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涇、蒲匯塘、肇嘉浜 上海為何有這麼多與水有關的地名

2020-12-15 上海政務

  上海與水結緣。古代的上海地區,因水成陸,因水聚人,因水立業,因水定村,因水建鎮,因水升縣,因水興市。由於水在上海異常豐富,上海有關水的名稱也特別多,與水有關的典故趣聞也不勝枚舉。

  趣探上海水系名稱

  多種有關水的名稱如此集中於一個地方出現,這在中國其他地方可能是不多見的。在上海常聽到的有江、河、浦、涇、溝、塘、港、浜、湖、澱、澤、蕩、漊、灣、匯等。

  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

  僅「浦」字,歷史上就有「十八浦」之地名稱謂。它們是:

  小來浦、盤龍浦、朱市浦、松子浦、野奴浦、張整浦、許浦、魚浦、上澳浦、丁灣浦、蘆子浦、滬瀆浦、釘鉤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薴浦、爛泥浦。

  另外,以松江水域劃分的地名,松江以南就有大浦27條:

  北平浦、破江浦、艾祈浦、愧浦、顧匯浦、養蠶浦、大盈浦、南解浦、梁乾浦、石臼浦、直浦、分桑浦、內薰浦、趙屯浦、石浦、道褐浦、千墩浦、錐浦、張潭浦、陸直浦、甫裡浦、浮高浦、塗頭浦、順德浦、大姚浦、破墩浦、盞頭浦。

  松江以北有大浦28條:

  徐公浦、北解浦、瓦浦、沈浦、蔣浦、三林浦、周浦、顧墓浦、金城浦、木瓜浦、蔡浦、下駕浦、浜浦、洛舍浦、楊梨浦、新洋浦、淘仁浦、小虞浦、大虞浦、馬仁浦、浪市浦、尤涇浦、下裡浦、戴墟浦、上顧浦、青丘浦、奉裡浦、任浦。

  這些是不同年代的名稱。其中有一些地名一直延用至今,如上海、三林、周浦、月浦、上澳塘、野奴涇等,使人們明顯感受到太湖水文化強大的影響力。

  與黃浦江一起承載老上海記憶的蘇州河

  元初至元十五年(1278),上海鎮屬華亭縣。在一片荒無人煙的江海灘地上建立村落,並逐漸發展成鎮,以後上海之所以能快速形成一個巨鎮,其重要原因是「上海襟海帶江,舟車輳集」。上海鎮的田地與松江、青浦比起來,因糧食產量低,地價也低,但是當地的先民,不單以種地為生,更把漁業和運輸業以及商貿作為謀生手段。

  元初,上海鎮的海上貿易有了進一步發展。至元十四年(1277),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規定:本國土產,從泉州、福州運上海者,行單抽制;蕃(進口)貨入港,則行雙抽制。鎮上「有榷場,有酒庫,有軍隘,官署、儒塾、佛宮、仙館、甿廛、賈肆,鱗次櫛比,實華亭東北一巨鎮也」,至今我們從上海地名上還能找到一些記憶。

  古鎮上的拱橋

  漕河涇,位於徐家匯西南。這處地名告訴我們,元時漕糧北運大都,常取海道,大多從劉家港放洋,但據《元史》記載:「吳淞江實海口故道,海運亦由是而出。」並因有「漕河」之稱,因而元初上海也是漕糧北運的港口。漕河涇經漕溪,過蒲匯塘北連李從涇,而後通吳淞江,留名於今。由於「太湖不入松江,而北流入崑山塘,經由太倉,出劉家港注於海」,上海港便逐漸為劉家港所取代,漕河涇這一地名以後便有名無實了。

  在農耕社會中,農業畢竟是主業,上海鎮的農田含有鹽分,影響了農業產量。因氣候、土壤結構等有利因素的存在,部分農產品還是產量可觀,這些農產品對於上海先民是不可或缺的。

