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維尼綸廠,我國自建的第一座維尼綸廠,可謂有著光輝的歷史,其產值和利潤一度佔到北京全市的1%。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這家老廠的產品開始滯銷,最終不得不破產倒閉。儘管早已時過境遷,早已如風飄雲散,但這家老廠仍是曾經在那裡工作過的人們,永遠抹不掉的的集體記憶。
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已過,糧食供應開始恢復正常,解決衣物供應問題適時提到了政府的議事日程。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無法大量擴大棉田,眼光只能轉向化纖。
日本是當時化纖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國為了獲得維尼綸生產設備,從1963年開始,在與日本沒有官方關係的情況下,通過民間渠道多方努力。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下,經過日本眾多對華友好人士的幫助,最終以「廖承志——高崎達之助備忘錄」民間貿易協定方式,達成從日本進口全套維尼綸生產設備。當時進口這套設備十分艱難,因為當時發達國家對中國有技術和經濟封鎖。而與日方艱苦談判後,也是以遠高出正常價格的代價才達成協議,花費了當時國家極為寶貴的外匯。
這套設備生產長絲和短絲兩種產品,長絲做魚網、降落傘,短絲民用,相當於二十萬畝棉田的產量。很快就達到了設計能力,當火車運走一列列維尼綸時,正如黨和政府預期的一樣,北京維尼綸廠為解決人民群眾穿衣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維尼綸廠的誕生不僅有周總理的關心,在1965年初試生產期間,鄧小平同志就來廠視察,同時帶來周總理的問候。朱德同志在剛剛投產和文革動亂歲月,先後幾次來廠,最後一次是柱著拐杖,在夫人康克清的陪同下來看望全廠職工,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在計劃經濟時代,北京維尼綸廠始終是北京工業企業中的佼佼者,它的年產值和利潤多年佔全市1%的份額,這個數字對於當年不足兩千人的企業規模是個了不起的驕人成績。作為全市乃至全國「欣欣向榮窗口」,除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不斷來廠視察外,各界人士更是川流不息,外國元首、政要也頻頻來訪。
在外國元首的來訪中,應當提及朝鮮的金日成主席。他幾次到訪,在以維尼綸「老資格」國家的身份介紹他們「二八維尼綸廠」的「經驗、成就」時,對北京維尼綸廠建廠的速度、隨著、設備的先進性以及管理的水平、中國工人逢勃向上的精神風貌表示「欽佩」。
維尼綸廠1965年投產,來年的1966年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當年,有多少單位「停產鬧革命」,有多少單位處於開開停停半停產狀態,更有多少單位產量下降,質量不保,各級領導為此「到處救火」!但是,北京維尼綸廠在文革最激烈時都沒有停產,也沒有減產,整個文革十年沒有停產一天。在那個特殊時期,這應該算是一個奇蹟。
維尼綸廠建廠之初,職工組成分為幾部分。數量最多的是從丹東、保定以及北京國棉一、二、三廠調來的老師傅,以及360名新招的青年工人,他們自稱「老徒工」。「老徒工」既是真實身份的寫照,也帶有調侃自嘲的意味,及至後來這個稱謂更多的是廠裡元老、自豪的標籤。這個稱謂從建廠至今,跨越了半個世紀,「老徒工」的稱謂附依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這部分人大多高中畢業,也有不少人因種種原因沒有讀完大學。他們中人才薈萃,不少人在繪畫、音樂、體育等方面表現了不凡的天賦和能力,日後成了廠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還有一部分是「老技校」。這部分有200餘人,他們是紡織部為該廠專門成立的技工學校所培養的技術工人。這部分人與「老徒工」組成了建廠之初工人的基本力量。此外,還有幾百名大學生從全國各地來到位於北京順義牛欄山的廠區,最多的是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的大學生,也有一些印尼、馬來西亞以至加拿大、巴西等國的歸僑。不足2000人的工廠,有幾百大學生,這個比例在全國工廠企業中不敢說絕無僅有,至少也是罕見的。當時在流水線上的每個班組組長都是大學生,這個現象大概也開了國內企業用人的先河。
