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刊撰稿人 孫華良
7月,江蘇武進坊前碼頭水產交易市場上,工人正在把鯿魚裝運賣出,當天鯿魚價格只有4.7元斤
江蘇自古便是「魚米之鄉」,水產養殖業規模龐大,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鑑數據:2012年全國淡水池塘養殖面積為256.7萬公頃,其中江蘇省為37.1萬公頃,居全國首位;2012年全國淡水魚養殖總產量為2334萬噸,其中江蘇為234萬噸,佔據全國1/10;除去鰱鱅魚,江蘇主要淡水魚養殖品種為鯽魚、草魚、鯿魚、泥鰍、鯉魚,這5個品種產量佔據全省淡水魚養殖總產量的近60%,具體情況見表1。
雖然淡水魚養殖面積和產量在全國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和其它水產養殖省市不同,江蘇淡水養殖魚類主要為常規、低端品種,中、高端品種並未形成規模優勢,且各品種的養殖區域、養殖模式長期固定,多年來並不曾因市場變化而有太多改變。江蘇鯽魚養殖主要集中在鹽城地區,該地區大面積的沿海灘涂被開發成大水面魚塘(一般單個塘口面積在200畝以上),用來專養鯽魚,另外在揚州、泰州、常州、無錫等地區,鯽魚也作為主養品種和草魚、鯿魚套養;草魚在江蘇主要養殖模式為和其它品種一起套養,各地套養比例不同;鯿魚精養主要集中在武進、溧陽和宜興地區,目前畝產最高可達3000斤/畝,泰州興化和淮安金湖等地區有少量混養;泥鰍養殖集中在連雲港贛榆縣,成鰍主要出口韓國;鯉魚養殖主要在蘇北有鯉魚消費習慣的連雲港地區。
近幾年養殖技術在不斷提高,江蘇淡水魚養殖各品種產量也在不斷增加,價格卻並無起色。隨著塘租、飼料等養殖成本的不斷上漲,養殖利潤逐漸下降,與此同時,養殖戶為了保持獲利、飼料公司為了增加飼料銷量和產品競爭力,共同推動著養殖技術革新,以獲得更高產量為最終目標,終致市場出現供大於求、各品種養殖相繼出現虧本現象。另外,長期的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也使池塘環境惡化,疑難雜病層出不窮,以鯽魚鰓出血、大紅鰓病為代表,使養殖在薄利的同時風險更高。
7月江蘇鯽魚新魚開始上市,養殖戶把塘中大規格鯽魚揀出賣掉,及時減輕池塘負荷。當天6兩尾規格新魚不到6元斤,養殖戶僅能保本
表1 2012年江蘇主要淡水魚養殖品種產量統計表
各養殖品種現狀
鯽魚:魚病指揮市場
鯽魚鰓出血、大紅鰓病自2010年開始流行,2012年開始全面大規模爆發,導致當年年底鯽魚上市量減少不少,所以2012年底至2013年上半年,鯽魚價格一路暴漲,9兩/尾規格的大魚曾突破10元/斤。高企的價格刺激著養殖戶增加了鯽魚養殖量,結果自2013年9月當年成魚開始上市起,7兩/尾規格價格就低於6元/斤,最低時曾低於5元/斤,今年5月價格才回升到6元/斤以上,目前徘徊在6元/斤的虧本線上,據了解直到現在還有少量養殖戶去年舊魚尚未賣出,這些舊魚規格較大,一般都在8兩/尾規格以上,現在價格只有7元/斤多一點,由於經過了過冬和產卵,舊魚餌料係數大增,這種價格養殖戶賣魚只有虧本,不可能賺錢。
糟糕的成魚市場行情下,2014年初養殖戶不敢放苗(鯽魚養殖過程:當年水花養到10-20尾/斤規格,第二年作為苗种放入成魚塘養至成魚,苗種養殖成本在4.5-5元/斤,如果發生孢子蟲病,成本將會增加不少),導致鯽魚苗價大量積壓,最便宜時2元/斤的都無人問津。
