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維尼綸廠昔日驕子輝煌不再 末代皇帝曾到廠參觀

2020-12-21 北晚新視覺網

北京維尼綸廠,我國自建的第一座維尼綸廠,可謂有著光輝的歷史,其產值和利潤一度佔到北京全市的1%。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這家老廠的產品開始滯銷,最終不得不破產倒閉。儘管早已時過境遷,早已如風飄雲散,但這家老廠仍是曾經在那裡工作過的人們,永遠抹不掉的的集體記憶。

作者 李相


總理親自過問建廠

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已過,糧食供應開始恢復正常,解決衣物供應問題適時提到了政府的議事日程。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無法大量擴大棉田,眼光只能轉向化纖。

日本是當時化纖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國為了獲得維尼綸生產設備,從1963年開始,在與日本沒有官方關係的情況下,通過民間渠道多方努力。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下,經過日本眾多對華友好人士的幫助,最終以「廖承志——高崎達之助備忘錄」民間貿易協定方式,達成從日本進口全套維尼綸生產設備。當時進口這套設備十分艱難,因為當時發達國家對中國有技術和經濟封鎖。而與日方艱苦談判後,也是以遠高出正常價格的代價才達成協議,花費了當時國家極為寶貴的外匯。

這套設備生產長絲和短絲兩種產品,長絲做魚網、降落傘,短絲民用,相當於二十萬畝棉田的產量。很快就達到了設計能力,當火車運走一列列維尼綸時,正如黨和政府預期的一樣,北京維尼綸廠為解決人民群眾穿衣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維尼綸廠的誕生不僅有周總理的關心,在1965年初試生產期間,鄧小平同志就來廠視察,同時帶來周總理的問候。朱德同志在剛剛投產和文革動亂歲月,先後幾次來廠,最後一次是柱著拐杖,在夫人康克清的陪同下來看望全廠職工,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在計劃經濟時代,北京維尼綸廠始終是北京工業企業中的佼佼者,它的年產值和利潤多年佔全市1%的份額,這個數字對於當年不足兩千人的企業規模是個了不起的驕人成績。作為全市乃至全國「欣欣向榮窗口」,除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不斷來廠視察外,各界人士更是川流不息,外國元首、政要也頻頻來訪。

在外國元首的來訪中,應當提及朝鮮的金日成主席。他幾次到訪,在以維尼綸「老資格」國家的身份介紹他們「二八維尼綸廠」的「經驗、成就」時,對北京維尼綸廠建廠的速度、隨著、設備的先進性以及管理的水平、中國工人逢勃向上的精神風貌表示「欽佩」。

維尼綸廠1965年投產,來年的1966年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當年,有多少單位「停產鬧革命」,有多少單位處於開開停停半停產狀態,更有多少單位產量下降,質量不保,各級領導為此「到處救火」!但是,北京維尼綸廠在文革最激烈時都沒有停產,也沒有減產,整個文革十年沒有停產一天。在那個特殊時期,這應該算是一個奇蹟。

工作從「偷學技術」開始

維尼綸廠建廠之初,職工組成分為幾部分。數量最多的是從丹東、保定以及北京國棉一、二、三廠調來的老師傅,以及360名新招的青年工人,他們自稱「老徒工」。「老徒工」既是真實身份的寫照,也帶有調侃自嘲的意味,及至後來這個稱謂更多的是廠裡元老、自豪的標籤。這個稱謂從建廠至今,跨越了半個世紀,「老徒工」的稱謂附依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這部分人大多高中畢業,也有不少人因種種原因沒有讀完大學。他們中人才薈萃,不少人在繪畫、音樂、體育等方面表現了不凡的天賦和能力,日後成了廠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還有一部分是「老技校」。這部分有200餘人,他們是紡織部為該廠專門成立的技工學校所培養的技術工人。這部分人與「老徒工」組成了建廠之初工人的基本力量。此外,還有幾百名大學生從全國各地來到位於北京順義牛欄山的廠區,最多的是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的大學生,也有一些印尼、馬來西亞以至加拿大、巴西等國的歸僑。不足2000人的工廠,有幾百大學生,這個比例在全國工廠企業中不敢說絕無僅有,至少也是罕見的。當時在流水線上的每個班組組長都是大學生,這個現象大概也開了國內企業用人的先河。

1965年5月,隨著投產的臨近,大批日本人來到廠裡,約有一百多人,除了日本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大多是普通工人。為了接待他們,廠裡先期建起招待所,號稱十五號樓。用當時的標準衡量,設施是十分先進的。廠裡為他們配備了從北京飯店、新僑飯店等各大飯店請來的中西餐廚師,從吃到住到玩,都精心安排。

