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YO鬥華住,下一個瑞幸、星巴克之爭?

2020-12-15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經歷了經濟型酒店的跑馬圈地、中檔酒店的崛起後,以華住為代表的酒店業正面臨著網際網路勢力的新一輪衝擊。

5月30日,OYO與華住集團和IDG資本戰略投資H連鎖酒店同時在成都舉辦發布會,並在各自的發布會現場隔空喊話。實際上,早在2017年華住就投資了OYO,但誰也沒想到僅僅兩年,雙方的關係已經劍拔弩張。

「燒錢不如燒柴火,中國酒店業不需要下一個OFO。」

雖然並未直接點名瘋狂擴張的OYO酒店,但一向儒雅的華住酒店集團創始人季琦,罕見的公開抨擊了OYO燒錢換市場打法。

而就在H酒店發布會現場外1公裡外的香格裡拉酒店,OYO也不甘示弱,「某些酒店集團花了15年做到的事情,我們只花了15個月,而且比他們做得更大。」

整個2018年,從印度來的「野蠻人」OYO用OFO式的擴張方式把酒店業攪的天翻地覆;以攜程、阿里飛豬、騰訊為代表的平臺、OTA(即在線旅遊,全稱為Online Travel Agency)開始涉足酒店供應端,噱頭十足的打造智慧酒店等新物種。

如今,酒店業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對業內而言,是走OYO式網際網路燒錢擴張之路,還是延續酒店業百年來精耕細作、服務優先的傳統?未來前景廣闊的單體酒店市場又該如何去整合?

野蠻人入局,單體酒店熱度飆升

長期以來,單體酒店因其碎片化嚴重,重複率高,信息化、管理服務水平低下,由於連鎖酒店加盟門檻高很難獲得流量,而不得不與OTA形成依附關係。

而OYO在中國正是從這點突破。憑藉免加盟費、低佣金等多種補貼手段換取市場,在資本的扶持下,OYO在中國市場就獲得了50萬間房的房量,也讓外界驚呼,單體酒店的紅利時代到來。

儘管這與OYO的入局,但從根源上講,是因為酒店市場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酒店連鎖業做到今天,雖然已經有錦江、首旅、華住都進入了全球前十,但連鎖化率才20%,而美國的今天已經超過60%。」

據季琦介紹,中國和美國客房數的對比1700萬比500萬,如果中國的市場能夠達到美國的市場滲透度和連鎖化率,中國市場的潛力跟美國比還有10倍的空間。

「所以有這麼多恐龍,這麼多巨無霸,這麼多人往這個行業裡擠,難怪我們翻過一個小山丘才發現是人聲鼎沸,而不是無人等候。」2018年的華住世界大會上季琦指出,當前的酒店業有這樣幾種特點: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客戶也要重新認知;組織也在重新變化;供應鏈也得重新整合;利益的重新分配。

2019年的行業動向也驗證了季琦的判斷。光是今年上半年,攜程推出了酒店品牌「索性」,同程藝龍推出了「OYU」酒店,美團推出了「輕住」酒店,華住則聯合IDG投資了H酒店並推出了酒店共享預訂平臺「一宿」。

而伴隨著H酒店的正式亮相,也意味著華住與OYO關係的正式破裂。

據鈦媒體了解,此前5月中旬H酒店開始邀請媒體參加成都的發布會,但就在H酒店發出邀請幾天後,OYO方面突然決定要在H酒店發布會的周邊舉辦發布會,並邀請了同一撥媒體。

5月30日下午,季琦攜華住集團和IDG資本戰略投資的H連鎖酒店正式對外亮相。

H連鎖酒店CEO夏青寧透露,創立100天至今,H連鎖酒店已經覆蓋全國80個城市,加盟酒店超過500家,總房間數超30000間。目前,H酒店已經為國內中小單體酒店量身打造了「智能店長」和「八爪魚中樞平臺」兩大核心產品,預計2019年底,H連鎖酒店加盟酒店數將達3500家,2022年底將超過20000家。