  隋唐兩宋時期,上海地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得到發展,在太湖流域修建以排洪為主要目的的塘、瀆、涇、浦。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今浙江海鹽境內,有「古涇三百條」。這些唐人心目中的「古涇」,有許多是六朝時修建的,這說明「涇」和「浦」一樣,除了溝河交匯的自然狀態外,都帶有人工「水利工程」的痕跡,這種「工程」起源於太湖地區,以後逐漸向新成陸的廣闊的上海地區擴展、滲透。

  在上海出土的元代水閘遺址

  上海至今仍可查到多處以「涇」字命名的地方和水道,如:

  洋(祥)涇、曹涇、錢涇、徐涇、朱涇、華涇、吳涇、新涇、泗涇、楓涇、李從涇、烏泥涇、白蓮涇、漕河涇、野奴涇、白米涇、螞蟥涇、七仙涇、鰻鱺涇、磚窯涇、紫石涇、牛腸涇、黃狼涇、高粱涇、女兒涇、千步涇等。

  上海多「浦」字和「涇」字命名的地名和水道,說明上海地區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和分布的繁密。

  自古以來,吳淞江(蘇州河)既是行船運輸的航道,也是洩洪排澇的水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上海先民對這條大江又敬又怕,特別遇到「霸王潮」來臨,簡直就是大災臨頭。

  「霸王潮」,用今天的話解釋,就是颱風、暴雨、天文大潮和上遊洪水「三碰頭」「四碰頭」,即颱風、暴雨、天文大潮和上遊洪水同時來臨。位於長江入海口並處於農耕時代的上海,每逢「霸王潮」到來,大地往往被籠罩淹沒於雨幕汪洋之中,家園被毀,莊稼無收,人畜溺斃,直至現代城市建設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這仍始終是申城滬地的心腹之患。

  生活在那時的人們更不能不全力去迎戰「霸王潮」,他們認定「霸王潮」與秦末「楚霸王」之間有一定的關聯。長於考證的清乾嘉年間學者王初桐認為這可追溯至唐代:「昔項羽為吳淞江神,屢有風波之警,唐時立漢七十二功臣廟以鎮之。」在危害最烈的吳淞江邊建立廟宇,祈求曾與「楚霸王」作戰並戰勝「楚霸王」成為漢朝的功臣猛將們,能為百姓來與「霸王潮」抗爭。

  吳淞江與黃浦江歷史演變圖(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叢考》)

  於是吳淞江邊就有了七十二廟的景觀,如紀王廟、英瑞廟、樊王廟等,後將樊王廟渡口稱作梵皇渡,築路樊王渡路,後改作梵皇渡路等。

  據統計,上海地區建有漢初功臣廟的鄉鎮有紀王、黃渡、方泰、真聖堂、南翔、江灣、法華、樊橋、嘉定鎮、陳店(今桃浦)、青浦鎮、蔣浦、青龍、艾祁、楊行、婁塘等地,這些廟宇祀奉的漢初功臣主要有紀信(紀王廟)、英布(英瑞廟)、樊噲(樊王廟)、彭越、蕭何、張良、陳平、曹參、韓信、灌嬰等。

  這是上海的不少廟宇供奉的尊神與別處不同的地方,即非佛非道,非儒非聖,乍聽雖令人不解,但明白了這個原因後,也就不足為奇了。原上海縣城內還有一個虞姬墩,這是人們在使用強力對抗「霸王潮」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靠楚霸王的愛妃虞姬的溫存手段來軟化這位吳淞江神,可見先人們是如何費盡心力來抗災。但「霸王潮」軟硬不吃,依然如期而至,以致連滬瀆壘兩邊的東、西兩城也逐漸被水淹沒,今天不少人恐怕連滬瀆壘這一地名都已不知道了。

  究根溯源「申」和「扈(滬)」

  上海簡稱「申」或「扈(滬)」,其實最初這兩字並不是指的同一塊地方,在地理方位上「申」指的是黃浦江畔,「扈(滬)」指的則是扈(滬)瀆江畔。在年代上,「申」出現在戰國時代,「扈(滬)」出現在三國時期,比較起來「申」的簡稱更古老些。