據多數飼料業內人士估計,今年鹽城鯽魚主養地區鰓出血、大紅鰓病發病率為史上最高,普遍估計發病塘口達90%以上,因此病導致幹塘的情況高達30%。7月初筆者到射陽走訪鯽魚養殖,曾遇到多個養殖戶因塘口開始出現鯽魚死亡而不敢正常餵料,也不敢用藥,害怕飼料投下去、魚藥用下去最後卻造成魚大量死亡而不得不幹塘。因發病幹塘的養殖戶,由於魚的規格並未達到上市規格,且急於賣魚,魚販會儘量壓價,當地普遍每個魚塘都在200畝以上,每個塘口因發病幹塘損失幾十萬的情況普遍存在。
後市預測:在鰓出血、大紅鰓病害的「指揮」下,估計今年江蘇鯽魚養殖量會有所減少,下半年成魚開始上市,期望市場會有所好轉。
鯿魚:跌入「深淵」
從2013年9月鯿魚成魚開始大量上市起,鯿魚便跌入「深淵」,市場價格一直處於5元/斤以下,鯿魚飼料平均4500元/噸,餌料係數1.7,加上塘租,人工,水電等,養魚成本不下5元/斤,可是最後成魚還賣不到5元/斤。養殖戶現在是賣一斤虧一斤,養的越多、產量越高虧的越多;經銷商由於欠款不能收回,銷量越大,賠錢越多。
7月初筆者到江蘇滆湖周邊鯿魚養殖集中區域走訪,據當地一位鯿魚料經銷商陳先生估計,當地至少有一成舊魚未賣出,過冬魚餌料係數會更高,時至7月這些舊魚賣5元/斤都要虧0.5-1元/斤,算起來一畝塘要虧1000元以上。陳先生還是當地鯿魚交易市場——坊前碼頭水產市場上最大的魚販之一,日銷售鯿魚8萬斤左右,做鯿魚生意多年,談起為何會出現目前這種虧本狀況,他回想前幾年養殖戶看著養魚賺錢,拼命擴大規模,並追求高密度養殖,畝產從1000多斤到了現在3000斤,他也因此大量賒欠給養殖戶飼料,結果2013年市場終於不能承受,自己大量欠款不能收回,陳先生認為供大於求是導致鯿魚市場崩盤的最終原因。
進入9月,新魚開始上市,舊魚還沒賣完,業內人士估計目前這種虧本的行情估計會持續到明年。
草魚:因「寵」遇「禍」
面對鯽魚和鯿魚出現的虧本狀況,江蘇草魚市場價格卻一直保持相對穩定,原因是草魚在江蘇並沒有作為一個精養品種進行養殖,而多是套養在鯽魚或鯿魚塘中,這種養殖模式決定了草魚產量不會持續增加。
2013年草魚市場價格表現不錯,在鯽魚病害加劇,鯿魚養殖虧本的大環境下,草魚開始受「寵」。目前在鹽城精養鯽魚的塘口,為了降低鯽魚發病率和養殖風險,養殖戶開始套養草魚,鯿魚的低價也必將對草魚價格形成衝擊,其它傳統混養地區草魚養殖量也會增加。目前市場上草魚3.5斤/尾規格價格不到6元/斤,低於去年同期接近7元/斤的價格,9月以後隨著草魚成魚開始大量上市,業內人士對後期行情看跌。
泥鰍:新手挑戰
目前連雲港贛榆泥鰍20-30尾/斤規格的價格在16-17.5元/斤左右,養殖周期2年左右,苗種價格高達30-40元/斤,養殖繼續維持在虧本線狀態。同時,據了解臺灣泥鰍10尾/斤規格的在華南地區14元/斤左右,連雲港地區12元/斤左右,高溫季節養殖周期6個月,成本10元/斤左右。面對這個優勢強悍的新品種挑戰,連雲港本地泥鰍養殖該往何處走值得深思。
虧損狀態持續兩年,很多養殖戶難以支撐,養殖積極性極大受挫,業內人士估計今年連雲港泥鰍養殖產量將減20%-30%,養殖戶多選擇空塘或轉養其它品種,產量減少是否能夠帶來後期價格上漲目前尚不能確定,因為出口市場如何還要看日、韓經濟。