同時,OYO也宣布升級戰略,將中小單體酒店的品牌化模式從「支付加盟費、簡單抽成」的方式,轉變為品牌方與業主「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2.0模式,另為築護城河,OYO擴張加速,2019年目標布局到全國1500多個城市,20000多家酒店。

一夜之間,昔日無人問津的單體酒店(又稱獨立酒店)成為了OTA、網際網路新貴與行業老炮爭奪的香餑餑。

H酒店挑戰OYO,瞄準中端單體酒店,要做「優衣庫」

不得不承認,通過一年的燒錢擴張,OYO已經在中國酒店行業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儘管對是否與OYO面對面搏殺存在疑慮,但為了防範OYO對華住的威脅,季琦通過扶持H連鎖酒店來抵禦OYO的進攻。

鈦媒體了解到,H酒店及其運營主體「慧住」於今年1月成立,CEO夏青寧此前於2007年12月加入藝龍,自2011年晉升擔任LPS副總裁。經歷多次住宿業創業後,組建了一隻來自OTA頭部企業和華住的高管團隊,並獲得了華住和IDG的投資。

在H連鎖酒店成軍之後,立刻就開始了與OYO在曝光度、人才、酒店業主等方面的暗戰。據媒體援引OYO內部人士透露,OYO此前的成都市場負責人和西南大區負責人之間理念不合,帶著手下幾十號人轉投了H酒店。

而界面新聞的相關報導中還提到,前不久有OYO首批籤約酒店即將到期,H酒店在這個節點上帶走了一批OYO的加盟酒店,OYO隨即以更高的條件搶回,甚至還帶走了一批原本加盟H酒店的業主。夏青寧也聲稱OYO曾以一家店上百萬的代價挖走了H酒店的部分加盟商。

實際上,儘管H連鎖酒店對標OYO,但卻有意無意的對外表示自己的目標市場與低價酒店為主的OYO不同、是平均客房價在120元至400元之間的中端單體酒店。

發布會現場,夏青寧透露,H酒店成立至今已覆蓋全國80個城市,加盟酒店超過500家。儘管確立了3年擴張到20000家酒店的目標,但夏青寧表示,還沒有到大規模擴張的的階段。

夏青寧告訴鈦媒體,過去標準連鎖酒店的加盟門檻較高,除了要求業主必須按照品牌方的標準改造,還需上交10%的管理費。

而H酒店並不要求加盟費,在市場推廣階段只收取3%的管理費,H酒店負責為單體酒店提供品牌支撐、平臺體系、線上管理、線下運營人員支持,免去加盟費,收取較低的管理費用。

夏青寧透露,每家店鋪H酒店將會投入5萬塊錢左右,包括換門頭、品牌標識、牙刷牙膏等,並補貼駐店店長2到3個月的費用。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要求加盟商使用華住的門店運維、定價、供應鏈採購等系統,配備政府頒發的消防許可證。夏青寧還強調,如果在攜程、美團、飛豬等OTA平臺的評分太差的話,也將會與相關酒店終止合作。

此外,在布局的每個城市H酒店都定了最低價,「首先是價值的品質,我不認為成都55塊錢的酒店是我們的目標客戶。就成都來說,我們不會做120塊錢以下的酒店,那些酒店品質難以保證。」

