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等貝類產品微生物超標 專家提醒不宜生吃

2020-12-16 網易新聞
牡蠣等貝類產品微生物超標 專家提醒不宜生吃
 

  
  新華社上午訊 很多人喜歡生吃泥蚶、牡蠣等貝類產品,但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一項全省貝類水產品抽檢結果顯示,貝類產品微生物超標嚴重。專家提醒貝類產品不宜生吃。
  
  檢測結果發現,廈門、漳州和泉州地區貝類產品副溶血性弧菌超標率為25%,糞大腸菌群超標率為38.9%,只有55.6%的貝類產品各項微生物指標全部達到要求。福州、莆田和寧德地區貝類產品副溶血性弧菌超標率為42%,糞大腸菌群超標率為53%,只有25%的貝類產品 各項微生物指標全部達到要求。
  
  專家介紹,副溶血性弧菌進入人體後會產生大量的腸毒素。患者會出現劇烈腹痛、腹瀉、嘔吐和發熱,大多數患者會中度脫水,如果搶救不及時,患者會因嚴重脫水而有生命危險。糞大腸菌群是人畜糞便中的細菌,會導致感染性腹瀉、急性腸胃炎、痢疾等疾病。專家提醒貝類產品應在加熱殺菌後食用,另外,可以喝一些醋殺菌。
  
河南開封一化工廠發生爆炸燃起大火 伊拉克兩宗教聖城遭
炸彈襲擊約200人傷亡
道士去村民家中作法東家突瘋反殺道士 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
澳門5周年記事









