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俘虜殺了再說 朱元璋這道聖旨一直被他的後代不折不扣地執行

2020-12-13 半壺老酒半支煙

明太祖朱元璋訂了很多規矩,有的被他後世子孫奉為圭臬,有的則直接當做了耳旁風。比如他一直讓自己的子孫娶高麗女子,「我這裡有幾個孩兒,恁(您)高麗有根腳好人家女孩兒,與將來教做親。」連熊孩子(很犟)朱棣也照著做了;但是鑄有「內官不得幹預政事」八個字的鐵牌子,卻被明英宗朱祁鎮默許死太監王振給扔進臭水坑了。但是有一道聖旨,朱元璋的子孫們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否則就輪不到八旗進關,可能就是倭寇來襲,四小鬼鬼鬼犯邊了——清朝從明朝竊取的江山,被倭寇從東北咬去了一大塊。

被後世子孫不折不扣地執行的朱元璋聖旨,除了開頭常規「帽子」,只有一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朱元璋聖旨中說的「這幫傢伙」,指的是倭寇。這件事發生在1372年,朱元璋得到消息:有兩千倭寇準備犯邊。請注意,是「準備」而不是已經,朱元璋一聽就火了:「這幫小鬼也想摸閻王的鼻子?」他本著要麼不做做就做絕的原則,告訴各地官員:無需喊話,不要俘虜,來一個殺一個!於是倭寇大頭目(只能稱之為大頭目,因為有很多精什麼的在某些平臺管審核呢)慫了:「遣僧圭廷用等來貢,且謝罪。帝惡其表詞不誠,降詔戒諭,宴賚使者如制。」看來朱元璋也不是不講道理:該殺的時候就殺,但是你來了,我還是要管一頓飯的。不過你要是不聽招呼,這就是你們的最後晚餐。

大家都知道,倭寇是從來不講信用的,千百年來一直如此。雖然他們給朱元璋上表謝罪,給明朝戴了很多高帽子:「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但還是流著口水屢屢入寇,這才惹惱了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讓鄭和下西洋之前,先去倭國轉了一圈,嚇得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的那個幕府將軍,倭國的話事人,也叫源道義)趕緊送來了一批倭寇(也不知道是不是抓的頂缸的),但是朱棣不要:「你們牽回去自己處理吧!」足利義滿的使者牽著那幫倭寇走到半道,支起一口就把囚徒全燉了:「使者至寧波,盡置其人於甑,烝殺之。」筆者一直認為朱棣不如朱元璋厚道:朱老爺子是管了使者飽飯的,而朱老四卻連差旅費都不給報銷,餓得他們要吃同類——如果不是為了吃,挖個坑活埋多省事,為啥要蒸熟?

在明朝軍事威懾下,倭寇仍然賊心不死,在正統、景泰、天順(朱祁鎮、朱祁鈺年號)年間,還腆著臉借朝貢之名乞討,給少了還不願意。那是在明英宗天順年間,倭國幕府將軍源義政通過朝鮮傳話求饒之後(以前使臣獲罪天朝,蒙恩宥,欲遣使謝罪而不敢自達,移書朝鮮王令轉請,朝鮮以聞),明朝看著他們裝孫子裝的好,就允許它們繼續「朝貢」,但是他們蹬鼻子上臉:「詔增錢萬,猶以為少,求增賜物。詔增布帛千五百,終怏怏去。」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連上朝都懶得上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和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一聽打倭寇就像打了雞血,一個剿滅了所有來犯之敵,一個派兵出國遠徵打跑了進攻藩屬國的倭寇——當時明軍是以少勝多,這一點大家可以查一查史料:倭寇傾巢而出,明軍最高指揮官是個總兵。

一直到崇禎年間,李自成張獻忠鬧得那麼歡,倭寇也老老實實趴在海島上不敢伸爪子,因為那時候明朝人一提起倭寇就恨得牙根痒痒:「終明之世,通倭之禁甚嚴,閭巷小民,至指倭相詈罵。」這話是《明史》中的原話,很好理解,明朝老百姓最侮辱人的話原來是這句:你才是倭寇,你們全家都是倭寇……