對於為何沒有像OYO一樣瘋狂開店,夏青寧表示限制今年加盟酒店數量的瓶頸來自店長儲備。「預計今年能儲備4000個店長,所以只能開到3000家店。」

「我們想做酒店業的優衣庫」,夏青寧強調道。

必須指出的是,OYO擴張所引發的「鯰魚效應」已經在酒店業激起風浪。同時,關於如何實現酒店擴張的主義與道路之爭,也成為行業時下關注的熱點。

瑞幸還是星巴克?酒店市場擴張的「主義」之爭

在OYO闖入之後,對於如何挖掘存量市場的新機會以實現產品升級與品牌賦能,業內已經有了明顯的分歧。

在很多單體酒店業主看來,OYO宣傳的零門檻加盟方式以及對裝修、運維的補貼,近乎於零成本。這也是OYO在進入中國後能夠吸引業主的重要原因。

儘管這種toVC的網際網路打法儘管在過去多個領域已經被證偽,但對風口有迫切需求的投資機構而言,OYO已經成了過去一年極少數的投資標的,資本的背書似乎讓OYO的中國團隊下決定成就下一個瑞幸,而已經盤踞中國酒店業頭部位置多年的華住,無疑成了OYO眼中那個「老邁的星巴克」。

而在季琦這位中國連鎖酒店業「教父」的眼裡,如果緊跟OYO所發動的燒錢補貼大戰,最後很可能淪為「風口上的豬」;而噱頭十足的智慧酒店目前主要從外部環境的機器人、AI、面部識別等方式布局,還只是網際網路巨頭的試驗品。

對於以季琦為代表的傳統酒店人,精耕細作才是生存法則。「燒錢沒有成功的,哪怕是網際網路、區塊鏈、物聯網,錢不是根本,企業的根本是企業家,企業的根本是創造價值,企業的根本是客戶,三者缺一不可。」

事實上,過度痴迷於快速擴張,企業很容易被模式反噬。一方面,這樣的擴張模式需要承擔高昂的運營、研發、地推成本以及物業改造等費用,為了獲客和搭建會員體系還要再C端做大額補貼,沒有海量的資本在背後支撐很難維持。

包括鈦媒體在內多家媒體也曾報導,由於擴張過快,OYO的線下的運維體系還沒能能跟上擴張的速度,團隊也被屢屢曝出貪腐的醜聞。

以OTA流量為例,此前就有媒體爆料,OYO 為了恢復在美團、攜程上架房源,分別支付了 4 億元、1.8 億元的費用 。而採訪中季琦透露,「華住會」 已吸引逾1.3億會員,華住會APP用戶數量也已達到3320萬,淨增用戶1000萬,貢獻了超過76%的間夜量,其每年交給 OTA 的渠道分成不過數千萬元。

在季琦的看來,過去酒店裝修浪費了很多錢,走了很多的彎路,中國酒店業的現實是有太多低水平重複的酒店。「網際網路改變不了什麼東西,必須是落地,必須通過精耕細作的方式,包括產品到體驗到空間到管理人員的提升。」

過去幾年的O2O、房產電商、新零售等多個賽道已經證明,傳統產業在大數據、行業經驗以及產品認知等方面存在的壁壘,使消費網際網路巨頭過去所積累的優勢難有發揮空間,美團的小象生鮮與阿里的盒馬生鮮近來接連關店的消息也印證了這一點。

「我們沒有看到一個公司靠錢多成功的,錢幫助我們縮短了進程,成敗不在錢」。用季琦的話來說,傳統產業的鏈條長、環節多,每一塊都是硬骨頭,每一塊都需要專業人才去做,價值鏈上自己的地位站穩了,是企業成功的關鍵點。「我們是這樣的,攜程也是這樣的。」

「華住已經醒過來了。」OYO酒店的合伙人、CFO李維認為,華住覺醒的關鍵點是他覺得了危險:OYO在同一個位置價格比漢庭便宜了30%。「現在質量還不夠好,但當OTA平分都是4.8的時候他一定要擔心。」

有趣的是,儘管雙方在嘴上水火不容,但模式上卻在試圖尋找規模化擴張與高效高品質運維的平衡點。

OYO的野蠻入局刺激了華住,罕見的下注H酒店,同時略顯克制的在單體酒店啟動規模化擴張;而此前一直在燒錢擴張的OYO也開始把技術賦能酒店掛在了嘴邊,講出了「OYO2.0」的新故事。

