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黃河兩岸 看脫貧攻堅】一碗拉麵 創出新格局

2020-12-25 澎湃新聞

【走黃河兩岸 看脫貧攻堅】一碗拉麵 創出新格局

2020-08-04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化隆縣是我省乃至全國名副其實的拉麵大縣,地處黃河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黃河流經縣境西南部和南部,屬青藏高原東部乾旱區,是國家和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當下,一大批外出務工小有成就的「能人」紛紛返鄉創業,促進社會閒散勞動力家門口打工就業,形成一股返鄉拉麵人「促創業、穩就業」的熱潮。如今,這碗「脫貧面」,已經創出化隆縣拉麵經濟新格局。

2015年,化隆縣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326人。經過四年的合力攻堅,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15.1%下降至2019年底的0.005%。2019年全縣實現整體脫貧摘帽,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77元。

化隆縣群科新區航拍圖

近年來,化隆縣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於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工作部署,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就地就業,以創業促就業、以創業促轉移、以創業促增收,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務工增收已成為化隆縣就業工作的重點和亮點。目前,全縣累計轉移輸出人數達69.5萬人次,年轉移輸出人數穩定在11.5萬人次左右,佔到全縣農村人口的46%。

拉麵產業已成為化隆縣貧困群眾的脫貧經濟和富民產業,同時在轉移就業、保護生態、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已成為青海民族地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統計,全國21個省市1696個縣(區)和11個國家的拉麵店數量達到1.7萬家,實現總產值近130億元,化隆農民純收入的54%來自拉麵餐飲行業或拉麵相關產業鏈。全縣近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靠拉麵產業實現了脫貧。勞務品牌優勢逐步顯現,「化隆牛肉拉麵」已成為化隆勞務經濟的金名片。

「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頭」

2016年化隆縣推出拉麵經濟「帶薪在崗實訓+創業」的脫貧模式,此舉在全省範圍內屬首創。高文強和妻子作為第二批實訓學員參與其中,實訓了一年,期間他和妻子每個月拿到5000元的工資,這一年下來,夫妻二人拿到工資共計12萬元。

高文強承包的食堂

2018年,夫妻倆將這筆工資收入和以前打工攢下的錢用作創業基金,承包了縣醫院的食堂,醫院職工和患者將近120多人選擇在食堂就餐。當年,每個月純收入達到1.2萬元,到2019年每個月純收入達到1.8萬元,高文強夫婦的年收入達到21.6萬元。

「我14歲時跟著拉麵老闆外出打工,從最基礎的洗碗做起,跑堂,再到學手藝,學會了拉拉麵,當時家裡弟兄多,想開一家拉麵店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現在在利好政策的帶動下,才有了我們翻身當老闆的今天。」 高文強說。

高文強承包的食堂

夫妻二人的收益越來越好,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頭。2018年,高文強投入了10萬元,在老家甘都鎮牙路乎村蓋起了小二樓,看準商機將一樓設計成商鋪,以一年1.2萬元租金進行出租,當年就收到了租金。夫婦二人不光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還拓寬了自家的增收渠道。

高文強喜上眉梢的臉上透出自信,他說:「我們的收入越來越好了,現在我每年能掙到22.8萬元,下一步我打算再加盟一個連鎖店,招納一些貧困戶一起致富。」

脫貧尕能人 高文強

「生活越來越幸福」

王貴富和妻子,在化隆縣群科新區開著一家170平米的餐館,這家餐館夫妻二人已經經營了三年多。妻子周紅梅算帳,而王貴富則親自上陣,做自家店裡的廚師。

脫貧尕能人 王貴富

周紅梅說,自小喜愛廚藝的王貴富,在結婚後便到拉麵店打工學手藝,手藝長進了,打工賺的錢也夠和家人開一家拉麵店,當時收益也不錯。本以為生活就會越來越好,但所有美好的願景在一歲的兒子得腦膜炎那一刻破碎,為了治好孩子的病,夫妻二人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借了很多外債,原本過上幸福日子的小家庭因病致貧,從此靠政策補助過日子,但內心倔強的王貴富不甘心,決定借錢開餐廳,再努力一次。

王貴富妻子 周紅梅

說幹就幹,2017年餐廳重新開張,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在夫妻二人起早貪黑共同努力下,第一年店裡純收入達到了8萬元,雖全部用於還債,但日子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2018年,生意越來越紅火,純收入10多萬,夫妻倆決定在縣城裡買新房。王貴富說:「我們小時候,雖然上學了,但沒有好好珍惜,現在我們倆賺了錢買了房,就想讓孩子在更好的環境裡接受良好的教育。」

