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1月8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現年32歲,現任上海豫園南翔饅頭店有限公司豫園店副經理,南翔饅頭店目前唯一的傳人,掌握著所有的配方和美味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
17歲中專畢業即進入南翔饅頭店工作,2005年,26歲的遊玉敏成為南翔饅頭第六代傳人。
1996年,剛從廚藝學校畢業的遊玉敏,進南翔饅頭店工作時只有17歲;7年後,24歲的遊玉敏當上了南翔饅頭店的廚房領班,管理著鼎興樓、長興樓和一樓3個廚房;2005年,26歲的遊玉敏在豫園商城的戲臺上,在數百人的見證下正式被認定為南翔饅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
作為新一代傳人,她不僅是一位身懷絕技的廚師,還掌握了一個可以將美味無限擴張的龐大軍團。從一個小學徒,到一個掌握著百年企業秘密的傳人,遊玉敏僅用了9年時間。
包捏小籠練習了一年
做學徒時的遊玉敏畢竟年輕,對於行業的前景也只是有一個模模糊糊的認識。更多的時候,她只是埋頭苦學,希望從老師傅那裡學到更多有用的本領。
開始,遊玉敏的工作很簡單,簡單到她不得不用枯燥這個詞語來形容。在南翔饅頭店那時400平方米的店鋪中,有大約25人和遊玉敏做著同樣的工作——包捏。就是把制好的餡放進擀好的皮中,包成小籠包。這是最基礎的活,也是每一位來到廚房的新人必須經歷的實習。
這份簡單而枯燥的工作,遊玉敏卻做得很認真。她逐漸發現,其實包捏中也有著大學問,「那和我過去在學校裡學習的包捏完全不一樣。手勢是不同的,包出的樣子也有講究。」南翔小籠饅頭要求1兩麵粉做10個小籠包,每個小籠包連有多少個褶子都有規定,必須有20個以上的褶子。一開始,遊玉敏能做到的只是搶速度,「一個人一小時至少完成16籠,每籠16個。這只是最低要求,在師傅眼中要達標的要求是4秒鐘包一個。」這個要求,遊玉敏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才達到。同時,遊玉敏也開始注重小籠的外觀,「小籠的樣子要好看。」
下班後悄悄模仿師傅
在掌握了包捏的技法之後,遊玉敏開始學習制面,但比原來好不了多少,制面的學習過程同樣枯燥。因為,在學習之初,師傅根本不會讓學徒動手,按遊玉敏的描述,學徒能做的只有「洗洗、擦擦、切切」。
洗洗、擦擦、切切的學徒一點也不省力。每天早上,遊玉敏5點就要跟著師傅幹活了。儘管師傅不會讓她操作,但遊玉敏卻始終注意著師傅的每一個動作,白天偷偷看,晚上下班了悄悄在廚房學著師傅的做法和面。
漸漸地,老師傅也看出了遊玉敏的好學,在工作時,也時不時會指點一下這位小女孩,把自己做小籠幾十年的訣竅傳授給她。
學徒三年獲獎受青睞
就這樣,遊玉敏的學徒生涯持續了3年,在1999年,遊玉敏把握住了她成為南翔饅頭傳人的第一次機會。
1999年,遊玉敏參加了全國烹飪大賽,儘管年輕的她並不知道這次比賽對她意味著什麼,但首次參與全國性大賽依然令遊玉敏既興奮又緊張。至今,她依然記得比賽前整夜未眠,記得如何不斷地向老師傅們請教製作面點的絕招。
最後,遊玉敏憑藉著一籠小籠包和一盤咖喱角,獲得了全國烹飪大賽的銅牌。在事後回憶自己成為南翔饅頭傳人的來龍去脈時,遊玉敏才發現,正是這場比賽,令前一任南翔饅頭的傳人徐惠黎師傅對她青睞有加,也正是這場比賽,讓她有了角逐南翔饅頭新一任候選人的最初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