但這一輪口水戰開啟的是酒店業新的「大航海時代」,還是如共享單車那樣的狗血劇情,需要時間去檢驗。(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高夢陽,編輯/趙宇航)

相關焦點

  • 可樂戰的啟示:瑞幸、星巴克之爭,最好的結果莫過於此
    作者:鍾鴻鈞,上海財大商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PK星巴克,瑞幸能成功麼?在阿里巴巴和星巴克合作後不久,騰訊也與瑞幸咖啡達成戰略合作。零售市場的阿里和騰訊之爭,在中國新興咖啡消費領域繼續延伸。根據媒體的報導,騰訊將助力瑞幸咖啡建設 「智慧零售」解決方案,聯手探索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在線下場景的應用轉化與微信小程序的智能化營銷。瑞幸與騰訊聯手推出「智慧零售」從咖啡外賣切入市場的瑞幸咖啡可以說是一個商業另類。
  • OYO酒店推出咖啡品牌,瑞幸、星巴克有了新對手
    文 | 36氪每日商業精選 OYO酒店推出咖啡品牌,瑞幸、星巴克有了新對手 今年的咖啡行業十分熱鬧,首先是大規模擴張的瑞幸咖啡赴美上市,前不久中石化又跨界推出易捷咖啡,近日,OYO酒店也想來分一杯羹,它推出的「芬然咖啡」在西安開出第一家門店。
  • 解碼低端酒店連鎖之王OYO:會成為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作者 / 曉通編輯 / 蘇琦1997年,第一家「錦江之星」酒店開業,22年後,錦江國際酒店集團在中國門店數超過7000家,和如家、華住並稱為中國連鎖酒店行業三巨頭。OYO和瑞幸之間的千絲萬縷OYO和瑞幸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共同點是「快」。2017年10月,瑞幸咖啡成立,隨後快速融資,靠買二贈一的營銷和快速擴張的線下門店讓人記住了「小藍杯」。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瑞幸門店總數已經達到2370家,而星巴克在中國發展20年,門店數量也不過3600多家。
  • 瑞幸的軍刀,星巴克的旗杆
    在這次疫情下,瑞幸和星巴克兩家看上去都在受到影響,但是瑞幸的主動出擊,已經在漸漸拉開了差距。不過這次疫情下,兩家的差距其實已經開始顯現了——星巴克中規中矩,而瑞幸已經開始玩起了數位化和技術,把無人零售的熱咖啡送到醫院,這背後其實兩種觀念的折射:星巴克依然固守它的第三空間理論,而瑞幸從咖啡起家,推出小鹿茶後,今年又宣布切入無人零售領域。
  • 咖啡新星「瑞幸咖啡」,會是下一個星巴克嗎?
    2019年,瑞幸咖啡已經席捲全國二十二個城市,店鋪數量多達2073家,其中1897家為實體店,剩下的為外賣廚房,已經累計賣出接近9千萬杯咖啡。在2019年1月份的戰略溝通會上,創始人表示,2019年,要在門店數量和銷量上趕超星巴克,到2019年底,成為國內連鎖咖啡第一大品牌。
  • 1個月燒一個億 瑞幸是下一個ofo還是星巴克?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謝宏辰 攝  在宣布B輪融資後的一個星期,一份B輪融資計劃書被曝光了。數據顯示:2018年前9個月,瑞幸咖啡累計銷售收入3.75億元,毛利潤為-4.33億元,毛利率為-115.5%,淨虧損達8.57億元。  儘管業界對瑞幸的虧損早有預期,但當8.57億這個數字出來之後,還是「炸了鍋」,尤其是在資本寒冬、創業維艱的背景之下。  「虧錢補貼的玩法究竟能堅持多久?」  「瑞幸會是下一個星巴克?
