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2) 尋真訪道

2021-02-28 大戲五千年

張三丰彩像  明人繪(公有領域)

四、尋真訪道張三丰一曲《上天梯》,唱出他堅如磐石的出世修真之志:「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張三丰離開遼陽老家,目標太行山,途經他曾任職的河北,無限感慨:

「幽冀重來感慨忘,烏紗改作道人裝。明朝佩劍攜琴去,卻上西山望太行。」((張三丰《三十二歲北遊》)

恆山應畢昴張三丰佩劍攜琴,經太行山脈,首先來到道家洞天福地之一的恆山。相傳,道家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隱居潛修,留下了大量的仙蹤遺蹟。著名的懸空寺坐落在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懸空寺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奇巧,堪稱世界一絕。

宇宙間天地萬物有對應關係,地上的山對應天上的星,天上的星亦是天神的形象表現,所以有「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黃帝陰符經》),歷代皇帝都重視觀天。畢、昴二星是古代二十八星宿中的兩個星宿。張三丰說恆山對應天上畢、昴星之精,乃道家洞天福地之一。「畢昴精凝處,恆山氣象高。藤蘿牽絕壁,松柏吼飛濤。朔野何空闊,靈風乃怒號。結廬仙嶺上,望裡興飛豪。」(張三丰《恆嶽》)張三丰在望仙嶺上結廬,潛心尋道。悠悠十六載,未遇大道。張三丰留下一首《悠悠歌》,感人生短暫,嘆真道難尋:「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歲空銷磨,人生壽命能幾何!株守恆山十六載,燕趙往來成逝波。到不如攜琴劍、整笠蓑,東走蓬萊唱道歌。」「此身長放水雲間,齊魯遨遊興自閒。欲訪方壼圓嶠客,神仙萬古住三山。」(張三丰《東遊》)「天雞一唱海門開,日湧波濤出海來。萬裡眼光紅不斷,三山頭腦綠成堆。遙聞笙鶴從空降,只見雲龍帶雨回。別有飛仙揮鹿麈,令人企首望蓬萊。」(張三丰《日觀早起觀日》)詩中「方壼」、「圓嶠」是傳說中渤海的神山。(《列子‧湯問》)中記:「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壼,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後「岱輿」和「員嶠」沉入大海,只剩方壼(也稱方丈)、蓬萊、瀛州三神山。三神山是神仙居住之處,宮殿皆用金玉所成,山上花果甜美,食之長生不老。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使人去求訪仙藥。《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使徐巿入海求仙人「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遣方士入海求仙:「少君言上曰:……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於是天子始親祠醦,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海上仙山嶗山留住張三丰尋訪的腳步,留下張三丰當年修道的故事。張三丰蹬上蓬萊閣,遠眺仙境,內心一片茫然。「丹巖頂上蓬萊閣,可望蓬萊不可卻。天風海水蕩心胸,蒼蒼浪浪自開闔。我到東牟眼界空,詩情豪放若英雄。朝㬑遠出扶桑外,樓臺貝闕金銀宮。拍手長歌雲鶴起,仙人冉冉來前矣。把杯祭海祝海神,為展光明千萬裡。遙情慾觀海外天,天浮海際海無邊。欲駕飈車飛過去,未能羽化心茫然。」(張三丰《丹巖山》)張三丰三年遍遊黃河以東,蹬岱宗(泰山),「人生到此拓雄觀」,遊徂徠山,「山間六逸今安在?」遠望蓬萊仙境,未能羽化飛過去,不得大道,仙山勝景皆枉然。「三年步履遍河東,戴月披星兩袖風。登山笑倚一根竹,遇水閒彈三尺桐。海嶽幾時逢道侶?塵寰何處訪仙翁?」(張三丰《河東》)張三丰轉向南遊,足跡遍中州(今河南一帶)南北。張三丰來到中嶽嵩山,這裡是佛門淨土,少林寺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叢林中。嵩山也是道家仙山,相傳漢武帝至嵩嶽禮祭山神,聽到山呼萬歲,建萬歲觀。依張三丰言,嵩山處於八卦中離之位,離屬火,主峰峻極上達天表,上應三臺星,下分太少兩室山,正是天成煉丹仙爐。張三丰將自己比作「青蓮」——詩仙李白,遍尋嵩山三十六奇峰,未遇真師。後人說張三丰精通少林拳,然後創太極拳。「重離大火開丹壁,表正中州真峻極。仙靈隱隱立三臺,太少峩峩分兩室。我今訪道如青蓮,奇峰六六造其巔。石上彈琴思縹緲,雲中飛鶴鱗翩翩。忽然口渴憶玄酒,手掬山泉聊漱口。晚來明月掛溪松,松濤幾陣如雷吼。靜中有動動偏閒,椰瓢棕拂坐巖間。不遇真師亦快活,留將鴻爪記嵩山。」(張三丰《嵩嶽》)離開嵩山,張三丰蹬上道家十大洞天之首王屋山。所謂洞天,乃是「山中有洞,貫通諸山,直達上天」。主峰頂有石壇,傳說是軒轅黃帝祭天之所。當時黃帝與蚩尤大戰,無法戰勝,「黃帝於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黨。」(唐杜光庭等《正統道藏》洞神部《天壇王屋山聖跡記》)張三丰在王屋山結茅而居,「海內大洞天,王屋稱第一。終古飛白雲,至今護元室。巖壑響笙簧,峰尖掛日月。我欲結茅居,煉取神仙質。」(張三丰《王屋山》)張三丰遍尋中州南北無所得,古都內外,只見「茫茫日落帝王墳」。「中州南北遍尋真,到處高歌弔古文。滾滾涸飛卿相宅,茫茫日落帝王墳。身如斷梗隨流水,肩負瑤琴帶夕曛。來日又從河內去,袖中攜取太行雲。」(張三丰《中州紀行》

