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廈門旅遊知名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座美麗的城,鼓浪嶼、廈門大學陸續推出限客政策,曾經那個滿是琴聲的鋼琴之島,文藝聖地正在悄然遠去,人聲鼎沸的曾厝垵、中山路以找不到兒時的痕跡,對於廈門人,是喜是悲,也說不清吧?
拓寬的街道,不斷崛起的高樓大廈,鋼筋水泥城市裡忙碌的人群,這或許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那些記憶中的老廈門正在不斷遠去,有多少記憶等我們去追尋。
大生裡,可能是一個頗具年代感,又頗令人感懷的地方。大生裡最早叫鎮南關,是個亂葬崗,到民國這兒就變成了妓院一條街,俗名「花柳街」,達官貴人常來次尋歡作樂。街上設有崗亭,有警察站崗維持治安。老廈門人說:人的一生就是一條思明南路,從婦幼保健院到大生裡。1967年到2013年,46年間,大生裡這個地方漸漸成了殯儀館的代名詞。而隨著殯儀館的整體搬遷,有人感嘆有人慶幸,唯留這斑駁的牆體在訴說著無言的歷史。
大生裡旁邊的鴻山公園,也是最有歷史感的一個公園,其存在歷史甚至比中山公園還長。明末清初,這裡是鄭成功屯兵的山寨,叫嘉與寨,遺址尚存。後人還在半山巨石上分別刻「延平郡王園」五個摩崖大字。現闢為公園,四周遍種花木,石磴小路環繞峨巖峭壁和林陰之中。
而現在這邊也成了周邊居民晨練、泡茶的好地方。對於老廈門人來說,這裡也是變化不大的一個後花園了。
每天早晨八九點鐘,就會有市民來這裡爬山休閒,尤其周末更加熱鬧。她雖然處於市中心,也是往廈大南普陀的必經之路,但很少有遊客會選擇探訪這裡,因此在上山的路上,你可能聽到最多的還是熟悉的廈門話。
山腳下的鴻山寺,是廈門島內第二座以寺命名的寺廟,幾經興廢,於2014年重建到如今的規模。
寺廟廊柱上的對聯寫道:「鴻圖紀鷺江勝地平分八景,山光聯碧海慈航普渡眾生」。與一般寺廟的層層疊進的格局不同,鴻山寺整體是一座綜合性大樓,建築總高度四十餘米,建有山門、山門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六和樓、四恩樓等。
鴻山寺左側巖壁有明天啟二年(1622年)攻剿「紅夷」石刻,共6行60個字,均為楷書。當年荷蘭殖民者派兵船侵擾閩南沿海地區,福建都督徐一鳴等帶兵駐防中左所,抗擊「紅夷」後登鴻山遊覽,題刻紀念,留下了中國人民早期反抗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的重要實物見證
燃香祈福後可以從後門通往上山的路。織雨亭,山上原有一座鴻山寺, 寺前因地勢獨特,風向多變,降雨時雨絲縱橫交織,所以有「鴻山織雨」奇觀,為廈門八大景之一。只可惜現在因地勢和建築變遷,這一奇景已經看不到了。
鴻山書院,就在鴻山寺後門再往前走一點,通過長長的階梯可以上到半山腰。在這清幽的綠樹之中懷抱著這樣一個書院,真的是讓人感覺非常好。
山勢平緩,走到半山腰便可以看到一塊巨石,在這裡便可以遠眺雙子塔和鼓浪嶼了。
鴻山公園跟鄭成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當年,從鴻山嘉興寨起,向東經碧山巖、澳仔嶺、五老峰,一直綿延到胡裡山一帶都是鄭成功駐軍之地。現今半山腰上也修建有延平郡王祠,用以紀念這個民族英雄。
茶歇園,這個可能是凝聚老廈門人最多情懷的地方,在我小時候就有,如今30年過去了,很開心,她還在。
準確的名字是叫嘉爾園,可以說是在鴻山公園的第二至高點了,視野格外開闊。
抱金魚的石娃娃還在,還記得小時候跟表姐在這邊合影過。
租個茶具,帶上茶配泡茶,這是廈門人最愛的休閒放鬆方式,微風習習,眼前是開闊的視野,而茶歇園裡放著懷舊的歌曲,頗有感覺。甚至是一個人也會經常自己上來這邊坐坐,享受這片刻的寧靜。
邊泡茶邊吃小零食,基本可以從早上10點鐘消磨到午後2點,甚至你也可以在這裡安逸的打個盹。
茶歇園旁邊在登上一個陡峭的階梯,便是鴻山的最高點了。海拔125米,比對岸鼓浪嶼日光巖還高,登高遠望,東望御屏山,西觀鼓浪風光,南眺大擔、二擔諸多島嶼,北看中山公園,是市內上佳的登高望遠處。
午後再慢慢下山,沿途還是可以看到很多鄭成功的痕跡,寨門、郡王池等等,都令人不禁遙想當年歲月。
穿過居民區便又回到了大生裡的路上。
這個出口正對面的也是廈門近些年新修建的鐵路文化公園的一段。
