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今天聊到的青海拉麵和「拉麵經濟」

2020-12-13 人民網

3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審議過程中,有代表談到精準扶貧,介紹了青海扶貧攻堅舉措,包括勞務輸出過程中形成了像「拉麵經濟」這樣的品牌。總書記詢問青海拉麵的由來、與蘭州拉麵的區別、經營拉麵人員的情況等。聽說現在青海有2.8萬家拉麵店,有18萬人在全國各地從事拉麵經營,不少人都由此成為了企業家,總書記對此表示肯定。

對很多人來說,「拉麵經濟」可能聽上去有些陌生,但在青海海東等地區,它已成為獨具特色的快餐業發展之路,幫助不少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嘗到了甜頭。在海東市政府網站上搜索「拉麵」二字,可搜出近百條相關內容。為了幫助大家更好了解「拉麵經濟」,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找來一篇《人民日報》去年6月刊出的深度報導。連結文章很長,有7000多字,但是可讀性很強。

【連結】一碗拉麵「拉」活一個貧困縣(人民眼·本期聚焦·同步小康)

人民日報記者 張志鋒

「砰!」

一男子扣動標有「中國化隆」的仿製式手槍。買方點頭,嘴角掠過一絲微笑。

槍聲剛落,警笛四起,埋伏多時的警察一把摁倒試槍男子。「交易」落空,那名男子用親手製造的手槍,把自己「射」進鐵窗,至今仍蹲在「裡邊」。

「啪!」

在武漢開拉麵館的青海化隆人馬甘(化名),將一團面重重甩在案板上。三拉兩纏,一碗香噴噴的拉麵做好了。食客付完錢,美滋滋地品嘗拉麵……馬甘用一碗碗拉麵,拉開了幸福生活的大門:「試槍的是我堂哥,買方是內線。過去窮急了,造槍賣錢。我也曾差點走上邪路,現在出來開拉麵館,掙多掙少,心裡踏實。」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回族佔一半多,漢、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溝溝坎坎把全縣「切」得七零八落。十年九旱,天災頻發,23萬農民基本靠天吃飯。

過去一提化隆——窮!上世紀80年代,化隆超過六成的農戶為貧困戶,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如今變了。靠著一碗拉麵,昔日「食不果腹」的化隆農民,走出大山,進城創業,帶動就業。1988年從廈門起步,化隆人把拉麵館開遍全國,目前達1.2萬餘家,其中多數打「蘭州拉麵」牌子。去年近8萬拉麵大軍「拉」回5.7億元,是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5倍多,佔農民務工收入七成。

奮進在同步小康新徵程,西部各地各有各的路子,化隆如何闖出一條適合多數普通農戶脫貧致富的路子?青海人為什麼打「蘭州拉麵」的牌子?面對連鎖化、品牌化的市場競爭,化隆人還能「拉」多久?

「金霸頭」成「面霸頭」

「淘金是窮逼出來的,改做拉麵也是逼出來的。」牙什尕鎮城東村的冶沙拉說。他眉宇間尚有藏不住的「霸氣」。

城東村2000多人,過去人均1畝多地,多在山上。「小麥畝產300來斤,不下雨就絕收,很多人吃不飽。」

再窮也得餬口。上世紀80年代,當地農民加入淘金潮。開一輛「尕手扶」,編織袋裝點饅頭,顛到青海西部等地,撅著屁股挖沙金。帶工的叫「金霸頭」,夏天幹3個月,每個小工能「挖」2000多元,「金霸頭」掙萬餘元,成為揚眉吐氣的萬元戶。

冶沙拉有正規手續,最多時拉了700多人,有3輛卡車,是全縣乃至全省出名的「金霸頭」。每年春節後,他家就擠滿人,一些鄉親悄悄塞上一包幾元錢的茶葉、冰糖,求他把尕娃帶出去挖金。村裡大多數人參與挖金,全縣「淘金部隊」曾有幾萬人。

