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老街小院中走出大學者 容庚故居紀念館背後的故事

2020-12-25 金羊網

容庚故居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容庚從莞城旨亭街八巷走出

文/金羊網記者 餘曉玲

圖/金羊網記者 王俊偉

從莞城老街振華路拐進旨亭街,老字號排骨飯店內食客熙熙攘攘。再往裡走上百來米卻是一片幽靜,走出幾位大學者的故居就隱藏在旨亭街八巷。這是一座三進「三間兩廊」式清代民居,趟櫳門、青磚牆、木簷板……容庚故居模樣如舊,各種擺設很好還原了容庚兄妹當年的生活軌跡。5月10日,記者走進容庚故居,透過故居各處的展板和著作,了解了容庚兄妹的生平及其家族的書香文脈;傾聽了當年見證人講述容庚故居紀念館建設背後的故事。

學「孟母三遷」容母擇優而居

用「書香門第家學淵源」來形容容庚先生是再恰當不過了:其祖父容鶴齡是同治二年(1862)的進士,後來任東莞石龍龍溪書院和順德鳳山書院院長十幾年,培養了大批人才。父親容作恭,光緒二十三年拔貢,博聞強記,藏書萬卷;族叔容祖椿師從晚清嶺南畫派鼻祖之一——居廉,善畫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容庚在少年時期曾跟他學過畫。

而容庚母親這邊的鄧家,也一樣是書香門第,容鄧兩家是名副其實的「門當戶對」。外祖父鄧蓉鏡與容庚祖父是好朋友,一樣同為進士出身。特別是容庚的四舅鄧爾雅,是近代嶺南著名的書法篆刻大師,更是容庚學術和藝術上的啟蒙導師。容庚學金石,二弟容肇新學刻印,三弟容肇祖學古文,兄弟三人都受舅父鄧爾雅教育很多,這也給容庚兄弟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基礎。容庚先生後來在他的成名作《金文編》的自序裡面也提到了鄧爾雅對他的啟蒙教育。

容氏兄弟成才,有一個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人正是他們的母親鄧瓊宴。古時候有「孟母三遷」,容庚的母親為了三兄弟的學業同樣如此,曾全家搬到廣州,讓容庚兄弟跟隨四舅鄧爾雅讀書,後來又搬回東莞,容庚兄弟讀東莞中學的時候又全家搬到母親的娘家,當時鄧家就在學校附近。

北上求學編寫成名作《金文編》

1916年,22歲的容庚從東莞中學畢業,就開始編寫後來的成名作《金文編》,一個中學畢業的學生要編寫這樣一部非常專業的著作,難道可想而知。因為受到四舅鄧爾雅的影響,青年時的容庚就立下了雄心壯志,想要編寫一部書。容庚根據當時有的資料,編寫《金文編》,裡面錄的文字以商周時期彝器上的款識為主。遺憾的是,容庚舅父鄧爾雅收藏的金石學相關的拓本資料被一場大火燒了個精光。為了繼續深造,再加上其他種種變故,1922年,容庚和三弟容肇祖一同前往北京讀書。

在北大期間,容庚終於完成了《金文編》的編撰,並在1925年由羅振玉「貽安堂」書店出資印行。《金文編》成為我國首部專收金文字形的專著,奠定了容庚在這個領域的權威地位。而之後,容庚還著有《商周彝器通考》等30餘種著作,成為了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在篆刻學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詣。

故居內展示的容庚著作

容庚故居內容庚的生平介紹

經近十年努力故居換新顏

隨著時間的流逝,容庚兄弟走出了故居,走向全國。隨著容氏族人在國內外開枝散葉,容庚故居漸漸寂寥,一度成為「別人的家」。時任莞城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的王柏全介紹了建館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王柏全介紹說,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政府就著手籌建容庚故居紀念館。此後,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才有了故居的舊貌換新顏。「當時三進房屋屬於兩戶人家所有,後面兩進的房子屬於一戶人家,回購比較順利,2002年、2003年就開始動工維修了。第一進房屋因為臨街所以當時的屋主並不願意遷出,後來莞城的主要領導親自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才將房屋完整地回購回來。非常不容易。」王柏全也表示,最終街坊鄰裡的理解遷出,幾本容庚書籍的出版,容庚後人的捐物,容庚的塑像等,每件事、每個環節,仍灑滿了鄉情,是鄉情把容庚故居紀念館築成的。

「容庚故居的地面最早是高過道路路面的,因城市道路的修整,故居建築周圍的街巷改成混凝土路面,地面標高抬高,造成故居內積水不易排出。」據容庚故居的講解員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故居在維修中結合室內方階磚翻修特意加設了地面防潮層、滲水槽和暗溝,讓積水能通過滲水槽和暗溝導入室外下水道。

重新布展更豐富故事

「容庚老先生和他的弟妹們都是在這裡出生。直到讀書前,都生活在這裡,但之後回來就比較少了。故居紀念館開館後,容庚老先生的幾位子女幾乎每年都會回來看一看。3月份,他的小女兒才剛剛回來過。」擔任容庚故居管理員的何叔是莞城旨亭街人,今年60歲的他讀書時就知道容庚先生,現在已經能給遊客簡單講述容庚先生的故事了。

