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的特色,如果說城牆、城門構成了北京城的輪廓,那麼縱橫交錯的一條條胡同則是這座城市的經絡血脈,有了它們,北京城才是「活」的。「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這句順口溜也從側面告訴了人們,北京城裡胡同的數量相當多,既然數量眾多,人們就自然會有一番比較,哪條最寬、哪條最窄、哪條最長、哪條最短……
作者:宋君瑋
其中許多書籍都把位於東琉璃廠東頭偏南的「一尺大街」當做北京城裡最短的胡同。但事實情況真是如此麼?特別是2015年一尺大街地標標註後,各大媒體都做了報導,而且均稱其為「京城最短胡同」。
「一尺大街」雖稱為「大街」,但確實是胡同,也許您會問那為什麼不叫「一尺胡同」而是叫「一尺大街」呢?
北京北城的胡同格局脫胎於元大都時期的城市規劃,如今的南鑼鼓巷、東四三條到八條地區、西四北頭條到八條等地區還保持著這種格局,其最大特點就是胡同筆直寬闊。
而南城地區則不同了,公元1234年忽必烈的鐵騎攻入金中都(金中都大部分位於原宣武區)金朝滅亡。公元1267年元政府在金中都東北處開始營建都城——元大都,四年後元大都初步建成,此時的金中都雖已毀於戰火但依舊生活著大量百姓,因此居住在元大都的百姓與金中都故址上的百姓並不是彼此隔絕沒有往來的,出大都麗正門(位置在今天的正陽門城樓附近)像西南走就到了金中都故址,久而久之在這條被百姓走出的道路上出現了一些商戶和住戶,這就是北京大柵欄地區的最初雛形,到了明朝特別是明嘉靖年間營建外城後,整個大柵欄地區開始了規模化發展。由於整片地域的地理因素再加上買賣商鋪、住家多以百姓的自發性形成為主,因此胡同並不像北城那樣規劃的筆直寬闊,而是斜街、小巷眾多,胡同名稱也不是那麼規整,出現了本來是胡同但卻被稱為「街」的情況。
但一尺大街並不是最短的胡同。最短胡同是哪裡呢?它也在大柵欄地區,它叫做「褲腳胡同」,其具體位置就是今天陝西巷48號院前面的小過道。
我能找到這條胡同非常幸運。在我最初拍攝北京胡同時,一直把重點定在那些歷史信息豐富的「大胡同中」。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拍攝大柵欄地區的名伶舊居時結識了一位李姓大爺,老人家熱情風趣,而且在此生活居住了七十餘年,老人帶我在附近的幾條街巷中拍攝,並告訴我陝西巷48號院門前的這條小過道為「褲腳胡同」,民國及解放後相當長的一段日子裡附近的居民都這麼叫,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市政府對街巷胡同的整頓中,「褲腳胡同」被併入到了陝西巷中。李大爺感慨道,這些年,老街坊走的走、搬的搬,以至於如今還知道褲腳胡同的居民都是像他這樣七八十歲的老人了。
「褲腳」從名字上您就可以得知這條胡同是多不起眼了,也正因為它太短了太不起眼了,別說現在,就是民國時期出版的眾多版本的北京地圖都經常將其遺落。
我查閱民國年間多個版本後,終於找到了褲腳胡同。在一張民國初年出版的「北京內外城詳圖」中清楚的標註了「褲腳胡同」(該版地圖已由中國書店複製出版)。通過這張民國地圖的標註,足以說明,儘管「褲腳胡同」不為人關注,但它確確實實曾經是北京老城區眾多胡同裡的一員。
通過我的實際測量,歷史上的褲腳胡同,全長僅僅十來米(16步)最寬處不過一米多,無論是長度還是寬度都要遠遠的低於「一尺大街」(33步)。
此後,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裡有意識的通過老地圖尋找有沒有比褲腳胡同還短的胡同,通過實地走訪,比它窄的倒是有,如錢市胡同和小喇叭胡同中部;而比它短的我則沒有發現。只是不知道,那些已成為歷史和追憶的胡同中是否還有比褲腳胡同更短的。而這或許只能在歷史的塵埃中去尋找。
(原標題:一尺大街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嗎)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