1989年春,冶沙拉帶人到無人區採金,雨雪連連,苦哈哈28天,竟然只「磨」了20公裡的路。5月底,楚瑪爾河附近突降大雪,周圍頓成沼澤,許多手扶拖拉機陷進泥坑。「那次估計有幾萬人被困,凍死病死的有不少人。政府派直升機,空投衣服、饃饃和藥,這才得救。」

縣誌載,那次化隆500多人被困。

「鐵鍁把蹭手著渾身兒酸,手心裡的血泡著全磨爛……一路上的寒苦哈說不完,沙娃們的眼淚淌呀不幹。」一曲青海花兒《沙娃淚》,唱出了採金之苦、致富之難。

從人工到機採,冶沙拉在「刀尖上」行走多年。高投入、高風險。其間,他投資買的幾十間商鋪全賠了進去,曾經顯赫的「金霸頭」有點惆悵。

後來,為保護生態等,國家嚴禁私挖濫採。正是那些年,一些化隆農民開始到內地開拉麵館——從面裡「淘銀」。

2007年,賦閒的「金霸頭」冶沙拉南下廣東中山,加入拉麵大軍,當年淨賺3萬元,後又陸續增開幾家拉麵館。「我們一大家子共開了40多家麵館,帶動200多位親友、老鄉參與。一個普通麵館,一年能掙10多萬元。」現在,有人稱他家是「面霸頭」。

城東村500多戶,1999年退耕還林,人均僅2分耕地。無序採金被禁後,許多村民像冶沙拉一樣轉向「淘銀」。如今在內地開了190家拉麵館,每年至少「拉」回2000多萬元。

農民脫貧,總有試錯。採金有風險,某些化隆人還玩過更危險的——造槍!

「化隆造」轉「化隆灶」

「你們是哪裡人?」

「化隆的。」

「沒聽說過。」

「這個知道嗎?」做出扣扳機動作。

「化隆造!」

「現在改『化隆灶』了,做拉麵。」

許多內地人不了解化隆,一些拉麵戶無奈地用舊事「推銷」化隆。

造槍,曾給化隆留下苦澀的印記。

上世紀80年代,少數化隆農民在自家地窖裡裝配仿製式手槍,賣給外地人。非法造槍一度波及5個鄉鎮幾十個行政村。

「知道造槍違法嗎?」

「我是文盲,不懂法。」

「為什麼造槍?」

「賣錢,買化肥,買面。」

當年,化隆農民韓某、馬某因造槍被判入獄,這段問訊的回答令人心酸。不懂法的背後是貧困作祟,窮是惡之源。

化隆多數地方海拔超2800米,嚴冬漫漫,適合長莊稼的無霜期僅3個月。春旱、冰雹、滑坡等災害,讓農民常生活在「不確定性」中。

那時,化隆農民真窮、真苦、生活真難。1986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不足300元。一畝麥子收300多斤,賣100多元。據稱,造槍,每支成本100多元,一周製成,出手能賺500多元。來錢快,讓部分農民走上不歸路。

造槍賺錢,國法不容。當時,化隆縣公安局在一個鎮設分局,成立緝槍大隊;在槍患嚴重的新樂村(化名)建警務室,常駐民警三四人。這種「高配」在全國都不多見。

現在武漢開拉麵館的馬甘,幼年穿家人做的布鞋,底子破了就墊塊布接著穿。他原打算跟一個親戚造槍,父親說:「你要是幹這個,就和你斷絕關係!」馬甘背過身,一拳砸在牆上,最終放棄。

一天早上,馬甘剛睜眼,村子已被執法人員團團包圍,青壯男子被一一排查。附近新樂村100多人被帶走,至今仍有許多人在「裡邊」。新樂村從此蒙上了陰霾。

治槍先治窮,當地有意識地引導槍患嚴重地區的村民外出做拉麵,變「化隆造」為「化隆灶」。馬甘來到天津,先在拉麵館打工,後開了家拉麵館。如今在武漢落腳,老老實實做拉麵賺錢,蓋起了新房。

暮氣沉沉的新樂,也轉向「化隆灶」。1997年前後,村民馬合(化名)兄弟第一批走出山鄉,到鄭州做拉麵,親帶親,鄰幫鄰,全村700多戶,陸續有260戶加入拉麵大軍,其中也有刑滿出獄、改邪歸正的。馬家兄弟分別蓋起新樓房,屋裡鋪著地板,還有洗澡間。

今訪新樂,村裡人不多,房子嶄新。村民不願再提「化隆造」,問到拉麵館,都會打開話匣子。一位村幹部說:「一些人過去走了彎路,做拉麵起步晚了,要不早都發財了。」

他們起步晚了,誰是早起的「鳥兒」?

