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鍾情於茶,在拾炭、生火、煮茶、品茗的過程中暫享片刻的清閒,壺中飄出的濃鬱茶香,也為生活增添了平淡恬靜的雅趣。
好茶須好水,煮茶的水會影響到茶味的甘醇和茶湯的晶瑩,這是千百年來愛茶之人的共識。
雪水在古人心中不染凡塵,十分甘醇、清冽,被叫做「天水」,人們會在冬天把梅花枝頭的積雪收集起來,貯藏在地窖,以供夏季飲用。
還有人認為用雪水煎茶煮粥,可以提香引味,因此雪水成為了人們心中煮茶的極佳選擇。
今天,我們就從一首詩當中,來感受一下煮雪烹茶的雅趣。
寒夜
(南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這首《寒夜》是南宋詩人杜耒在深冬夜晚的即興之作。詩人說:「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寒風凜冽的冬夜裡,忽然有客人來訪,我連忙以茶代酒來招待對方。爐子燒得正旺,裡面的炭火熾紅,壺裡的水也沸騰了起來。
這裡的「竹爐」,指的是用來盛放炭火的小缽,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小型的火爐,外層有竹篾編織的裝飾,十分雅致,深受「茶痴」們的喜愛。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緊接著,詩人把我們的視線引向了戶外:明月灑下的清暉,映照在窗前,跟平時比起來,也沒有什麼不同的。
但是這時有幾枝梅花在窗前輕搖疏影,詩人覺得意境、氛圍和尋常格外不同了。
面對冬日驟降的氣溫,古代文人會輪流宴集賓客,邀請好友飲酒消寒、煮雪烹茶,被稱為「暖寒會」。
提到「煮雪烹茶」,就需要說到北宋一個叫陶谷的人,據說,有一天突降大雪,陶谷別出心裁,取雪水來烹茶,烹煮出來的茶水,味道格外清新香甜。因此有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煮雪烹茶」的首創。
其實早在唐代,白居易就寫下了「冷詠霜毛句,閒嘗雪水茶」的詩句,稱讚過「雪水茶」了。這也說明用雪煮茶早就有了,只不過是到了宋代才流行起來。
《紅樓夢》裡也提到過「雪水茶」,賈寶玉到櫳翠庵,喝了妙玉的茶後連連稱讚。妙玉解釋說:「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
到了清代,人們還總結出來了雪水收取和儲藏的經驗。首先,雪落了半寸以上的厚度才能取;其次,山石或池塘邊的雪更好,茅屋、草垛、山道上的雪,由於容易有異味,都不能用,只有潔淨的雪才適合烹茶。
茶和雪在爐火的烘烤下味道交融,茶香盈室,在寒冷冬日撫慰著人心。無論是冬雪暖室,還是寒星冷月,只要有親友相伴,圍爐把酒、品茗為樂,都是人生樂事。
正如唐代詩人陸龜蒙所說的「閒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文士們冬天在山林間雅集時,常會帶著茶爐,把松竹枝頭潔淨的雪敲下來煮茶,如果沒有風雅的心,自然難以品出其中的妙處。
他們置身於銀裝素裹的天地間,目之所及,都是白雪皚皚,於是雪就成為了文人們情緒寄託的對象,留下了許多名篇,畫家們也熱衷於雪景山水題材的創作。
今天要欣賞的這幅《雪中水榭圖》,和杜耒詩中「寒夜客來」的意境十分契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相傳這是北宋畫家李成的作品,但是有學者研究後認為畫家存疑。
這幅畫描繪了山谷中的雪景。一泓湖水把畫面分隔成兩個部分。
▲《雪中水榭圖》北宋 李成(傳)
絹本水墨 30cm×28.1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近景湖濱的幾株老樹身姿遒勁,大概是寒冬的緣故,山下的湖水平靜無波,像一塊明亮的鏡子,也許已經結了冰。
畫卷左下角的板橋連接著兩岸。
順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往右看,有一個人撐著傘向近處的水榭走去,他低著頭,彎著腰,大概是冬季的風過於凜冽,又踏著溼滑的冰雪,所以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
湖岸邊的那座水榭,幾乎全部延伸到了湖中,我們可以通過敞開的窗戶,感受到屋內的空寂。
中景的山勢峭拔,巨石高聳;遠景的山勢則較為平緩,兩座山峰前後掩映,若隱若現,很容易讓人產生遠山連綿不絕、無邊無際的聯想。
山腳下的水濱也有水榭,還有幾座茅屋藏在其中,在白雪的籠罩下,儼然是一處世外桃源。
寒冬臘月,無論是杜耒「寒夜迎客」,還是文士們的山林雅集,他們不辭遠道的赴約,都足以證明對友情的重視。
我們不妨學學古人的情致意趣,短暫地慢下來,在撫琴、品酒、觀雪、飲茶裡,過濾浮躁,回歸淡然,感受一下冬的靜謐。
原標題:《煮雪烹茶: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