相關焦點

  • 牡蠣應該這樣吃
    水母網01月6日訊(通訊員 趙文菁)牡蠣,俗稱蠣黃、海蠣子、蠔等,海底牛奶」之稱。牡蠣富含多種營養物質,不僅肉鮮味美而且具有獨特的保健功能和藥用價值,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海產珍品。牡蠣生食時其口感綿軟又不失勁道,恬淡且耐人尋味,因此有人說,牡蠣生吃是人間不可多得的美味。但是,生吃牡蠣是有安全風險的。
  • 淡菜裡檢出貝毒素,舟山抽查貽貝等貝類海產品
    淡菜裡檢出貝毒素,舟山抽查貽貝等貝類海產品 2020-07-0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吃生蠔等貝類產品小心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在環境中傳播的主要載體是以牡蠣為代表的雙殼軟體動物,是引起流行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抵抗力較弱的兒童、老人是該病毒的易感高危人群。生蠔等貝類屬於雙殼濾食性動物,在濾食過程中需要過濾大量的海水,此過程中諾如病毒會被特異的富集在生蠔的鰓、胃腸、消化盲囊、外套膜上前纖毛等組織中。
  • 建議食貝類去除內臟
    建議食貝類去除內臟   深圳貝類產品質量情況總體良好,今年以來共抽檢303批次,合格262批次,總體合格率達86.5%。值得警惕的是,帶子、扇貝易出現鎘超標現象,合格率分別為11.1%和56.4%,市食安局提醒市民說,易超標貝類市民要謹慎食用。  帶子近九成不合格 你還敢下筷子?
  • 「三伏天」肝病患者要注意飲食調理 忌生吃貝類
    記者為此走訪了市區幾家大醫院的肝病專家,專家們均認為:肝病患者在夏季更要注意養生,特別要加強「三伏天」裡的飲食調理。 肝病專家指出,炎熱夏季會使肝病患者大量失去水分及鈉、鉀、氯等電解質,胺基酸和水溶性維生素補充不足。高溫天氣也使肝病患者體內唾液、胃酸、膽汁和腸液的分泌減少,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現象,並發消化、吸收功能降低等病症。「三伏天」裡飲食調理很重要。
  • 男子生吃貝類海鮮三天後不治身亡
    女報訊 近日,廣東一名男子因生食貝類出現發熱、全身肌肉酸痛等不適,入院搶救無效死亡。廣東省省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市民,生食貝類十分危險,切勿為之。  據悉,該名男子生前曾與朋友一起生吃海鮮,不久就出現發熱、全身肌肉酸痛的症狀,第三天入院治療後經搶救無效死亡。醫院出具的死亡診斷書結論為:創傷弧菌敗血症合併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症、橫紋肌溶解綜合症、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活動期、B肝後肝硬化。
  • 福建多地相繼發現赤潮 廈門疾控專家:最近慎食貝類
    福建多地相繼發現赤潮疾控專家:最近慎食貝類近期少吃牡蠣等貝類。因赤潮導致的貝類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市疾控專家提醒市民,赤潮發生時,沿海水質毒性強,應謹慎食用海鮮,尤其是貝類,以免發生中毒事件。市疾控專家介紹,赤潮是水中的一些細菌、原生動物和浮遊植物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從而引起水體變色現象,海水猶如赤色,所以取名赤潮。
  • 吃了盤牡蠣,男子突然沒了生命體徵,醫生緊急提醒
    牡蠣 新華社/法新資料圖記者從哈爾濱市第四醫院了解到近一周消化內科門診量出現增多趨勢消化不良、腹瀉等急性胃腸炎患者居多男子吃沒熟的牡蠣經了解,患者是因食用了沒熟的牡蠣,感染了副溶血性弧菌。醫生提醒: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在軟體貝類,如牡蠣(生蠔)、蛤蚌和貽貝等身上,生食或吃未煮熟的這類海鮮就會感染。當然,並不是每個人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都會致死,有的人感染後並不會太嚴重,只出現腹瀉、腹痛等,只是有些人對這個細菌十分敏感,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 青島抽檢生鮮水產品 海水貝類產品合格率最低
    其中,海水魚、鮮蝦產品合格率均為100%。不合格的主要是淡水魚和海水貝類,四批次扇貝中鎘超標、一批次草鯉中的隱色孔雀石綠超標。  不合格樣品來自農貿市場和餐館  日前的食安問計於民調查中,生鮮水產品成為市民最關注的十大食品之一。
  • 7餐飲店貝類抽檢鎘超標 日常抽檢合格率僅11.1%
    記者昨日從市食安局獲悉,深圳灣水產品部分流向南山集貿市場,抽檢出1批次貝類鎘超標,目前已對涉事集貿市場相關檔位進行立案調查,而餐飲環節則抽檢出7批貝類鎘超標。昨日上午的抽檢結果顯示,1個批次的貝類產品鎘含量超標,目前已對涉事集貿市場的相關檔位進行立案調查。  而在餐飲環節的貝類水產品,市食安局則抽檢了扇貝、元貝、花甲、生蠔、帶子、象拔蚌等18種常見貝類水產,檢驗項目包括無機砷、甲基汞、鎘、鉛、鉻和多氯聯苯等汙染物。
  • 重慶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 產品微生物含量超標
