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百年建築人生:改建羅浮宮,晚年為蘇州「作傳」

2020-12-19 民眾新勢力

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謝世,享年102歲。

作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設計者之一,他的名作散布全球各地,包括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現代化改建、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樓、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日本美秀美術館、中國蘇州博物館新館等。對光線與幾何構成的深入理解、對東方典雅風格的自然化用,讓他成為了溝通中西方文化的獨特存在,與此同時,他一直致力於促成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融合對話。

貝聿銘的一生幾與世界歷史大潮同步,頗具傳奇色彩。中山大學教授馮原說:「他生逢20世紀,也是20世紀的一種幸運。」

負笈北美「巧遇」現代主義

貝聿銘出生的1917年,全世界正處於新舊交替的劇烈衝撞之中。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的現代主義正在營造新的秩序,而他的家族在他出生後不久,買下了蘇州著名私家園林「獅子林」。

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為貝律銘)。

貝聿銘幼時曾在廣東生活,10歲那年,父親貝祖詒調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主管,貝聿銘隨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正掀起裝飾藝術建築高潮,年少的貝聿銘為鄔達克所設計的上海花園酒店深深吸引,又曾在回蘇州度夏時感受過在假山石橋之間遊賞的樂趣。

1935年,貝聿銘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完成高中學業,隨即登上了開往美國的客船。17歲的他沒有按照父親的期望學習金融,而是考入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專業。這也曾是梁思成赴美學習建築的第一站。不過,貝聿銘很快因為自身的興趣專長,轉投麻省理工學院。在那裡的建築系取得學士學位之後,又進入了哈佛大學建築學院深造。

與梁思成等「中國第一代建築師」不同的是,晚了10年赴美的貝聿銘,恰好遇上了從德國流徙而來的一批包浩斯派大師,比如戈洛皮烏斯——他們正是現代主義建築教育的點火者。在哈佛大學,貝聿銘與戈洛皮烏斯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和友誼,但有時也會各執己見。他曾對後者辯稱,現代主義不應該取消地域文化特色,並設計了一座專門展示中國藝術品的博物館作為試練。戈洛皮烏斯說,那是他見過的最精緻的學生作品。

早年經歷成就「建築全才」

1946年從哈佛大學碩士畢業後,貝聿銘繼續留校擔任助理教授,直到兩年後接受紐約地產巨頭齊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之邀,出任其公司麾下的建築總監一職,在戰後美國經濟復甦的年代,正式走上了建築設計之路,並於1954年加入美國籍。

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朱亦民看來,也許早年間設計商業項目的經歷,讓貝聿銘能夠深刻理解到社會資源的配置邏輯,在運用現代主義建築理念時不捨實用性、不悖商業理性。他在1960年告別齊肯多夫,開始聯合另兩名同事運作獨立事務所(I.M. Pei&Associates),個人風格逐漸彰顯;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被美國建築評論家公認為「專業與商業相結合」的難得典範。朱亦民說:「在建築設計方面,從創意性到完成度、對工藝材料和建築細節的把控,他都做得非常好,而且情商很高、交往能力非常強。可以說,他是一個全方位的天才人物。」

這一時期,因出色完成一系列大型建築和規劃項目,貝聿銘接連拿到了由美國建築師協會(AIA)所頒授的榮譽獎和1979年度「金質獎章」;被傑奎琳·甘迺迪夫人親選為甘迺迪圖書館的建築設計師,更為他贏得全美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傑奎琳·甘迺迪和貝聿銘。

中山大學教授馮原認為,貝聿銘的商業成功不僅來源於建築才能,還與其家世積累密不可分:「他出生在銀行世家,成長在一個優越的中國傳統貴族家庭,所有這些素養在攬獲人才和迎來項目時,都變成了可以充分施展的個人魅力,幫助他贏得了很好的口碑。」譬如在甘迺迪圖書館項目中,「前第一夫人」傑奎琳·甘迺迪之所以被他打動,除了因為方案本身足夠優秀,還因為貝聿銘本人彬彬有禮的「東方貴族氣質」。

