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原址重建,它在廢墟中重獲新生!

2020-12-15 經濟日報

創造玉樹奇蹟

2010年4月14日上午7時49分,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於青海玉樹州玉樹市結古鎮附近,地表破裂帶長約51km。地震造成2698人遇難、270人失蹤。

地震過去十年間,成效最顯著的救災行動和重建工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玉樹速度」和「玉樹奇蹟」。其中科學決策原址重建、科學確定重建的抗震設防要求,是保證重建後新玉樹地震安全的前提和基礎。大家不禁會問,發生地震的原址還可以重建房屋?會不會再次陷入地震危機?聽聽專家怎麼說。

01原地重建,憑啥?

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迅速組織全國地震系統技術力量,第一時間趕赴玉樹地震災區開展應急救援、震害與損失調查、科學考察等,積極協助災區政府抗震救災,也為災後恢復重建奠定了紮實的地震安全科學基礎。

玉樹地震發生在汶川地震約兩年之後,恢復重建中借鑑了汶川地震成功經驗,在不到兩年的施工期內,全面完成了恢復重建主要任務。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副主任吳健表示,在這次地震中,結古鎮遭受嚴重破壞,地震烈度高達9度,地震地表破裂帶從城區南側通過,最大位錯量約為1.8m。結古鎮作為玉樹州和玉樹市兩級政府所在地,是區域中心城鎮,恢復重建中是否參考北川縣城模式進行異地重建成為首要問題。

作為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災區,原北川縣城幾乎被地震夷為平地,可謂是損失慘重。由於北川受災嚴重,同時北川地處山地丘陵地帶,原縣城重建困難,經過多方考慮和研究,決定將原來北川相鄰縣部分適合建設的鄉鎮劃歸北川,然後建設北川新縣城。

那麼,玉樹破壞程度同樣如此嚴重,為何還是選擇原址重建?吳健介紹,在震害調查中發現,結古鎮城區房屋破壞全部由地面運動造成,其中倒塌或嚴重破壞的房屋、工程設施主要原因是未進行抗震設防或抗震設防措施不完備。

調查沒有發現場地液化、震陷等場地災害;地震地表破裂帶從城區南側山中穿過,未進入城市建成區;地震滑坡等地震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結古鎮西北河谷中,主要為山體基巖表層鬆散堆積物滑塌,僅造成局部公路路面破壞,與北川縣城在汶川地震中遭受的巨型山體滑坡情況完全不同。

中國地震局根據上述科學考察和研究結果,提出了「原地重建、局部避讓」的原則。

02選址不過是個開始——

「原地重建確定後,如何科學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就成為最關鍵環節。」吳健說,結古鎮及周邊地區在2001年版《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上所處位置相當於基本烈度7度半,抗震設防烈度也應該按照基本烈度要求規劃。中國地震局早在2007年就啟動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編制工作,玉樹地震前已經基本確定編圖原則、技術方法和基本模型。

服務災後重建,分秒必爭,中國地震局要求新一代區劃圖編制委員會立即調整工作計劃,按照新的原則和方法開展玉樹周邊地區地震危險性分析、修訂恢復重建區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吳健介紹,震後一個月,中國地震局完成災區地震區劃圖的修訂,報送國家標準委後獲批,玉樹地震災區27個鄉鎮中6個鄉鎮抗震設防要求有所提高、21個鄉鎮(含結古鎮)保持不變。

除此之外,按照防震減災法「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抗震設防能力」的規定,中國地震局還提出學校、醫院的抗震設防要求應當在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基礎上,峰值加速度提高一個分區取值。該建議最終被採納。

03玉樹地震教會我們什麼?

玉樹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主要原因,是當地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較差,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不足。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地震災害嚴重,超過58%的大陸國土面積和將近55%的人口處於7度以上的地震高風險區,城市老舊房屋許多還沒有抗震除險加固,農村有近190億平米房屋還沒有達到抗震設防要求,一些震級不高的地震造成人員傷亡的情況仍有發生。

吳健表示,玉樹的經驗告訴我們,科學避讓地震活動斷層、合理確定抗震設防參數是科學合理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以風險為導向,科學規劃未來五年地震活動斷層探察、沉積層結構探測等地震危險源調查資源投入,保障各項國家戰略實施中的地震安全,建立滿足各類現代化工程規劃建設需求的地震危險性評估及區劃技術方法體系與標準體系,形成不同尺度、不同精度的地震區劃產品系列,為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相關焦點

