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看著微信群裡的老戰友們在建軍節當天紛紛曬出當年的「小青蔥」青澀照片,回憶今生難忘的軍旅生活,有著15年軍齡的童徵華也打開自己的手機圖冊,那些珍藏多年的部隊老照片,每一次換手機都被精心移存到一個專用文件夾中。作為一名從空軍飛行員轉崗的民航機長,無論是處置險情還是馳援災區,有著超2萬小時飛行時間的童徵華一直用軍人的嚴謹與果敢守護安康。
21歲那年,成績優異的童徵華在哈爾濱空軍第一飛行學院留校,成為一名轟炸機教員,這一幹就是12年。作為教員,童徵華最喜歡的是帶學員編隊飛行,因為編隊飛行能體現飛行員的飛行能力。「12年的飛行教學中沒有停飛過一名學員,我帶的學員全部畢業,他們都成為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有的後來還加入了民航。」每每說到自己的弟子們,童徵華都非常自豪。
上世紀90年代末,童徵華轉業來到東航江蘇公司,由轟炸機轉為民航機直接擔任正駕駛,一年後就被聘為機長。多年的部隊帶教經歷讓童徵華膽大心細、遇事不慌。到公司不久,還是新機長的童徵華就遭遇一次險情。當時飛機在廣州全重起飛,剛離地就發生單發故障。靠著和機組另外兩名同事冷靜應對,最終成功處置了特情。還有一次飛廣州,飛機空中液壓油滲漏,落地時應急放輪,最終安全落地。
在東航江蘇公司飛行部,一直流傳著童徵華有「第三隻眼」的傳說。那是因為在1999年前後一年時間裡,他先後兩次及時發現空中兩機危險接近,並且妥善處理。其中一次的事後儀表顯示,兩機高度差為零,如果處理失當,後果不堪設想。2007年3月,童徵華被公司聘為只有頂級飛行員才能擔任的試飛員,之後又多次參與飛機大修之後的試飛等任務,累計安全飛行超過22000小時。童徵華說,遵章守紀、令行禁止是在空軍擔任飛行員期間給他最重要的烙印,受益終身。
今年3月17日的武漢航班是全國民航接回各地馳援武漢醫護人員包機中的第一個航班。當童徵華駕駛的MU7876航班停在南京祿口機場停機坪,等待下機期間,機艙內響起了《歌唱祖國》的旋律,機艙裡大家一起合唱,氣氛非常熱烈。艙門打開後,當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依次走出機艙,受到感染的童徵華打開駕駛艙的窗戶,向歡迎的人群揮舞五星紅旗,這一幕被同事拍下後被童徵華又一次放進了手機裡永遠留存的相冊中。
通訊員 李傳華 記者 陳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