作為鷹廈鐵路延伸線,這段老鐵路荒廢多年,不過,它雖然被人們淡忘,但某種程度上也保留了廈門交通發展的最初記憶,有著悠久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是城市中心區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廈門市鐵路文化公園東起金榜公園(文屏路),西至和平碼頭,全長約4.5公裡,廈門市鐵路文化公園沿線兩側分布有萬壽片區、萬石山風景區、虎溪巖景區及廈港老城區。如果走完全程大概需要2-3個小時,我一般從鴻山公園下來後就走從大生裡到和平碼頭的這一段。這也是穿過廈門最老城區的一段。
沿途綠樹環繞,百花盛開,而且整個配套措施也做得比較好,幾百米就有洗手間。思明南路至和平碼頭段為「都市休閒區」,長550米。一路下來,有些疲憊,那就在這裡休憩放鬆一下吧。
老鐵路也非常適合拍照,尤其是在春季花開的時候,可以拍出不一樣的小清新感覺。走到終點處就又可以靠近另一個老城區。海風拂過的沙坡尾大家都知道,但沙坡尾旁邊的民族路卻更為低調,這裡保留著老廈門的騎樓,也有被炒熱的烏糖沙茶麵等等美食。
慢慢晃慢慢逛,民族路的盡頭便是沙坡尾了。沙坡尾也是新一代的網紅根據地,廢棄的避風塢港灣內,現在擺上了可供遊客拍照的漁船,沿岸各種顏值頗高的店面林立。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夕陽下的沙坡尾,那一抹餘輝落在海面上,特別有感覺。
這裡可以看到廈門新地標雙子塔,高聳的兩柄尖刀,也是輿論爭議中心。當然如果要拍雙子塔最好的角度還是在演武大橋觀景平臺。
藝術西區是廈門沙坡尾避風塢邊上興起的年輕文化藝術區,這裡經常有各種市集活動,入駐了大批文創、美食商戶,比起沙坡尾上的網紅美食店,這裡的東西更有內涵和感覺一些。而一些小角落也被布置成創意的拍照角。
各種節日還有不一樣的主題,比如最近的萬聖節,那可真是「萬鬼出沒」呀~
而在西區的最裡面,隱藏著一家好玩的「釀酒廠」——胖胖啤酒馬。這也是每逢周末我們幾個死黨的最後約會勝地。前身是廈門冷凍廠,老廈門人多少還有點情懷的感情在內。
而第一次走進裡面,除了驚嘆,就是驚訝。不曾想像這些錯雜的鋼管,巨大的鐵藝龍頭,居然打造了廈門第一家德式精釀啤酒。
這裡真的非常適合拍照,另類工業風,隨手拍出ins大片~
而我們最愛的便是她的這個天台了,尤其是夏天的時候,在這上面總有種人生幾何,對酒當歌的好爽感。
店內的每一款啤酒,都是在自己釀造。前店後廠的格局,從第一款楊梅啤酒到沙坡尾,再到現在的蘋果蛋糕酒、攪拌機等等,每一款都是精心挑選麥子與啤酒花等原料用心釀造而成,每一款都代表了啤酒馬獨特的味道。
逛了一天,晚上6點在天台等落日餘暉,映著手裡的美酒,真的是一大享受。
從黃昏到天黑,這裡有說不出的愜意。不會喝酒也沒關係,店內的美食也是我多次到訪的重要原因。
德國什麼最出名,必須是烤豬肘啊。胖胖啤酒馬完美的將這道美食帶到了廈門。一個「巨大」的豬肘子,上桌就讓人感到非常驚豔,大廚凹得一手好造型吶!
豬肘醃得入味,尤其是皮,烤的很香脆,這道菜建議要提前兩個小時預訂哦,因為烤制需要1個小時左右時間。值得等待。而搭配的德國酸菜也頗有來頭。13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洲大陸的同時,也把中國的酸菜帶到了歐洲。這也是德國酸菜與中國東北地區的酸菜在醃製方法和味道相類似的歷史根源了。酸菜留在了歐洲,開始是在東歐盛行,猶太人的遷徙又把酸菜帶往了西歐,於是酸菜在歐洲北部高寒地區的一些國家紮下了根,成為德國、荷蘭和波蘭等過成了冬天必備的食物。吃德國烤豬膝、德國香腸時,配上酸菜不僅會增添風味,還能去除豬肉油脂帶來的油膩感。
帕爾瑪火腿披薩,來自歐洲的頂級帕爾馬火腿,刨削成片,輕覆在烤好的麵餅之上,隨後點綴上芝麻菜的綠,奶酪的白。如此浪漫有格調的比薩,看起來就有食慾,味道就甭提有多棒了。火腿的鹹鮮,鮮酪的醇香,混合著麵餅的韌勁,一口咬下去,舌尖又多了一份牽掛。
小食一定要推薦這款魔鬼烤雞全翅,真的是令你著了魔一樣,瘋狂愛上。一口雞翅一口酒,令人忘卻煩惱。
德國人骨子裡的愛玩會玩也在這裡得到體現,從周一到周六,每天晚上有不同的節目,或是有情調的詩朗誦,或是外國段子手雲集的脫口秀……真的是很會玩吶!忙碌了一天,晚上來這裡放鬆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沒有酒吧的嘈雜,涼爽的風,好喝的酒,好吃的美食,愛上廈門,總有這麼一兩家私藏好店,適合約上閨蜜來坐一坐。
一早鴻山公園泡茶聊天話仙,下午走走老鐵路和民族路,夕陽西下之時來沙坡尾看那最美餘暉,晚上在胖胖啤酒馬吃豬肘子配精釀啤酒,一個老廈門人的周末最愛路線,你會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