改建羅浮宮曾受巨大爭議

上世紀八十年代,貝聿銘已躋身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設計邀約不斷。但他曾經公開承認,他的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也是最大的驕傲,就是為羅浮宮制定改建方案。

貝聿銘與羅浮宮金字塔。

這座玻璃金字塔,如今已經和羅浮宮博物館一道,成為法國首都巴黎的地標景點。但在該工程落實前後,方案主導者貝聿銘曾為此遭受巨大非議。一家法國報紙將這個現代主義構建描述為「迪斯尼樂園的附屬物」,一個環保團體則稱它「屬於沙漠」。1984年1月,在法國歷史古蹟最高委員會會議上,有委員毫不客氣地向他喊道:「你不是在達拉斯(美國南部工業城市)!」儘管此前一年,年屆六十的貝聿銘剛剛榮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美國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從專家到市民的「圍攻」沒能動搖他的自信。貝聿銘說:「幾個世紀以來,羅浮宮經歷了劇烈的變化……改變的時機必須是對的,現在正是時候。」

羅浮宮金字塔。

1989年,羅浮宮改造項目一期工程完工,包括「金字塔」、周邊的廣場和地下空間。呈三角錐形的「金字塔」坐落於羅浮宮本體的中軸線上,以保證景觀的和諧統一。它是作為整個羅浮宮的主入口存在,為古老的宮殿集散著大量人流;還巧妙地成為視覺中心,將幾個獨立的宮殿「整合」成完整的建築群。

漸漸地,人們開始這樣形容:「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貝聿銘也由此深得法國人的愛戴。

一生致力於文明的「對接」

在完成羅浮宮項目後不久,1990年,73歲的貝聿銘從全職建築設計崗位退休,決意不再競逐大型項目。可事實上,他仍以「顧問」身份,親身參與了多個世界建築名作,包括美如「桃源仙境」的日本美秀美術館、為其原鄉所作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馮原認為,貝聿銘後期的重要作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任務,即為不同的文化傳統找到一種與現代主義接合、對話的方案。羅浮宮可謂最直觀的案例——在法國波旁王朝的宮殿之前,置入了源自另一個偉大文明、用現代材料搭建的的金字塔,形成一個和諧的對話局面。但在後期作品「序列」中,最特殊的一個,或許還要屬他「最心愛的小女兒」——蘇州博物館新館。「我覺得這個作品,甚至可以說是實現了他的夙願。」

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聲望日隆的貝聿銘就曾獲邀重返母國,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緊跟著便是著名的香港中銀大廈。但他一直沒有發揮自己的長項,為中國量身定製一座文博場館——就如在哈佛大學求學時,他曾為戈洛皮烏斯展示的方案。

時隔半個多世紀,「夙願」終有迴響。1999年,蘇州拙政園近旁,欲營建一座文脈主義建築,為蘇州「作傳」的使命落在了這位八旬遊子的肩上。

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是審慎的。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曾對媒體介紹:「在設計之前,他把我們單位所有庫藏文物都看了個遍,在庫房裡面待了一個多星期。」最終,他選定了粉牆黛瓦般的蘇式古典園林配色,建築尺度亦與民居相類,但建材改用現代鋼材和玻璃,自言要「中而新、蘇而新」,並不用中國傳統建築語彙,卻分明透出了傳統建築的神韻。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球建築的風向從現代主義逐漸過渡到了後現代主義,但是貝聿銘沒有追隨這些顛覆性的思想,而是繼續堅持他的「對接」範式。馮原並沒有將其歸為大師的自我重複,而認為更接近於一代人所承擔的歷史使命。

