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車流穿梭的東北路一路北行,穿過如今高樓林立的鑽石灣和人氣旺盛的文體街;與繁華咫尺之遙的老甘井子海邊,有那麼一片異常安靜的土地。站在遍地荒草的廠區內遙望,可以看到生鏽塔吊近景下的平靜海面,可以看到看護吊車設備的老漢和他養的流浪狗。
時光回溯到若干年前,這裡也曾經迴響著機器轟鳴聲,迴響過大生產時的勞動號子和激揚音樂。這裡是五二三廠,一個記錄了大連工業輝煌歷史的地方,一個凝聚了老大連人回憶的地方,一個正在逐漸消失的地方。
這裡曾記錄輝煌
12月10日下午,午後的陽光照射在原五二三廠海邊的塔吊上,反射出與50年前別無二致的光輝。但塔吊的表面已經變得凹凸不平、鏽跡斑斑。在這裡工作了40多年的於文湖老人說,每當自己看到這些塔吊,就能回想起五二三廠那些輝煌的日子。
73歲的於文湖1968年從部隊轉業,來到五二三廠工作。和這些承重50噸的塔吊一起,於文湖見證了五二三廠的光輝廠史。這位如今留守廠區的老人告訴記者,五二三廠是我黨創建的第一個大型兵工聯合企業。早在1947年,為了加速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我黨就以民辦公司的名義在這裡建設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現代化成分最高的大型兵工聯合企業,這裡有力地支援了全國各個戰場。
新中國成立之後,五二三廠仍在發光發熱。這裡也一度是大連工業輝煌歷史的發展縮影。附近的老住戶孫秀香仍然記得,直到上世紀80年代,五二三廠仍是大連東北部最大、最繁華的居民社區之一。數萬名工人和家屬居住在這裡,商業、服務業因之而繁華。於文湖則記得,當時的廠區內燈火通明,鑄造車間、檢修車間機器轟鳴。最為忙碌的還是海邊的幾座塔吊。「輪船運來鋼材、木料、玉米……都是用這些塔吊運輸上岸,然後通過火車運走,最忙碌的時候,每天要幹到下半夜……」
但當年繁忙的廠區如今已長滿荒草。上世紀末,原五二三廠解體,衍生企業遷離。這片曾經熱鬧的土地上除了租用老廠房的單位外,只剩下留守看護設備的於文湖,和他養來看門的一條流浪狗。
這裡安息著英烈
沿著幾近廢棄的廠區北行,在老五二三廠的東北角,還有一片更加安靜的土地。磚牆圍合的大門前,掛著甘井子區文保單位的標誌牌。這裡沉睡著吳屏周和安疆兩位烈士。他們和五二三廠一起,永遠被記載在大連的歷史中。
與周圍的荒棄景象相比,這座烈士陵園內仍顯得整潔而肅穆。於文湖會時常來到這片陵園裡,拔拔草,掃掃地。他覺得這兩位烈士是五二三廠和「五二三人」的驕傲。吳屏周犧牲於1947年的一場炮彈試驗中,年僅31歲。而安疆烈士則在1949年搶運鋼材的途中犧牲。和他們一起出現在五二三廠史志中的名字還有「中國保爾」吳運鐸……「說起這些名字,我們打心眼裡感到驕傲!」於文湖老人說。
感到驕傲的還有海北路小學的師生們。他們已經連續多年堅持來這裡祭掃。作為五二三廠的鄰居,海北路小學的孩子們從父母輩、爺爺輩那裡聽過太多這片廠區的故事。在相關部門準備搬遷這座陵園的時候,孩子們卻希望這座陵園能留下來,英魂依舊安息於此。
這裡正在消失
陵園可能還會駐留在這裡,但已經有太多的東西留不住了。包括於文湖引以為傲的老五二三廠鑄造車間,包括建於1953年,當時被譽為「大連最氣派」廠門的五二三廠西大門;甚至包括了廠區外的那座五二三廠職工禮堂。12月11日,這座禮堂的局部已經被拆除,餘下的主體部分成了存放礦泉水的倉庫。禮堂門楣上的五角星已然斑駁,但歲月掩蓋不了它大氣典雅的蘇式風格,也抹不掉往昔的繁華和輝煌。
在五二三廠東大門外,「土地已掛牌,廠區內單位請儘快搬離」的通知很醒目。完成歷史使命的五二三廠正在消失。但它昔日的輝煌不會消失,它留給大連人的珍貴記憶也將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