數萬農民出山鄉

「當年我向叔叔借了7元錢,偷跑出去做拉麵,回來時還給他8000元。」沙連堡鄉沙一村的馬黑買30多歲,外出做拉麵已20多年。

黑買幼時家裡缺勞力,春天青黃不接,就去姑姑家借糧,用騾子馱回,勉強揭鍋。1993年黑買上初一,「米湯稀得能照出人影,經常餓得眼睛發黑。」

當時,化隆拉麵已在廈門燃起「星星之火」。只為填飽肚子,黑買也想出去做拉麵。父親不讓,說他太小。

那年12月的一天,黑買找叔叔借了7元錢,說給媽媽買藥。他從廚房「順」了一個饃饃,揣進懷裡。山路坑窪,他跑了整半天,小腿都腫了,趕到哇家灘,找到在廈門開拉麵館的冶德祥。冶阿爸嫌他小,他急得要哭:「我不怕下苦力,求你帶我出去。」

綠皮車,五天五夜,終於晃到廈門。

深田路1號,西北拉麵館,黑買落腳了。洗碗、擇菜、跑堂,什麼都幹,抽空就學拉麵。開始沒力氣,連面都揉不動。

3年後黑買長胖了、有勁了。和、搗、揉、摶、摔、拉,白練飛舞,銀絲出鍋,客人拍手叫好。他每月工資360元,在當時比老家的縣鄉幹部還高。

1997年7月,老鄉韓錄帶黑買到菲律賓馬尼拉打拼。一家商貿城內,「蘭州拉麵」開張,華僑紛紛嘗鮮,每天賣幾百碗。馬尼拉之行,黑買大開眼界,學了很多生意經。他給家裡匯款5萬多元。3年後合同期滿,工資加技術轉讓費等,他們揣著100多萬元返回廈門。

當年偷跑出去的尕娃回鄉了,他「還」給叔叔8000元,在大山裡引起轟動。看著老鄉們破爛的衣衫、木訥的眼神,黑買鼻子發酸,他把村裡的17個尕娃帶到廈門的拉麵店打工。

廈門前埔南區,南翔牛肉麵,黑買開始單飛。中午客人多,黑買常累得靠著案板就能睡著。15年來,周邊的餐館不知換過多少主人,他的拉麵館從沒挪窩。由此學成出去開店的已有30多人。

敢闖敢幹,不怕苦、不怕累,這就是普通的化隆農民。今年6月,黑買在西寧開了一家牛肉麵旗艦店,還打算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布點。

採金無路,造槍死路。新世紀以來,為保護生態,化隆實施退耕還林,耕地更少,「擠」出更多富餘勞力,他們像黑買一樣,出山進城,先打工,後創業。

那麼,化隆拉麵怎麼和蘭州拉麵「攪」在了一起呢?

從「貼蘭州」到「去蘭州」

化隆拉麵「生」在廈門,「長」在全國,打響的卻是「蘭州拉麵」。

改革開放初期,沿海商潮澎湃。化隆拉麵的探路人之一馬貴福,其朋友韓錄最早曾在拉薩開麵館。聽說許多穆斯林客商在南方吃不到清真餐,1988年8月,兩人趕到廈門,在火車站附近開了家「清真拉麵館」,改造成當地口味,這就是化隆拉麵的源頭。馬貴福說:「當時,許多化隆本地人還不知道什麼是拉麵。」

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化隆拉麵「拉」遍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國門。不過,化隆人內心深處藏有一個結:化隆人把拉麵館開遍全國,但是,百分之七八十都打「蘭州拉麵」牌子。

拉麵起源不一,蘭州拉麵名聲很響。其實,在蘭州等西北地區,人們叫牛肉麵,內地人習慣叫拉麵,且相信「拉麵就是蘭州的」!