他說:「也許是20世紀賦予了他這個目標,所以貝老必須要在他的有生之年,堅定不移地把這個目標完成。我覺得他做到了。」

相關焦點

  • 世界級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晚年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嘆於世
    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一個月前,貝聿銘的「小女兒」——蘇州博物館舉辦了「貝聿銘文獻展」,為貝聿銘的百歲壽誕開展了慶祝活動。貝聿銘是蘇州望族之後,在蘇州古典園林獅子林裡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中學的每年暑假,貝聿銘都會去蘇州的祖父家。
  • 貝聿銘的建築百年:羅浮宮排在我整個職業生涯的首位
    貝聿銘一生一共完成了至少170個項目的設計和50個總體規劃的設計,所獲獎項大大小小不計其數,包括美國建築學會金獎、法國建築學院金獎、日本帝賞獎、美國總統自由獎章等等。一個月前,貝聿銘的「小女兒」——蘇州博物館舉辦了「貝聿銘文獻展」,為貝聿銘的百歲壽誕開展了慶祝活動。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102歲的設計人生,建築遍布世界各地
    一個時代開啟 作品遍布世界哈佛畢業後,1948年,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貝聿銘也從此開啟了自己的時代。據悉,貝聿銘與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的合作長達12年之久。
  • 102歲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作品包括羅浮宮金字塔等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是1983年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人們參觀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他的羅浮宮金字塔讓世界為華人喝彩
    他出生於中國蘇州,他的作品遍布全世界,有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還有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曾有人評價他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他讓世界見識到華人的才華可以有多高!
  • 羅浮宮金字塔不堪擁擠 將請89歲貝聿銘改建(圖)
    玻璃金字塔太擠 羅浮宮請貝聿銘改建(圖)  盛名難負 《達文西密碼》效應帶來成倍遊客  「金字塔。巴黎羅浮宮的這個新入口現在幾乎和羅浮宮美術館一樣有名。這座華裔建築家貝聿銘設計的引起諸多爭議的全新的現代玻璃金字塔,現在仍受到傳統派的嘲諷。」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離世,他設計了羅浮宮金字塔
    幾乎每個去過巴黎羅浮宮的人,都會到玻璃金字塔邊上打卡;到蘇州遊玩,必去的景點,也一定少不了粉牆黛瓦的蘇州博物館;如果去香港,中銀大廈也不能錯過。設計了這些傑出建築的貝聿銘先生,在2019年5月16日離開了我們。
  • 貝聿銘逝世: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之父,讓建築成為永恆
    據新華社消息,5月16日報導,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美籍華人建築師,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一位大師」。法國巴黎羅浮宮改建計劃上世紀80年代初,羅浮宮博物館展廳裡光線昏暗,原有入口處狹窄擁塞,參觀流線不暢。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浮宮的改建被提上日程。1910年的羅浮宮和改造之後的羅浮宮對比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羅浮宮。
  • 「現代建築最後一位大師」貝聿銘逝世!這位「富15代」刷新美國對華...
    剛剛,一代華人巨星隕落了,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終年102歲。圖源:華爾街日報貝聿銘於1917年4月26日(民國六年)誕生在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為蘇州顯赫數百年的貝氏家族之後。貝聿銘有著說服別人的天賦,很會推銷自己,曾有人建議他去做一個律師。建築學子們都知道,口才是建築人必備的技能,它也是成就一個好的建築作品的關鍵因素。豐富的人生履歷成就了貝聿銘,也造就了那些偉大的建築作品。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致敬貝聿銘的百年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的代表建築有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向建築大師貝聿銘致敬
    新華社巴黎5月17日電(記者唐霽)法國羅浮宮博物館17日發表新聞公報,向剛剛逝世的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致敬。公報說,羅浮宮館長讓—呂克·馬蒂內和全體工作人員對貝聿銘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在貝聿銘漫長而輝煌的職業生涯中,作為富有遠見的建築師,他對羅浮宮博物館的設計是一個標誌,他在保持原有建築風格延續性的基礎上,大膽地把這座自12世紀起修建的宮殿帶入現代化。」公報介紹說,貝聿銘於1983年被法國委任負責羅浮宮擴建,他設計了頂部為金字塔形狀的地下中央接待大廳,從這裡可直接進入羅浮宮博物館的三個展館。