王貴富餐廳內部陳設

據了解,化隆縣今年將計劃完成500人的實訓任務,計劃對參加「帶薪在崗實訓」後創辦扶貧拉麵店的建檔立卡戶給予2.4萬元的補助,並按照「拉麵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計劃籌資5000萬元創辦扶貧拉麵店50家以上,有效防止返貧。下一步,全縣將繼續強化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大返鄉人員創業扶持力度,提高服務管理能力,規範駐外辦建設,不斷擴大勞務輸出,全面推進就業創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推 薦 閱 讀

【走黃河兩岸 看脫貧攻堅】懶漢脫貧忙發展 當上羊倌奔小康

融媒體記者:馬佩玉 張靜 魯永軍

青海網絡廣播電視臺

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標題:《【走黃河兩岸 看脫貧攻堅】一碗拉麵 創出新格局》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青海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調研行:一碗拉麵的故事
    春風又綠黃河畔。81歲的馬玫瑰和小孫子在樹蔭下乘涼,院子裡的核桃樹已經結出了果實,松木大房房簷上有精美的雕花,屋子裡鋪著地毯,放著實木茶几和真皮沙發,茶几上擺放著核桃、紅棗、桂圓、冰糖、葡萄乾。
  • 盤繡架橋 拉麵開道(脫貧故事)
    核心閱讀   海東市是青海省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脫貧之路,該怎樣走?   在互助,盤繡這項古老的技藝與扶貧產業結合在一起,煥發出新的光彩,當地婦女正用自己的雙手,一針一線「繡」出新光景。   打好產業扶貧這張牌   拉麵帶來致富路   提起海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拉麵。遍布全國270多個城市的拉麵店,是海東一張亮麗的名片。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讓拉麵人才「走得出穩得住」
    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堅持把拉麵人才納入農村實用人才和致富帶頭人隊伍,進行重點培養扶持,實施「送學上門」「頭雁培育」「帶薪實訓」「政策護航」等拉麵人才四項工程,讓農村拉麵人才「破土飄香」,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提供了人才支撐。
  • 《奔跑吧·黃河篇》開播!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龍羊精神」動人心
    今年8月《奔跑吧第四季》收官時,節目組就透露會在四季度推出《奔跑吧》特別季「黃河篇」。12月4日,《奔跑吧·黃河篇》作為《奔跑吧》的公益衍生篇如期而至,列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廣播電視節目的《奔跑吧·黃河篇》將以6期特別季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每期圍繞數個關鍵詞,通過遊戲比拼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向嘉賓和觀眾普及當地的人文歷史風情。
  • 一根拉麵兩地情緣 江蘇經驗打通青海化隆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中國江蘇網12月8日無錫訊 青海省化隆縣,曾因拉麵而得名,為了脫貧致富,當地人依靠一碗麵闖出一片天。在三年前,一位江蘇無錫的幹部去化隆掛職副縣長,化隆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公裡」是如何打通的?來自江蘇的發展經驗又在青藏高原上書寫出了怎樣的傳奇一頁?
  • 去蘭州邂逅黃河,親身體驗打卡勝地,但怎能少了一碗蘭州拉麵呢?
    蘭州是我國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從而因地制宜開闢了百裡南北濱河路,沿黃河兩岸打造了40公裡黃河風情線,被譽為蘭州的「外灘」。除了歷史悠久以外,更是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一衣帶水,連接著南北。走在大橋上,黃河之水從腳下奔騰不息,乘風破浪即將遠航之感。中山橋上的一個個鉚釘、一根根鐵條乃至建成後刷鐵橋用的油漆等建築材料,都是從德國輾轉萬裡運至蘭州,這在20世紀初貧困落後又遠處西部邊陲的蘭州,實屬不易。
  • 青海拉麵人敢想敢幹「創」出新動能
    從一碗拉麵養活一個貧困縣,再到回鄉創業帶領鄉親致富,青海拉麵人敢想、敢幹的精神,為「創」時代集聚新動能。  「一碗拉麵讓我們噙著眼淚出去,再笑著回來」  雖近不惑之年,本來可以在深圳扎穩腳跟過不愁吃喝的好日子,但馬宏雲偏不。以前兩三年回一次老家,到後來一年回兩三次,再到去年乾脆不走了。
  • 看似不起眼的一碗拉麵,卻帶動整個村的人一起脫貧
    拉麵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一種食物,城市中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見拉麵的身影。可能有人會覺得,蘭州拉麵是全國都有名的,因為蘭州拉麵基本遍布在各大城市的各個角落。其實,蘭州根本沒有蘭州拉麵,而是蘭州牛肉麵。真正的拉麵之主,是在青海。
  • 臨夏州永靖縣劉家峽鎮黃河兩岸花紅柳綠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近日,隨著氣溫的不斷回升,永靖縣劉家峽鎮黃河兩岸花紅柳綠,春光明媚。圖為八卦島景色。
  • 積極參與大陸脫貧攻堅 這些臺灣人紛紛踐行了「兩岸一家親」