相關焦點

  • 最接地氣的古代官方:朱元璋父子那些接地氣的聖旨
    所以他不喜歡咬文嚼字。因此他發的甚至都是特別接地氣的,儘量要用白話來去說明。可以使那些底層的老百姓也可以聽得懂,聽得明白。明初,倭寇騷擾沿海嚴重,朱元璋直接下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 太子死後朱元璋只需殺此三人明朝就可萬事大吉,第三個可惜也要殺
    不給湯喝也可以,下面的小弟喝點刷鍋水好了?但朱元璋的性格就是,要麼不做,要麼做絕。還想喝水?不滅你九族就是好事了。其實,在太子死後朱元璋根本就不需要誅殺那麼多功臣,他只需要殺了這三個人明朝就能平穩過度下去。是朱元璋失去兒子後喪失了理性?還是這些大臣真的就統統該死呢?
  • 戚繼光揮刀斬殺傳聖旨之人,皇帝竟然不殺了他,有何內幕?
    戚繼光揮刀斬殺傳聖旨之人,皇帝竟然不殺了他,有何內幕?朱元璋歷經千辛萬苦打下了大明江山,最後還是滅亡了。但是明朝有著不少的英雄人物。例如鄭和、劉伯溫、徐達等人。其中大家所熟知的戚繼光也是明朝時期的人。戚繼光,抗倭名將,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跡廣為流傳,他的英雄故事被翻拍成了很多的電視劇。在嘉靖皇帝在位時,國家遭到很多蠻人的侵擾,東邊的倭寇和北方的韃靼都十分兇猛。戚繼光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眼中。萬曆皇帝在位時期,戚繼光得到了張居正的優待,張居正當時已經是首輔,深得皇上信任,而且他對戚繼光也十分的賞識。
  • 河南81歲老人自稱皇室後人,相貌酷似朱元璋,家中有聖旨冰盤
    元朝末期政治腐敗,朱元璋出家當過和尚,他聽說起義軍在徵兵便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別看朱元璋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他少年經歷坎坷,深知百姓疾苦,在戰術用兵上善於變通,很快受到了賞識,在軍中地位不斷提升。同時廣交好友讓他招納了不少包括徐達常遇春在內的奇才。而後擊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發布《諭中原檄》,號召大家反抗元朝,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
  • 成吉思汗最關心的男人,一道聖旨看了讓人感嘆
    聖旨是中國封建社會固有的產物,它是王朝最高統治者——帝王頒布的旨意,人人都必須遵循或執行。抗旨之罪是封建王朝最十惡不赦的罪狀,輕則人頭不保,重則滿門抄斬。在我們印象裡,聖旨都是寫在金黃色的綢緞裡,字跡工整,堪稱書品;辭藻華麗,能作文學範本。但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例外。
  • 有人說他是被朱元璋冤殺的,有人卻又說不是被冤殺的,到底怎樣?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佔城國向大明朝進貢,胡惟庸等人膽大包天,竟敢不報告朱元璋,私吞了這些貢品。後來有宦官進宮將此事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令責備中書省臣。哪只胡惟庸和汪廣洋表面上叩頭謝罪,其實暗地裡將罪過推給了禮部。可是禮部的官員也不吃這套,又歸責任推回給了中書省。朱元璋見底下部門相互推諉,更加憤怒,下令將全部官員關押起來,嚴查此事。
  • 元朝害他家破人亡,在得到天下後,看朱元璋如何處置前朝貴族們
    建國初始,民眾還懾於蒙古騎兵強大的戰鬥力不敢反抗,但過了百年後,當初勇敢強大的蒙古士兵們的戰鬥力早已大不如以前,一直以來深受壓迫的民眾們終於舉起了起義的旗子,推翻了元的統治,元朝皇帝們結束了自己的統治。我們都知道,推翻元統治的人是創建了明朝的朱元璋。他不僅有著十分出眾的軍事才能,手下還擁有常遇春、徐達、李文忠等一眾猛將。
  • 朱元璋當皇帝後對他的哥哥怎麼樣?
    而朱元璋一家只是很多家庭的縮影,災難波及到朱元璋的老家時,他的親人先後離開了他——1344年正月初六朱五四餓死,初九大哥朱興隆餓死,二十二日朱元璋的目前餓死……再後來自己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因為吃不上飯餓死,家中只剩下了自己二哥和三哥,自己的三哥去了別人家做了上門女婿。
  • 他的船翻了是朱元璋策劃?陳友諒敗得太快
    戰敗陳友諒之前,朱元璋不敢動韓林兒。韓林兒是白蓮教領袖韓山童的兒子,被劉福通迎立為帝,建立了韓宋政權。為什麼國號是宋呢?因為義軍們宣稱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子孫後代,所以活該他們家的子孫領導華夏。那麼朱元璋跟他是什麼關係呢?
  • 此人好大膽,三次戲弄朱元璋,哪料死後卻被朱元璋封為「城隍爺」
    來人只得拿著寶劍去復命,幸虧操辦此事的官員心眼活,看到那寶劍後給劉伯溫寫信:寶劍是獻給老大的,我們不敢收!跟著又是數千言的「掏心窩子」的話,這才讓劉伯溫改變了主意。不過,在朱元璋網羅人才的名單中,還有一人比劉伯溫更牛,是三次戲弄朱元璋,此人便是秦裕伯。
