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大噶是知道的吧~觀眾對它的評價相當高。話說這部電影的4K修復版在11月15日重映,果然上了熱搜。
設計師黃海親自操刀製作了中國版海報,比原版海報更能體現出整部電影的內核。
△(左)原版海報,(右)黃海設計的新版海報(下文會給大噶細聊黃海的這個海報牛在哪裡)。
今兒個羊要港的就是《海上鋼琴師》,無論你看沒看過這部電影,希望你都可以耐心看完這篇文,羊也希望可以給小夥伴們提供一種新的觀影角度。
—— 世俗和理想 ——
這部電影的劇情不複雜,就算沒有看過電影的小夥伴,應該也知道大致的故事梗概——一名生於輪船、長於輪船上的鋼琴天才,至死都拒絕在陸地上生活,最終他隨著被炸毀的輪船沉入海底。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個棄嬰,被不知名旅客遺棄在輪船上,船上的煤爐工人收養了他。
因為主角是在1900年第一個月第一天被發現的,所以他被起名為1900。
從法律意義上來說,1900是不存在的,他沒有一個官方的身份。
1900從來沒有學過鋼琴,但是音符就像融入在他的血液裡一樣,可以自然的流淌出來。
電影的講述者是1900的摯友,叫Max,是個相當優秀的小號演奏者。
跟1900比起來,Max就是個「俗人」——他經常勸1900下船,追求並享受平地世界的名利,過世俗生活。
很明顯,Max和1900的追求不一樣,但兩人既然能成為至交好友,那肯定是惺惺相惜的。
比如說,Max對自己的音樂極度自信,而且他的演奏水平相當高。
最重要的是,1900知道Max是真心喜歡音樂。
誠然吹小號是Max的求生的手段,但他也有顆赤誠之心,真正的在用音樂抒發感情。
Max隨口吹奏出來的曲子,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那是什麼,是圍觀群眾給它一個「爵士」的定義。
1900也不知道他彈的是什麼,想彈就彈了,哪管什麼風格、節奏、曲調?
世俗的Max高度契合1900對音樂的純粹追求。
我們中的很多人也許曾經都是1900。雖沒有他的「天才」,但也一樣簡單、倔強、純粹。隨著成長,我們不得不融入世俗的迷霧中,一點點拋卻「本我」,遵從曾經不屑一顧的墨守成規。
其實1900不是沒有嘗試過迎接陸地生活。
—— 那個女孩兒 ——
1900之所以曾經決定去陸地上嘗試另一種生活的,是因為一個女孩兒。
和女孩兒相遇那天,1900正給慕名而來的唱片商錄製唱片。
不過1900向來是興之所至、隨性發揮,這種機械的錄製讓他有些興致缺缺。
突然,有個女孩兒出現在窗外,那個女孩兒像是帶著海上的蒙濛霧氣,又散發著陸地上清新的青草氣息。
1900對她一見鍾情,瞬間就淪陷了。
他手指彈奏在鍵盤上,流淌出的音樂已然發生了改變,他心弦波動的聲音永遠的被記錄在唱片上。
這張充斥著愛意的唱片就是1900隱晦的告白。
1900想要把唱片送給那個女孩兒,可是他太害羞了,一次次錯失良機。
一直到兩人分離,1900才終於鼓起勇氣和女孩兒交談。
可惜女孩兒很快就被人流擠遠了,那張唱片還是沒有送出去。
這是1900和女孩兒的第一次交談,也是最後一次。
音樂對1900而言,不是世俗名利的敲門磚,如果沒有女孩兒,這張唱片將毫無意義。
因為這個女孩兒,1900第一次開始嚮往Max給他勾勒的出岸上生活——有妻子,有孩子,散發著暖暖的紅塵氣息。
1900雖然是個棄嬰,但他並不缺愛,船上的工作者都是他的親人。
就像船長貌似對他嚴厲,但也還是一次次輕易地原諒了他的「調皮」。
1900離開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他的家園。
而他將要面對的城市太複雜了,烏煙瘴氣,物慾橫流。
1900想要追求的「女孩兒」是美好的,帶有青草氣息,沒有一絲邪惡;
可他在接近陸地時發現,「女孩兒」身處的城市有無窮無盡的欲望。
1900最終在踏上陸地的前一刻退卻了,他把帽子拋向遠方。
帽子一個迴旋,落在了海面上。
這是1900離岸上生活最近的一次,但還沒走下輪船就結束了。
也就是說1900的這一生,都沒有踏足過陸地。
還記不記得設計師黃海製作的《海上鋼琴師》中國版海報?使用的就是這一幕。
城市、帽子、海面都直指電影的內核。
海報中那個圓形的窗戶也不能被忽視——1900從小到大都是透過它來觀察外面的世界。