  • 「美籍院士」貝聿銘:曾是蘇州人,設計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從學術的象牙塔到實際建築領域,用成績打破質疑。貝聿銘是一個地道的蘇州人,身為蘇州望族之後的他,雖然年紀輕輕就遠赴異國留學,可在蘇州獅子林那段童年時光卻為他留下了一生眷戀故土的烙印。蘇州園林的精巧美妙,都市中的高樓大廈都是貝聿銘童年時所熱衷觀察的,或許正是從那時起,他和建築設計之間產生了奇妙的緣分。在完成自己的基礎學業後,青年時期的貝聿銘赴美留學,得以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他所熱愛的建築,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在建築設計的象牙塔中埋首苦讀。
  • 法國羅浮宮請貝聿銘改建"玻璃金字塔"(圖)
    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由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津銘設計,高出地面22米。     享有盛名的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現在卻為「名」所累。由於遊客量大大超過設計容量,法國文化部日前不得不向華裔設計師貝聿銘求救,請他為擴充展覽空間提出解決良方。     據羅浮宮管理方介紹,最初,在實施所謂的「大羅浮宮」計劃時,玻璃金字塔被設計成每年容納約400萬遊客。到上世紀90年代末,博物館每年吸引了500萬遊客。小說《達·文西密碼》和隨後根據它改編的電影更使博物館成為全世界人嚮往的地方。
  • 貝聿銘改建羅浮宮往事:阻力很大,曾不敢走在巴黎街頭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國際知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臺媒稱,貝聿銘一生在世界各地留下眾多經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屬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這座建築2019年慶祝啟用30周年,但當時建造時卻面臨排山倒海的反對壓力,主導這項計劃的貝聿銘還曾說自己有段時間「不敢走在巴黎街頭」。據臺灣聯合新聞網5月17日報導,當年羅浮宮擴建工程被交給貝聿銘設計,一開始就讓許多法國人不解。後來,以「讓光線來做設計」為理念的貝聿銘,提出用玻璃金字塔為主軸來改建,更是遭法國媒體冷言嘲諷。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曾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他的優秀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等等。他也被譽為是「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資料圖出身名門,熱愛建築作品曾遍布世界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廣東,祖籍蘇州,他的祖上當地的名門望族「吳中貝氏」,被稱為「可能是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清朝中期時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與戈、毛、畢姓人家合稱為當時的
  • 貝聿銘,一生不過百年
    晚年的貝聿銘先生貝聿銘於1917年4月26日誕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行長,於1919年到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因此,貝聿銘在香港度過了童年,在聖保羅小學讀書早年的貝聿銘先生迄今為止,他的作品有70餘件,包括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甘迺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等。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為世界留下這些傳奇設計
    來源:央視新聞微博截圖百年風云:心系建築 作品遍布世界貝聿銘先生,是享譽全球的最著名建築師,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優秀的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貝聿銘曾這樣說過。如今邁入期頤之年,回望百年曆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日益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貝聿銘是一位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作品有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原標題: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於家中逝世 享年102歲)
  • 102歲貝聿銘去世,從此少了一位建築奇才|傑奎琳|羅浮宮|美國|...
    2019年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幾乎整個設計界都在為他哀傷。在投身建築事業70年的歲月裡,他把優秀的設計留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Photo by Yousuf Karsh如今,金字塔早已經成為羅浮宮的標誌性建築,遊客依舊絡繹不絕。為中國設計的建築即使在國外取得再高的建築成就,貝聿銘始終沒有忘記要回來報效祖國,探索中國建築復興的道路。1979年,貝聿銘受政府邀請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