續,它代表了記憶的味道和故鄉的文化。稻香村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周廣軍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稻香村糕點作為中華文化的使者,希望通過食品渠道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稻香村作為國內傳統食品領軍企業,不僅在國內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在國際上也受到很多國家的歡迎。
  • 文化節目《世界聽我說》:講好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故事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演講類文化節目《世界聽我說》以華人講故事為切入點,勾勒華人在海外的百年奮鬥與變遷,廣受好評。節目用精彩的故事講述,再現中華文化在海外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在文化的碰撞中描繪出動人圖景。
  • 海外僑胞:培養海外年輕華裔的中國文化自信 刻不容緩
    致辭提及,第九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以來,各級僑聯組織堅持「國內海外並重、老僑新僑並重」和「積極拓展海外工作、積極拓展新僑工作」。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萬立駿代表中國僑聯第九屆委員會向大會作了工作報告。報告也指出,僑聯將推進海外華文教育,注重師資培養,為華僑華人子女學習漢語創造更好條件,提高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 《中華文化大樂園課程指南》發布暨海外華裔青少年創意徵文大賽雲...
    中國江蘇網12月18日南京訊(記者 劉潔 攝影 厲塬坤)12月18日上午,《中華文化大樂園課程指南》發布暨海外華裔青少年創意徵文大賽雲分享在南京舉行。「中華文化大樂園」,是原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貫徹「根魂夢」思想,推出的一項旨在增進海外華裔青少年和海外各界朋友學習了解中華文化在海外舉辦的品牌活動,深受廣大海外華裔青少年的普遍歡迎,一些非華裔青少年也熱情參加此項活動,已經成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中外友好合作的平臺。
  •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者:在倫敦推廣中國美食的重慶女孩
    原標題:中華文化海外傳播者:在倫敦推廣中國美食的重慶女孩 她的父親唐沙波一生專注於美食文化研究,是重慶中華食文化研究會會長,退休前在重慶電視臺做美食專題節目,與美食有著不解之緣。唐詩從小就跟隨父親「吃遍大江南北」,潛移默化地受到父親影響。在英國留學期間,唐詩就當起了美食博主,她在新浪開通了「食在英國」的微博帳號,粉絲有8萬多人。 2014年,唐詩在英國華威商學院念完了第二個碩士學位,到倫敦尋找創業機會。
  • 海外華校校董鍾情國學精粹 冀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海外華校校董鍾情國學精粹 冀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2017-10-17楊傑英 攝   中新網運城10月17日電 題:海外華校校董鍾情國學精粹 冀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作者 楊傑英  「你看,這些小朋友身著漢服,誦讀《弟子規》,展示傳統禮儀文化,很有儀式感,讓我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回去後要在學校組一個團,再回來這裡與這些小朋友們交流一下。」
  • 海內外中華兒女攜手戰疫記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 特稿:萬水千山血脈連 守望互助待花開——海內外中華兒女攜手戰疫記新華社記者郭文迪「青山一道同『心』雨,滄海月明照『僑』梁。」中國福建向海外華僑華人捐贈的防疫物資包裝箱上,印著這樣一句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海內外中華兒女始終心手相牽、風雨同舟,匯聚起共同戰疫的雙向暖流。
  • 乳山銀灘生活拾趣—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
    他鄉遇故知,我倆都有些興奮,寒暄過後一打聽,原來老同學也在銀灘買了房,從風發正茂到一臉滄桑,幾十年的話一時半會兒自然難以盡述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人生四大幸事。在銀灘我「他鄉遇故知」欣逢人生一大幸事,我自感可喜可賀。銀灘萬事俱好,怕的就是寂寞,現在新朋友交了不少,又巧遇相知幾十年的老友,大家沒事相聚一起,喝喝小酒,品品海鮮,憶憶往事,談談目前,逛逛美景,練練身板,人生還復何求?
  • 新春佳節中華文化紐西蘭唱響中國年
    人民網訊 據紐西蘭中華新聞社報導,2月3日,紐西蘭「2019第四屆春節民俗文化節」在奧克蘭中華傳統文化體驗藝術中心熱鬧喧囂的鑼鼓聲中隆重拉開了序幕。 紐西蘭中華傳統文化體驗藝術中心主席、紐西蘭國際婦女會會長、紐西蘭亞洲圖書中心執行董事廖小雪女士接受採訪時表示,舉辦春節民俗文化節的目的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海外華人同胞與當地各族裔社團的文化溝通及合作,有助於樹立海外華人同胞的正面形象,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海外文化事業的交流與發展。
  • 餘姚河姆渡遺址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
    中國寧波網記者 張子琪 通訊員 曹依 楊明(河姆渡遺址標誌)今天,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首批20個「浙江文化印記「名單。其中,餘姚的河姆渡遺址入選!河姆渡文化具有七千年的歷史,它的遺址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尤其是,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