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上市的明發集團自2016年以來遇到了不少麻煩,似乎一直處於「水逆期」。
2016年停牌以來,明發集團一度延遲刊發集團的業績和年報,外界對集團發展概況知之甚少。今年,明發集團又重新亮出成績,而今年的種種跡象似乎也在顯示其復牌的可能。
黃煥明退出董事會
4月23日,明發集團發布一則公告,創始人黃煥明辭任公司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公司授權代表各職務,不再擔任任何職務。但是,黃煥明依舊持股83.7%。
明發集團表示,黃煥明的辭任考慮了明發集團的發展歷史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黃煥明認為,目前是合適時機讓明發集團在董事會層面上進一步邁進專業管理。不難看出,董事會架構變更,明發集團內部管理會更加完善,也會提高公司對業務風險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
根據明發集團去年7月26日提交的復牌補充報告可知,其中涉及「改善董事會架構及監察董事會職能」。當時,劉煜煒被委任為新的執行董事,黃煥明則變更為非執行董事。
2019年4月15日,明發集團又收到香港聯交所增加的額外復牌條件,其中涉及「公司需顯示其設有充份的內部監控及程序以遵守上市規則」「公司需顯示對管理層及相關具有影響力人士在誠信上的監管」「公司需顯示其所有董事均符合勝任上市發行人董事的標準,以履行上市規則規定的技巧、謹慎及努力行事的責任」。
如今的人事變動,或是為了符合復牌條件。明發集團發布的公告稱,黃煥明相信上述舉措對公司作為上市公司能夠為股東帶來投資回報實屬必要,也是公司致力成為香港股票市場的物業上市公司中企業管治模範所需的工作。
創始人離任,或許是「以退為進」的高招。本次人事變動將「家族企業」進行了大轉變,體現了明發集團復牌的決心。
「退市危機」始終
2009年,可以說是房企紛紛轉向香港上市最紅火的一年,在這個浪潮的推動下,明發集團也成為繼寶龍地產、禹洲地產之後,第三家登上香港資本市場的廈門民營房企。
本該一路向前、一路高歌,卻折在了四年前的停牌事件。2016年4月1日,明發集團刊發2015年年度業績公告時,因其獨立會計師拒絕對該年度的綜合財務報表發表意見,引發了證監會的關注並責令其停牌。
該會計師指出,明發集團在2014年有三筆出售發生的真實性證據不足,因此港交所要求明發集團對其獨立會計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調查、解決,以及發布公司重要資料、刊發財務報告,才可復牌。
於是乎,明發集團進入了漫長的停牌期,明發集團的股價從那刻開始定格在1.89 港元/股。
經此一事,明發集團愈發艱難,但其並不認命,依舊想盡各種辦法為復牌做準備。然而因為「所索取的資料及文件已過時或屬保密性質而本公司未有權限索取」,明發集團的相關調查推進並不理想。
雪上加霜的是,2018年7月20日,明發集團公告稱,如果不能在2019年7月31日前達成全部復牌條件,同時令港交所信納而恢復股份買賣,聯交所上市部將建議聯交所上市委員會展開取消其上市地位的程序。
於是,明發集團發布了2016年至2018年的年報及中期報告,並在2019年7月16日及2019年7月26日,明發集團分別向聯交所呈遞復牌報告及補充報告,旨在呈列該公司達成復牌條件的進展。公司作跟進查詢後,聯交所通知該公司其正在審閱復牌呈遞文件。
可以說,為了復牌,明發集團也是絞盡腦汁。
業績有所漲幅
雖說比不上其他的閩系房企,但在2019年,明發集團在停牌的牽連下,還不是有不錯的表現。
根據明發集團2019年業績報告,去年綜合收入約為126.6億元,較2018年增加8.8%。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綜合利潤約為9.52億元,較2018年增加11.3%。2019年每股基本及攤薄盈利為15.6分,較2018年增加11.4%。
據悉,明發集團2019年收入增加主要由於已交付總建築面積由2018年的1,248,065平方米增加至2019年的1,484,164平方米,該增加乃由於在2019年交付新近落成的江蘇及安徽項目物業所致。
明發集團是泉州南安人黃煥明於1994年在廈門成立,是最早的一批廈門房企,也是相當有資歷了。廈門明發商業廣場讓明發集團打響名聲,也為明發集團轉戰商業地產打響一炮。
近些年,隨著閩系房企雄赳赳氣昂昂地大規模走出福建走向全國,明發集團也開始徵戰上海、南京、合肥 、無錫、揚州等地,企圖在地產行業浪潮中分一杯羹。
一開始的明發集團也是意氣風發,奈何受制於2016年停牌,明發集團慢慢在公眾視野中淡去。然而,明發集團自2016年停牌之後並非無所作為。有公開數據顯示,明發集團2015—2018年間的合約銷售額分別為52億元、140億元、125億元、163.5億元。
雖然比起其他赫赫有名的閩系房企而言,這些銷售額還不夠看的,但怎麼也能證實明發集團依舊在保持擴張進程,而且通過拍掛、收併購等形式獲取了至少50宗土地,並不斷布局包括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尼等海外市場。
明發集團表示,考慮到2020年的不確定性,將先發展現有土地儲備,並在補充地塊上更為審慎,集團土地儲備在2019年減少4.9%至2130萬平方米,預期此數量足以應付未來7至8年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