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區泗洪濉河半城鎮洪安村漁船拆解點,春陽船廠工人正在現場進行船體切割。 丁蔚文攝
太湖湖區蘇州吳中區金庭鎮震榮漁業村白塔灣漁船集中停放拆解點,高高的塔吊正在將留用的鐵船起吊集中。 丁蔚文攝
長江十年禁漁,漁民上岸、建檔立卡,漁船「退出江湖」,全部封存——眼下,我省禁漁退捕進入船網處置、漁民補償安置階段。禁漁退捕後,我省固城湖、洪澤湖、太湖三大湖區漁民洗腳上岸,轉行魚塘養蟹,辦起了漁家樂,在生態漁業園找到了新崗位。雖然漁民作為「職業」消失了,但是換個方式「靠湖吃湖」,生活更有奔頭了。
「離湖不離水」,固城湖漁民轉行塘養蟹
「禁漁退捕後,漁民該拿錢拿錢,轉崗提供崗位,我們漁業村招聘會開了三次,沒房子住的,政府還安置房子。」今年59歲的高淳漁民楊振榮,今年9月退捕後進社保,還拿了11萬的捕撈證和漁船設備補償費。
高淳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固城湖是南京6個水源地之一。早在2005年,高淳就禁止在固城湖人工網圍養殖螃蟹,多年推廣生態化養殖的摸索,制定了我國第一個水產養殖標準——全國螃蟹生態養殖標準。照此標準塘養的螃蟹,保持固城湖原有品質,吃口肥美,年產值超過20億。「塘養蟹品質不差,加之固城湖大閘蟹的品牌優勢,禁漁退捕沒有影響到漁業產值。今年三季度,區農業總產值增長達5.9%,螃蟹養殖出了大力。」高淳區農業農村局石光明局長說。
魚塘生態養殖不僅讓漁業可持續發展,還通過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漁事休閒體驗等涉漁產業,為漁民退捕轉產安置提供了「新去處」。「淳溪漁業村306條船,40到55歲的漁民200多人,60%還從事螃蟹魚塘養殖。」石臼湖漁民竺年喜告訴記者,這次退捕,除了心裡有些不舍,安置沒有問題,夫妻兩人社保帳戶有了25萬元,現金拿了12萬,一到退休年齡就拿退休金。眼下,竺年喜夫婦又包了30多畝魚塘養螃蟹。
本次退捕安置,南京共涉及兩千餘名退捕漁民,其中高淳漁民1283名。「十年禁漁」令下達後,高淳在全省率先完成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提前三個月完成建檔立卡、船網回收、漁民保障,643艘「三無」船舶全部清出重點水域,649艘有證漁船清運,以及船網工具補償費、漁民進保費、捕撈權回收補償費、臨時生活補助費發放全部完成。
除了繼續從事特色水產業,高淳還把退捕漁民全部納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幫扶611名漁民轉產就業,有的漁民當上河湖管理員,從「靠水吃水」的漁民,轉變為「養水淨水」的生態保護者。「高淳滿足政策標準的565名退捕漁民全部納入社會保險和公共服務保障。」副區長甘曉輝說,高淳已實現從「大養蟹」向「養大蟹」的轉變,「固城湖大閘蟹」品牌更響了,近兩年「螃蟹節」的兩個月,遊客都在兩百萬人次以上,旅遊收入10多億元。
辦起漁家樂,洪澤湖漁民換個方式「吃湖」
今年10月10日起,洪澤湖省管水域全面禁捕退捕,漁民籤約,上交漁船、網具。泗洪縣濉河於臨淮頭流入洪澤湖,記者現場看到,停放拆解的漁船綿延1公裡,一眼望不到邊。泗洪春陽船廠項目經理餘潮揮汗指揮工人切割鐵船,在他的面前,技術總工劉具剛剛完成一艘小鐵船的拆解,這裡的904條漁船,已經拆解了230條,其餘的到11月底要全部完成拆解。
臨淮頭拆解點是泗洪縣26個拆解點之一。「泗洪縣退捕漁船4359艘,佔全省20%; 住家船整治船隻2804艘,佔全省40%。」泗洪縣縣委書記李愛華介紹,泗洪退捕漁船協議籤訂、捕撈權證回收註銷、漁船網具收繳全部完成。
