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故居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容庚從莞城旨亭街八巷走出
文/金羊網記者 餘曉玲
圖/金羊網記者 王俊偉
從莞城老街振華路拐進旨亭街,老字號排骨飯店內食客熙熙攘攘。再往裡走上百來米卻是一片幽靜,走出幾位大學者的故居就隱藏在旨亭街八巷。這是一座三進「三間兩廊」式清代民居,趟櫳門、青磚牆、木簷板……容庚故居模樣如舊,各種擺設很好還原了容庚兄妹當年的生活軌跡。5月10日,記者走進容庚故居,透過故居各處的展板和著作,了解了容庚兄妹的生平及其家族的書香文脈;傾聽了當年見證人講述容庚故居紀念館建設背後的故事。
壹
學「孟母三遷」容母擇優而居
用「書香門第家學淵源」來形容容庚先生是再恰當不過了:其祖父容鶴齡是同治二年(1862)的進士,後來任東莞石龍龍溪書院和順德鳳山書院院長十幾年,培養了大批人才。父親容作恭,光緒二十三年拔貢,博聞強記,藏書萬卷;族叔容祖椿師從晚清嶺南畫派鼻祖之一——居廉,善畫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容庚在少年時期曾跟他學過畫。
而容庚母親這邊的鄧家,也一樣是書香門第,容鄧兩家是名副其實的「門當戶對」。外祖父鄧蓉鏡與容庚祖父是好朋友,一樣同為進士出身。特別是容庚的四舅鄧爾雅,是近代嶺南著名的書法篆刻大師,更是容庚學術和藝術上的啟蒙導師。容庚學金石,二弟容肇新學刻印,三弟容肇祖學古文,兄弟三人都受舅父鄧爾雅教育很多,這也給容庚兄弟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基礎。容庚先生後來在他的成名作《金文編》的自序裡面也提到了鄧爾雅對他的啟蒙教育。
容氏兄弟成才,有一個人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人正是他們的母親鄧瓊宴。古時候有「孟母三遷」,容庚的母親為了三兄弟的學業同樣如此,曾全家搬到廣州,讓容庚兄弟跟隨四舅鄧爾雅讀書,後來又搬回東莞,容庚兄弟讀東莞中學的時候又全家搬到母親的娘家,當時鄧家就在學校附近。
貳
北上求學編寫成名作《金文編》
1916年,22歲的容庚從東莞中學畢業,就開始編寫後來的成名作《金文編》,一個中學畢業的學生要編寫這樣一部非常專業的著作,難道可想而知。因為受到四舅鄧爾雅的影響,青年時的容庚就立下了雄心壯志,想要編寫一部書。容庚根據當時有的資料,編寫《金文編》,裡面錄的文字以商周時期彝器上的款識為主。遺憾的是,容庚舅父鄧爾雅收藏的金石學相關的拓本資料被一場大火燒了個精光。為了繼續深造,再加上其他種種變故,1922年,容庚和三弟容肇祖一同前往北京讀書。
在北大期間,容庚終於完成了《金文編》的編撰,並在1925年由羅振玉「貽安堂」書店出資印行。《金文編》成為我國首部專收金文字形的專著,奠定了容庚在這個領域的權威地位。而之後,容庚還著有《商周彝器通考》等30餘種著作,成為了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在篆刻學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詣。
故居內展示的容庚著作
容庚故居內容庚的生平介紹
叄
經近十年努力故居換新顏
隨著時間的流逝,容庚兄弟走出了故居,走向全國。隨著容氏族人在國內外開枝散葉,容庚故居漸漸寂寥,一度成為「別人的家」。時任莞城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的王柏全介紹了建館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王柏全介紹說,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政府就著手籌建容庚故居紀念館。此後,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才有了故居的舊貌換新顏。「當時三進房屋屬於兩戶人家所有,後面兩進的房子屬於一戶人家,回購比較順利,2002年、2003年就開始動工維修了。第一進房屋因為臨街所以當時的屋主並不願意遷出,後來莞城的主要領導親自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才將房屋完整地回購回來。非常不容易。」王柏全也表示,最終街坊鄰裡的理解遷出,幾本容庚書籍的出版,容庚後人的捐物,容庚的塑像等,每件事、每個環節,仍灑滿了鄉情,是鄉情把容庚故居紀念館築成的。
「容庚故居的地面最早是高過道路路面的,因城市道路的修整,故居建築周圍的街巷改成混凝土路面,地面標高抬高,造成故居內積水不易排出。」據容庚故居的講解員介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故居在維修中結合室內方階磚翻修特意加設了地面防潮層、滲水槽和暗溝,讓積水能通過滲水槽和暗溝導入室外下水道。
肆
重新布展更豐富故事
「容庚老先生和他的弟妹們都是在這裡出生。直到讀書前,都生活在這裡,但之後回來就比較少了。故居紀念館開館後,容庚老先生的幾位子女幾乎每年都會回來看一看。3月份,他的小女兒才剛剛回來過。」擔任容庚故居管理員的何叔是莞城旨亭街人,今年60歲的他讀書時就知道容庚先生,現在已經能給遊客簡單講述容庚先生的故事了。
為了進一步豐富市民對容庚的了解,2016年,容庚故居紀念館啟動了重新設計及布展工作,基於容庚的生平成就和容庚故居的建築布局,設置了「學術名家」「書香世家」「今人傳承」三個展區。尤其是「今人傳承」板塊通過梳理容庚在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的師承關係和資料,介紹以容庚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讓觀眾了解其對後人持續的影響。
編輯:鄔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