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吉爾伽美什史詩」泥板十一。
大約120年前,即1872年,大英博物館的George Smith在「聖經考古學會」宣讀了論文《迦勒底人的大洪水記載》(The Chaldean Account of the Deluge)。他第一次在那裡翻譯和討論了《吉爾伽美什史詩》的許多片段,尤其是「泥板XI」,其中講述了洪水的故事。這與聖經的洪水故事非常相似,其相似之處,馬上引起了研究的熱情(Heidel 1949∶1ff)。當然,正如Millard所說,「沒有巴比倫的文本,能如《吉爾伽美什史詩》「泥板XI」那樣,能提供與創世記洪水故事如此接近的資料。」(1994∶123)。
Heidel徹底的比較創世記的洪水故事,和《吉爾伽美什史詩》「泥板XI」的洪水故事,並討論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優先級。他討論「誰依賴誰」的問題,並總結了提出的三種主要可能性∶
(1)巴比倫人借用自希伯來人的記載,
(2)希伯來語記載依賴於巴比倫語的,
(3)兩者都是同一個來源傳下來的。根據他的說法,第一種解釋是「今天的學者們不太喜歡」,而「支持第二種觀點而提出的論點的,卻舉棋不定。」
至於第三種解釋方式,Heidel認為「至少就目前而言,這種解釋可以證明與其他解釋一樣少。」(1949∶260-67)。
(b)較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洪水故事。
眾所周知,《吉爾伽美什史詩》是更舊的原始版本的主前七世紀新亞述抄本。而裡面的洪水故事,取自一個更古老的獨立洪水故事(Tigay 1982∶第12章) )。現在,我們有了洪水故事的多個舊巴比倫版本(主前17世紀),《阿特拉哈西斯史詩》以及蘇美爾洪水故事。[14] 因此,美索不達米亞洪水傳統,比《吉爾伽美什史詩》「泥板XI」,至少早了1000年。來自烏加裡特(Ugarit)的洪水故事的一份主前14世紀抄本,「迄今為止,在美索不達米亞以外發現的,唯一的巴比倫洪水故事版本」,已經出土。(Lambert and Millard 1969: 131–33).
其他美索不達米亞文學中,也提到洪水。例如蘇美爾國王列表(Sumerian King List),列出了洪水之前和洪水之後的國王,因此將歷史分為洪災前後的兩個時代。[15] 這份國王名單,在總結了大洪水前時代為:「八位國王在這裡統治了241,200 (?) 年的五個城市」(col. i 36–38),之後講到洪水∶洪水席捲其中。洪水席捲之後,王權從天而降,就在基什(Kish)(col. i 39–42)(Jacobsen 1939∶77)。
Lambert和 Millard留意到有八份楔形文字,如「七賢人名單」,預兆和咒語之類的文字,都提到洪水前的其他國王。(1969∶25-27)
共同點和不同點。
因此,洪水傳統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有著悠久的歷史,僅憑文學為依據,以比較《吉爾伽美甚》「泥板XI」中的洪水故事和創世紀故事還不夠。將每一個美索不達米亞故事都置於洪水傳統的歷史中,在與創世記相關的歷史,討論其相互依賴和優先次序,至關重要。因此,近來進行的研究,根據文獻背後的洪水傳統以作比較。他們假設在美索不達米亞傳統,和希伯來傳統,「基本敘述都是相同的」。Cassuto在他的評論中列出了19個相似之處和16個區別(1964∶16-23)。與Cassuto不同,他參考了Lambert和Millard的1969年「阿特拉哈西斯」( Atra-Hasis),列出了七個相似之處和九個不同之處。
相似之處∶
1。有神明決定發動懲罰性洪水;
2。有一個被選中的人,被告知要建造一條船來拯救自己,家人和生物;
3。大洪水摧毀了其他人;
4。船在山上著陸;
5。派出鳥類以確定有可居住的土地;
6。故事中的英雄獻祭給上帝;
7。人類在地球上得恢復,重新開始(1977∶28-29)。
差異∶
