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擔憂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過度商業化未申遺

2020-12-21 中國網新聞中心

上海外灘為何遲遲不「申遺」

上海方面回應:「申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保護

擔憂「申遺」會導致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過度商業化」

在前不久舉行的上海「十大新景新貌」評選中,以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等為標誌的黃浦江兩岸沿線綜合改造項目位居「十大」之首。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政府的部分參事再度提出外灘建築群「申遺」的動議,引發各方熱議。在各地紛紛興起的「申遺熱」浪潮中,外灘為何遲遲不動?

如果不申遺就能保護得好也是一種理性選擇

「儘管呼聲很高,但上海始終沒有啟動外灘申遺的工作。」上海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譚玉峰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

據文物部門介紹,外灘「申遺」的動議已經存在多年。近年來,民間有關「申遺」的呼聲再度高漲,最熱烈的一次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有人建議,將外灘及黃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廠遺址全部納入「申遺」範圍,不過這樣的設想並未被政府部門採納。

多位專家告訴記者,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條件,外灘建築群已經「夠格」。但從目前的工作進展看,即使「夠格」,政府部門也未必推動「申遺」。

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分析說,外灘是見證中國時代變遷的重要地標,若入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然是好事,也可以彰顯國家軟實力。但「申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應當是保護,「如果不申遺,就能保護得很好,那政府部門選擇不申遺,就是一種理性之舉」。

「申遺」亂象令真正遺產望而卻步

近年來,全國「申遺熱」愈演愈烈,個別地方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拼命躋身「申遺」大軍。而一旦「申遺」成功,貼上世界文化遺產的標籤,就大張旗鼓開發旅遊和商業,把「申遺」變成了「生意」。

阮儀三說,據他觀察,外灘在「申遺」聲中「巋然不動」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與擔憂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過度商業化」不無關係。如果「申遺」成功只是為部分建築的業主及運營商增加牟利的砝碼,那還「不如不趟這樣的渾水」。

事實上,在世界各地符合「申遺」條件,但從未「申遺」的古建築、古城鎮為數眾多。比如正在舉辦奧運會的英國,四大古城堡中有三個未申遺。有一次,中國學者曾就「劍橋、牛津兩大古城鎮為何不申遺」追問當地有關部門,得到的答覆是:只要保護好,不「申遺」反而更能證明歷史建築群受到公認的固有價值;不「申遺」也不會有人來質疑文化遺產本身的地位。

此外,一些不主張「申遺」的專家也有一種意見:若「申遺」成功,建築群裡裡外外要按照「一動不動」的約定條款來保護,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限制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和想像力。

保護理念的核心是原汁原味

自1949年以來,外灘經歷了三輪大改造。從最初滿足工業化大生產和防汛抗洪的需求,到如今「還空間於民」,外灘改造已成為了一項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民生工程。

近10年來,上海實施的黃浦江兩岸開發戰略,使外灘沿線標誌性建築重獲「新生」,無論是外立面的清洗修繕,還是天際線的保護等,都獲得各方肯定。

同濟大學副校長、建築保護專家伍江說,在最近一次外灘改造工程中,地面的大部分機動交通被移入地下,地上只留了四車道。新外灘的濱水區被更多地用於步行,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多的公共開放空間。這一構思的靈感其實也正來自於外灘最初的功能,即公共開放空間的功能。特別是那片距離地面5米、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木質觀景平臺,更增添了強烈的人情味。只有還百姓更多的公共開放空間,才能真正重塑外灘——上海的「公共客廳」。

在外灘保護的歷史上,也曾發生過一些「小插曲」。比如,上世紀90年代外灘優雅的天際線上,突然冒出了三棟現代化高樓。在阮儀三等專家的呼籲下,此後沿江興建項目的高度得到了有效節制。又比如,外灘外立面清洗和修繕過程中,某大樓被漆成了「奶油色」,與頗具歷史滄桑感的外灘建築群不太相符,旋即施工被叫停,修舊如舊。