創業初期,許多化隆人拖家帶口,「一臺爐、兩口鍋、三個人、四張桌」,開起夫妻店、兄弟鋪。初來乍到,沒人知道化隆,乾脆就打「蘭州拉麵」。互相效仿,無心插柳,蘭州拉麵名氣越發響亮。

化隆人在武漢開拉麵館400多家,有300多家打蘭州拉麵的牌子。馬阿巴四2009年到武漢,直接打「化隆拉麵」牌子。一些新顧客說:我們都吃蘭州拉麵,你這是假的吧?吃過幾次後也豎大拇指,但他心裡不爽:化隆拉麵為什麼叫不響呢?

隨著小型拉麵館增多,千店千面,參差不齊,部分拉麵館的衛生條件難以讓人放心。同時,人們吃飯也越來越講究,一碗麵也不肯將就。有眼光的化隆拉麵老闆,開始刻意與「蘭州拉麵」區別開來,開始「脫蘭州」,走自己的路。

馬明伊2004年在杭州湖墅南路開了家「蘭州拉麵」,陸續增開兩家。眼看「蘭州拉麵」已經「相當那個」,6年後他萌生換牌的念頭,註冊了杭州伊味企業管理公司。一直糾結到2012年3月,他仿照西餐店風格,把毛家橋路的拉麵館裝修一新。摘下「蘭州拉麵」的牌子,換上「伊味牛肉麵」。

這下糟了!以前每天賣3000多元,換牌後跌到2000多元。馬明伊又開始糾結:看來蘭州拉麵知名度還是高!頭三腳難踢,決不走回頭路。他推出網上訂餐、掃碼支付,玩起「網際網路+」。顧客聽著薩克斯,吃著拉麵,別有一番風味。「熬」了4個月,營業額恢復到以前。當年9月,升至5000多元,保持至今。

這下好了。另外兩家果斷換牌,波動期縮短為兩個月。截至今年5月,杭州「伊味牛肉麵」已發展到20多家,並進軍上海、南京等地。

化隆拉麵還有一些自有品牌:廈門震亞、蘇州伊鼎苑等,在當地頗有名氣。這些只是少數,且規模有限。

像河南燴麵、陝西泡饃一樣,「蘭州拉麵」其實只是種食品名稱。蘭州本土餐飲也很少直接打「蘭州拉麵」牌子。

當化隆人為打什麼牌糾結時,來自蘭州的「狼」,悄悄逼近。猛回頭,一些人傻了。

轉型化「虎」與狼共舞

今年1月底,來自蘭州的安泊爾蘭州牛肉麵,進駐武漢雄楚大道繁華區。安泊爾在甘肅有多家連鎖店,武漢是其走出省外第一站。統一裝修、服務標準等,乍一看猶如星級酒店。拉麵套餐,品種豐富。相比小型拉麵館,其銷售額十分驚人,現已開始盈利。

新人笑,舊人哭。

距安泊爾約400米處,原有一家化隆人開的蘭州拉麵。幾個月下來,小麵館生意漸冷,無奈關門。

2014年10月,東方宮中國蘭州牛肉拉麵進駐廈門火車站附近;今年5月,文灶店開業;萬達店、江頭店正在裝修……

近年來,甘肅舉全省之力,助推多家品牌牛肉麵到省外「跑馬圈地」。化隆人一抬頭,驚了:「蘭州人」也出來了!

一方企業化運作,連鎖經營;一方家庭作坊,單打獨鬥。巨輪,舢板,商海搏擊,誰主沉浮?