1。美索不達米亞眾神厭倦了人類的喧囂;但而在創世記中,上帝看到了人類的腐敗和普遍邪惡。
2。美索不達米亞眾神之會,竭盡全力向人類隱瞞其洪水計劃;在創世記中,沒有這樣的證據。
3。在美索不達米亞史詩中,英雄被拯救,完全是由一個神的欺騙造成的;而在創世紀中,神從一開始就清楚地告訴挪亞,審判即將到來,只有他一個人被判斷為忠心,因此必須建造一條船 。
4。「吉爾伽美什」的船,其大小和類型,是一個巨大的立方體,甚至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神塔(ziggurat);而《創世紀》中的,則更有船的比例。
5。洪水的持續時間,在美索不達米亞和聖經記載中,有所不同。「阿特拉哈西斯」的,和蘇美爾版一樣,有七天七夜的狂風和暴風雨;「吉爾伽美什」的,有六(或七)晝夜,第七天開始下退。所有美索不達米亞的敘述,都沒有講到洪水之後,水需要多長時間消退。相比之下,創世記具有完全一致,更詳細的時間範圍:警告後7天,暴風雨和洪水泛濫了40天,然後水面停留了150天,才開始下降,接著還有一段間隔,災難開始的一年零十天後,地球變乾為止。(創7:11; 8:14)
6。在美索不達米亞版本中,船上的居民還包括領航員和工匠等;在創世記中,只看見挪亞和他的直系親屬。
7。在「吉爾伽美什」,「伯羅索斯」(Berossus)和創世記 8∶7ff中,送出鳥類的細節,完全不同;這在「阿特拉哈西斯」(如果有的話)則完全沒有。
8。「美索不達米亞」的英雄自願離開船,然後獻祭,以贏得眾神的接納。相比之下,挪亞一直待在船上,直到上帝召喚他,然後獻上實際上是感恩的祭,於是上帝祝福,毫不後悔。
9。對土地或地球的重新生長,「阿特拉哈西斯」說有一部分是神的恢復作為;但是創世記說是簡單而自然地,由倖存者自己進行的(1977∶29-30)。
「誰依賴誰」的問題
正如Lambert和Millard所說,顯而易見,差異太大,無法鼓勵人們相信「阿特拉哈西斯」與創世紀之間有直接聯繫。但顯然,兩國人民的歷史傳統都有某種聯繫。
在提出這種牽連的「一種可能的解釋」之後,即這些傳統在阿瑪納(Amarna)時期(約主前1400年)西傳, Lambert和Millard僅得出結論∶「這個問題非常複雜」(1969∶24)。
對於這「誰依賴誰」的問題,Wenham解釋說,基本上有三種方法∶(1)極簡主義者,(2)極複雜簡主義者,(3)居間的∶
1。極簡主義者認為,美索不達米亞和聖經之間的差異太大,以至於不能假定後者依賴前者。兩者都必須是早期共同傳統的獨立發展。
2。極複雜主義者認為,創世紀的編輯,實際上對美索不達米亞傳統的熟悉,他所以知道的,就像現在的形式一樣……作者似乎意識到其他古代近東思想,並故意反對或評論它們。
3.真相介於最低和最高立場之間(1987∶163)。
Kitchen認為∶
可以說,美索不達米亞有一個共同的洪災傳統,這種洪災傳統存在並以多種版本傳播。
因此,若說「希伯來人藉助於巴比倫人(或蘇美爾人),是不恰當的,反之亦然。」
Kitchen解釋說: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對一些事件,有共同記憶,所以有平行傳統,是一個更簡單,更令人滿意的答案。
然後,他指出創世記6∶9-8∶22,其60節經文「大約可能等於120行蘇美爾或阿卡德文本」:
可能是所有古代版本中最簡單,最短的版本,可能最早出現。當然不是對事件的從屬輔助的詳盡闡述。(1977∶30)。
這些傳統之間的相似之處,似乎表明了,至少對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來說,洪水是很久以前發生的一次過的宇宙事件。Kitchen對此解釋∶
約在主前2000/1800年的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人們堅決相信,洪水歷史的發生,以至將其插入了蘇美爾國王名單中。(1977∶30)
文章原文來源:「張逸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