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為何遲遲不「申遺」
上海方面回應:「申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保護
擔憂「申遺」會導致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過度商業化」
在前不久舉行的上海「十大新景新貌」評選中,以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等為標誌的黃浦江兩岸沿線綜合改造項目位居「十大」之首。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政府的部分參事再度提出外灘建築群「申遺」的動議,引發各方熱議。在各地紛紛興起的「申遺熱」浪潮中,外灘為何遲遲不動?
如果不申遺就能保護得好也是一種理性選擇
「儘管呼聲很高,但上海始終沒有啟動外灘申遺的工作。」上海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譚玉峰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
據文物部門介紹,外灘「申遺」的動議已經存在多年。近年來,民間有關「申遺」的呼聲再度高漲,最熱烈的一次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有人建議,將外灘及黃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廠遺址全部納入「申遺」範圍,不過這樣的設想並未被政府部門採納。
多位專家告訴記者,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條件,外灘建築群已經「夠格」。但從目前的工作進展看,即使「夠格」,政府部門也未必推動「申遺」。
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分析說,外灘是見證中國時代變遷的重要地標,若入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然是好事,也可以彰顯國家軟實力。但「申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應當是保護,「如果不申遺,就能保護得很好,那政府部門選擇不申遺,就是一種理性之舉」。
「申遺」亂象令真正遺產望而卻步
近年來,全國「申遺熱」愈演愈烈,個別地方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拼命躋身「申遺」大軍。而一旦「申遺」成功,貼上世界文化遺產的標籤,就大張旗鼓開發旅遊和商業,把「申遺」變成了「生意」。
阮儀三說,據他觀察,外灘在「申遺」聲中「巋然不動」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與擔憂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過度商業化」不無關係。如果「申遺」成功只是為部分建築的業主及運營商增加牟利的砝碼,那還「不如不趟這樣的渾水」。
事實上,在世界各地符合「申遺」條件,但從未「申遺」的古建築、古城鎮為數眾多。比如正在舉辦奧運會的英國,四大古城堡中有三個未申遺。有一次,中國學者曾就「劍橋、牛津兩大古城鎮為何不申遺」追問當地有關部門,得到的答覆是:只要保護好,不「申遺」反而更能證明歷史建築群受到公認的固有價值;不「申遺」也不會有人來質疑文化遺產本身的地位。
此外,一些不主張「申遺」的專家也有一種意見:若「申遺」成功,建築群裡裡外外要按照「一動不動」的約定條款來保護,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限制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和想像力。
保護理念的核心是原汁原味
自1949年以來,外灘經歷了三輪大改造。從最初滿足工業化大生產和防汛抗洪的需求,到如今「還空間於民」,外灘改造已成為了一項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民生工程。
近10年來,上海實施的黃浦江兩岸開發戰略,使外灘沿線標誌性建築重獲「新生」,無論是外立面的清洗修繕,還是天際線的保護等,都獲得各方肯定。
同濟大學副校長、建築保護專家伍江說,在最近一次外灘改造工程中,地面的大部分機動交通被移入地下,地上只留了四車道。新外灘的濱水區被更多地用於步行,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多的公共開放空間。這一構思的靈感其實也正來自於外灘最初的功能,即公共開放空間的功能。特別是那片距離地面5米、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木質觀景平臺,更增添了強烈的人情味。只有還百姓更多的公共開放空間,才能真正重塑外灘——上海的「公共客廳」。
在外灘保護的歷史上,也曾發生過一些「小插曲」。比如,上世紀90年代外灘優雅的天際線上,突然冒出了三棟現代化高樓。在阮儀三等專家的呼籲下,此後沿江興建項目的高度得到了有效節制。又比如,外灘外立面清洗和修繕過程中,某大樓被漆成了「奶油色」,與頗具歷史滄桑感的外灘建築群不太相符,旋即施工被叫停,修舊如舊。
過去10年間,上海通過法規條款的力量,限制沿江建築的容積率、控制高度,還通過了《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為外灘建築群等撐起法律保護傘。文物部門認為,這樣的工作還遠遠未到盡頭,若確定為文物建築的,就要以保護文物的法律法規來從嚴保護和監管。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