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法院傳票通知開庭的日子越來越近,身在湖北老家的王某心急如焚。如果一直無法結案,拿不到賠償款,王某原本拮据的家庭會更加雪上加霜。
對此,2月26日,橋頭法庭進行了一場跨越千裡的網絡庭審。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協商,雙方願意各退一步,並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歷時近兩年的工傷賠償案件成功得以化解。
這是橋頭法庭在疫情發生以來第二次運用網絡視頻的方式審理案件。
一場跨越千裡的網絡庭審
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橋頭法庭按照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的部署,全力支援鎮街防疫工作,同時,群策群力、創新思維,通過把庭審從「線下」轉向「線上」的方式,妥善安排審判執行工作,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聚集流動,確保防疫和辦案兩不誤。
2月26日,橋頭法庭進行了一場跨越千裡的網絡庭審。與平時庭審不同,網絡庭審上只有佩戴口罩的法官和書記員,原、被告席上空無一人,他們都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參加庭審。此次審理的案件是一起工傷賠償案件。身在湖北老家的王某,2018年6月9日在東莞市某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期間,遭遇工傷造成傷殘九級,於是申請了勞動仲裁,要求該公司賠償。而企業方以賠償額過高為由不服裁決向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庭提起訴訟。
疫情期間,辦案法官劉桂明積極探索線上調解渠道,在得到雙方同意後,法院決定通過網絡視頻形式在線開庭。2月26日,在劉桂明的引導下,雙方各自陳述訴辯意見,出示各自的證據材料。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協商,雙方願意各退一步,並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歷時近兩年的工傷賠償案件成功得以化解。
這是橋頭法庭在疫情發生以來第二次運用網絡視頻的方式審理案件。
積極推行線上開庭的方式
據橋頭法庭庭長劉桂明介紹,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聚集流動,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橋頭法庭的調解工作由「線下」轉向「線上」,積極推行線上開庭的方式,為訴訟參與人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務和保障,讓老百姓足不出戶便能化解糾紛。
「為了減少聚集而發生傳播的危險性,橋頭法院要求各位群眾儘量少往法院跑,有訴訟有訴求的可以通過網上開庭,或者調解,同樣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目前已經成功調解了很多案件。」劉桂明說。
在防疫期間不停止收案的情況下,為了確保案件審理不超過法定期限的同時,又能儘量減少辦公區域人員聚集風險,橋頭法庭除了積極推行線上開庭的方式外,還合理安排人員分別到庭辦公及居家辦公,及時完成各自的工作,上下群策群力,有效地做到「防疫辦案兩不誤」,切實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轄區經濟恢復及發展保駕護航。
全媒體記者 付碧強 鄧文燕 通訊員 香雅怡/文
全媒體編輯 寧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