1965年5月,隨著投產的臨近,大批日本人來到廠裡,約有一百多人,除了日本公司的一些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大多是普通工人。為了接待他們,廠裡先期建起招待所,號稱十五號樓。用當時的標準衡量,設施是十分先進的。廠裡為他們配備了從北京飯店、新僑飯店等各大飯店請來的中西餐廚師,從吃到住到玩,都精心安排。
在維尼綸生產流水線,每道工序、每個班組都配備了日本人,他們既實際操作,又指導大家儘快掌握生產技術。這些日本人十分敬業、恪盡職守、對質量一絲不苟,甚至到了讓人感到難以理解的「苟刻地步。」
在向日本人學技術的過程中,「偷學」在全廠是頻率最高的用語。所謂「偷學」,就是自覺學、主動學、擠時間學,不僅要學到日本人明面的技術,也要學到他們「背後」的技術,要完全掌握維尼綸全部生產技術。
在那些日子裡,全廠到處是抱著厚厚工藝資料急速前行的身影,那種自覺學習技術的場景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每個班組的青年工人(大學生也都是工人)都緊隨日本師傅身後,看他們如何操作,如何處理事故,如何檢查設備……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更有不少人在不違反外事紀律的前提下,以各種方式接近師傅,從他們那裡學到不少實際操作中看不到的東西,很快獨立工作而生產出合格的維尼綸產品。
在隨後的歲月中,該廠技術人員和工人陸續進行了多項技術革新,不少人從當年剛剛邁出校門的大學生、學徒工成長為全國化纖行業知名專家或革新能手。
工廠投產後,隨著產量、質量的不斷提高,知名度也日益向全國拓展,加上廠子被賦予的「使命」,讓一批批參觀者接踵而至。記得1966年初,一群人從維尼綸主車間一側魚貫而入。領導說,這是全國政協組織的已經特赦出獄的國民黨戰犯、偽滿洲國戰犯到我廠參觀學習。
雖然職工們對參觀的人流早已習以為常,但對這次的參觀者卻不無好奇。因為這次來的有杜聿明、廖耀湘、黃維、鄭洞國、沈醉、康澤……還有末代皇帝溥儀。當時溥儀看上去60來歲,身形瘦削,略顯稀疏的頭髮夾雜著白髮,戴一副深度近視眼鏡,穿一身藍色的中山裝,神態祥和。他總是緊挨著講解員,那個認真勁兒、求知的欲望,有如剛剛跨進學堂的小學生一般。當大家知道眼前這位與在胡同隨處可見的普通老頭別無二致,又透著一股可愛勁兒的人就是「宣統皇帝」時,好奇的目光都集中到溥儀身上,一時分不清誰是參觀者、誰是被參觀者了。
參觀團走到維尼綸短絲最後產出成品的打包工序時,講解員告訴他們,眼前這些潔白如玉、柔若絲綿的維尼綸,它的原料是石灰石,也就是石頭。這群見多識廣的人無不驚訝得目瞪口呆。溥儀更是不顧矜持,雙手握住一位青年工人的手,激動地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
在特殊的年代,廠裡接待安置過一些特殊的人。大概是1973年左右,曾在文革初期叱吒風雲的「五大學生領袖」之一的譚厚蘭被有關部門安置在這個廠。當年,由姚文元任團長,譚厚蘭任副團長的「紅衛兵代表團」曾訪問阿爾巴尼亞,她的地位和影響可見一斑。譚厚蘭個子矮矮的,略有些胖,渾圓的面龐配一副白邊眼鏡,給人感覺憨厚、老實。她只待了個把月,就悄然離開了這個廠子。
最引起轟動的,是劉少奇的一個女兒的到來。她當時化名「蘭欣」,剛20來歲,長得美麗高挑。蘭欣的到來,自然成了年輕人的話題。當初,人們不知道她的來歷。見到這樣一位漂亮的姑娘,頗引起了幾個外表帥氣、自認還夠「資本」的小夥子不小的動靜。當人們知道這個「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是劉少奇的女兒時,那種驚訝非同小可。
儘管蘭欣落難於此,但大家沒有歧視她,依然把她看作國家領導人的女兒。她周圍的人更是對她關懷備至,愛護有加。她也很快融入了這個集體,與不少人建立起友誼。蘭欣大概在維尼綸廠工作了三年,「文革」後期,她悄然離開那裡。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北京維尼綸廠的產品開始滯銷,儘管維尼綸廠奮力挽救,上新設備、上新產品,但已無力回天,眼看著多麼輝煌的一個企業轟然倒塌!她曾經為解決人民群眾穿衣問題出過大力;曾經為北京市貢獻了幾十億的利稅;曾經接待來自上海、重慶、江西、雲南……一批又一批新建維尼綸廠的實習者,她可以說是中國維尼綸工業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