原版海報仿佛是Max凝視著將被炸毀的輪船,那是Max和1900最後的訣別。
羊個人趕腳黃海的新海報立意更高——無論是1900還是Max,始終與「新時代」格格不入。
屬於Max和1900的時代終將結束,1900隻能回歸大海。
—— 回憶永存,往昔不再 ——
1900不僅是主角的名字,更是「1900年」,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年份。八國聯軍侵華就發生就發生在1900年。不久之後,一戰爆發: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一戰就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搶奪之戰。在電影中曾多次出現了「戰爭」這個詞彙。
電影中多次出現了船客高喊「美國!」,「美國」僅僅是一個符號,深埋著他們的欲望。
「新舊時代」是電影中的一根暗線,通過某些鏡頭和零星的臺詞串聯在一起。
讓我們翻開史書: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19世紀以後,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
電影中時不時就會有「新舊」的對比,比如說「生冷的」現代感和「溫暖的」古典氣息的對比。
鏡頭轉換間,我們可以看到某個曾經輝煌過的舊有事物的破敗。
就算是那艘被淘汰掉的輪船也是矛盾的:它的「骨架」是冷硬的工業產物,可是內部還是「舊樣式」。
1900有過很多很多聽眾,一度聲名遠播,即使他從不下船。
其實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不下船的1900也可以讓世界各地都聽到他的聲音。
1900被聽眾遺忘,不是因為他從不下船,而是因為他和新時代是有隔膜的。Max也是如此,雖然他嘗試去迎合那個浮躁的社會,但終究做不到。
比起1900,Max更像普羅大眾。他接受現實,選擇按部就班的在地面上生活,可他最終還是被時代拋棄了。
就像當年在船上,聽眾們隨著1900的琴聲載歌載舞;
可是一聲「美國到了!」,那些聽眾驟然散去,奔向新時代——「美國」讓1900被拋棄了。
讓我們回到電影剛開始的時候,「過氣了」的Max窮困潦倒坐在路邊,最後一次仔細擦拭著自己的小號。
走投無路的Max為了生存,將要把一直陪伴自己的小號賣掉。
選擇陸地生活的Max並沒有賺大錢、住豪宅,反而連他的夢想和精神慰籍(小號)也要賣掉。
Max是向俗世屈服的1900,1900是Max的理想中的自己。
所以,Max可以那樣的了解1900,篤定他會和輪船一起葬身海底。
Max看似是個「俗人」,可終歸和1900一樣,「是個少數派」,對於新時代來說是不合時宜的。
約定俗成的「人生贏家」是什麼樣子?賺大錢、住大房子、娶漂亮老婆?
「岸上的人」總是這麼急切,一直在爭取「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
那些生活在陸地上的人看似「腳踏實地」,但自上而下,他們的欲望是沒有盡頭的。
「平地上」有些人的欲望無法被填滿,他們想要掠奪更多的資源、佔領更大的市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39年二戰又打起來了…
「這個世界,對你而言不過是個重擔,你甚至都不知道它的盡頭在哪。」
沒有盡頭的世界擁有沒有盡頭的欲望,1900「沒辦法在上面彈出任何音樂」。
對於這個世界來說,1900從來沒有存在過。
但這個世界中的絕大多數人,也終將「不存在」。
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逃脫不掉死亡,等那些悼念我們的人也離開了,我們來過這世界的證據就只是冰冷的數據。
很多人認為1900是孤獨的。
但羊感覺1900並不孤獨,他根本就沒有孤獨的概念。
1900的姿態大多是平靜的、散漫的,還有點孩子氣。
懂得「孤獨」的是Max,是熒幕前的觀眾。
有艘被廢棄的「舊船」孤零零的飄蕩的海面上。船艙中出現了一雙手,堅定的懸空彈著不存在的鋼琴。
彈著他這虔誠又真摯的一生。
「嘭」!
天堂裡將會傳出1900的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