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旅遊上海,倘使足跡不涉豫園,那就是莫大的遺憾了。
豫園為明嘉靖間潘氏所構,方廣四十畝,經營了二十年,清乾隆時,園售給邑廟,成為公產。康熙年間,已建有東園,即今之內園,便稱豫園為西園。屢遭兵燹,幾經修葺,東西園遂統一起來。我生也晚,當然看不到已往的舊跡,可是我在圜鐵庵主人家裡,閱覽過乾嘉時期名人所繪的一幅豫園求雨圖,園佔地很廣,湖心亭九曲橋等都圈在園內。兩旁樹木蔥鬱成行,饒清曠渺遠之致,和目前的景色不同。我雖不敢充當老,上海,但旅食上海,已越半個世紀,數十年前,豫園的面貌,偶一回憶,依稀腦幕,拉雜紀錄一些,作為旅遊者撫今追昔的談助吧!
現在的豫園商場,在數十年前,那兒一帶店鋪林立,較著名者,有怡樂齋,專售肺露及止咳藥梨。有申隆興黃楊木梳店,那是從常州分來的。有鼎興及老天順祥,以雀牌供應顧客,有竹面的,,有象牙面的,且分淨白、魚牙、花素等品類。當時火雪明編有《上海城隍廟》一書,凡購貨滿若干元的,該書作為贈品。又王錦秀齋為珠寶店,翡翠鑽石以及種種飾物,應有盡有,兼售化妝品,南市婦女趨之若鶩。照相館或稱新新;或稱維新;在今日看來,都是陳舊不堪的了。藝香居為刻字店;馮燮堂為筆墨莊,首先出售自來水鋼筆,曾獲地方物品展覽會的獎章。有青蓮室、麗雲閣、筆花樓、藝蘭堂、漱墨齋,名稱很雅致,都是書畫幾扇鋪,陳列著錢吉生、沈心海、謝閒鷗等畫幅,有 錢派丹青之目。其它如松月樓、六露軒的素餚館;桐椿和松盛的酒釀;長興樓的饅頭;蘭齋的百頁面筋,美其名為「鴛鴦」,因為兩色並盛一碗,是很膾炙人口的。茶館除湖心亭外,尚有得意樓、爽樂樓、樂圃間、四美軒等。
豫園不愧為風雅之藪,有宛米山房書畫會,創始於晚清時期,假豫園放鶴樓為會址,由陳石痴、袁天祥、徐竹賢發起,竹賢主持其事。程瑤笙、沈心海楊東山先後為會長。哈少甫、汪仲山、錢病鶴、朱文侯等為會員。除提倡藝事外,帶些慈善性質,舉行書畫展,得款救濟難民及施寒衣。又書畫善會,則假豫園得月樓為會所,由錢吉生,吳俊卿黃山寺、亦作英姚伯鴻、高邕之、馮夢華、王一亭、楊了公、何詩孫、潘雅聲、金鞏伯、馬企周、鬱屏翰、楊東山等發起,都是書畫巨子,會員百人,以書畫潤例所得,半充善舉。楊東山編《海上墨林》一書,凡四卷續印二次,增錄書畫家一二百人,歸書畫善會發行。這兩個書畫組織,《美術年鑑》都採列為珍貴史料。
那時上海尚有租界,租界上設立了許多遊藝場,如樓外樓、天韻樓、先施樂園、新世界、大世界、神仙世界、大千世界、繡雲天等,魚龍漫衍,百戲雜陳,很是興旺,城內由張逸槎、範回春褚慶雲等發起,就豫園北面,起造勸業場,陳列玩具及土產,附設遊藝部,以供滬南市民消遣,可是經營不得其法,資本虧折,也就被迫歇業。當時有個王磋玖,是生財有道的,他投資另起爐灶,辦小世界,雖稱為小,實則乃一中型的遊樂場所,雜耍戲劇,式式俱備,並發行一日刊,名《世界小報》,請姚民哀擔任編輯,除登載各場小節目外,絕大部分的篇幅,為具有趣味性的小說、筆記、劇本、彈詞以及諧著瀛談。該報是不備稿酬的,好得民哀交遊很廣,拉攏許多筆墨朋友,為他寫些雜作,以小世界遊券饋贈,聊作酬答。民哀又收藏了許多舊報刊雜誌,從這些資料中,選擇轉載,也就層出不窮。且其中往往有較高價值、具有史料性質的作品,所以銷路很不差。有一次,把舊時申報編輯黃畹香所著的《淞南夢影錄》,排日轉載《世界小報》,復認為夢畹早已下世,因在夢畹署名下加「遺著」二字,詎意夢畹享著高齡,人猶健在,有人見報,告訴夢畹,夢畹做了四首生訃詩,其一雲:「七十三齡老鄭虔,詩篇零落未成編。綠章昨向通明奏,乞再人間住幾年。」民哀知道了,便探詢了夢畹所居,登門謝罪。過了三年,夢畹果真作古,民哀前往弔唁,成為報壇趣聞。
那麼你們對這個地方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