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櫻
近日,朋友在微博上曬出一張水胡同的照片。
他說道:「七拐八拐,才找到這一條水胡同。」
聽說這是至今僅存的一條水胡同,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立刻查閱起來。
朋友說的這條水胡同是位於泉城路西頭路北、高都司巷以北、啟明街路東的一條東西走向的小街,最窄的地方只能兩個人並肩而行。
舊時,城區沒有自來水,百姓吃水,全靠自然水源。
家鄉泉子眾多,好多人以賣水為業,那些家中缺少勞動力或生活稍微富裕的人家,需要買水喝。
小販們用「擔杖」(扁擔兩頭加上鐵鏈、鐵鉤)挑著水走街串巷,一個銅錢一擔水,改用紙幣後每擔水約一百元(一分錢)。
時間久了,他們有了固定的運水路線,水花打溼石板路,人們穿梭來往,踩出一條條水胡同。
炎炎夏日,地上溼漉漉的,給人以涼沁沁的感覺;
到了冬天,地上會結冰,路面滑不好走,熱心的住戶會灑上一些爐灰。
後來,人們用上了自來水,挑擔賣水已成為昨日風景,水胡同也淡出人們的視野。
據相關史料,水胡同已經有120年的歷史了。
聽老人說,過去的老城區分布很多水胡同,王府池子一帶比較集中。
王府池子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濯纓泉」,北魏時期稱為「流杯池」,元代改稱為「灰泉」,到了明朝,始名「濯纓湖」,因在德王府的邸內,故俗稱為「王府池子」。
後來,清軍攻佔濟南,廢德王府為巡撫衙門,將王府池子劃出來,使王府西邊濯纓湖等一大片地方廢為民而用。
「舊時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間百姓家」。
王府池子街因王府池子而得名。
最初時叫魏家胡同,胡同口有一眼「騰蛟泉」,民居院落裡也分布著諸多泉子,因此,這條街也是水胡同。
沿著王府池子街往北去,便是聞名遐邇的曲水亭街。
街上的「劉氏泉」不遠處,有一條較窄的胡同,叫湧泉胡同,也是一條水胡同。
順著這條街往西走,再往北,便是府學文廟。
這裡是古代秀才趕考的必經之路,有多少中舉的人能夠憶起,騰蛟泉寄寓的蛟龍騰躍祝願?
劉氏泉的來歷則是與釀酒有關,古人推測劉氏是一位釀酒者,用清泉釀製佳釀甕頭春,即一種初熟之酒。
除了王府池子附近的水胡同,花牆子街、南門附近的水胡同也很有名。
物質匱乏年代底層勞動者生出的智慧,包蘊著大寫的「泉」字,也流露出向上的精神。
古老的泉子,為水胡同增添生機,也使百姓的生活變得詩意起來。
每天清早點爐做飯時,小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邊走邊吆喝,「賣水咧!」「甜水賣咧!」
他們賣的哪裡是泉水啊,分明是在出售生活的美好。
販夫走卒挑水賣水,也將根種在這片土地上
——是腳踏實地過日子、「闊達敦厚」做事情,那種淳樸的民風、親如一家的街坊情誼,化作老濟南的城市底色,也是「城南往事」的一部分;
任歲月衝刷,永不褪色,早已嵌進濟南人的血脈裡,融化為文化的DNA。
伴隨年齡的增長,我愈發懂得:
自然對人類的教化,現代人常常視若無睹,而是被那些功利和花哨的東西所吸引,到頭來錯失領受的機會,實在可悲。
舊時的人們,懂得珍視自然的饋贈,或「豎一個綠耳,聽白雨跳珠」,或「願為泉上叟,杯飲終殘年」,或「老屋傍清泉,小巷石階長」……
打開歲月的捲軸,昔日的水胡同,恍若近在眼前,「水胡同」三個字氤氳出一片高遠天地,一撇一捺全是人間大美。
每個人心中都有兩條水胡同:
一條是記憶中的水胡同;
一條是生命前進的路程。
帶著泉水的味道和街巷的影像,我們背井離鄉,踩出一條大路來,這是精神世界的水胡同啊。
僅存的一條水胡同,我會常去看看,別讓它那麼孤獨。
(壹點號 泉邊)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