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與水結緣。古代的上海地區,因水成陸,因水聚人,因水立業,因水定村,因水建鎮,因水升縣,因水興市。由於水在上海異常豐富,上海有關水的名稱也特別多,與水有關的典故趣聞也不勝枚舉。
趣探上海水系名稱
多種有關水的名稱如此集中於一個地方出現,這在中國其他地方可能是不多見的。在上海常聽到的有江、河、浦、涇、溝、塘、港、浜、湖、澱、澤、蕩、漊、灣、匯等。
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
僅「浦」字,歷史上就有「十八浦」之地名稱謂。它們是:
小來浦、盤龍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張整浦、許浦、魚浦、上澳浦、丁灣浦、蘆子浦、滬瀆浦、釘鉤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薴浦、爛泥浦。
另外,以松江水域劃分的地名,松江以南就有大浦27條:
北平浦、破江浦、艾祈浦、愧浦、顧匯浦、養蠶浦、大盈浦、南解浦、梁乾浦、石臼浦、直浦、分桑浦、內薰浦、趙屯浦、石浦、道褐浦、千墩浦、錐浦、張潭浦、陸直浦、甫裡浦、浮高浦、塗頭浦、順德浦、大姚浦、破墩浦、盞頭浦。
松江以北有大浦28條:
徐公浦、北解浦、瓦浦、沈浦、蔣浦、三林浦、周浦、顧墓浦、金城浦、木瓜浦、蔡浦、下駕浦、浜浦、洛舍浦、楊梨浦、新洋浦、淘仁浦、小虞浦、大虞浦、馬仁浦、浪市浦、尤涇浦、下裡浦、戴墟浦、上顧浦、青丘浦、奉裡浦、任浦。
這些是不同年代的名稱。其中有一些地名一直延用至今,如上海、三林、周浦、月浦、上澳塘、野奴涇等,使人們明顯感受到太湖水文化強大的影響力。
與黃浦江一起承載老上海記憶的蘇州河
元初至元十五年(1278),上海鎮屬華亭縣。在一片荒無人煙的江海灘地上建立村落,並逐漸發展成鎮,以後上海之所以能快速形成一個巨鎮,其重要原因是「上海襟海帶江,舟車輳集」。上海鎮的田地與松江、青浦比起來,因糧食產量低,地價也低,但是當地的先民,不單以種地為生,更把漁業和運輸業以及商貿作為謀生手段。
元初,上海鎮的海上貿易有了進一步發展。至元十四年(1277),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規定:本國土產,從泉州、福州運上海者,行單抽制;蕃(進口)貨入港,則行雙抽制。鎮上「有榷場,有酒庫,有軍隘,官署、儒塾、佛宮、仙館、甿廛、賈肆,鱗次櫛比,實華亭東北一巨鎮也」,至今我們從上海地名上還能找到一些記憶。
古鎮上的拱橋
漕河涇,位於徐家匯西南。這處地名告訴我們,元時漕糧北運大都,常取海道,大多從劉家港放洋,但據《元史》記載:「吳淞江實海口故道,海運亦由是而出。」並因有「漕河」之稱,因而元初上海也是漕糧北運的港口。漕河涇經漕溪,過蒲匯塘北連李從涇,而後通吳淞江,留名於今。由於「太湖不入松江,而北流入崑山塘,經由太倉,出劉家港注於海」,上海港便逐漸為劉家港所取代,漕河涇這一地名以後便有名無實了。
在農耕社會中,農業畢竟是主業,上海鎮的農田含有鹽分,影響了農業產量。因氣候、土壤結構等有利因素的存在,部分農產品還是產量可觀,這些農產品對於上海先民是不可或缺的。
隋唐兩宋時期,上海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得到發展,在太湖流域修建以排洪為主要目的的塘、瀆、涇、浦。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今浙江海鹽境內,有「古涇三百條」。這些唐人心目中的「古涇」,有許多是六朝時修建的,這說明「涇」和「浦」一樣,除了溝河交匯的自然狀態外,都帶有人工「水利工程」的痕跡,這種「工程」起源於太湖地區,以後逐漸向新成陸的廣闊的上海地區擴展、滲透。
在上海出土的元代水閘遺址
上海至今仍可查到多處以「涇」字命名的地方和水道,如:
洋(祥)涇、曹涇、錢涇、徐涇、朱涇、華涇、吳涇、新涇、泗涇、楓涇、李從涇、烏泥涇、白蓮涇、漕河涇、野奴涇、白米涇、螞蟥涇、七仙涇、鰻鱺涇、磚窯涇、紫石涇、牛腸涇、黃狼涇、高粱涇、女兒涇、千步涇等。
上海多「浦」字和「涇」字命名的地名和水道,說明上海地區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和分布的繁密。
自古以來,吳淞江(蘇州河)既是行船運輸的航道,也是洩洪排澇的水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上海先民對這條大江又敬又怕,特別遇到「霸王潮」來臨,簡直就是大災臨頭。