相關焦點

  • 【千古英雄人物】張三丰(14) 濟世仙方
    醫藥篇 「醫之為道也,能活國亦能病國;藥之於世也,能活人亦能殺人。不可不慎其術也。」 「中有理焉,學之無盡,行之無窮。」 「藥分君臣佐使,病分虛實舊新,凡醫士皆能言之,而能知之者罕也。」 「聖賢學問精而志氣益下,道德高而心懷益謙,操歧黃者亦宜如是。」
  • 張三丰的詩詞,原來是一部秘訣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
  • 明朝十六個皇帝都苦尋張三丰,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
    張三丰,1427出生,到死時不知活了多少歲,有人說活了2百多歲,有的說300歲,有的認為是4百多歲,更有甚者說張三丰已化羽升仙,說的一個比一個傳神。確實張三丰己成為了傳說,但歷史上記載真有其人,他出生於遼東懿州,是武當派的創始人,他自創了太極拳。
  • 武當祖師張三丰的詩詞,原來是一部秘訣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
  • 張三丰這樣了結塵緣:在忽必烈朝做官,侍奉雙親終老
    他結識年方18歲的張三丰後,也是「異其才」,於是舉薦張三丰做了「中山博陵令」。對廉希憲的知遇之恩,張三丰應是充滿感激的,這從他寫的《送廉公之江陵》一詩中即可見一斑——我有老親,頭已白矣。我得微官,公之德矣。公自愛才,我非貪祿。公往江陵,民皆受福。張三丰當博陵縣令後,因得廉希憲推薦,結識了元朝開國宰相劉秉忠。
  • 張三丰《上天梯》講解
    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遊海嶽,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衝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
  • 有關北京白雲觀的片段故事道教興衰簡說(5)真有道士張三丰這個人嗎?
    對於全真道,由於忌憚其在民間的影響力,對其領袖,尤其是張三丰一直給予禮遇。如明太祖、成祖都曾派人去四處尋訪,卻一直未能找到。據說,是因為張三丰行蹤不定,無法將消息傳給他。《明史·張三丰傳》記載: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裡。
  • 證道歌:尋師訪道 禪悟卻在一瞬間
    文:妙華法師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像善財童子那樣參訪110個城,遍訪善知識,這是一個修行人應當做的,這裡頭也透露出一個消息,很瀟灑,沒有牽掛,很自在,到名山大川去尋訪善知識。「尋師訪道為參禪」,尋師訪道是手段。
  • 張三丰祖師的修道思想,高真上聖!
    張三丰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關於他的傳說很多,其籍貫、生卒年各種不同版本的記載也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由於張三丰獨具「纖塵不染」的隱仙人格和「高真上聖」的仙真風範,使他成為繼呂祖後富有傳奇魅力的神仙人物,在元明之際赫赫有名。本文主要從養道歸真的倫理要求、離塵歸隱的仙真風範、煉己化世的修養旨歸三個方面來詳細闡述張三丰的修道思想。
  • 張三丰看中的風水寶地:玄天玉虛宮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拂袖長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朝謁武當山天柱峰,尋張三丰不得,寫有《贊張真仙詩》一首,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巖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悽然!孤廬空寂大松裡,獨有老彌松下眠……」。
  • 「千古風流人物」為何寫成「千古英雄人物」
    「千古風流人物」為何寫成「千古英雄人物」 2020/09/21 00:05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1858
  • 呂洞賓式的傳奇人物張三丰,明代人稱活神仙
    張三丰與其徒雲遊武當,當時五龍、南巖、紫霄諸宮俱毀於兵火,即去荊棒,闢瓦礫,創草廬居之。並預言此山異日必定大興。明太祖聞其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衲一蓑,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裡。善嬉諧,旁若無人。」對這種灑脫不羈的風度和超常的氣功異能,十分豔羨。遂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遣使覓尋,不得。