十年自發創業,十年發展壯大,新世紀面臨轉型。早在2004年,化隆縣已察覺市場端倪,註冊「化隆牛肉麵」商標,投入資金,開展統一店面形象、店員服務、經營模式、使用招牌等活動,力圖打造化隆拉麵升級版。

可惜財力有限,且在多數店主看來,沒必要花冤枉錢撐門面。多年過去,「四統一」示範店建設810家,僅佔5%。

打「蘭州拉麵」牌子,心情複雜。想統到「化隆」旗下,並非易事。在化隆,從政府到有眼光的拉麵老闆都意識到:化隆拉麵已到「最危險的時候」,必須提升檔次,把自己「化」成虎,才能與狼共舞。

「面一代」韓東早年在廈門開店,後來到深圳開辦清真菜館「中發源」,拉麵收入僅佔20%,現已發展多家連鎖。後來折回西寧投資,中發源大酒店曾是當地地標。2013年,中發源開進北京,與中高端餐飲競技。如今,拉麵匠出身的他成了「空中飛人」,忙得不可開交。

馬貴福把面「拉」進了機場,化隆牛肉麵經過「廈門訂製」,服務高端人群。他創辦回鄉麥客餐飲公司,2008年初,競標打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後一路凱歌,上海虹橋機場、成都雙流機場……「先抓好品質,再塑造品牌,就能殺出一條血路。」

在北京,化隆人開的高山清牛肉麵,跳出「小麵館」層次,硬體不亞於蘭州的一些大型品牌店。2013年,來自蘭州的一家品牌拉麵與其「親密對壘」。最初高山清也受到影響,但他們不服輸,改善服務質量、菜品等。終於,蘭州那家店「悄悄了」。

麵館一盤散沙,怎麼和人家掰手腕?近年,海東市、化隆縣不懈探尋突圍之路。縣就業服務局局長張海明說:「中發源等已成大品牌,一般拉麵戶望塵莫及。類似伊味等屬於成長型品牌,加盟成本不高,可以扶持推廣。」

今年1月,海東市出臺《進一步促進拉麵經濟的實施意見》,縣裡準備篩選扶持一批比較成熟的品牌,讓更多化隆拉麵館走連鎖化經營之路。4月2日,青海一位省領導到化隆阿藏吾具村考察拉麵經濟,現場拉麵,為化隆拉麵二次創業出謀劃策。

對農民來說,與「狼」共舞,眼下最急的可能不是牌子,而是票子——資金從哪兒來?

貸款失信更失心

過去盤一個麵館只要三五萬元,現在需要10倍的錢,農民兜裡哪有這麼多銀子?

貸款,四兩撥千斤。

阿河灘村韓舍布弟兄姊妹多,過去窮得連電費都交不起。2007年,村裡幫他爭取5萬元貼息貸款。拿到錢後,次日就到河南洛陽開拉麵館。當年還貸,給父母蓋了新房。

2007年之後,化隆縣為貧困農民發放貼息貸款1億多元,集中扶持2300家拉麵戶。

硬幣也有另一面,部分農戶成「老賴」,殃及他人。2010年,依託政府擔保平臺,一家銀行為化隆發放小額創業貸款6792萬元,主要扶持拉麵經濟。2012年陸續到期,不良貸款浮出水面。直到今年5月,仍有3033萬元,涉及151戶,其中不少屬於「賴貸」,有錢不還。

為清收貸款,各方傷透腦筋。下胡拉村韓阿海(化名)在杭州開拉麵館,他以親友名義互相擔保,貸款75萬元。催還無效,銀行申請強制執行。多方打聽,執法者在西寧一個小區堵住韓,他欲駕車逃離,被法警控制。從中午僵持到晚上,他故意吵吵嚷嚷,引來居民圍觀。最終,韓因妨害執行公務被拘留,車子被扣。家屬很快還清其名下的15萬元,剩餘貸款仍然無著。

某銀行曾派人到內地清收貸款,跑了一個月,連貸款戶的人影都沒見到。

市場經濟講信用,人最大的破產就是失信。一位拉麵戶說:「一些銀行聽說化隆人來貸款,本來可以放寬政策,也會收得更緊。」

為解決融資難,去年9月,農行海東分行到廈門等地考察,為信用記錄較好的拉麵戶辦理信用卡。截至今年5月,已辦理180多張。教訓長記性,至今無一例惡意拖欠。

誠信危機像一記皮鞭,抽疼了化隆人。做面如何讓他們「洗心革面」?