  相同的是這兩個簡稱都與歷史重要人物有關,並直接和間接地與水關聯。「申」是指春申君,戰國時代太湖地區,包括松江一帶,為楚相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由於太湖與澱山湖相通,水量大,每當梅雨季節或颱風暴雨來臨,因排水不暢,上泖、中泖、下泖等水域經常泛濫,春申君黃歇遂開鑿水道讓它與吳淞江入海口相連,使一條害水變為利水和福水。

  此水道後來先後被稱為黃歇浦、春申浦、春申江、申江、黃浦江。人們為紀念春申君的功績,在黃浦江畔(今河南路延安東路處)建立起春申侯祠(春申君廟),又修春申橋,還有春申古蹟牌坊等,日久天長,黃浦江畔這塊地方被簡稱為「申」。今天在黃浦江流經的閔行區仍能找到一些以「春申」命名的地方。

  以春申塘命名的小河

  「扈(滬)」的簡稱出現雖然較晚,約在三國赤烏年間,說法卻有多種。

  一是「扈」為一種捕魚工具,此為唐代詩人陸龜蒙言,吳淞江下遊地區的漁人用竹製工具捕魚,因漁具稱「扈」,這地區後來也被稱為「扈(滬)」。

  二是吳淞江下遊至入海口的一段水域為「扈(滬)」瀆,還有支流「扈(滬)」瀆浦等,其流經地區被稱作「扈(滬)」。

  三是因為吳淞江下遊的居民築牆蓋房發明了一種竹編方法,用這種方法築成的竹牆房屋可抵禦雨水的經年浸泡,形成的建築群落被稱作「扈(滬)」。

  四是晉代孫恩農民起義軍北上,吳郡太守袁崧築東、西兩城名為扈瀆壘以御之,袁戰敗身亡,後人紀念其忠勇,稱這一古戰場一帶為「扈(滬)」。

  其實,「扈(滬)」是幾種說法的綜合和歸納,其中第三種說法更直接些,依《說文解字》的方法去解析「扈」字,其結構從邑從戶,似第三種說法較貼近字的原意。從中可以知道,滬地原是若干小漁村,村裡人以漁為業,他們就地取材,用竹製成捕魚工具,並用此法建築特殊的房舍,時人稱此地為「扈」,其近處的吳淞江水域和江段被稱為滬瀆。「扈」是一個建築群落,雖說建築樣式土氣,卻很實惠。今天人們在上海農村還能找到單體「扈」的原型。

  吳淞江上的捕魚工具,可能是「扈」的原型

  由於上海城的崛起和擴展,後來上海地區包括了古代的「申」地和「滬」城,把上海簡稱為「申」或「滬」均是人們常用的正確的地名使用法。

  1958年上海再次擴大行政區域,其範圍涵蓋了原來的江蘇省松江縣和青浦縣等擁有遠古吳文化的地區,成為隸屬中央的直轄市。所以溯源上海歷史,應根據一定的年代段來科學地確認和界定它的範圍。