在維尼綸生產流水線,每道工序、每個班組都配備了日本人,他們既實際操作,又指導大家儘快掌握生產技術。這些日本人十分敬業、恪盡職守、對質量一絲不苟,甚至到了讓人感到難以理解的「苟刻地步。」

在向日本人學技術的過程中,「偷學」在全廠是頻率最高的用語。所謂「偷學」,就是自覺學、主動學、擠時間學,不僅要學到日本人明面的技術,也要學到他們「背後」的技術,要完全掌握維尼綸全部生產技術。

在那些日子裡,全廠到處是抱著厚厚工藝資料急速前行的身影,那種自覺學習技術的場景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每個班組的青年工人(大學生也都是工人)都緊隨日本師傅身後,看他們如何操作,如何處理事故,如何檢查設備……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更有不少人在不違反外事紀律的前提下,以各種方式接近師傅,從他們那裡學到不少實際操作中看不到的東西,很快獨立工作而生產出合格的維尼綸產品。

在隨後的歲月中,該廠技術人員和工人陸續進行了多項技術革新,不少人從當年剛剛邁出校門的大學生、學徒工成長為全國化纖行業知名專家或革新能手。

參觀團裡有末代皇帝

工廠投產後,隨著產量、質量的不斷提高,知名度也日益向全國拓展,加上廠子被賦予的「使命」,讓一批批參觀者接踵而至。記得1966年初,一群人從維尼綸主車間一側魚貫而入。領導說,這是全國政協組織的已經特赦出獄的國民黨戰犯、偽滿洲國戰犯到我廠參觀學習。

雖然職工們對參觀的人流早已習以為常,但對這次的參觀者卻不無好奇。因為這次來的有杜聿明、廖耀湘、黃維、鄭洞國、沈醉、康澤……還有末代皇帝溥儀。當時溥儀看上去60來歲,身形瘦削,略顯稀疏的頭髮夾雜著白髮,戴一副深度近視眼鏡,穿一身藍色的中山裝,神態祥和。他總是緊挨著講解員,那個認真勁兒、求知的欲望,有如剛剛跨進學堂的小學生一般。當大家知道眼前這位與在胡同隨處可見的普通老頭別無二致,又透著一股可愛勁兒的人就是「宣統皇帝」時,好奇的目光都集中到溥儀身上,一時分不清誰是參觀者、誰是被參觀者了。

參觀團走到維尼綸短絲最後產出成品的打包工序時,講解員告訴他們,眼前這些潔白如玉、柔若絲綿的維尼綸,它的原料是石灰石,也就是石頭。這群見多識廣的人無不驚訝得目瞪口呆。溥儀更是不顧矜持,雙手握住一位青年工人的手,激動地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

在特殊的年代,廠裡接待安置過一些特殊的人。大概是1973年左右,曾在文革初期叱吒風雲的「五大學生領袖」之一的譚厚蘭被有關部門安置在這個廠。當年,由姚文元任團長,譚厚蘭任副團長的「紅衛兵代表團」曾訪問阿爾巴尼亞,她的地位和影響可見一斑。譚厚蘭個子矮矮的,略有些胖,渾圓的面龐配一副白邊眼鏡,給人感覺憨厚、老實。她只待了個把月,就悄然離開了這個廠子。

最引起轟動的,是劉少奇的一個女兒的到來。她當時化名「蘭欣」,剛20來歲,長得美麗高挑。蘭欣的到來,自然成了年輕人的話題。當初,人們不知道她的來歷。見到這樣一位漂亮的姑娘,頗引起了幾個外表帥氣、自認還夠「資本」的小夥子不小的動靜。當人們知道這個「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是劉少奇的女兒時,那種驚訝非同小可。