掙了票子與換了腦子

「化隆人外出賺了錢,最重要的還不是錢。」「面一代」韓東說。出山門、進城門,拉麵大軍的「系統」不斷更新。

沙連堡鄉的塞買在老家時不識字,不懂普通話。後隨丈夫在武漢開拉麵館,回族婦女在家一般不拋頭露面,剛到武漢,她招呼客人時很害羞,只會「嗯,啊」。後來學會了普通話,認了很多字,「請坐,謝謝,再見」,很順溜。舉手投足,落落大方。

最可喜的是換了腦子,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

在武漢的一位化隆麵館老闆娘也說:過去很多人沒進過校門,有的連「官名」都沒有。進城找不到廁所,不會用電腦、銀行卡,不會籤租房合同,吃盡苦頭。「面二代」多為初中生,廈門中醫院附近震亞牛肉麵的店主韓青明,還是個大學生。

「決不能讓下一代再當『睜眼瞎』!」這是化隆拉麵大軍的誓言。

當年,韓梅到廈門開拉麵館,把兒子韓有才帶到廈門上小學、中學。每天騎電動車接送,風雨無阻。2012年,小夥子考上廈門大學。

文以化人,知識有助於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如今,在廈門就讀的「拉麵娃」有80多人,從拉麵館已走出10多個大學生。2014年,化隆籍適齡兒童1.1萬多人在外借讀,大多是「拉麵娃」。縣教育局統計,近3年,在外就讀、返鄉高考的每年穩定在200多人,其本科上線率高於全縣3至6個百分點。去年,還出了一個縣文科狀元。

過去,化隆許多農村女孩十六七歲就開始張羅嫁人,一兩年後當媽,大多不止生一個。80後、90後拉麵人婚育觀也發生巨變。該縣計生辦工作人員吉秀芳說:「近10多年,農民育齡高峰推遲5歲左右,農村獨生子女戶平均每年增加50多戶,在過去怎麼可能!」

阿河灘村主任韓保長也感慨不已:過去農民吃不飽,都有氣,過路碰個肩膀都會吵架發洩。現在都出去掙錢了,社會治安好多了。

憑藉一碗拉麵,1/3的化隆農民進了城。化隆拉麵大軍平時在內地,多數「面三代」內地生、內地長,一口普通話。他們習慣到西寧等地買房安家,西寧市的樓盤廣告貼滿了化隆縣城十字街口。卡力崗山上的一些「拉麵村」幾乎走空。在西寧市城東,經常碰到操著化隆腔的業主。

