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海東農民外出打工,掙票子、蓋房子、娶妻子、生孩子、下館子;如今,他們返回家鄉,換了腦子、闖出路子、建了廠子、創了牌子、活出樣子。從一碗拉麵養活一個貧困縣,再到回鄉創業帶領鄉親致富,青海拉麵人敢想、敢幹的精神,為「創」時代集聚新動能。
「一碗拉麵讓我們噙著眼淚出去,再笑著回來」
雖近不惑之年,本來可以在深圳扎穩腳跟過不愁吃喝的好日子,但馬宏雲偏不。以前兩三年回一次老家,到後來一年回兩三次,再到去年乾脆不走了。
十三年的時光,馬宏雲的成長軌跡,折射出青海拉麵人從外出創業起家,再回鄉二次創業的光影。
這一次,馬宏雲還做餐飲。
不同的是,他不再單打獨鬥,而是跟合伙人馬元祥升級換代了家鄉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老牌餐飲「海盛餐廳」。
「跟元祥談到升級餐廳時,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馬宏雲回憶,與其說是機緣巧合,不如說這是他一直埋藏在心裡的一個想法。機會來了,怎能叫它溜走?
在深圳打拼多年,馬宏雲身上的闖勁深深感染著在老家開餐廳的馬元祥。他倆,一個帶著最前沿的經營理念,敢拼;一個有著多年良好口碑和客源,敢做。
於是,去年夏天,民和這座小縣城最老牌的餐廳搖身一變,成了老城裡最有吸引力的茶餐廳。裝修風格、菜品設計、服務質量,全部升級。
「我倆心氣兒都比較高,既然改頭換面,就要全新的開始。」馬宏雲和馬元祥的想法高度一致。開業後,當月的營業額遠遠超出他們的預想,慕名而來的客人越來越多。
誰知,茶餐廳穩定後,他們的合伙人名單發生了變化。
名單上的人沒少,而是多了一位:調料大王馬白克。他們組成的鐵三角又幹了一件讓親友驚訝的事——在縣城新區的背街開一家拉麵旗艦店。
縱觀新區、老城,能趕得上拉麵發展趨勢的店少之又少,有了茶餐廳「供給側改革」的經驗,他們的拉麵旗艦店繼續沿用「海盛」的品牌,一開業就紅遍全城。當初南下,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
如今回鄉,誰也不敢保證就能再次成功。他們深知,如今的家鄉也在變。他們感恩,如今的家鄉值得留。
「一碗拉麵教會我們知進取、懂感恩」
在馬來西亞享受舌尖上的「化隆拉麵」,這是「海尼爾牛肉麵」創始人馬黑買編織了二十年的夢。
一步步走來,他愈發明確,知進取、懂感恩的力量有多大。
一碗拉麵能賣多少錢?7元、8元,還是20元、30元?估計還得看所在城市、所在地段。
無論價格多少,開麵館在多數人眼中總歸是小本生意,餬口應該不成問題,但要靠此創業成功並富裕起來好像不太容易,可偏偏有人做到了。
上世紀90年代,家鄉糧食收成不好,每天都吃不飽,年少的馬黑買只能向別人借一點錢,跟著親戚一起去了廈門,在一家拉麵館中當拉麵匠。
幾年後,勤懇好學的馬黑買迎來了人生第一個龍門:在老鄉的帶領下出國去菲律賓打拼。這次的經歷讓馬黑買大開眼界,學到了不少生意經。
三年合同期一滿,他和老鄉揣著100多萬元回到了廈門。
既然有了本金,是不是能自己試著開一家拉麵店?有了底氣的馬黑買終於如願,成了拉麵店的小老闆。這是他跳的第二次龍門。
這一跳,他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拉麵經濟的核心圈。生意越來越好,馬黑買腦海裡關於拉麵品牌建設和回鄉創業的想法就越來越多。
2015年,馬黑買和另外4個股東合夥創立了「海尼爾」品牌,在廈門和西寧開了19家連鎖店。現在他所有拉麵館的日營業額可超六十萬元。
從在外鄉白手起家,到回鄉創業日進鬥金,成功創業僅靠一碗拉麵,這是馬黑買年少時想都不敢想的。
事實上,在化隆回族自治縣,像馬黑買這樣靠拉麵起家,回鄉再創業的大有人在。化隆縣就業服務局局長趙鴻給出的一組數據足以證明:
目前,化隆縣1.5萬家拉麵店遍及全國271個大中型城市和11個國家(地區),其中返鄉創業戶數達1400餘戶,涉及餐飲服務、牛羊肉冷藏配送、建築建材、牛羊育肥等23個行業,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下崗職工5000多人在相關產業基地就業。
「還是這碗面,帶著我們闖出一片新天地」
比起其他拉麵人,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鎮窯洞村的馬青雲的奮鬥史更多元:當過警察、開過拉麵店,如今又回鄉投身拉麵產業鏈,做起網際網路+。
正如他自己所言:這一切的緣由,還是這碗濃香四溢的拉麵。
當「拉一代」逐漸退居幕後,青海拉麵經濟的大旗開始由年輕人扛起。
和父輩不同的是,在「拉麵神話」的光環背後,他們對這一行業的未來感到深深的擔憂:品牌觀念淡薄、產業結構混亂、服務意識差……
馬青雲就是陷入深思中的一員。而他深思後的舉動便是脫下警服,辭去公職,「下海」創業。
馬青雲的家人都在外地開拉麵店。辭職之後,家人希望馬青雲也開一家拉麵館,因為有家人幫扶,上手容易,來錢也快。
真正成為拉麵人後,馬青雲的思路越來越寬廣。他發現,分布在全國這麼多家拉麵館每天的牛肉需求量達數百噸,各種蔬菜、調味品、奶製品的需求更是無法計算。為全國化隆拉麵店提供平臺服務,使之形成產業鏈,既能加速品牌化建設,又能帶動閒置勞動力,何樂而不為。
為此,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拉麵服務中心」正式成立。
以西寧拉麵服務中心為核心、全國15個拉麵服務站為依託,面向全國開展拉麵信息推送、清真食材配送、餐具廚具供應、相關政策發布、工作人員培訓等服務。
「為了更好地對兩萬多家散布在全國各地的青海拉麵館開展統一針對性服務,我們還吸收了各地的大型拉麵企業力量,欲以示範效應帶動整個產業邁向品牌化、連鎖化道路。」馬青雲說。
由拉麵電商中心延伸而出的中央大廚房推動我省特色產品銷售,更是帶動了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實踐證明,拉麵經濟的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部分從事「拉麵經濟」的群眾也逐步成長為致富帶頭人。
我省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推動青海拉麵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更如一劑定心丸,積極引導拉麵經營戶返鄉創業,呈現出「人回鄉,業回創,錢回流,企回遷」的發展格局。(周建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