「霸王潮」,用今天的話解釋,就是颱風、暴雨、天文大潮和上遊洪水「三碰頭」「四碰頭」,即颱風、暴雨、天文大潮和上遊洪水同時來臨。位於長江入海口並處於農耕時代的上海,每逢「霸王潮」到來,大地往往被籠罩淹沒於雨幕汪洋之中,家園被毀,莊稼無收,人畜溺斃,直至現代城市建設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這仍始終是申城滬地的心腹之患。
生活在那時的人們更不能不全力去迎戰「霸王潮」,他們認定「霸王潮」與秦末「楚霸王」之間有一定的關聯。長於考證的清乾嘉年間學者王初桐認為這可追溯至唐代:「昔項羽為吳淞江神,屢有風波之警,唐時立漢七十二功臣廟以鎮之。」在危害最烈的吳淞江邊建立廟宇,祈求曾與「楚霸王」作戰並戰勝「楚霸王」成為漢朝的功臣猛將們,能為百姓來與「霸王潮」抗爭。
吳淞江與黃浦江歷史演變圖(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叢考》)
於是吳淞江邊就有了七十二廟的景觀,如紀王廟、英瑞廟、樊王廟等,後將樊王廟渡口稱作梵皇渡,築路樊王渡路,後改作梵皇渡路等。
據統計,上海地區建有漢初功臣廟的鄉鎮有紀王、黃渡、方泰、真聖堂、南翔、江灣、法華、樊橋、嘉定鎮、陳店(今桃浦)、青浦鎮、蔣浦、青龍、艾祁、楊行、婁塘等地,這些廟宇祀奉的漢初功臣主要有紀信(紀王廟)、英布(英瑞廟)、樊噲(樊王廟)、彭越、蕭何、張良、陳平、曹參、韓信、灌嬰等。
這是上海的不少廟宇供奉的尊神與別處不同的地方,即非佛非道,非儒非聖,乍聽雖令人不解,但明白了這個原因後,也就不足為奇了。原上海縣城內還有一個虞姬墩,這是人們在使用強力對抗「霸王潮」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靠楚霸王的愛妃虞姬的溫存手段來軟化這位吳淞江神,可見先人們是如何費盡心力來抗災。但「霸王潮」軟硬不吃,依然如期而至,以致連滬瀆壘兩邊的東、西兩城也逐漸被水淹沒,今天不少人恐怕連滬瀆壘這一地名都已不知道了。
究根溯源「申」和「扈(滬)」
上海簡稱「申」或「扈(滬)」,其實最初這兩字並不是指的同一塊地方,在地理方位上「申」指的是黃浦江畔,「扈(滬)」指的則是扈(滬)瀆江畔。在年代上,「申」出現在戰國時代,「扈(滬)」出現在三國時期,比較起來「申」的簡稱更古老些。
相同的是這兩個簡稱都與歷史重要人物有關,並直接和間接地與水關聯。「申」是指春申君,戰國時代太湖地區,包括松江一帶,為楚相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由於太湖與澱山湖相通,水量大,每當梅雨季節或颱風暴雨來臨,因排水不暢,上泖、中泖、下泖等水域經常泛濫,春申君黃歇遂開鑿水道讓它與吳淞江入海口相連,使一條害水變為利水和福水。
此水道後來先後被稱為黃歇浦、春申浦、春申江、申江、黃浦江。人們為紀念春申君的功績,在黃浦江畔(今河南路延安東路處)建立起春申侯祠(春申君廟),又修春申橋,還有春申古蹟牌坊等,日久天長,黃浦江畔這塊地方被簡稱為「申」。今天在黃浦江流經的閔行區仍能找到一些以「春申」命名的地方。
以春申塘命名的小河
「扈(滬)」的簡稱出現雖然較晚,約在三國赤烏年間,說法卻有多種。
一是「扈」為一種捕魚工具,此為唐代詩人陸龜蒙言,吳淞江下遊地區的漁人用竹製工具捕魚,因漁具稱「扈」,這地區後來也被稱為「扈(滬)」。
二是吳淞江下遊至入海口的一段水域為「扈(滬)」瀆,還有支流「扈(滬)」瀆浦等,其流經地區被稱作「扈(滬)」。
三是因為吳淞江下遊的居民築牆蓋房發明了一種竹編方法,用這種方法築成的竹牆房屋可抵禦雨水的經年浸泡,形成的建築群落被稱作「扈(滬)」。
四是晉代孫恩農民起義軍北上,吳郡太守袁崧築東、西兩城名為扈瀆壘以御之,袁戰敗身亡,後人紀念其忠勇,稱這一古戰場一帶為「扈(滬)」。
其實,「扈(滬)」是幾種說法的綜合和歸納,其中第三種說法更直接些,依《說文解字》的方法去解析「扈」字,其結構從邑從戶,似第三種說法較貼近字的原意。從中可以知道,滬地原是若干小漁村,村裡人以漁為業,他們就地取材,用竹製成捕魚工具,並用此法建築特殊的房舍,時人稱此地為「扈」,其近處的吳淞江水域和江段被稱為滬瀆。「扈」是一個建築群落,雖說建築樣式土氣,卻很實惠。今天人們在上海農村還能找到單體「扈」的原型。
吳淞江上的捕魚工具,可能是「扈」的原型
由於上海城的崛起和擴展,後來上海地區包括了古代的「申」地和「滬」城,把上海簡稱為「申」或「滬」均是人們常用的正確的地名使用法。
1958年上海再次擴大行政區域,其範圍涵蓋了原來的江蘇省松江縣和青浦縣等擁有遠古吳文化的地區,成為隸屬中央的直轄市。所以溯源上海歷史,應根據一定的年代段來科學地確認和界定它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