  • 清朝·劉一明〈無根樹解〉,永樂皇帝訪張三丰,三豐託碧雲轉奏書
    文/清朝·劉一明  譯/寂慧無根樹解〈貳〉▲永樂皇帝訪張三丰書皇帝敬奉書真仙三豐張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您的名號和事跡,渴望著想要親身當面承接您的儀表和典範的薰陶。敬 奉書無根樹解〈叄〉▲三豐託孫碧雲轉奏書詞聖人仙師親自傳下的口訣,名稱顯著的修煉仙方歷經萬古悠長的歲月依然遺傳了下來——傳授給與世間一切人,有幾個人能夠親身實踐、通過自己的經驗證明而真正知「道」呢?
  •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苦尋張三丰,張三丰到底活了多少歲?
    張三丰的傳奇人生張三丰遼寧阜新人,原名張君寶,道號三豐,師從張雲庵。張三丰自稱是張道陵的後裔,張道陵是道教的創始人,生活在東漢順帝年間,被世人尊為張天師,他也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謀聖張良的後裔,所以張三丰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張良。
  • 因朱元璋苦求,張三丰為建文帝解難,永樂帝尋他13年另有隱情
    在明朝苦尋他的十幾位帝王中,他與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也稱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的緣分最深,因果糾纏最多。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皇太孫,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繼位僅四年便被燕王朱棣起兵奪位,在「靖難之役」失蹤,成為歷史懸案。據《明史·恭閔帝》記載:「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建文帝)不知所終。」
  • 張三丰以道解儒,闡述中庸之境
    >王陽明說,良知從來不會有意識地去知,卻能無所不知,真能致良知真中庸之人,不固化自己,不處處給自己貼標籤,用物理學的話來說,他是零向量的。這個零向量可以隨時去感應其它的非零向量,因為本身是空的,所以才能不偏不倚的去感應萬事萬物。就像水,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不管什麼時候,本身都是通透無礙的。那麼道家的張三丰是如何看待「中」字的呢?我們看一段張三丰的原話:大道從「中」字入門。
  • 七月二十六|張三丰祖師聖誕,演金科流傳萬世,證金丹度盡後學
    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丰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丰也。張三丰祖師寶誥志心皈命禮。元朝名士,天師後昆。鶴骨珊珊,龍髯拂拂。非百裡之小才,得一官而勇退。出遼東而訪道,入終南而遇師。尋有德之人,人人得度;種無根之樹,樹樹皆空。講先天之妙旨,為後進之梯航。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武當繼教掌法仙師,靈寶眞人,天雷主宰,玄玄演道,飛龍濟世眞人,通微顯化天尊。志心皈命禮。至真傳道,太清選仙。居武當而啟教,為文始之正傳。
  • 張三丰以內丹之術創太極拳法,他說:不先明太極妙道,非吾徒也
    而張三丰以內丹之術創立的內家太極拳,開以拳法入道之先河,給中華武功賦予了新的更博大精深的內涵。張三丰創立太極拳頗具傳奇色彩。據疑似張三丰最後真傳弟子的黃百家所撰寫的《王徵南墓志銘》記載:「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 【千古英雄人物】李白(2) 在皇宮結緣
    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賀知章如此欣賞《蜀道難》,因沒帶酒錢,遂興奮地解下衣帶上之金龜換酒與李白共飲。李白瑰麗之詩歌和瀟灑出塵之風採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至人間?」
  • 尋隱者不遇,詩詞中尋仙訪道的作文套路
    一般我們要寫一個人物的形象會怎樣?無外乎外貌、動作、心理、語言等正面的描寫。然而,在傳統的詩歌中有一種人物無法從正面來描寫的,那就是隱者,或者說世外高人。我們先來看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尋隱者不遇》(唐·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