為了進一步豐富市民對容庚的了解,2016年,容庚故居紀念館啟動了重新設計及布展工作,基於容庚的生平成就和容庚故居的建築布局,設置了「學術名家」「書香世家」「今人傳承」三個展區。尤其是「今人傳承」板塊通過梳理容庚在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的師承關係和資料,介紹以容庚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讓觀眾了解其對後人持續的影響。

編輯:鄔嘉宏

相關焦點

  • 容庚故居 藏身旨亭街幽靜舊時光中
    因為這裡還走出了古文字學家、金文專家、考古學家和書法篆刻家容庚,書畫篆刻家容肇新,民俗學家容肇祖,金石目錄學家容媛等幾個大學者,承載著他們兄妹治學的青春勵志故事……小院走出大學者容庚故居模樣如舊,各種擺設極力還原了容庚兄妹當年的生活軌跡。遍布故居各處的展板和著作,在向遊客述說他們的生平及其家族的書香文脈,讓人豔羨不已。
  • 行走莞城老街老巷 感嘆城市意蘊
    ■容庚故居紀念館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沿著這條街一直走到盡頭,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容庚故居。 莞城街道旨亭街8巷2、4、6號,一座三進「三間兩廊」式東莞清代民居。容庚及弟容肇祖、妹容媛都出生於此地,這是他們兄妹成長的地方。 走入容庚故居,深入了解容庚這位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成就,同時也有一個重要的篇幅,介紹了容肇祖的經歷和成就。
  • 微旅行 | 行走莞城老街老巷 感嘆城市意蘊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容庚故居紀念館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第一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沿著這條街一直走到盡頭,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容庚故居。莞城街道旨亭街8巷2、4、6號,一座三進「三間兩廊」式東莞清代民居。容庚及弟容肇祖、妹容媛都出生於此地,這是他們兄妹成長的地方。走入容庚故居,深入了解容庚這位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成就,同時也有一個重要的篇幅,介紹了容肇祖的經歷和成就。
  • 青年容庚:從旨亭街到北京大學,容庚在莞的日與夜
    日前,「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人們從展覽中的300餘件文物中看見了莞籍學者容庚的成就和貢獻,為容庚先生的故事吸引,被其人格魅力折服。說起容庚,我們似乎要從莞城旨亭街8巷2號說起。這裡是容庚少年時期生活學習的地方,為其之後的人生打開了第一扇門,也奠定了文化底蘊根基;又似乎要從他1922年北上求學說起。
  • 東莞微旅行|行走老街老巷 感嘆城市意蘊
    東莞記憶歷史文化遊徑即「迎恩門城樓——東莞可園——容庚故居——大西路——中興路歷史文化街區——卻金亭碑」。沿著這一條街,一直走到盡頭,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容庚故居。在這裡走出了一代學人。莞城區旨亭街8巷2、4、6號,一座三進「三間兩廊」式東莞清代民居。容庚及弟容肇祖、妹容媛均出生於此。這是他們兄妹成長的地方,他們生命出發的地方。
  • 學者解讀金石大家容庚「有容乃大」令人景仰一生
    戰國青銅器欒書缶 杜洋 攝陳英傑從容庚生平談起,介紹了影響容庚命運的三個節點和他畢生致力研究的金石、書畫兩大領域;簡要梳理了容庚家族中成就者輩出,幾代學人相互輝映,各領風騷的家族背景;分享了容庚與羅振玉先生的師生之誼,以及容庚與諸多當世鴻儒交誼的點滴,堪稱一段文化史佳話。
  • 莞城大西路:煥發老街的生命力
    東莞建城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莞城裡的老街烙印著濃厚的歷史印跡。我們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導《老街裡的故事》,為你講述這些老街裡的故事。今天我們首先走進莞城的大西路,了解它的過去與現在。 當時,莞城一些街道已出現商品專業化,比如打錫街專營錫器,賣麻街專賣黃麻,文房街主營布匹。大西路全長140米,沿路多是騎樓建築,騎樓下面就是傳統的商業商鋪。
  • 初春遊賞國父故居: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坐落於珠海市郊,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花團錦簇,綠草如茵。因為是愛國主義革命教育基地,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為肅穆莊嚴的紀念堂平添了一份熱鬧。眼前這幢赭紅色二層三開間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就是孫中山故居,樓房四周設有一道圍牆環繞著庭院。圍牆正門外南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建築面積340平方米,是孫中山長兄孫眉於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的。樓房上下兩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