  • 「殺降不祥」這位猛將比徐達藍玉還猛,愛殺俘虜,40歲暴斃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60字,閱讀約3分鐘在軍隊中,一直流傳著"殺降不吉"的說法,雖然這一說法在古代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俘虜自己傳播的,但不能否認的是,無論在什麼時代,殺害俘虜一直是老百姓深惡痛絕的
  • 陳友諒被殺後,其後代下場如何?唯一兒子被送到了朝鮮,悽慘暴亡
    其中最為強悍了除了貧民朱元璋,那就是漁民陳友諒了。那麼陳友諒死後,其後代下場如何?他的兒子最後被送到了朝鮮,還被封王,但是悽慘而死,現在再韓國還有很多後裔。我們知道陳友諒本來是一個貧苦的漁民,生活十分的困難,後來投奔徐壽輝的軍隊,很快憑藉自己的能力和爾虞我詐,幹掉徐壽輝,自己做了老大。而且在武漢建立了大漢政權,最強盛的時候擁有雄兵百萬。
  • 明朝滅亡後,多爾袞在皇宮發現一道聖旨,聖旨內容讓人心酸又感動
    純草根出身的朱元璋,經過多年的打拼,不僅推翻了元朝的統治,還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等競爭對手,於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後,朱元璋立即以「驅逐胡虜,恢復華夏」的口號,命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北伐,蒙古在中原的統治徹底結束。
  • 朱元璋建國時的這個政策,讓他18代100多萬子孫,全被殺了個精光
    他對老百姓、大臣、老朋友、妻妾都冷酷無情。只有在自己的後代面前,他才會面帶慈祥,溫柔體貼,無比體貼。他絞盡腦汁想確保子孫們的幸福生活。開國沒多久就封公信之前,他急著封所有兒子為親王,儘管小兒子那年只有一歲。他規定皇族子孫不受一般法律約束,不受當地官廳控制。帝王之家,服裝,軍紀,河子第一等,後代神靈都要「服氣拜謁」。
  • 朱元璋要斬一個人,此人死後,為何他將監斬官也殺了
    後來,朱元璋追究其黨羽,此事牽連出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在這些被牽連的人中,有一個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原本朱元璋因「藍玉案」要斬了他,可是此人死後,朱元璋將監斬官也給殺了。此人名叫孫蕡,是一位詩人,字仲衍,號西庵先生。孫蕡儀表堂堂,性情豁達,據說他「寫詩不打草稿」,下筆則成詩。
  • 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剩下四人為何不殺?
    歷史上有兩位皇帝殺功臣殺出了名氣,一位是劉邦,一位是朱元璋。巧的是,這兩人都是草根出身,劉邦發跡之前在鄉間遊手好閒,沒人看得起,朱元璋更慘,飯都吃不上,只能跑去當和尚。類似的背景,登基之後的行為也很像,都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真的是一個巧合嗎?當然不是。
  • 戚繼光看完聖旨,直接把傳旨的人殺了,說了5個字大家都服了
    朱元璋稱帝之後。大明王朝確實國力鼎盛之,後雖然有靖難之變。但永樂大帝朱棣也是一代雄主。之後的幾個皇帝也是不錯的守成之君,能力也很強,這讓大明發展的非常好,但那之後大明王朝卻遭受了重創了,那就是重名的土木堡之變。這幾乎讓大明王朝遭受滅頂之災,皇帝被俘。
  • 朱元璋是依靠郭子興起家打下江山的,他對郭子興的後人如何
    他當了皇帝以後,就開始找那些開國功臣的麻煩,尋找理由,把他們一個一個地除掉。並且朱元璋殺開國功臣,與劉邦等歷代皇帝都有不同。劉邦等歷代皇帝之所以要殺開國功臣,確實是這些開國功臣擁兵自重,並且有造反的行動,劉邦等歷代皇帝不得不這樣做。但是朱元璋殺開國功臣卻是主動的。
  • 歷史探究,朱元璋為什麼對貪官如此痛恨?原來和身世有關
    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後殺了很多人,有一次貪汙案件殺了上萬人,只要貪了一鬥米就要給這個人判死刑,他為什麼會對貪官如此痛恨?這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朱元璋原名朱重八,還有一個名字叫朱國瑞。做什麼都要收稅,過春節要收過節錢,在田裡割稻子要收常例錢,有訴訟案件要收公事錢,什麼事都不做過日子要收撒花錢,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這個民族他做不出的收錢方法,就算人們去做官府的徭役也要交錢。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在他們元朝政府統治者的眼裡根本就不是人,是牲畜。要不是漢人能為他們所剝削,為他們服務,估計就一個不留了。
  • 朱元璋心狠手辣,開國將士百不存一,為何不殺得罪過他的湯和?
    湯和曾有次發酒瘋,得罪了朱元璋,他鎮守常州的時候喝多了酒,想見朱元璋但沒見到,就不滿意的道:「我坐鎮在這個城池,往右看就往右,往左看就往左!」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意思是這座城都是我權力最大,我要是想拿他投靠敵人,你也沒法子。其實湯和沒有什麼不好的想法,只是想讓朱元璋更尊重他而已。但朱元璋不這麼想啊,你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