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2021-01-12 鈞儒說史

進入近代之後,歐洲局勢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抬頭,歐洲多個國家都希望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因此很早就進入了緊張的軍備競賽之中。只不過此時,還沒有哪個國家敢於第一個挑起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勢力分布圖

公元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的突發事件引爆了埋藏在歐洲的火藥桶。同盟國抓住這一機會,向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發起了正面挑戰;而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老牌帝國主義則為了守住自身的地位,不惜以戰爭的方式迎接德國等新興帝國主義勢力的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的費迪南大公

塞拉耶佛事件發生前的時代背景

在塞拉耶佛事件發生前,歐洲的國際局勢就已經相當緊張了。公元1882年,義大利為了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便選擇與奧匈帝國和德國結為軍事同盟,後世則稱其為"三國同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一詞的由來。對此,浙江台州市路橋中學的聶佳輝講師在《義大利緣何背叛三國同盟》一文中曾經提到:

"···當時義大利統治集團的侵略重心在北非。因北非與義大利隔海相望,是義大利實現侵略非洲野心的必經之地,戰略地位尤顯重要。但義大利卻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戰爭中受挫,便投靠與法國為敵的德國,希望借德國的力量震懾法國,以達到侵略的目的。1882年5月,義大利加入德奧同盟(1879年德奧結盟),最終形成三國同盟。"

突尼西亞地理位置圖

到了公元1907年,英國、法國和沙俄三國也締結了同盟關係,後世稱之為"三國協約",也是一戰"協約國"稱呼的由來。結合上述材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不難發現,英、法、俄三國之所以會走到一起,主要是因為和三國同盟的三個國家都有著許多歷史恩怨。

首先,法國和德國因普法戰爭結下了相當深的恩怨;英國則希望瓜分德國的殖民地;而沙俄則是和奧匈帝國之間有著較深的歷史恩怨,即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可以說,三國協約的出現,本就是為了對抗三國同盟。因此在英法俄三國締結同盟關係之後,各國就展開了軍備競賽,國際局勢也變得緊張了起來。

三國協約的宣傳海報

在筆者看來,上述所提到的三國協約成立的原因,其實只是表面現象和因素而已。之所以會出現三國協約和三國同盟對抗的情況,主要是這六大國家都對當前的國際局勢十分不滿,希望能夠通過締結同盟並發動戰爭的方式來劃分歐洲勢力範圍。換句話說,兩大同盟的成立,無非就是帝國主義野心膨脹的具體體現。

有趣的是,當時英國一直站在一個非常特殊的立場之上。很明顯,無論是三國同盟還是三國協約,都是徹徹底底的軍事聯盟。通常來說,一旦軍事同盟中的一國遭到了軍事打擊,那麼盟國必須鼎力相助;如果一國發動對盟國身份之外的國家的戰爭,那麼其他兩個盟國也必須給予支援。但是,英國卻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援助。如果不是三國同盟已經對歐洲局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且對法國產生了嚴重的威脅,想來法國和俄國也不會同意英國的加入。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同盟勢力分

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意在吞併塞爾維亞,巡視途中遭遇刺殺

公元1914年6月28日,費迪南大公親自出席了奧匈帝國的一次軍事演習。這次演習的地點被部署在波士尼亞地區的塞拉耶佛,屬奧匈帝國的統治範圍地帶。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因波士尼亞與塞爾維亞緊緊相鄰,頓時令塞爾維亞陷入了緊張的氣氛之中。

奧匈帝國候選繼承人費迪南大公

許多人都非常明白,奧匈帝國雖然聲稱這是一次普通的軍事演習,但很明顯是要進攻塞爾維亞的前奏,因此激起了許多塞爾維亞人的反抗。對此,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佩俠在《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

"奧匈帝國為了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進行威脅,決定在臨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士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奧匈選擇這個日子是別有用心的。斐迪南的目的不僅要顯示奧匈帝國自1908年吞併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來對這兩地的統治權力,而且,更主要的是為了向塞爾維亞示威,打擊塞爾維亞人民的反奧情緒。這種公開的蓄意挑釁,激起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極大憤慨。"