  • 星巴克「由衷」的感謝瑞幸
    瑞幸除了用一己之力損害了中概股的商業信譽,還用一己之力,告訴所有投資人,起源於2018年中國的網際網路咖啡創業潮有坑,千萬別進來了,趕緊撤退吧!中國咖啡業基於網際網路要素的產業創新,還需要一個新故事,才能重新把投資人的信任贏回來。就像最近一年,投資人開始對「便攜精品速溶咖啡」感興趣了。但是實體連鎖的現磨咖啡,還暫時沒看到市場的曙光。
  • 瑞幸咖啡大舉進駐核心商圈寫字樓 曲線對壘星巴克
    資源之爭瑞幸咖啡的上述B端選址動作,恰好避開了此前與星巴克的「選址壟斷」之爭。5月,瑞幸咖啡曾發布致星巴克公開信,直指對方涉嫌壟斷,星巴克與很多物業籤訂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條款,同時對瑞幸咖啡的供應商夥伴頻繁施壓要求站隊。第二天,星巴克在中國公布未來五年的加速擴張計劃,並宣布公司將提供外送服務。
  • 咖啡惡戰進行時:挑釁完星巴克,瑞幸咖啡下一步想做什麼?
    先說看法——瑞幸咖啡對標的不是星巴克,瑞幸咖啡是想做的可能是一個嚴選版美團。一、瑞幸的野心絕不僅是咖啡今年上半年,瑞幸靠首杯免費的套路,拉來了不少用戶,由於用戶即使是在瑞幸線下門店,下單必須要在APP中完成,瑞幸不遺餘力地在培養用戶APP使用習慣。說如果不考慮其他成本,那麼首杯免費咖啡成本十幾塊,就能換一個APP新註冊用戶。
  • 星巴克「由衷」地感謝瑞幸
    瑞幸除了用一己之力損害了中概股的商業信譽,還用一己之力,告訴所有投資人,起源於2018年中國的網際網路咖啡創業潮有坑,千萬別進來了,趕緊撤退吧! 中國咖啡業基於網際網路要素的產業創新,還需要一個新故事,才能重新把投資人的信任贏回來。就像最近一年,投資人開始對「便攜精品速溶咖啡」感興趣了。
  • 瑞幸咖啡被曝將赴港IPO 瑞幸咖啡將成為下一個「星巴克」?
    瑞幸咖啡被曝將赴港IPO 瑞幸咖啡將成為下一個「星巴克」?在曝出將要赴港IPO消息之後,人們開始揣測瑞幸咖啡的未來究會不會是下一個「星巴克」?下一個「星巴克」?保持快速擴張腳步,瑞幸咖啡2019年將新增2500家門店Luckin是由原神州優車集團COO錢治亞創建的國內新興咖啡品牌,成立於2017年10月,於2018年1月開始試運營。
  • 財務造假下的瑞幸咖啡,準備在美洲大面積關店的星巴克
    星巴克其實有一點蠻好的,在它的店門外,經常會擺一些桌椅,然後你有時候路過啊,累了怎麼樣,都可以在那裡小坐一會兒。或者說,不想喝咖啡就是在外面曬會兒太陽,和朋友閒扯一會兒也是挺好的。星巴克的品牌,其實是不知不覺深入到中國人的心目中。也不知不覺的賺走了我們口袋裡的錢。瑞幸咖啡是中國的一個咖啡連鎖品牌。說實話,小編從沒喝過瑞幸咖啡。
  • A版星巴克「瑞幸」到底怎麼了?
    綠豆今天想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談一談對瑞幸咖啡事件的想法。costa、瑞幸、星巴克是現在國內的三大咖啡連鎖巨頭。costa和星巴克一直走的是高端輕奢風,無論是簡約時尚的裝修風格還是讓不少學生黨望而卻步的價格,都在表明它們的受眾不是全民大眾,而是有一定消費基礎的消費者。
  • 瑞幸VS星巴克 哪一杯才是中國人的菜?
