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自播出以來就以搞笑形式戲說老朱一家人,吸引了無數劇迷的追捧。這一次導演筆鋒一轉,換了以往的歡樂嬉笑,不管是戰場上還是京城內都是危機四起。這次老朱家是出事兒了,出大事兒了!
徵戰節節敗退
朱棣不顧太子及各大臣的勸阻毅然揮師北上,御駕親徵。其實從得知三千營中的馬夫就是蟄伏的瓦剌大汗馬哈木的時候我就知道明軍這一仗十之八九要輸,畢竟不管是歷史上還是其他影視劇中,凡是能臥薪嘗膽之人必將成氣候。果不其然,馬哈木被推選為草原老大,統籌指揮這一仗。三峽口阻擊,端掉明軍紅衣大炮,明軍後方輜重補給跟不上,再加上天不作美,先雨後雪,明軍節節敗退,六十萬大軍驟減為幾萬殘兵。此一役勝負已分,以馬哈木為首的草原狼佔盡上機。
此一戰于謙開始嶄露頭角,朱棣按照于謙的建議夜間將紅衣大炮前推一千步,藉此轟炸逼迫敵軍出戰。該建議逼得馬哈木不得不讓孫子也先帶兵先撤為瓦喇保留血脈。勝利在即,朱棣再一次固執己見拒絕于謙反對白天移動大炮的建議,最終讓也先鑽了空子趁機斷掉了自己的紅衣大炮,一手好牌被朱棣的自以為是打的稀巴爛。
朱棣太子病危
前面太子擔任監國職責時身體便被這繁瑣的國家事務累垮了,自從朱棣御駕親徵之後後勤工作又是一份責任。籌措補給,安排輜重運輸路線,分析前方戰況出方案等等,戰爭奏章不過夜,太子終究累的數次吐血,臥床不起。太醫給出的底牌是只在朝夕。大軍潰敗、太子病重、天氣寒冷,老皇帝朱棣也病倒了,整個人幾乎可以說是奄奄一息了。軍醫給出的底牌也是只在朝夕。
當朝皇帝與儲君均已只在朝夕,朱家可真是出大事兒了!
漢王賊心又起
漢王之心,眾人皆知。聽聞太子將晉陽、北京、大同、山海關同時換防,漢王的謀逆之心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企圖借換防之事誣陷太子有造反之意,幸好智商在線的趙王將其勸住。這裡又不得不被趙王獲取情報的能力折服,太子病危之事只有太醫院幾位太醫、皇帝、太子謀士、太子妃、胡善祥及孫若微知道。不論趙王從何處得知都足以證明趙王的耳目之廣,心機之深。總感覺一直示弱的趙王始終在牽著漢王鼻子走。
孫若微與胡善祥姐妹同心不同德
面對太子每況愈下的身體以及前方戰事不利,姐妹倆同時建議太子妃召回皇太孫朱瞻基。姐妹倆雖然表達的意思不謀而合,但是其中暗含的意味卻大相逕庭。
胡善祥目的非常簡單就是擔心太子出事兒,致使另立儲君自己的復仇計劃就徹底失敗了。依照前面劇集我們可以知道,胡善祥的復仇計劃就是要為將來為帝的皇長孫生孩子,最後告知他自己的一切身世,以此來達到復仇的快感。皇長孫若當不上皇帝她的計劃就泡湯了,所以她便想催促太孫歸位。
孫若微建議皇長孫回來一是為了讓太子爺在臨終時能夠再看兒子一眼;其次是朱瞻基畢竟是自己的丈夫出於一片私心也情有可原;再者就是太子病危、前線失利國之根本已被動搖,身經「靖難之役」的自己實在不願看到國家再倒覆轍了,不願「靖難之役」重演,更不願百官與老百姓再受靖難之苦。
一個只為精心實施復仇計劃,一個大愛無疆,誰更有格局,一目了然。
老朱家皇帝、兒子、兒媳婦、孫子、孫媳婦都各有想法,父子之間明爭暗鬥、妯娌之間冷嘲熱諷、孫媳又各懷心思,這一家子縱使悲情籠罩,熱鬧依舊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