    本次抽查共有3批次產品微生物超標,其中1批次黴菌不合格,2批次菌落總數不合格。造成微生物指標超標的主要原因是:(1)生產管理鬆懈,消毒不嚴,沒有嚴格按衛生操作要求生產;(2)包裝不嚴密,手工操作較多造成汙染;(3)一些私營的小型企業衛生狀況較差,在生產過程中,產品受到直接汙染造成超標。
  • 英國食品安全局建議民眾謹慎食用生牡蠣
    近日,英國食品安全局宣布,提醒民眾在冬季食用生牡蠣時,避免感染諾瓦克病毒。    由於貝類動物的吃東西的方式不同,所以,他們可能會包含一些有害細菌和病毒,在食用時容易引發食物中毒。牡蠣從深海水中攝入食物,因此,在攝入食物的過程中,可能會將一些細菌和病毒也攝入體內。
  • 「威海運都」☆牡蠣怎麼挑最實惠?
    牡蠣屬於貝類,肉質肥美爽滑,素有「海底牛奶」的美譽。在我國北方海域,牡蠣是冬季時令海鮮。每年10月份到來年的5月份,山東威海的牡蠣最為肥美。牡蠣越來越貴、越來越小?2、購買牡蠣時,儘量選擇個頭大、手感重、外殼完全封閉的牡蠣,不要挑選外殼已經張開的,開口的牡蠣要麼是死的,要麼是離水時間過長,不宜食用。大個兒牡蠣的價格要比小個兒牡蠣高出不少,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牡蠣是否好吃主要看肥美度和新鮮度,與大小關係並不大。
  • 牡蠣等貝類成了引起「諾瓦克」病毒罪魁(組圖)
    牡蠣等貝類成了引起  由於日本厚生勞動省在網站上介紹稱「諾瓦克」病毒通常寄生於牡蠣等貝類中,如生食受汙染的貝類易引起感染,並特別登載了「牡蠣」與「諾瓦克」病毒相聯繫的圖片,一時間日本國內諸多媒體在說明「諾瓦克」病毒傳播的罪魁時紛紛將矛頭指向了--日本人冬季最愛吃的「牡蠣」,為了避免受到感染,近一段時期日本人也開始放棄自己的偏好,慎食牡蠣。
  • 食用貝類的消費提示
    調查發現,當地海產食用貝類是傳播A肝的主要媒介,而事發地大部分居民有生食小海鮮或食用未煮熟煮透海鮮習慣。為幫助消費者避免或減少此類風險,特對食用貝類做如下消費提示。不生食海產貝類,防感染A肝風險  A肝是由A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主要是糞口方式傳播。該病季節性明顯,多發於冬春季節,已有疫苗可以有效預防。
  • 提醒!生吃海鮮危害大 小心A肝找上門
    水和食物的傳播,特別是水生貝類如毛蚶、生蠔等,在適宜的條件下,A型肝炎病毒可以在這些海鮮中存活三個月以上,因此吃生的和被汙染的海鮮會導致感染這種病毒。市中醫院脾胃肝膽科主任中醫師 張玲:這個A肝,它主要是消化道傳播,也就是糞口傳播。那麼遼寧地區的這些居民,他們有這種喜歡生吃海鮮的習慣。A肝病毒病人排出的糞便汙染了水源或者食物等,如果你生吃了這些海鮮以後,就會導致病毒感染。
  • 狂吃海螺內臟被撂倒 貝類內臟是元兇 巧食貝類有訣竅
    武警黑龍江省總隊醫院急診科劉主任告訴記者說,目前,因食用海鮮貝類引發病痛的患者幾乎每天都有,近來,海鮮貝類燒烤在我市非常盛行,有些燒烤大排檔的衛生條件和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在加工過程中,市民食用沒有烤熟的海鮮引發痢疾和胃腸炎,甚至因為中毒導致休克。  貝類內臟是元兇  貝類海鮮在食用時有何禁忌?
  • 食用貝類的風險提示
    而沿海的貝類因赤潮蓄積毒性,曾發生食用後導致的消費者中毒事件。為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特提醒消費者關注以下食用貝類風險。儘管貝類毒素對貝類無害,但人食用染毒的貝類後,貝類毒素會在人體內迅速釋放而導致人中毒。貝類體內毒素含量存在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差異,尤其是在赤潮發生時,貝類體內更易蓄積毒素。近幾年發現的高風險貝類主要是貽貝(又叫海虹、淡菜等),其次是牡蠣、扇貝、蛤蜊等濾食性貝類。
  • 海南雞肉漢堡檢出微生物汙染超標,加強微生物檢測,保障餐飲安全
    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對上述抽檢中發現的不合格產品,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已經採取措施依法予以查處,並責令食品生產企業查清產品流向、召回不合格產品、分析原因進行整改;責令食品經營環節有關單位立即採取下架等措施防控風險。摘自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 緊急提醒!這種貝類海鮮近期少吃,0.5毫克可致命!
    多地發布緊急通知檢測出其貝類毒素超標4倍以上!警示消費者近期不宜採購、食用海虹!每年因食用海虹而導致食物中毒的事件在全國各地都發生過!提醒廣大居民近期不要採集、買賣、食用海虹僅0.5mg就能使人死亡!麻痺性貝類毒素是我國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見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極強。食用海虹中毒後,麻痺性貝類毒會導致人出現四肢肌肉麻痺、頭痛噁心、流涎發燒、皮疹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停止,僅0.5mg就能使人死亡。如何預防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