相關焦點

  • 城市漫步·實錄|漕河涇:上海西南區域一個市鎮的城市化
    相信我們在完成這項工作後,就有機會重新回答那個有關「城市發展背後的社會與自然」的問題。本文的研究,借用了「曼納哈塔工程」的思路,把視角放在了上海西南區的一個市鎮——漕河涇鎮。這裡曾經是上海西南區一個繁榮但不太知名的市鎮,至少不如與其同名的開發區那麼著名。
  • 【記憶】肇嘉浜、洋涇浜……上海曾經的這些河道如今在哪?
    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前緣,是個典型的依水興市、治水興利、借水發展的河口海岸城市。上海簡稱「滬」,也源自於水。沒有密如蛛網的河道,就沒有上海的興盛與發展;沒有水,上海也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今天就來看看上海部分河道的歷史。
  • 上海 ——七寶古鎮
    東臨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西接松江、青浦,南靠上海市莘莊工業區,北鄰虹橋國際機場。境內七莘路、漕寶路、吳中路、顧戴路、中春路、滬青平公路等縱橫環道成網;2007年,從市區途徑七寶至松江新城的軌道交通9號線正式通行。全鎮地域面積21.3平方公裡,有56個居委會,7個行政村,2個經濟合作社,人口20餘萬。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 騰訊公司與星巴克籤約 擬入駐上海漕河涇
    一直走在全國開發區前列的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繼7月份啟動「大招商戰略」後,「大服務戰略」也宣布啟動。昨日,漕河涇開發區與騰訊公司、上海統一星巴克有限公司等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騰訊公司宣布,將其國內未來的新業務逐步移師上海,放到漕河涇開發區。
  • 上海漕河涇萬麗酒店主題婚禮秀
    上海漕河涇萬麗酒店攜手權威婚尚雜誌《大日子》隆重推出「純白綻放-讓愛純淨如初」首屆主題婚禮秀。本次婚禮秀的主會場布置以「純白蕾絲」為主設計靈感,隨處可見各種純白色主題裝飾,讓到場來賓沉浸在「愛在萬麗」的浪漫氛圍中。
  • 松江:漕河涇開發區松江新興產業園揭牌
    松江:漕河涇開發區松江新興產業園揭牌 2013年8月27日   近日上午,市經信委、區政府和上海臨港集團聯合召開上海市工業區轉型升級試點現場推進會暨松江區·漕河涇開發區「
  • 高新技術人才扎堆的漕河涇 被忽視的園區消費實力
    漕寶路以北是已持續開發了三十餘年的漕河涇開發區現代服務業園區及科技綠洲,工作日擁有無數的白領辦公客群嗷嗷待哺;漕寶路以南為高入住率的成熟住宅區古美及萬源城(板塊住宅均價5.5-11萬之間),項目周邊1至3公裡更有田林、桂林兩大成熟住宅區,工作日晚間及周末節假日都是對就近消費有殷切需求的優質社區客群。
  • 上海啟迪漕河涇科技園二期·紫荊園開園儀式成功舉行
    5月24日上午,上海啟迪漕河涇科技園二期·紫荊園成功舉行開園儀式。松江區委書記程向民,松江區委副書記、區長陳宇劍,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信息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秦健,啟迪控股黨委書記李志強,中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夏愛軍,中山街道辦事處主任沈建明,臨港控股公司總裁、臨港松江科技城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桂康,啟迪控股副總裁、啟迪漕河涇科技園董事長安紅平,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系主任歐陽證,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書記宋麗貞,啟迪科技園運營公司總經理史瑞豐,啟迪漕河涇科技園總經理徐二偉出席了開園儀式
  • 上海松江啟迪漕河涇科技園5月24日開園
    5月24日,上海市松江區委區政府正式發布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推動計劃,作為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上的重要創新載體,啟迪漕河涇科技園舉辦了開園儀式暨智能製造·科技改變生活高峰論壇。隨後,王濟武董事長致辭講到,啟迪漕河涇科技園不但要堅持科技園區、科技實業、科技金融協同發展的模式,還要堅持啟迪、清華大學、地方政府融合發展,同時依託上海產業基礎,結合上海、長三角、全球的科技力量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 【東西部扶貧協作】上海市徐匯區漕河涇街道辦事處考察團到屏邊...
    【東西部扶貧協作】上海市徐匯區漕河涇街道辦事處考察團到屏邊開展精準扶貧考察 2020-08-25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上海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從出口加工區到綜合保稅區 漕河涇的升級讓...