值得慶幸的是,具有強大優勢的臺灣泥鰍目前並未獲得日、韓市場認可,因為在肉質和外形特點上臺灣泥鰍和國內泥鰍差距太大。據連雲港當地泥鰍專業人士反映,臺灣泥鰍現在在當地養殖量很少,養殖量增長空間有限。他們認為臺灣泥鰍在培育過程中可能和某種鯰魚雜交過,在生活習性和生理結構特點上和本地泥鰍相差很大,另外臺灣泥鰍在當地不能越冬,且很不耐運輸,按照現在的運輸條件無法運到韓國,所以養殖和市場兩方面現在對臺灣泥鰍的在當地的發展形成了極大限制。但是臺灣泥鰍畢竟存在著巨大優勢,如果哪一天台灣泥鰍可以出口韓國,將會對本地泥鰍養殖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鯉魚:輝煌的沒落
鯉魚曾是國人的主要消費魚類之一,並被賦予了中華文化的烙印,如今文化並沒有拯救這條魚的命運,近兩年北方鯉魚消費市場迅速衰退,最直接表現就是鯉魚養殖的長期虧本。
江蘇鯉魚養殖主要集中在連雲港地區,經過兩年多的痛苦掙扎,連雲港鯉魚價格終於回到了虧本線以上。目前2斤/尾規格的價格為5.5元/斤左右,比去年3.6元/斤的價格上漲了近2元/斤。隨著北方市場對鯉魚消費的日益減少,鯉魚養殖開始進入衰退節奏,業內人士估計連雲港鯉魚養殖產量和兩年前相比至少減少了20%,目前鯉魚養殖模式主要是和南美白對蝦混養,這種模式下對蝦養殖成功率大大提高,鯉魚作為輔助品種產量並不受到太多重視。
改變困境
從上述來看,江蘇主要淡水魚養殖品種都陷入了各種困境,在市場調節這個槓桿面前,顯得有些積重難返、反映遲鈍,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養殖戶年齡偏大,難以適應市場節奏。江蘇養魚人多數年齡在50歲以上,尤其是非沿海地區,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養殖技術水平不夠,市場和經營意識缺乏,養魚只為養家餬口,安於現狀,難以接受養殖新技術和新品種。
2、缺乏新的養殖品種和盈利模式,雖然江蘇並不乏特色養殖品種,如大閘蟹、龍蝦、羅氏沼蝦等,但由於種種原因,養魚人很少轉養這些品種,養魚人還是習慣於養魚。和浙江、廣東等省份相比,江蘇魚類養殖品種太過單一,養魚人能選擇的品種很少,很容易養殖過剩。
3、飼料公司為了飼料銷量,多在引導養殖戶如何增加產量,而忽視了市場。目前由於魚價行情不好,養殖戶用料減少,各飼料公司銷售困難,銷售目標難以達成,不得不說這個苦果的釀製也有自己的原因。今後如何控制養殖產品產量、提高質量,在市場調節的同時,飼料企業能否為養殖戶提供準確的市場大環境信息,讓養殖戶做出選擇,從而達到市場良性循環的目的,大型飼料企業具備這些信息收集的能力,也應該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4、隨著土地價格上漲,魚塘承包費用上漲很快,魚塘承包期限被縮短,一般只有3-5年。因此養殖戶在承包到魚塘後,不願意投入太多成本對魚塘進行改造和維護,而是要在短短的承包期內追求最大的效益,這樣造成魚塘基礎情況變差,隨著養殖密度和產量增加,魚塘病害加劇,養殖成本增加,獲利反而會下降,但是這種惡性循環卻難以改變。
5、鹽城沿海塘口多為灘涂改造,塘口面積大,水質有一定鹹度,目前多數人看來只適合於養殖鯽魚。這些塘口多年來專養鯽魚,面積大且集中,為鯽魚新型病害的孕育和爆發提供了很好條件,於是鯽魚鰓出血、大紅鰓這樣的疑難雜症的出現也不足為怪了。如何改變目前的病害現狀,目前看來還沒有哪種藥物能夠實現,恐怕還是要從改變養殖模式和魚塘經營方式來著手,比如在養殖和種植之間輪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