    導讀: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到11月23日,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832個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針對臺商臺企參與大陸脫貧攻堅的情況,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25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廣大臺胞臺商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各地扶貧攻堅工作,為群眾增收、民生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
  • 菏澤:決勝脫貧攻堅 奮力後來居上
    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為重要引擎,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把打基礎利長遠作為根本之策,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決不讓一名群眾小康路上掉隊;把人民滿意作為最高標準,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走出了具有菏澤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跑出了「後來居上」加速度,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了巨大成績。
  • 巾幗助企出新招 直播帶貨闢新路——開平區婦聯助力脫貧攻堅!
    巾幗助企出新招 直播帶貨闢新路——開平區婦聯助力脫貧攻堅!為認真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區委區政府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助力扶貧企業,促進巾幗創業,推動開平經濟發展,12月11日上午,開平區婦聯「巾幗助企出新招 直播帶貨闢新路」直播活動在河北香宇食品直播間拉開帷幕。
  • 黃河美景、美麗花田……2021,我在青海等你!
    胡友軍 攝  這群拉麵人,  還在青海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  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官方推介「化隆牛肉麵」品牌 張添福 攝  這些年,  憑藉青海拉麵產業品牌突出效應,  大家通過「親幫親、鄰幫鄰」的方式,  帶動青海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9.3萬人。
  • 一組美圖,看賽罕區脫貧攻堅答卷
    一組美圖,看賽罕區脫貧攻堅答卷 2020-10-07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好,2021丨他和一碗拉麵的故事,看完「真香」
    你好,2021丨他和一碗拉麵的故事,看完「真香」   △你好,2021   「拉麵經濟」成支柱產業   「拉」出扶貧新路子   2020年,馬乙拉四大部分時間開著自己江蘇號牌的車,留在老家青海化隆
  • 青海化隆縣「拉麵經濟」「創新驅動」拉出脫貧致富面
    地處黃河谷地北側的化隆縣是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20世紀九十年代,化隆廣大貧困農民,迫於生計,走出大山創業,依靠一碗麵,走遍全國各大城市。如今,一碗拉麵已經成長為「拉麵經濟」。
  • 拉麵人的拉麵情
    這是多數化隆拉麵人的成長之路。如今,在當地政府「護航」下,這條道路讓更多貧困民眾脫貧致富。  30年間,一碗拉麵盤活了整個化隆縣的經濟。化隆縣累計脫貧的13萬人中就有近10萬人是通過拉麵脫貧的,「拉麵經濟」人均收入佔到化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4%以上。2019年,化隆「拉麵經濟」年產值達130億元,利潤40多億元。
  • 他和一碗拉麵的故事,看完「真香」
    馬乙拉四的拉麵店停業再開業,生意逐步恢復。受到整體物價影響,一碗麵的價錢從9元漲到10元。他在老家的山路上拿起手機,支付軟體響起店裡收款信息的提示音,頻次也比前一年少。將近兩千公裡外的江蘇太倉,馬乙拉四和外甥馬成林合開的拉麵店裡,收款的聲音靠一隻藍牙音箱播放出來。12月25日中午休息時,周圍打工的人很快坐滿了小店。
  • 走向「網際網路+」的「新拉麵」
    如今,化隆拉麵享譽全國,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致富面」「小康面」。  「面一代」:走出大山拉出「脫貧面」  8月的高原風和日麗,在青海省化隆黃河綠洲生態園內,「90後」拉麵師傅馬傑正在表演拉麵穿針的絕活,引得圍觀的食客一陣陣稱讚。
  • 平涼「一強三創」激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動能
    戚隴利近年來,平涼市聚焦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以「四抓兩整治」促重點提升,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促全面規範,融合推進以「強化政治建設,推進組織創先、機制創新、作風創優」為主要內容的黨建統領「一強三創」行動,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幹部人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