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誰還在騎自行車?
過去一二十年裡,年輕人不騎車了,其實年輕人不是一開始就不騎車的,他們在學校裡的時候是天天騎的。但大學生們畢業之後到社會上就覺得別人開車我騎自行車,很沒面子。
最近,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街頭,人們經常能夠看到這種樣子時尚,又帶著點未來感的自行車。它停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您只需要打開手機APP,用手機掃一下車身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解鎖把車騎走了。還車的時候隨便停,只要不影響交通、不停進小區就行。這樣的共享單車正在成為很多人短距離出行和解決最後一公裡難題的新選擇。
低碳出行 緣何從共享單車引爆
其實,近十年來,很多大城市都先後發出過綠色出行的倡導,但是效果並不是特別明顯。而今,經過移動互聯技術加持的共享單車,正在使低碳出行成為一種風尚。業內人士和相關專家指出,除了方便、經濟等因素,滿足青年人的社會心理需求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摩拜單車CEO 王曉峰:誰不騎車了呢?過去這一二十年裡,年輕人不騎車了,其實年輕人不是一開始就不騎車的,他們在學校裡的時候是天天騎的。但我們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是,大學生們一畢業之後做了幾個事,眼鏡換了、手錶換了,衣服換成職業裝了,但是自行車本來天天騎的,但是到社會上說,憑什麼呀,你就開個車我騎個車,多沒面子。
科技感單車捕獲年輕人
為了讓年輕人重新愛上騎單車,研發人員動足了腦筋,首先從外形上來看,就得足夠時尚。他們把輪轂做成橙色,使用智能鎖和GPS等技術,使單車擺脫停車鎖柱的束縛。
時尚好玩成為重要推動力
很多年輕人還把自己的騎行記錄、減排成績單分享到社交圈裡,互相比拼運動成績,這些基於社交軟體的分享也讓騎行變得更加有趣。有一些用戶還搞起了騎行睡衣趴等趣味活動,為騎行注入更多的時尚元素。
有學者研究指出,從可持續發展看分享經濟,有經濟、環境、社會三方面參與動機。大家認同環保但不是行動出發點,省錢對參與者有正向影響但不是分享經濟主要動力。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表示,國內外都做過實證研究,真正行為出發點第一點權重比較大的是好玩。所以我們現在經常講,環保不要拉人家做苦行僧,不要說去勒緊褲帶去做環保,環保一定要變成一種大家感到的舒適時尚,非常新潮的東西,這樣的環保才能夠在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當中流行開來。
都是公共自行車 共享單車為何更受歡迎
其實在共享單車推出之前,很多城市都有城市公共自行車,並且收費還低於共享單車。城市公共自行車第1小時一般免費,全天10元封頂;共享單車收費:每小時1元-2元,每日不封頂,高校師生有優惠。
但在不少地方,城市公共自行車的使用效率並不高。這是為什麼呢?
上班族:市政的自行車太麻煩了,主要地鐵門口沒有。
遊客:(城市公共自行車)我還得找固定的地兒停,比如這兒滿了,我想還還還不上。有的地兒是沒有車,我想取取不到。
不僅如此,在一些獨立運營的區域,城市公共自行車還不能跨區騎行。而與之相比,共享單車沒有停車樁、可以隨停隨取,也不用到指定地點辦卡,通過手機註冊就可以使用單車,並且全天「不打烊」。共享單車的出現不僅解決著當下的問題,也在影響著人們未來的出行方案。
選擇共享單車會帶來什麼改變?
業內人士算了兩筆帳,首先跟開汽車相比,每輛自行車能給路面省下9個平方。如果有100萬人選擇騎車,900萬平方米的路面就被省下來了。
第二,如果把自有自行車換成共享單車,又能節省出來一部分土地。以上海為例,目前全市1200萬輛自行車佔地要1200萬平米,如果把200萬輛自行車換成20萬輛共享單車,就可以省出180萬平方米的土地。
「橙黃」大戰 帶來服務升級
在共享單車領域,目前市場佔有率最大的有兩款,黃色的OFO單車和橙色的摩拜單車,這兩個一個起源於校園,一個發端於城市,但都是針對短距離出行的社會問題。
OFO聯合創始人 張巳丁:丟車一直是困擾著大學生的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對於學校來說,有很多廢舊的自行車。所以我們當時就想,有沒有一種方式,一方面解決學校的自行車管理難題,另外一方面給同學們提供短途的代步出行解決方案,讓同學們不再買車。
OFO共享單車就是幾位創始人想出的兩全其美的辦法。在創立初期,他們號召北大畢業生和老師將自己的單車共享出來,他們為這些單車塗上了醒目的黃色,加裝了機械密碼鎖,同時推出了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用戶輸入車牌號就可以獲得密碼,來解鎖單車。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OFO隨後也推出了自己的單車,小黃車和一般自行車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多了機械密碼鎖和共享平臺。不少用戶反映,小黃車騎著輕便,但缺點是密碼鎖容易被破解、也不能在線找車。而首先在城市推出的摩拜單車則剛好相反。它配備了智能電子鎖、GPS定位系統以及發電裝置,支持在線找車,車身也更堅固,但缺點是車身較重。
摩拜單車創始人 胡瑋煒:我們當時用了免充氣的輪胎,你就不需要打氣,沒有鏈條,這樣的話也不會有掉鏈子的問題,但是最初的時候可能太過於強調免維護性,在用戶體驗上稍稍有一些犧牲。
針對各自的問題,橙黃兩家都在努力升級換代。二者都希望成為更加先進的公共自行車。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諸大建:由企業盈利的部門來搞公共服務,這個應該是非常鼓勵的。因為私人的非常關注效率。它對整個經濟的成本收益是計算的很好的。它也必須去滿足消費者,消費者的口碑對它的很重要,這樣比政府去幹,內在的激勵機制要深刻的多。
橙的、黃的、綠的… 哪種共享單車能笑到最後
瞄準城市出行難題,看似不起眼的自行車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因為市場空間巨大,已經成為最近投資領域的熱點。
據業內人士估算,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每天都有幾千萬人次的出行,其中三成左右為五公裡以下的短距離出行,有著很大的市場需求。繼OFO和摩拜單車之後,又有優拜、小鳴、騎唄紛紛推出共享單車,他們有的和傳統自行車企業合作,有的結合自身的信用體系進行制度創新,也都先後獲得投資。
資本的注入會帶來規模的擴張,將會使共享單車觸手可騎的夢想變成可能,但其中也有一定的隱憂。比如,當造好車和迅速佔領市場之間發生衝突時,迫於投資回報的壓力,創業者有可能會退而求其次。
據了解,目前已有十幾家公司進軍共享單車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服務會進一步提升,也會帶來兼併、重組或者淘汰。可以預期的是,在此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浪費。專家指出,這也是創新的一種成本。
研究人士指出,任何一個新技術從產生到被市場接受會歷經三種用戶,即吃螃蟹的人、早期採用者和早期大眾。他們對新技術的態度是越來越苛刻的,前兩者可以寬容使用中的問題,但早期大眾則要求新技術比過去的技術要能解決問題,而且不要有任何新問題出現。共享單車目前還處於第二階段。
共享單車是不是足夠經濟、足夠方便、足夠省力、足夠抗偷等等。如果沒有解決好這些問題,就會像很多科技產品一樣,就會在火了一段,從此就銷聲匿跡了。(央視記者 梁錚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