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筆者正值青春年少,有幸在井陘縣尼綸廠生活區小住過一段時間,一直很懷念在那裡居住的時光。近日機緣巧合,出差路過井陘,回想起居住在生活區的那段溫馨美好的時光,不免懷舊,於是抽時間回生活區看了看,一別十六年,時過境遷,生活區蕭條了不少。順便拍了一組照片,給自己留個念想!
在遠遠的路邊就看到了生活區那個熟悉的門口,親切感油然而生,記憶的片段一股腦的湧上腦海,一時間思緒紛飛。
職工醫院大門緊閉,早已人去樓空,門前厚厚的落葉,看上去許久無人清理了。醫院分前後兩棟二層樓,前面是門診樓,後面樓上是住院處,樓下是各種檢查室,這個醫院興盛的時候口碑很好,十裡八鄉的老百姓,專門跑到這裡看病的不在少數。筆者當年因外傷在這裡住過院,醫生護士忙碌的身影還清晰的記著,記得住院部後面就是學校,那時輸完液後,喜歡趴在窗戶上,看著院子裡的孩子們跑來跑去,
生活區澡堂子,還記得那時每到下班以後,是這裡最熱鬧的時候,勞累一天的人們衝個熱水澡,褪去一天的疲憊,三三兩兩的人們提著小籃子,踏拉著拖鞋,說說笑笑悠然而行,也算是生活區的一道風景線了。
幼兒園,以前裡面好多小孩子玩的遊樂設施,是小孩子的天堂,現在另做他用了!
這裡,往右拐就到了16-20號樓裡面,直走就到了生活區中心地帶,那裡也是最熱鬧的地方,想當初也是一片繁榮!
路邊的國槐經過了十幾年,一直默默像守護神一樣,杵立在路邊,時過境遷唯獨不變的是它們忠實的守候!
記得這裡以前是紙管廠,專門生產滌綸車間用的紙管,現在開成商店了!
順著路往裡走,左邊這棟樓,樓上是招待所,樓下是小區管理辦公處。路右邊是10-15號樓,再往前的三岔路口就是小區最熱鬧的商業地帶了!
這個三岔路口,往左走是1-9號、21-27號住宅樓,加上路右邊的10-15號樓,這裡是人員密集地,小商販擺攤都在這裡擺攤設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生活區的「市場」,人多的時候,就像趕大集似的,熙熙攘攘、人聲鼎沸。賣菜的、賣水果的、賣百貨的、有附近村民地裡的菜吃不完,也會拿到這裡售賣。而現在,幾乎沒什麼攤位了,蕭條得很!
生活區商店,以前這裡的商品那是相當齊全的,副食糧油、瓜果蔬菜、日用百貨,還有布匹賣,相當於一個百貨商場,最早以前用糧票、布票什麼的可以兌換相應商品。現在還是用做商店,但是跟以前的人氣相比,還是差了不少。
職工活動室,這個地方沒有進去過,看名字,應該是職工打桌球之類的休閒娛樂的場所。
順著舞臺旁邊的臺階小道上去就是長崗村了,這個小道方便村裡老百姓和生活區人們的互通來往。
舞臺右面這片雜草叢生的地方就是筆者以前居住過的地方,這片一共有6棟樓,前面4棟包括我居住過的11號樓都已經拆除了,心心念念了許久,來看她了,卻沒了,心裡空落落的,就像失去了一位多年的摯友,我應該早點來看看的,最起碼留張照片,現在只能對著這片廢墟默默傷感了!
從10號樓前面過去,以前是小區的液化氣站,液化氣站旁邊有一個小門也是為了方便人們進出特意留下的,生活區晨練的人們從小門出去,順著村裡的小道一路爬上不遠處一個不大的山頭,山的盡頭可以看到羅莊職教中心的全貌。拆建的新樓佔用了液化氣站的地方,通往小門的道路只剩窄窄的一溜,習慣了在這裡進出的人們,依然貼著牆,慢慢的蹭著走進來走出去。10號樓與16號樓之間,原本有個臺階通道,拆建之後,也沒了,上下的人們為了方便,竟在牆上靠了一個破舊的木梯子爬上爬下,看著很是危險!
生活區的食堂,賣饅頭、花卷、包子等,早上供應油條等,後院進去是水塔和鍋爐房,裡面有免費熱水供應,記憶中下班的工人們匆匆的拎著水壺到裡面去打開水,回家做飯很方便。
這幾個小店,記憶中是賣菜、賣肉、買麵條的地方,右邊的門口是商店的側門,現在看起來,這幾個小店到是沒什麼變化,只是沒有顧客門都沒開著。
這裡是7號樓,往裡直行是4號樓和1號樓,在裡面轉了一圈,還是保持著以前的樣子,趁著這檔,拍了一些照片留作紀念。
小區裡枝繁葉茂的梧桐樹、楊樹,建廠時種下的,從生根發芽成長壯大到綠葉成蔭,見證了小區一路走來的興盛於衰敗!
街心休閒歇息的小公園,亭子已長滿雜草,落葉滿地,幾位老人坐在陽光下的石墩上不知談論著什麼?
難得,修摩託的師傅還堅守著這份手藝,這裡的嘉陵摩託有些比我的年齡還大,這些「古董」是修車師傅的寶貝,現在市面上已經看不見了。
尼綸廠生活區曾階梯分布,操場最低,上面是16-20號樓,再往上是10-15號樓,每一層之間都留有通道,為職工們買菜之類的提供方便。
16-19號樓是舊的16-20號樓拆建後建起的新樓房,緊鄰操場,以前順著操場的圍牆和小區的住宅樓之間是有一條路可以通過的,人們經常趴在操場圍牆垛上,看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拆建後將走道佔用了。
大操場上也是雜草叢生,荒涼不已!有多久沒人管了?還記得以前還不興跳廣場舞,人們的健身方式以打籃球和跑步為主,還記得春天的時候滿操場都是放風箏的小朋友,跑著,笑著,叫喊著,熱鬧不已,記憶與現實的鮮明對比,讓人很痛心。
籃球場地包括兩邊的看臺也是破落不堪,長滿荒草。
操場上原來是有圍牆的,圍牆外面有條路是通往長崗山上的,現在不知是年久失修造成,還是施工需要,這段已經沒有圍牆了,直接從外面路上就能進到操場裡。
拆建後的新樓房,新面貌本該討喜,可是繞著小區轉了一圈後,不知道怎麼回事,看著它心裡確是五味雜陳。
最欣慰的就是這所學校了,院內乾淨整潔,老樹矗立。以前這裡是有中學的,院子裡還有爬梯、單雙槓之類的健身器材。現在只剩小學,從最初的尼綸廠子弟小學到石家莊六十四中再到微礦路學校,只有它一如既往。
十六年前在這裡的每一天清晨,都是伴隨著小區保潔叔叔阿姨們,大掃帚清掃落葉的聲音醒來,那時的生活區,乾淨整潔,環境良好!如今繁華落幕,慢慢呈現的衰敗,讓它風光不再!這組照片請珍藏,下一個十六年,不管這裡發生怎樣的變化,這都是最珍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