    今年三月,上海首批獲得國務院批准轉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漕河涇和奉賢綜合保稅區正式揭牌。隨著國家新政的落地,綜保區在助力上海擴大對外開放、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和外向型經濟提質升級中發揮重要作用。作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漕河涇綜合保稅區的前身是漕河涇出口加工區。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漕河涇出口加工區,2004年3月正式封關運作,當年園區工業總產值實現了從零到137億的突破。
  • 徐匯區田林街道入選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試點 打造蒲匯塘慢行系統
    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現在走出小區就是漂亮的蒲匯塘,黑臭聞不到了,岸邊綠樹掩映,長長的慢行步道,還有休閒椅子能坐坐,蒲匯塘就是我們田林的『小濱江』啊。」家住愛建園的居民陳祖康說。日前,徐匯區田林街道入選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試點」,作為綠色田林、智慧社區的願景,通過貫通蒲匯塘濱河慢行系統,同時增加水岸空間的複合功能,打造共享幸福社區。蒲匯塘(宜山路-漕寶路)兩岸景觀提升工程(示範段)目前已啟動,預計到年底1.5公裡的示範段將貫通。圖說:蒲匯塘沿河景觀。
  • 上海地鐵8號線蘆恆路站附近的土地出讓:建設漕河涇開發區浦江園
    根據最近上海土地部門的信息,位於閔行區的漕河涇開發區(浦江園)的土地正在出讓,位於上海地鐵8號線蘆恆路站附近,面積超過6萬平米。,也就是漕河涇開發區(浦江園)比較靠北的位置。上海地鐵8號線沿線地區的地圖漕河涇開發區(浦江園)是漕河涇開發區在閔行區東部最大的產業基地,也是閔行區東部最終完成產城融合的重要節點。
  • 龍華,上海西南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
    龍華港舊稱百步塘,又稱白婆塘,西起穆家塘(即今蒲匯塘下遊新道)與漕河涇港匯合處,東經龍華鎮注人黃浦江,寬約40米,全長約3.7公裡。昔日,龍華港在龍華寺東的百步橋(又名白婆橋)分成兩股:一股向西北流至小閘橋東會蒲匯塘。
  • 上海地鐵9號線漕河涇開發區站封站停運23天 配合站點改造
    上海地鐵9號線漕河涇開發區站因高峰客流疏散能力已接近設計極限,該站被列為上海地鐵年度「補短板」專項改造計劃。從上海地鐵了解到,運營方特意選擇在春節前後全年客流最低的時期,即1月30日至2月21日共23天,對該站的通行能力實施整體改造,期間,9號線漕河涇開發區站臨時封站停運。
  • 35年發展迭代 漕河涇要做科創潮流新地標
    科創熱土  1984年,上海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成立,系中國第一個微電子工業區。1988年6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擴建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  作為上海市唯一同時具備國家級經開區、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綜保區三重功能的開發區,漕河涇開發區是目前國家級經開區中發展速度最快、單位面積投入和產出最高區域之一。
  • 35年發展迭代,漕河涇要做科創潮流新地標
    科創熱土1984年,上海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成立,系中國第一個微電子工業區。1988年6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擴建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歷經36年發展,漕河涇依託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區位優勢,不斷加快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發展步伐,對上海創新轉型發展起到窗口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
  • 漕河涇開發區有批愛串「居民」門兒的「居委主任」
    漕河涇開發區有批愛串「居民」門兒的「居委主任」 2011年11月27日 中午12點,宜山路上的漕河涇科技大樓底層,開業不久的「7—11」便利店裡人氣滿滿。
  • 地鐵站能否用老上海地名
    站名用路名多用地名少近日,網友「ppy」在軌交網上發了一個關於上海地鐵站站名的統計,統計數字顯示:以同名換乘站作為一個站計算,共有車站242個(浦電路站雖然為兩個站,但只有一個站名),即目前上海共有241個站名,其中以路名為站名的為152站,佔63%,以非路名為站名的為89站,佔37%。
  • 《中國地名大會》拾遺之二:浦、涇、浜、淖
    魯健金曲《我為祖國獻石油》在中國境內的水系分布廣泛,帶有「江、河、湖、海」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撇開這些最常見的,今天咱們來聊些其他的和水相關的地名,分別是「浦、涇、浜、淖」。美麗的黃浦江外灘夜景「涇」(jīng)的本義是由北向南、由高向低流動的水。後來通指溝瀆,水渠等比較小的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