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年一木
今天是12月21號,剛好是我國24節氣之一的冬至,這一天意味著冬天正式開始,進入了「數九寒冬」,會越來越冷。接下來的18天,就是「一九二九」,凍得手都不敢伸出來,天氣寒冷程度,可想而知。
關於冬至,民間有種說法,今天太冷了,要吃熱乎滾燙的餃子來驅寒,否則耳朵容易凍掉。因此,全國各地的人,都有個習俗:在今天要吃餃子。
對於普通人,更關心今天吃什麼。但是,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說,他們則更關注這一天的天氣,因為冬至這天的天氣好壞,將會直接影響到農民來年的莊稼收成。關於冬至天氣,農村有很多俗語,這也是我向很多農村老人請教才知道的,畢竟這些俗語經過幾千年的驗證,還是相當準的。本文給大家分享3條農村俗語,細細品讀,能幫大家長見識。
-01- 「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
這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冬至當天的天氣,將會影響到春節期間的天氣。如果冬至這天晴空萬裡,那麼春節的時候就會是雨雪天氣,並且還是連著下雨雪。
小編所在的城市,今天冬至剛好是大晴天,一聽說今年過年會是雨雪天氣,小編嚇得瑟瑟發抖。不過農村的老人告訴小編,這句俗語通常指的是南方,而在北方講究的是「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在北方,冬至這天如果下雪,那麼這個冬天雨雪就會比較多,可能會延續到春暖花開的時候。這裡的「九九」,指的是「數九」寒冬的收尾階段,天氣暖和了,耕牛都開始下地幹農活了。
-02- 「冬至有雪到年關,冬至有風冷半冬」
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有下雪,那麼就意味著今年冬天雨雪比較多,這個下雪的天氣會一直延續到年底。如果冬至這一天有大風,那麼整個冬天都會很冷,一直要熬到立春,天氣才會慢慢轉暖。
大家可以按照這句,依葫蘆畫瓢,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今天有沒有風雪,以便對接下來的天氣情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03- 「冬至頭,凍死牛;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這句農村俗語,意思就是說,冬至處在當月的不同時間段,天氣也會差異很大。
在此,要科普一個知識,冬至是按照陽曆來算的,也就是基本在每年的12月21號-23號之間,前後誤差不超過3天。
這句俗語裡面的冬至頭,指的是冬至這一天處於陰曆的冬月(也就是11月)的開頭,那麼這個冬天就會非常冷,甚至連牛都能凍死。如果冬至在陰曆11月中旬,那麼這個冬天就會非常暖和。如果冬至在陰曆11月的下旬,那就更暖和了,甚至冬天都不需要蓋棉被,可以說到了這種程度,基本上就一點也不冷了,可以稱為「暖冬」。
今年冬至,剛好是陰曆的十一月初七,處於上旬,所以今年冬天會非常冷。也難怪,前一陣子連南方都在為供暖的事發愁,掀起了南北方關於供暖的大討論。可以說,一場凍雨讓取暖設備銷售火爆。
-04- 寫在最後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俗語,也是跟地區有關係的,比如,南方和北方是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冬在頭,凍死牛」,今年的冬至就是在農曆11月初七,是月頭。如果按照俗語來解釋,就是說今年會特別冷。但是,這肯定是不合理的。總不可能全國各地都冷吧?我認為,總會有地方冷,也有地方暖和的。
當然,有些俗語還是很準確的,畢竟是古代人歷經千年的實踐總結而來的,是古代版本的「天氣預報」。即使到了如今,農村裡的老人,也還是更相信這些俗語,喜歡用俗語來判斷天氣的變化,大家覺得這些俗語有道理嗎?
其實,像這樣的俗語,真是太多了。
俗語,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化,不局限於農事經驗,還有生活經驗、為人處世經驗,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總結而來。俗語往往簡單直白,朗朗上口,但是蘊含了豐富的哲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還是很有借鑑和參考價值的。
年輕人多聽聽老人的話,還是有好處的,「聽人勸,吃飽飯」。
年輕人學習這些俗語,不僅能長見識,還能學到書本以外的道理,比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如今,很多俗語都已經收錄進了這本《增廣賢文》裡面。
《增廣賢文》是一部民間俗語集,主要講生活經驗、人生智慧、處世之道,內容豐富多彩,飽含哲理,一直是著名的兒童啟蒙書。
這本書收錄的俗語,道理深刻,發人深省,比如:
說到親情淡薄,有:「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說到人情冷暖,有:「窮不走親,富不還鄉」。說到世態炎涼,有:「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類似這樣的俗語,比比皆是。
如果您想讓自己的孩子打好基礎,早點懂得人情世故,早點得到歷練,將來少走彎路,贏在起跑線,不妨給孩子看看這本《增廣賢文》。
這套《增廣賢文》是硬紙精裝正版書籍,原文是文言文,輔以白話文翻譯,再加上故事案例的解讀,讓您的孩子更好地讀懂、理解,獲得良好的啟蒙教育。
現在入手《增廣賢文》,再贈送一本《道德經》。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商品卡,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