「農民外出做拉麵,練了膽子、掙了票子、育了孩子、換了腦子、闖了路子,整個人都得到提升。」化隆縣一位副縣長說。

(本文於2015年6月12日見報於《人民日報》20版)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習總書記之問:青海的拉麵 蘭州的牛大 區別在哪
    習總書記之問:青海的拉麵 蘭州的牛大 區別在哪  「昨天我們看電視,看到總書記問青海拉麵和蘭州拉麵的區別,我很激動啊。」在北京開拉麵館的青海小夥馬華對未來網記者說,「區別就是,青海拉麵是青海味,蘭州拉麵是蘭州味。」馬華笑著說。
  • 習總書記之問:青海的拉麵 蘭州的牛大 區別在哪(1)
    原標題:習總書記之問:青海的拉麵 蘭州的牛大 區別在哪未來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張曉迪)「昨天我們看電視,看到總書記問青海拉麵和蘭州拉麵的區別,我很激動啊。」
  • 金點子解惑青海拉麵升級之困
    快人快語 直指轉型困局教師出身的李毅開門見山,簡明扼要地總結近年來青海拉麵經濟發展的優劣勢,並提出了非常具體的發展思路和建議。「2016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青海團審議時詢問青海拉麵跟蘭州拉麵有何區別,讓世人一夜之間知道了青海拉麵。
  • 今日視點:「拉麵經濟」拉動18萬青海人富起來
    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有代表談到精準扶貧,介紹青海扶貧攻堅舉措,包括勞務輸出過程中形成了像「拉麵經濟」這樣的品牌。總書記詢問青海拉麵的由來、與蘭州拉麵的區別、經營拉麵人員的情況等。
  • 青海化隆拉麵:從「脫貧面」到「致富面」
    青海化隆拉麵人韓海明將一團面重重甩在案板上,揉好後上下左右三拉兩纏就抻扯出一把毛細拉麵。   一碗拉麵盤活了整個青海化隆縣的經濟。化隆縣位於青海省東部乾旱山區,山大溝深,當地村民生活艱苦。改革開放後,不甘貧窮落後的第一代化隆拉麵人決心走出去闖一闖。1988年,廈門首家化隆拉麵店開張營業。從此,化隆拉麵人親幫親、鄰幫鄰,化隆拉麵在全國各地出現。
  • 飛上「雲端」的青海拉麵
    客服人員告訴記者,點擊屏幕即可同系統備案的化隆拉麵店數據連線。  記者隨機與在江蘇蘇州開拉麵館的馬國勝進行了視頻連線。馬國勝是化隆縣甘都鎮列卜加村人,他說「過去從原料、設備到服務,需要自己尋找供應商家,特別麻煩」,如今通過電商平臺獲取市場信息,還能把需求傳遞到平臺,通過線上統一訂貨、配送,購買到價格實惠的食材和廚具,非常方便實用,同時也減少了成本。
  • 青海化隆縣「拉麵經濟」「創新驅動」拉出脫貧致富面
    如今,一碗拉麵已經成長為「拉麵經濟」。目前化隆縣有近11萬人、在全國280多個城市開辦拉麵實體店達17400多家,年產值達130億元已成為青海化隆縣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  青海拉麵經過30年的培育和發展,已經成為化隆縣各族群眾的「精準脫貧面」、「民族團結面」、「社會和諧面」、「致富小康面」。也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愛和大力支持。
  • 青海拉麵 從街頭小攤登「大雅之堂」
    「我們在合肥已有13年時間了,現在餐飲品牌已發展到上海、南京、無錫、杭州等城市,這次我們到長沙,主要是展示推介我們青海韓鼎記品牌的綜合性應用體系及產品質量的體系,同時也將我們的品牌及青海的這碗面推介到各地。」韓福忠說,「不知道今天會來這麼多客人,準備的食材有些少了。」面對這麼多的食客,韓福忠又忙著給出鍋的拉麵撒起了配料。
  • 夏至吃麵|青海拉麵又「拍了拍」武漢熱乾麵
    海東將在武漢設立辦事處,幫助海東到漢務工人員更好融入武漢、建設武漢,推動兩市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贏發展。長期以來,青海拉麵與武漢熱乾麵結下了千絲萬縷的深厚情緣。「數」說青海拉面上世紀80年代至今,青海省已有近20萬名拉麵從業人員,在全國各地經營了近3萬家拉麵店,每年產值達上百億元。鼎鼎有名的「拉麵經濟」,助力青海各族群眾創造美好生活,功莫大焉!
  • 上海·青海兩省市職工拉麵技能競賽在滬舉行拉麵飄香 共築小康
    去年,省總工會提出舉辦省際間拉麵技能競賽的建議,得到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高度重視,安排勞動和經濟工作部加強指導;上海市總工會積極響應,抽調骨幹力量精心籌備,為競賽成功舉辦提供有力保障。西寧、海東、海北、海南、黃南等市州總工會組織在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從事拉麵產業的27支代表隊,上海市總工會組織5支代表隊,共有128名選手參加競賽和廚藝展示活動。