過去10年間,上海通過法規條款的力量,限制沿江建築的容積率、控制高度,還通過了《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為外灘建築群等撐起法律保護傘。文物部門認為,這樣的工作還遠遠未到盡頭,若確定為文物建築的,就要以保護文物的法律法規來從嚴保護和監管。 據新華社

相關焦點

  • 侯滿平:過度商業化不利於文化遺產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與鄉村民宿一樣,千年古鎮遊、古都遺址遊近年也發展迅猛,然而這些文化遺產地被過度開發,已難覓歷史的痕跡。對此,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研究員侯滿平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度商業化開發將加速文化遺產的消亡。     每逢節假日,全國各地景區都會迎來一波「爆滿」。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不能過度商業化」 文旅融合應這樣做
    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不能過度商業化,既是文物活化的出發點,也為文旅融合提出了一道需要細化的技術題。在此之前的3月31日,習近平同志在杭州西溪溼地考察時也同樣指出:原生態是旅遊的資本,發展旅遊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
  • 遺產 | 教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申遺: 基於東亞儒家教育文化遺產申遺熱的思考
    教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申遺:基於東亞儒家教育文化遺產申遺熱的思考摘要:隨著國際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展開,遺產的分類逐漸細化,學界開始提出教育文化遺產這一概念
  • 文化遺產地要做好保護和合理開發,避免過度商業化、娛樂化!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通知公告,2020年10月27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下發通知,要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妥善處理保護利用與旅遊開發的關係,避免石窟寺景區等文化遺產地過度商業化、娛樂化。石窟寺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輝煌燦爛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是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見證,是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雖然近年來,石窟寺等文化遺產地保護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在節假日、旅遊旺季,仍會出現遊客超過景區接待容量,不僅對文物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而且對遊客本身也會有一定的人身安全風險。
  • 人大代表建議:——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避免過度商業化
    本報訊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瀋陽評劇院副院長馮玉萍就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商業化問題發表意見,並提出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公認的文化品牌,可有效地提升地方文化產業的大眾吸引力,增加文化深度。
  • 韓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1962年韓國同時成立了文化遺產委員會,下設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等8個分課,各分課均由各文化遺產保護團體、大學、研究機構的專家組成。除專家外,韓國政府還聘請了180名各界文化遺產專門委員。一旦發現值得保護的文化項目,委員們便會提出報告,經過論證後將該項目確立為國家重點保護項目。
  • 外灘建築躋身世界文化遺產?
    除此之外,就像葡萄酒的醇厚裡少不了釀酒家族的厚重傳說,外灘所顯現的城市特質中也應該浸漬著無數事件模式。這是這座上海客廳生命力的所在。沒有了這一切,外灘便不成其為外灘,上海,自然也就不成其為上海。也許這就是外灘被提議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  撰稿/顧嘉健(記者)  申報的由頭  如果上海沒有外灘建築群,就好像北京沒有故宮一樣。
  • 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將更名 欲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
    22日,揚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丁純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大運河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是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工作的一個傳承、延續和擴展。  丁純說,8年來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做了大量工作,率先頒布實施大運河市段保護規劃和《揚州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辦法》,建設大運河(揚州段)遺產監測預警中心和檔案中心,同時還成立大運河遺產保護志願者隊伍。
  • 跨界申遺:為加強遺產保護合作提供更多可能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這3個受印加文化影響較小的國家也對申遺投入了極大熱情。智利前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代表馬塞羅·斯切林曾向媒體表示:「這是一個推動地區一體化和美洲人民團結的機會,也為加強遺產保護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目前,由於印加古道很大一部分被植被覆蓋,人們仍然無法看到整條道路。
