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文物局網站通知公告,2020年10月27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下發通知,要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妥善處理保護利用與旅遊開發的關係,避免石窟寺景區等文化遺產地過度商業化、娛樂化。
石窟寺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輝煌燦爛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見證,是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雖然近年來,石窟寺等文化遺產地保護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在節假日、旅遊旺季,仍會出現遊客超過景區接待容量,不僅對文物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而且對遊客本身也會有一定的人身安全風險。
因此,對於景區和遊客本身,都急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護」和「開發」體系,從制度和手段上提升景區和遊客安全,提供良好的參觀遊覽環境。
要合理測算、核定公布遊客承載量
景區必須要明確遊客承載量,這如同我們規劃中的建築係數、一個班級最多容納的學生數一樣的通俗易懂。
針對我國景區的情況,應該絕大部分景區都是事業單位,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既然是自收自支,那麼要「養好」景區裡的工作人員,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遊客數量,以滿足景區的正常運轉。
景區想增加遊客數量,但是景區的大小、設施等基本不變,如果一味提高遊客數量,那麼遊客直觀感受必然下降。
因此,就需要用科學的標準以及文化遺產地保護規劃的要求,合理測算、從嚴設定景區遊客承載量。
各景區要及時公布遊客承載量,不符合標準和保護規劃的景區要及時糾正,以確保遊客承載量在合理範圍內。
嚴控遊客數量,提升參觀質量
遊客數量和參觀質量成反比,人越多,感受越差。看看每年十一在熱點景區人山人海的景象,我們就知道參觀的質量肯定不怎麼樣。
因此,景區要採取網絡預約、電子票務、錯峰參觀、限時限流、定製服務、實時監測、預警上報等方式,調節控制遊客量,嚴格落實遊客承載量各項指標。
同時,鼓勵景區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提升講解服務質量,並通過建設數字博物館、智慧景區以及虛擬體驗等措施,提高展示服務水平,提升遊客參觀遊覽體驗。
旅遊,是希望給自己身心放一個假,休養生息。如果在旅遊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好的旅遊感受,那麼我們必然不會再次選擇,再次受傷。
所以說,要做好保護和合理開發,避免過度商業化、娛樂化,景區和遊客是一對相互扶持的兄弟,只有你好我好,大家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