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最具盛名、最有特色的水胡同是哪一條?不得不說一說史稱李承務巷的那條凹凸不平的百米小巷。說它最具盛名首先因為它地理位置:位於司裡街正當中,直通琵琶橋,是從城南進入黑虎泉景區的首選路徑,所以廣為人知。說到它的特色那可不是一句兩句話就能概括的,你還得聽我細細道來。
三十年多前我在司裡街住著的時候,街上有兩條水胡同,一條是偏西一些的我們管它叫做「下河涯」的小胡同,據說巷子北頭,臨河的陡崖之上曾有宋代鐵佛寺,所以這條水胡同也叫鐵佛寺巷。
另一條就是位於司裡街正中,史稱李承務巷的水胡同。這條小巷北接琵琶橋南臨司裡街,兩米寬,幾十米長,地理位置優越。相傳宋代有李姓承務郎在此居住,我住在那裡的時候小巷的東側是高高的民房後牆,西側是一座公廁,公廁以北倒有一個院子,門卻不在這條小巷上,沒有半點李承務故居的影子。沒搬來之前的六十年代來此遊玩,還曾見到打水的人肩挑車載,熙來攘往的十分熱鬧。到後來1983年我們家搬到司裡街時,街上已經接上了自來水,水管就在水胡同南口的西邊,人們就很少再上泉池裡打水去了,街上也早就沒有了賣水的。這條水胡同南口是凌空架起的五聖閣,當時的五聖閣已經頹圮,只有花格的牆裙看著有點古樸,閣子下邊半圓的拱洞內的牆皮也是斑駁不堪青石裸露,穿過閣下拱形門洞就是著名的司、所二街。後來為了美化環境,司裡街搭建了跨街的花棚、種葡萄、植藤蘿,並在街正中間李承務巷外,跨街修建了一座鋼製的仿古牌坊,同時在五聖閣舊址修建了一個同樣是鋼製的五聖廟。雖然都是鋼鐵打制,牌坊和古廟卻也紅柱碧瓦,飛簷鬥拱,鍾佩叮噹,小亭翼然,當時不少人就讚嘆這製造工藝的精湛和鈑金師傅的技藝高超。
這條水胡同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它的路面,接近25度的斜坡,路中間是用亂石岔起來的,一塊一塊的碎石就像當初地殼運動拱出地面後再也沒有人整理過似的,就這樣自然的、凹凸不平的堆砌著,經過千百年的車碾人踏,那石頭拋了光一樣永遠都是水潤潤的油光錚亮。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和老年人是不敢走在上面,否則不小心被亂石別住鞋跟或者被絆倒該多麼難堪。這也不礙事,路兩邊各有一排平坦整齊的方石路面便於人們行走。這樣的路面我想有他一定的道理,你想無論是肩挑水桶,還是手推水車,中間的亂石地面便於負重上坡的人們腳下用力而不至於打滑,雖原始但很實用,因此一直到這條水胡同被拆掉,這樣的路面從來沒有被破壞過,始終保持著它的原始風貌。
這條水胡同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它十分入畫。從位於半邊街的水胡同北口向南仰視這條窄窄的小巷,你會發現它自然古樸的風貌,用手一框就是一幅畫卷。因此被不少人攝入鏡頭,更是成了許多油畫、國畫專業的學生和畫家寫生的絕佳之地。每逢周末,甚至不是周末,你在這裡都會看到許許多多的人,搬一個小馬扎,擎一塊斑駁的畫板,腳下擺著五顏六色的顏料,在入神的描摹著這條水胡同的景致。寫意的寥寥幾筆,墨色暈染下,一條古色古香的小巷子水墨畫般的躍然紙上。那寫實的將油畫顏料細心地塗、畫、點、抹,連房簷的紋理、路面的反光點,以及牆上的青苔,小廟頂上的斑斑鏽跡都畫得那麼細膩逼真,栩栩如生。那時節到琵琶橋、半邊街一帶去欣賞藝術青年們作畫,成了人們的一大樂事。
只是後來隨著司、所二街的拆遷,那古樸自然獨具特色的水胡同也一併就消失了,如今李承務巷的遺址還能找得到,只是變成了一條再也普通不過的水泥坡道,而水胡同的舊影只能在一些老照片中去尋找了。就在敲完這篇文字的時候,我還在想,假如要是能給濟南市多保留幾條傳統的著名老街巷,加以整修提升,讓濟南市這座千年古城留一抹亮色,那將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假如當年的畫家們或者如今已經成為畫家的莘莘學子們,還能留著一幅司裡街水胡同的寫生畫作,把它展示出來那將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只是前一個假如永遠成為了假如,而後一個假如還有希望變成為現實,我們期待著哪位有心的畫家,將自己當年的畫作奉獻給泉城濟南。
作者:呂允山
來源: 濟南古城歷史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