  • 世界遺產 不可複製的文化 破壞事件頻發
    擁有一項世界遺產對任何一個地方政府來說都是金字招牌,有了這張超級名片,「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文化旅遊城市」等「世界級」的口號很容易就能打響。    過度開發破壞事件頻發    破壞世界遺產的三大形式    早在2006年,原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就已指出,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中存在「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的傾向,存在「建設性破壞」和過度開發。
  • 毛昭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救火兵」
    ,認真傾聽民意,只有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時,他才顯露出「救火兵」一樣勇往直前的衝勁;他就是民進浙江省委會名譽主委、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毛昭晰。 最早提出大運河申遺概念的文保專家 2014年 6月22日,從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一個喜人的消息:經過北京、浙江杭州、江蘇揚州等大運河沿岸省市申遺部門長達8年的共同努力,聞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簡稱大運河)終於被正式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世界文化遺產。
  • 上海:田子坊過度商業化 會變成城隍廟嗎?
    日前有專家指出,設計之初打「文化牌」的田子坊,如今卻因過度商業化讓其失去了老石庫門的文化韻味。田子坊真會變成城隍廟嗎?本報「街訪」就此走上街頭了解市民和遊客們的看法。  石庫門民宿可嘗試  經過多年的發展,田子坊在國內外遊客中已經有很高的人氣,成為來上海的必逛景點之一。
  • 「大運河」申遺成功 寧波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經過幾次因故推遲,北京時間昨天下午,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項目經過最終表決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寧波有了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浙江省第2個世界文化遺產(首個是杭州西湖)。
  • 景德鎮文化遺產保護暨御窯廠遺址申遺 學術研討總結報告會舉行
    鍾志生指出,來自全國申遺、文保、規劃、文化方面的專家學者齊聚景德鎮,專門就「景德鎮文化遺產保護暨御窯廠遺址申遺」主題進行學術研討,為景德鎮的遺產保護利用、文化傳承和名城規劃建言獻策,充分說明了景德鎮文化的無窮魅力。景德鎮瓷器不僅是商貿往來的重要商品,也是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載體,是傳播中華文明的使者,其獨特魅力廣泛影響著世界人們的價值取向、宗教信仰、審美情趣。
  • 韓國書院申遺「這次贏定了」,那「我們」的文化遺產該怎麼辦
    如何保護好文化遺產,實質上比申遺更難。「這次贏定了。」這是韓國媒體的評論,指的是韓國申請將9座朝鮮王朝時期的書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儘管申遺結果要到6月底才見分曉,但韓媒認為,既然韓國文化財廳(文物局)披露了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的建議,就說明韓國書院申遺十拿九穩了。
  • 過度商業化後,「了不起」系列的文化在哪?
    導讀:以「了不起」系列起家的知了青年,憑藉其視覺呈現上的精美和商業化的嘗試,取得了一定關注。但在其主打的「文化記錄」上,卻存在巨大硬傷。文 | 爾東李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紀錄片和虛構的敘事電影一直保持著清晰的界線,傳統的紀錄片與商業上取得成功的故事片肩並肩地發展,只是前者常處與後者的光環下。然而近些年,這兩種形式卻時常變得模糊。
  • 土司遺址聯合申遺成功 地方政府開發計劃早已蠢蠢欲動
    每一項申遺項目成功之後,必定繞不過保護與開發的話題,剛剛成為世界遺產的中國「土司遺址」也不例外。日前,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今年唯一一項申遺項目「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8項世界遺產。
  • 發展旅遊不能過度商業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發展旅遊業,適度的商業開發是必要的。但是這些年,一些景區過度商業化的現象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旅遊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 印度申遺中國象棋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但韓國申遺被罵是真的可憐
    印度申遺中國象棋是真是假我不知道,但韓國申遺被罵是真的可憐。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的長河中智慧的勞動人民也創造了很多非文化遺產。我們必須知道「申遺」並不只是只要申請了就能通過,除了提交申請遞交材料等等還得經過世界遺產中心審查和第三方評估機構審核,最後才在世界遺產大會上決定所申請的是否列入名單。其次我們也要知道,「申遺」不是專利申請,核心是共享,並不是商標註冊,文化無國界,「申遺」能更好地宣傳保護好文化遺產,為後世子孫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
  • 聚焦:世界文化遺產--登封天地之中(專題)
    高興之餘     擔心門票漲價,釋永信答「沒聽說」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成功的消息傳來,登封大街小巷都是歡樂的人群。昨天夜裡,還舉行了焰火表演。「身邊一下子有這麼多世界文化遺產,能不高興嘛!」登封市民楊林志十分激動地說高興之餘他還擔憂一個問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門票會不會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