  • 災後重建將對少數民族特色建築物實施原址保護
    中新網6月9日電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8日籤署第526號國務院令,公布《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條例》要求,地震災區的省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民族事務、建設、環保、地震、文物等部門和專家,根據地震災害調查評估結果,制定清理保護方案,明確地震遺址、遺蹟和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具有歷史價值與少數民族特色的建築物、構築物等保護對象及其區域範圍,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 512地震毀滅北川老縣城,原址廢墟保留至今,新縣城成旅遊景點
    512大地震後的北川人民怎麼樣了?舊址廢墟保留完好,新縣城成旅遊景點。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破壞了超過10萬平方千米的區域,受災區達200多個縣市,69227人為此失去生命,17923人失蹤,數百萬人失去家園。
  • 512地震毀滅北川整個縣城,原址廢墟保留至今,新縣城成旅遊景點
    512大地震後的北川人民怎麼樣了?舊址廢墟保留完好,新縣城成旅遊景點。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破壞了超過10萬平方千米的區域,受災區達200多個縣市,69227人為此失去生命,17923人失蹤,數百萬人失去家園。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我就來到了512地震的重災區四川省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
  • 梁思成故居將整體復建 原址已成一片廢墟(圖)
    梁思成故居將整體復建 原址已成一片廢墟(圖) 價值不在於重建的梁林故居,而在於他們認錯了。」古建築保護領域權威、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後不能將此模式推廣,當成一種固定的方法進行古建築保護。重造不是毫無意義,但價值已經大幅貶損。它是一個假東西,已不是所謂的「梁林故居」了。  近年,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北總布胡同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陸續被拆除,曾引發各界強烈關注。
  • 震後重建獲新生 汶川旅遊總攻略
    現在,就跟隨編輯的腳步,走進汶川,感受地震之後,汶川在恢復重建中發生的巨變,以及那些旅遊景點吧。漩口中學是地震後唯一得到較為完整保存的大型遺址,也是中央周年祭奠儀式會場。漩口中學是震前映秀的標誌性建築,然而在5·12地震中化為一片廢墟。震後還形成了很多典型的地質建築形態,如傾覆、端頭垮塌、扭曲垮塌、十字裂紋、底樓沉降、顛裂、斷裂倒塌、平行錯位、疊塌、底部錯裂、撕裂垮塌和側傾等。
  • Steam沙盒模擬《Cloud Gardens》,讓廢墟重獲生機!
    由獨立遊戲《Kingdom》開發商 Noio 製作的《Cloud Gardens》即將於 Steam 開放搶先體驗,玩家將在本作中對廢棄都市進行綠化,將廢墟改造為美麗的風景。《Cloud Gardens》中,玩家將從一小塊廢墟地開始,適當的播種,令其自由發展成為一塊重獲新生的獨特景觀。
  • 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區彭州 10億建法式風情小鎮
    前日,一張「新鮮出爐」的《彭州·白鹿一日遊導遊圖》提前曝光5·12汶川特大地震極重災區彭州市的白鹿鎮新貌:彭州市籌措投入10億元巨資,按照AAAA級旅遊景區標準打造的「中法傳統風情小鎮」將在今年年底成型。
  • 這面從地震廢墟中「救出」的國旗 他珍藏了十年
    作為國家的象徵,國旗見證了祖國的強大,它在國人心中,有著不可割捨的情感。在寧夏銀川,有一名警察,就曾將一面國旗珍藏了長達10年,無論工作調動到哪,都始終將它帶在身邊。來聽聽他與這面國旗的故事。國慶前夕,一場視頻通話再次將寧夏靈武公安局政委王建樓和遠在四川汶川的這面國旗連在一起,在王建樓心裡,這是他相伴了10年的親人。王建樓激動得熱淚盈眶,給國旗敬禮。
  • 汶川地震後一片廢墟,佛像卻毫髮無損?究竟發生了什麼?
    地震是一種可怕的自然災害,因為人類至今沒有發明出能夠準確預測地震的方法,再加上地震的未知和突發性,每一次的特大地震都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和人員傷亡。在中國印象中最為深刻創傷最重的地震有兩次。一次是唐山大地震,一次是汶川地震,距離最近的汶川地震也差不多。
  • 震後重建的城市和人心:唐山仍有遺憾 舊金山曾粉飾真相