  • 「拉麵經濟」釋放致富動能
    拉麵從業人員雖只佔到全部勞務輸出人員的1/3,但創造的收入卻佔到該市勞務總收入的60%以上。截至目前,該市拉麵經濟從業人員返鄉創辦的企業達到578家,吸納就業9786人。  從1988年開始,以韓錄為代表的第一批化隆人開起了拉麵店,經過30多年的發展,青海拉麵已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 青海拉麵走上品牌加盟之路
    11月2日,青海拉麵「伊麥佳」品牌加盟籤約現場火熱,來自全國各地的拉麵人近五百餘人參加,這是我省拉麵行業首次舉辦的品牌推薦加盟活動,為青海拉麵擴面、提檔和升級,推動拉麵經濟品牌化、特色化和連鎖化發展提供動力。
  • 青海百億產業的「服務員」和他們的拉麵兄弟
    (資料圖) 鍾欣 攝中新網合肥6月22日電 題:青海百億產業的「服務員」和他們的拉麵兄弟作者 胡友軍 張添福「靠一碗小小的面,拉麵從業者們脫貧致富,沒有給國家拖後腿,」在安徽省合肥市,「服務員」馬建平日前說起自己的拉麵兄弟,不無感慨。
  • 青海「拉麵匠」在廈門的幸福生活
    如今,像他這樣在廈門打拼的青海籍「拉麵匠」不在少數。跨越2500多公裡的他們,早已紮根廈門,融入當地。走出山門 走向廈門「拉麵匠」與廈門結緣還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8年,化隆縣一名年輕人隻身到廈門開辦了第一家清真拉麵館,靠早上賣油餅、牛羊雜碎,經營牛肉拉麵,年利潤5萬元。
  • 一碗拉麵託起18.7萬青海人的致富夢
    「我們一家三口先到了甘肅,那時候兒子上一年級,三年後輾轉到溫州,開起了自己的拉麵店,那時候兒子上四年級,在溫州讀完小學後,兒子回到西寧讀初中,高中考到了西寧市重點中學,四年前,兒子考上了青海大學學習會計專業。當兒子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我覺得,一生的奔波是值得的。」馬福山說,兒子的理想,就是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 上海·青海兩省市職工拉麵技能競賽在滬舉行
    去年,省總工會提出舉辦省際間拉麵技能競賽的建議,得到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高度重視,安排勞動和經濟工作部加強指導;上海市總工會積極響應,抽調骨幹力量精心籌備,為競賽成功舉辦提供有力保障。西寧、海東、海北、海南、黃南等市州總工會組織在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從事拉麵產業的27支代表隊,上海市總工會組織5支代表隊,共有128名選手參加競賽和廚藝展示活動。
  • 「青海年·醉海東」拉麵精英雲集青海化隆爭霸演繹中國拉麵英雄匯
    著力發展拉麵經濟是助推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弘揚敢為天下先拉麵人奮鬥精神,展示高原特色地域民俗文化和拉麵餐飲行業風貌,持續鞏固各民族和諧發展的大好局面。「1月29日在中國「拉麵之鄉」青海省化隆縣成功舉行中國拉麵精英爭霸賽。
  • 環湖賽遇上拉麵經濟:「天佑德杯」騎食在青海之旅魅力無窮​
    環湖賽精神邂逅拉麵經濟 致敬青海力量9月23日,騎食在青海——拉麵尋根之旅騎行活動啟動當天,騎行愛好者們齊聚在廈門市美仁新村名為「廈門第一家拉麵」的拉麵館裡,這裡是本次活動的起點。「廈門第一家拉麵「名副其實,這是青海人在省外經營的第一家拉麵館,時間可追溯到1989年,馬得林已經是這個拉麵館的第三任老闆。
  • 【河湟美食】青海拉麵
    「青海拉麵」起源於西北地區的「家常拉麵」,是4000年前「喇家面」的傳承。「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道揉」是它的精髓,出面靈動,似有生命,入口爽滑,易於消化。
  • 做強拉麵經濟 邁出「造血式」扶貧重要一步
    中投公司、中再集團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不摘」的要求,持續深化幫扶舉措,以保險扶貧和拉麵產業發展兩個「1」雙輪驅動,並配合其他精準扶貧舉措,打造「1 1 N」防返貧模式,推動扶貧模式升級為以「防返貧、促發展、可持續」為重點的「2.0」版。受制於自然稟賦、產業結構和經濟社會基礎,循化縣經過多年的幫扶,一直未能摘掉貧困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