儘管蘭欣落難於此,但大家沒有歧視她,依然把她看作國家領導人的女兒。她周圍的人更是對她關懷備至,愛護有加。她也很快融入了這個集體,與不少人建立起友誼。蘭欣大概在維尼綸廠工作了三年,「文革」後期,她悄然離開那裡。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北京維尼綸廠的產品開始滯銷,儘管維尼綸廠奮力挽救,上新設備、上新產品,但已無力回天,眼看著多麼輝煌的一個企業轟然倒塌!她曾經為解決人民群眾穿衣問題出過大力;曾經為北京市貢獻了幾十億的利稅;曾經接待來自上海、重慶、江西、雲南……一批又一批新建維尼綸廠的實習者,她可以說是中國維尼綸工業的搖籃!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土地掛牌昔日輝煌不再 正在消失的五二三廠
    時光回溯到若干年前,這裡也曾經迴響著機器轟鳴聲,迴響過大生產時的勞動號子和激揚音樂。這裡是五二三廠,一個記錄了大連工業輝煌歷史的地方,一個凝聚了老大連人回憶的地方,一個正在逐漸消失的地方。這裡曾記錄輝煌12月10日下午,午後的陽光照射在原五二三廠海邊的塔吊上,反射出與50年前別無二致的光輝。但塔吊的表面已經變得凹凸不平、鏽跡斑斑。
  • 昔日輝煌今時無奈 香港最後一家紡紗廠結業
    中新社香港5月8日電 題:昔日輝煌今時無奈 香港最後一家紡紗廠結業  中新社記者:黃旖琦  「以前忙起來,會連續開工很多天,周末都沒有時間休息,訂單多得做都做不來。如今大興紗廠都遷走,香港真是最後一家,一千零一家都沒有了,」大興紗廠員工黃伯感嘆道。
  • 順化皇城:一窺越南昔日輝煌
    圖文作者:潘潘三條子  一面城牆 一場過往  一座皇城 一段歷史  當昔日輝煌散盡餘光
  • 四川南充:探訪曾經亞洲最大的絲綢廠,追憶昔日輝煌!
    如今,南充絲綢生產仍然歷久不衰,尤其以百年企業「絲二廠」為代表,通過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南充絲綢業形成一條集繅絲、織綢、煉染、服裝、家紡製品、旅遊產品等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續寫著千年的輝煌與榮光。1912年,西充縣佔山場富商傅駿三在南充縣都京壩創辦興隆絲廠,首開南充採用機器進行繅絲織綢生產的先河。
  • 從鹹陽「老廠」輝煌記憶到如今的新生
    操作間一片繁忙,員工往來入織,廠房出貨口來等貨的車不間斷前……事實上,不光曾經的繁碌證明它的輝煌,中國幾乎每一個青睞彩電的家庭都聽過彩虹廠。▲ 彩虹廠正門舊照曾幾何時,這是亞洲最大的彩色顯像管生產基地。
  • 現在的打卡地 曾經輝煌的重慶老廠 那裡有你童年的記憶嗎?
    抗戰時期,由廣西內遷至重慶的原第四十兵工廠就曾在張家壩的山洞中造過子彈。1965年3月雙溪廠在此開建時,這裡還有一些第四十兵工廠廢棄的房屋。紅山鑄造廠:為高射火炮配套2009年,工廠全面停產,昔日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消失,但廠區仍然保存完好。重慶四鋼廠始建於1937年,由綦江土臺鐵業巨戶吳舉宜,聯合當地眾多鐵廠,組建了東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並任董事長,主要生產生鐵、飯鍋、鹽鍋等產品,暢銷全國,享有「東源飯鍋,全國第一」的美譽。嘉陵廠:家屬區記錄下曾經的輝煌
  • 曾經輝煌的鹿牌保溫瓶廠 現在如何了?昌平每一處景點都有一道與之相關的誘人美食
    與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帝相關的悼陵監烙糕宴:不僅因為他們距離近,更因為一想到射擊,就會讓我們聯想到馬上民族, 而涮肉這種新鮮吃法不正是出自馬上民族蒙古族的發明嘛!北京保溫瓶工業公司,前身是北京第九制帽社,1956年由79戶個體手工業者組成,原址在前門鮮魚口胡同,1959年遷至昌平南口,1960年轉產籌建保溫瓶廠,1962年4月,生產出北京第一批鹿牌保溫瓶,結束了北京不生產保溫瓶的歷史。
  • 寧廠古鎮,巫文化的發源地
    在中國版圖上,曾有這麼一個地方,據《山海經》記載,在那裡生活的人們不用耕作也有享用不盡的美食,不用紡織也可以穿上精美絕倫的服飾,這個國度就是巫鹹國,這個地方就是巫鹹國的本土和首會所在地——寧廠(現今的重慶市巫溪縣寧廠鎮)。
  • 北影廠:劇終時刻的流年碎影
    北三環中路上北影廠的拆遷近日被輿論熱議。8月19日,署名為「北京電影製片廠職工及離退休同志」的公開信要求停止拆遷,並要求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規劃委按照《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第一批)》執行相關保護要求。文物局和規劃委均已迅速表態,列入保護名錄的建築應予保留。
  • 不輸798:二七廠1897科創城,北京這個網紅打卡新地標!