禁漁退捕,除了保護漁業資源,還為杜絕漁船作業、船民生活帶來的汙染。洪澤湖湖面面積2069平方公裡,為南水北調輸水幹線上的主要調蓄湖泊之一,為滿足南水北調水質要求,到2021年,洪澤湖退圍還湖將恢復湖區自由水面50平方公裡,湖區自由水面面積超過2119平方公裡,修復溼地10平方公裡。
濉河拆解點一路之隔,是一排排安置退捕漁民的保障房。臨淮鎮勝利村漁民馬明貴幾代都是洪澤湖漁民,家裡有六條船,四口人。「我們家這麼多代了,都在水上漂。」馬明貴說,退捕後老夫妻進了社保;退捕上岸,他還養螃蟹,兼做批發,每年收入將有十多萬。
「除了養殖,搞漁家生態旅遊,比打魚掙錢多多了。」淮安市洪澤區張福河村副支書化勇祖祖輩輩也是洪澤湖漁民,兩年前和8位村民合夥辦起洪澤區漁家風情旅遊,吸納本村漁民入股,做起了餐飲、民宿、水產銷售生意。漁村讓城裡人感覺很新鮮,今年國慶假期,來了3000多名遊客,坐遊船、釣螃蟹、採菱角、摘水果、吃農家菜,感受漁村獨特的風情和文化。漁家樂收入不菲,光是遊船一項,優先聘用貧困村民擔任船工,開一趟船工資50元,一年最低也能增收五六千元。
漁民交船上岸後,漁民作為一個職業消失了,但是通過生態養殖、漁家旅遊,讓漁民找到了新職業。在洪澤湖湖區,像馬明貴、化勇這樣的退捕漁民,依託水生態優勢,養魚養螃蟹,轉行漁家樂的越來越多。「靠湖吃湖,以前靠捕魚,現在靠漁家文化。」化勇說,漁家樂留住了洪澤湖漁家文化,留住了小漁村記憶。
「太湖三白」,沿湖現代漁業園來生產
10月1日起,太湖水域收回漁業生產捕撈權,停止捕撈作業,太湖沿岸蘇州、無錫、常州、湖州4市15區(縣、市)的49個專業漁村(社區),5370條漁船上的1萬多名漁民,從此告別幾十年的捕撈生涯。退捕前,最後一批野生白魚、白蝦銷售一空,太湖花鰱、白鰱也成了搶手貨。
「禁捕前,太湖花鰱成了蘇州人的禮品,9月份我送了好幾趟,每次十幾條,最大的一條18斤,市場上買不到,都是從船上買的。」蘇州市吳中區東山楊灣農家樂老闆張建中告訴記者,以前白鰱、花鰱不值錢,三四斤一條的沒人要,漁民捕上來後餵給鴨子吃,今年價格翻了幾倍。「太湖貨漲瘋了,市場上買不到,跟漁民『預訂』才有,大家都怕以後真吃不到了。」來自上海的幾位遊客對記者說,「十一」長假期間,「太湖三白」幾乎成了遊客必點菜品。
太湖退捕,是不是意味著「太湖三白」從此告別市場了?「退捕不意味著不捕。長江幹流明確暫定10年禁捕,太湖是退捕,是改無序捕撈為有增殖、有配額的捕撈,更有效地保護好魚蝦資源。」太湖漁管會主任王小林解釋說,很多魚蝦壽命也就一兩年,不捕撈同樣會造成浪費。今後40萬畝太湖保護區以外的水域,將由第三方機構對太湖漁業資源評估,制定新的捕撈政策,以專業捕撈公司的形式對太湖水產有組織地捕撈。
雖然湖區退捕,但沿湖現代漁業園,將為市場提供豐富的「太湖水產」。吳江區七都鎮鎮長王瑋告訴記者,今年七都的太湖浦江源,萬畝太湖蟹生態養殖示範園太湖蟹獲得豐收。在吳中區臨湖鎮太湖現代農業示範園漁業基地,每個池塘養殖白魚達5000公斤,生長周期也從常規的兩到三年縮短到了一年。「蘇州沿太湖周邊,要打造太湖三白優質水產品。」蘇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茂友說。
太湖退捕後,作業網具將按照「專業化、資源化、無害化」進行處置。吳中區漁船、漁具、網具集中拆解和處理後,形成無害化處置閉環。東山鎮漁民移交漁船760條,截至目前,已處理710條,剩餘50條情況較好的船隻予以保留,用於打撈水草、清理水面垃圾。(記者 丁蔚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