    這座被預言「將從地球上被抹去」的城市,因「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強大支持,在廢墟中頑強新生。理由是市區地下的斷裂帶隨時可能引發大震,此外,原地重建、清廢墟、搬遷,費時費錢。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原地建設有利於保持其歷史特色;此外,原地重建還能減少徵地、遷移的巨額投資,節約土地。從事後的情況來看,新唐山最終還是選擇在原址上修建,但整個城市往北進行了推進。在通過對工程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等方面的考察後,把新城區確定在北部。
  • 在場|九寨溝諾日朗瀑布重獲新生
    在場|九寨溝諾日朗瀑布重獲新生 九寨溝地震之後,一直以雄偉壯觀而聞名的諾日朗瀑布瞬間萎縮,變成了一道細流。
  • 寧夏特警廢墟中"救出"一面國旗 十年後移交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2008年6月,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區什邡市紅白鎮,寧夏公安援川特警隊王建樓警官跟同事一起,在災區廢墟下,「搶救」出一面製作於1968年左右的國旗。7月1日,紅白鎮臨時搭建起來的帳篷小學,在救援隊伍、志願者、師生們見證下,這面國旗在廢墟中冉冉升起。  援助結束後,王建樓將這面國旗帶回寧夏,幾次工作調動,他都將這面旗帶在身邊。
  • 日本地震重建困難 靠海重災區重建需10年(圖)
    仙臺港,遺落在廢墟中的動漫玩偶。本報記者直擊宮城巖手縣災區:垃圾如山積水難除「日本人不怕地震,但怕海嘯。」在經歷了這次「地震+海嘯」的災難後,不少日本災區的居民如是感慨。這是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建築防震技術堪稱世界一流,在今年3月11日的那場地震中,牽涉到的建築損失輕微;但隨之而來的海嘯卻把所過之處的房子整棟推倒、甚至連根拔起。
  • 這面從地震廢墟中被「救出」的國旗 他珍藏了十年
    作為國家的象徵,國旗見證了祖國的強大,它在國人心中,有著不可割捨的情感。在寧夏銀川,有一名警察,就曾將一面國旗珍藏了長達10年,無論工作調動到哪,都始終將它帶在身邊。來聽聽他與這面國旗的故事。  國慶前夕,一場視頻通話再次將寧夏靈武公安局政委王建樓和遠在四川汶川的這面國旗連在一起,在王建樓心裡,這是他相伴了10年的親人。王建樓激動得熱淚盈眶,給國旗敬禮。
  • 珠海:海燕橋將在原址拆除重建
    珠海特區報訊 記者17日從珠海市發改局獲悉,珠海市政府將投資7426萬元對海燕橋進行拆除重建。拆除重建後的海燕橋將是野狸島發生緊急情況的緊急疏散通道以及市民和遊客的重要觀景走廊。海燕橋是珠海市重要的景觀節點,建成於1995年,曾是通往野狸島的唯一通道。
  • 季節說旅行:殘骸上的新生,曾經的廢墟重建變成旅遊好去處
    它只是浙江台州市下轄的一個小鎮,而且面積僅為13.6平方公裡的一個小鎮,要說他唯一特別的地方應該就是他距離陸地有50公裡,是一個島上小鎮。那麼為什麼說它是殘骸上的新生呢?原來大成島是浙江境內最後一塊被解放的境地。
  • 190歲慶雲樓原址重張開業 傳統名菜獲復原
    (記者 孫杰)始於1820年曾名噪京華的京城第一家經營魯菜的飯莊——慶雲樓飯莊在其原址獲得重建,同時其根據歷史資料復原的幾十道傳統名菜更是值得美食家們前往品味。  記者從位於前海東沿菸袋斜街的慶雲樓看到,經歷190年的變革,一間老瓦房被原樣保留在餐廳中。
  • 汶川地震志願者5月12日結婚 寓意「災後新生」
    ,抗震救災、重建家園過程中圍繞著志願者、抗震英雄、地震孤兒、對口援建、經濟重建……我們一路走來,甘苦備嘗。當你翻開本報今日起推出的「訪災區,看重建——5·12地震周年祭」系列報導時,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畫面,那一幕幕堅強奮進的抗震、重建模範,是否如同電影鏡頭般浮現在眼前?這一年,你的身邊一定有很多事值得銘記珍藏,一定有很多人讓你感動珍藏。
  • 汶川地震10個極重災區,現在是啥樣?
    與北川縣城的異址重建不同,經多方論證,最終確定映秀鎮原址重建。「在這裡出生長大,誰都不想走,想把映秀重建好。」村民楊雲剛說,這是震後映秀人的普遍心願。北川新縣城是汶川特大地震後唯一一座整體異地重建的縣城。   鳥瞰北川新縣城▼
  • 外灘22號:華麗「高定」重獲新生
    期間,這裡曾迎來過多位主宰,或顯赫或低調;這裡也曾承載過多種建築功能,英國太古洋行把它當作國際交易場所,而新中國成立後,「豐華」原子筆廠在此盤桓多年。然而,曾經的絢爛喧譁抵不過時間的變遷改動。「豐華」過後,這裡一度衰落,門可羅雀。直至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美女CEO李玉麟與它結緣後,一眼相中。經過精心雕琢,復興洗禮後的外灘二十二號華麗蛻變,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