    不輸798:二七廠1897科創城,北京這個網紅打卡新地標! 說起二七廠 很多老北京人並不陌生 工廠坐落於北京西郊盧溝橋畔 歷史能追溯到
  • 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去世 曾執導電影《末代皇帝》
    《偷香》  以《末代皇帝》《巴黎最後的探戈》《偷香》等影片而著稱的義大利電影大師貝納爾多·貝託魯奇當地時間11月26日上午7點因癌症去世,享年77歲,這位拍片文藝而有深度的老頭兒的離世,無疑是世界影壇的一大損失
  • 末代皇帝溥儀弟弟溥任去世 享年97歲
    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溥任昨天下午三點去世,享年97歲。
  • 亞洲美男演末代皇帝,女主戲裡戲外讓人討厭,陳凱歌跑龍套
    《末代皇帝》是義大利、英國、中國三家中外電影公司聯合出品,由尊龍、陳衝、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主演都非中國人,前三位是美籍華人。《末代皇帝》耗費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展現了溥儀60年時乖運拙的人生。
  • 南海藤廠 清盤謝幕(組圖)
    倫少斌 攝  梗概  堅韌的藤椅、涼爽的藤蓆,曾是珠三角人家必備的實用家具,而南海黃岐更是全國藤製品加工的發源地,有150多年的歷史。今年10月1日,成立整整50年的全國最大藤廠——南海藤廠清盤完畢,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至此,珠三角四大藤廠全部倒閉。
  • 重慶特產(29)| 蜀繡輝煌史:新華路鄒容路曾有十幾家秀坊 刺繡廠是...
    最早可追溯到古蜀三星堆文明蜀繡是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與中原夏朝文明同時代的古蜀三星堆文明,戰國末期蜀郡已經成為位居中國第二位的絲織業基地。秦漢時開始在成都設置「錦官」(官府經營管理絲織業的機構),人們對衣飾的多樣性需求使繡和錦並肩發展,並產生出了蜀繡獨具特色的「錦紋針」。古蜀「女工之業,覆衣天下」,表明當時蜀繡製作工藝和規模已發展到很高水平。
  • 吉林長春的末代皇宮:日本人曾參與建設改造,是末代皇帝的行宮
    吉林長春的末代皇宮:日本人曾參與建設改造,是末代皇帝的行宮皇宮在我們的印象之中主要還是金碧輝煌、帝王將相於在其內的形象。在咱們中國有三處皇宮可以說深入人心,一個是北京紫禁城,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瀋陽故宮作為清代初期大型建築群現在也已經是國家一級的博物院;中國臺北故宮更是整個臺灣省最大的博物館。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在咱們國家的長春市也有一家博物院,用的就是"皇宮"這個名頭。在長春的光復北路上有一座皇宮博物館,確切地說應該是偽滿皇宮。
  • 西影廠到西部電影集團 電影廠和它的時代
    或許65歲的吳天明是最有資格給我們講述這座建築歷史的人,從1960年到1989年,他在這裡工作了29年,其中6年是作為廠長,他的任內獲得的獎盃佔據了西影陳列室的主要位置,那些創作者在今天依舊是耀眼的陣容: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滕文驥、周曉文、何平······而到了1990年代,這些影視界的精英集中到了北京,他們開始利用海內外的民營資本拍攝影片,而西影和其他國有電影廠一樣陷入困境,「改革」成為每一任廠長最常說的字眼
  • 【西打磨廠街!】好一處老北京風光!
    相傳,馮家祖上為官宦,清代已置業於此,解放後期瑞蚨祥東家孟老先生曾在此居住。,在北京、天津、瀋陽、包頭、濟南、上海、漢口、開封、重慶等地均有分號,後因七七事變總號遷至北京。同仁堂藥店在前門大柵欄,距離西打磨廠的樂家老宅很近,往來方便。除了製藥做藥,民國年間,這座老宅還曾有過「諜影重重」。
  • 西打磨廠街!好一處老北京風光!
    相傳,馮家祖上為官宦,清代已置業於此,解放後期瑞蚨祥東家孟老先生曾在此居住。,在北京、天津、瀋陽、包頭、濟南、上海、漢口、開封、重慶等地均有分號,後因七七事變總號遷至北京。同仁堂藥店在前門大柵欄,距離西打磨廠的樂家老宅很近,往來方便。除了製藥做藥,民國年間,這座老宅還曾有過「諜影重重」。
  • 一別十六年,石家莊維尼綸廠生活區如今變成了這樣……
    十六年前,筆者正值青春年少,有幸在井陘縣尼綸廠生活區小住過一段時間,一直很懷念在那裡居住的時光。近日機緣巧合,出差路過井陘,回想起居住在生活區的那段溫馨美好的時光,不免懷舊,於是抽時間回生活區看了看,一別十六年,時過境遷,生活區蕭條了不少。順便拍了一組照片,給自己留個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