    進入中國的咖啡品牌林林總總有數十家之多,但星巴克是這其中最受中國用戶喜歡的一個品牌。然而,在過去的一年中,星巴克的行業領先地位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瑞幸咖啡就完成了兩次融資,並把分店開到了1700多家,覆蓋了21家城市。一時間,無論是街邊的廣告還是各大電商平臺上,人們更多看到的不是星巴克,而是瑞幸咖啡。       如果說品牌效應在上一個十年裡是許多海外品牌安身立命的根本,那麼在現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流量和場景也成為這些實體巨頭所需要考慮的問題。顯然,星巴克這樣的老牌公司面對當下網際網路的玩法也需要學習的過程。
  • 追獵星巴克?瑞幸救了它
    此舉似乎看作瑞幸對2018年最後一個月幾件「大事」的強力回應:12月25日,瑞幸咖啡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店開業,全年開店兩千家門店計劃提前一周達成,而星巴克達成兩千家店用了17年;幾乎同時,瑞幸完成了2億美元的B輪融資,估值達到22億美金。有媒體報導稱瑞幸咖啡前九個月累計銷售收入3.75億元,淨虧損8.75億元。
  • 星巴克:那些瑞幸教我的事
    儘管在星巴克CEO的口中,瑞幸的競爭顯得無關緊要,但從實際的戰略調整來看,隨著瑞幸閃電般的擴張,星巴克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從開始的一臉鄙夷,逐漸變得緊張起來,並開始積極調整、應對。在數位化時代的中國,任何一個市場,都不乏口口聲聲要」顛覆」行業的攪局者。他們往往抓住巨頭們忽視的軟肋,發起猛烈攻擊。
  • 星巴克停業的日子裡,瑞幸在做什麼?
    在瑞幸的規劃裡,到2021年,瑞幸咖啡的門店數量將達到1萬家。至少從門店規模上來看,瑞幸已經成為了星巴克最大的競爭對手。與瑞幸咖啡不同的是,星巴克的業務布局主要是在線下。它的外賣業務,在2018年才建立起來。
  • 幹掉星巴克?瑞幸能講好咖啡外送的故事嗎?
    【天極網IT新聞頻道】一個是成立47年,在中國擁有3300家的星巴克,一個是成立不足7個月,高聲入場的咖啡界網紅瑞幸。線上線下大規模的廣告和近期「碰瓷」星巴克的舉動都讓瑞幸紅了一把。據他描述,瑞幸採取的是線下以分眾廣告為主、線上廣告以微信LBS精準定位為主、在一個城市開店量覆蓋主城區,使用朋友圈廣告等形式進行品牌形象提升。他曾在「黑馬百城計劃」上分享了自己對營銷的三點感悟:一切產品皆要可裂變、一切創意皆要可分享、一切效果皆要可溯源。  其次是快速開店。廣告打出去,落地服務也得跟得上。
  • 瑞幸造假門後、星巴克利潤腰斬,咖啡業為過熱投資買單
    瑞幸咖啡業績造假爆光的新聞猶在耳邊,緊接著,美國咖啡零售連鎖企業星巴克於近日發布業績預警,因中美兩大市場受商情影響,預計第二財季利潤腰斬。無獨有偶,連咖啡、灰盒子咖啡也相繼被曝出負面消息。自2018年起因瑞幸咖啡補貼大戰刺激高速發展的咖啡行業,也要為瑞幸咖啡業績造假背鍋嗎?
  • 瑞幸、Costa和星巴克狹路相逢?
    日常咖啡的選擇,大多是星巴克Costa和鋪天蓋地廣告的瑞幸咖啡。大多數人的咖啡啟蒙導師都是星巴克,它們常見於日常朋友圈;Costa稍稍次之,粉絲數量也不可小覷;而瑞幸咖啡作為業內小輩,雖起步晚但後來居上,口碑也是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