  • 東臺這些名人故居紀念館,你知道幾個?
    .當然,一座城市最大的標籤就是名人、名建築,這二者結合就是當地的名人故居、名人紀念館、博物館了。戈公振故居,位於東臺市蘭香巷9號。戈公振<1850—1935>東臺人,1925年起, 他先後在上海國民大學, 南方大學, 復旦大學等校的報學系或新聞學系,講授新聞學和中國報學史。
  • 納藏悉盡報國邦——300件重器講述容庚先生捐贈往事
    容庚先生出生於東莞官宦詩書世家,莞城名門望族眾多,容庚成長於容氏、鄧氏兩大望族之家。容庚的高祖和祖父都以教學為業,父親容作恭喜治史學。母親鄧氏一族有治印的傳統,外祖父鄧蓉鏡曾在翰林院廣雅書院任職,四舅鄧爾雅則是詩書畫印的大家。在治學方面,家族中對容庚影響最大的當屬鄧爾雅,容庚先生常言:「沒有四舅鄧爾雅,便沒有容庚。」
  • 恰如其分的老舍故居與格格不入的汪曾祺紀念館
    「老舍之於青島,好比汪曾祺之於高郵,與處於抄襲風波中的汪曾祺紀念館相比,老舍故居顯得格外的合適。沒有網紅打卡地,沒有老舍家宴,老舍民宿,有的,只是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學氛圍。恰如其分的展品,恰如其分的講解,恰如其分的氛圍,就好比老舍與這座海邊小城那樣恰如其分。」這條微博剛發布不久,老舍故居的官方微博就給我點了個贊。
  • 謝晉元故居,一個普通客家民居走出了五位黃埔生,實屬罕見
    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播,大家對謝晉元將軍都不陌生,但是對於他的故居,很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雖然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客家民居,卻培養出了五位黃埔生,在歷史上非常鮮見,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便是謝晉元將軍的故居。謝晉元故居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 是謝晉元的曾祖父在鹹豐年間所建。故居坐西北向東南,結構為三幢合面兩門樓,佔地面積1080平方米,共有23間房,俗稱三幢屋,正面有兩座大門,分別命名為「儒林第」和「荊樹居」,文化氣息濃鬱。
  • 莞城老街裡的故事:賜歸巷裡有忠臣 興賢裡多賢人
    探訪東莞老街,尋找被遺忘的光陰故事。昨天我們為大家講述了興賢裡的富有民國風格建築「杏園」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遊走於興賢裡,來看一條名字比較特別的巷子,賜歸巷。
  • 莞城老街裡的集郵文化
    莞城老街裡的集郵文化 2017年10月09日 20:19   東莞陽光網訊(全媒體記者 林澤珊)說起世界郵政日,不少人會想到集郵文化,隨著電子資訊時代的到來,大家也許都不再貼郵票寄信,但對於集郵愛好者來說,郵票之美一直值得追尋,在莞城
  • 碑林故事|于右任故居紀念館與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于右任故居紀念館位於西安市碑林區書院門 52 號,建築面積 1500 多平方米,是于右任 1949 年去臺灣之前在西安的居所。| 于右任故居紀念館 |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友誼西路 243 號,成立於 2004 年,是由民間藝術大師江國慶親手創辦的一座以「皮影收藏、展示、研究、創新、複製
  • 探尋名人故居 無錫古鎮老巷中的巨星
    大學者錢鍾書、顧毓琇,著名民間音樂家阿炳,中華遊聖徐霞客都誕生在這片偉大的土地。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景點遊分三個部分,故居、晴山堂、博覽園,而對於博覽園這一塊,我看過一些網友的描寫這景點的博文,基本上都沒有寫到博覽園,其實來到這個景點,如果不到博覽園看看,那才是漏掉了這個景點的精華部分了呢。
  • 莞城歷史名物 有何鮮為人知故事
    原標題:莞城歷史名物 有何鮮為人知故事  南方日報訊 (記者/何建文 通訊員/劉中 葉智昌)1月17日,由東莞文史大師楊寶霖主講的「莞城已消失的名物」專題講座在莞城圖書館開講。楊寶霖以嚴謹的學術研究,回放與東莞人息息相關、又鮮為人知的歷史名物的背後故事。
  • 一條見證東莞民國歲月的老街,莞城中興路,感受滄桑民國風
    位於東莞市莞城的中興路,奇蹟般的保留下見證那段滄桑歲月的老街,距今以近百年。莞城中興路兩旁的騎樓,未經修飾,歲月的斑駁訴說著發生在光陰裡的故事。這條街比一旁的振華路更具歷史感。民國時期的西式建築風格的騎樓,矗立在中興路兩旁,如今看來依然有股碾壓周邊現代民居建築的氣勢!
  • 民國收藏家的惺惺相惜:信札中的劉體智與容庚
    同月29日劉氏第二函中提到「沈子它敦蓋已搨就,附函奉上」,可見容氏獲贈沈子簋蓋拓片的時間當在此時,而劉氏「久之」方貽贈容氏此拓片的原因,當系須倩良工精拓所致。而在此之前,劉氏曾託人(很可能即是周明泰),商託將其《善齋吉金錄》交由燕京大學出版:「有友人以惠之所著《善齋集古錄》託轉燕大代印,共彝器、鏡、印等四十餘冊。」(1931年5月19日容庚致郭沫若函)。《善齋集古錄》就是《善齋吉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