塞拉耶佛地理位置圖

當時塞爾維亞的官方政府已經通過情報系統獲悉,將有多個組織密謀刺殺費迪南大公。對於塞爾維亞政府來說,這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一旦費迪南大公遇難,那麼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之間的戰爭將不可避免。可惜的是,奧匈帝國並沒有接受塞爾維亞的警告,費迪南大公執意要前往塞拉耶佛。

演習剛剛開始之時,局勢還算比較穩定,並沒有出現什麼變故。但當演習結束後,費迪南大公和妻子乘車前往塞拉耶佛市中心時,就遭到了一名刺客的襲擊,只不過這次襲擊並未成功。驚魂未定的費迪南大公自以為躲過一劫,於是放鬆了警惕。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很快一名刺客又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並對他連開數槍,費迪南大公當場身亡。

費迪南大公遇刺後,刺客當即就被捕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塞拉耶佛事件的發生其實算不上是意料之外的事,原因在於演習的時間。這次演習被敲定在6月28日,而這一天對於所有的塞爾維亞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因為在公元1386年的6月28日,塞爾維亞尼曼雅王朝被強敵奧斯曼土耳其所吞併,塞爾維亞的崛起之勢也因此中斷了。

如果軍事演習被敲定在其他時間,或許塞爾維亞人還不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映。但是事實已經發生了,這很明顯是前者對塞爾維亞人的挑釁,因此後者出現過激的刺殺行為也是正常現象。或許奧匈帝國和德國都沒有想到,費迪南大公會在這場陰謀中不幸身亡,但這也無疑擴大了塞拉耶佛事件的影響力,直接推動並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費迪南大公遇刺的具體地點拉丁大橋

戰火被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費迪南大公死後,奧匈帝國的政治核心立刻開始活動了起來,首先找到了威廉二世並請求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打擊。公元1914年7月5日,德國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然而這距離塞拉耶佛事件發生還不足10天。

積極支持奧匈帝國挑起戰爭的德皇威廉

與此同時,沙俄和法國也已經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並且已經預想到奧匈帝國會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進而發動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於是也在秘密進行戰前準備。然而戰爭不是兒戲,誰也不會輕易打響第一槍。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不斷試探對方的真實意圖時,英國成為了戰爭的催化劑。對此,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佩俠在《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

"英帝國主義者扮演著渴望和平解決奧塞衝突的和事佬角色,而事實上它唯恐戰爭不爆 發···英國對早日爆發戰爭的興趣不亞於其他國家。可是信守損人利己這一傳統政策的英國政府,直到最後一小時也未吐露自己的意圖,而在愛好和平與不幹涉巴爾幹衝突的幌子下推行其兩面三刀、陰險毒辣和挑撥離間的政策,把一些歐洲國家推入戰爭。"

在筆者看來,如果說塞拉耶佛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英國在事後的運作則是點燃了這根導火索。當時的沙俄曾經嘗試極力避免戰爭的爆發,故而要求塞爾維亞盡一切可能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妥協。塞爾維亞政府深知不是二者的對手,因此只好應允了沙俄的要求。

雖然塞爾維亞的退讓並不會真正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但至少能夠拖延一定的時間,為歐洲局勢出現轉機贏得更多機會。然而此時的英國為了與德國清算歷史舊帳,一直煽動戰爭。這時,即便塞爾維亞割地求和,也無法阻止世界大戰的爆發了。

如今的塞爾維亞

結語

實際上,塞拉耶佛事件應當純粹是一個意外事件,至少一戰中所有的參戰國都未能想到,一次軍事演習會引發後來的世界大戰。不難理解,費迪南大公必然也是沒有預料到自己會魂斷塞拉耶佛,否則必然不會忽視塞爾維亞政府的警告,固執地前往演習地點。因此,費迪南大公以犧牲自己生命來換取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出兵的藉口,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自從三國同盟形成後開始,歐洲的局勢就已經變得更加緊張,但是此時還處於一種可控的狀態下。即便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想要突破當前限制,奪取更多的土地並建立起更加龐大的帝國,但也不敢輕易對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宣戰。畢竟誰也無法預料到未來的事態會如何發展,德國和奧匈帝國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

但是當三國協約成立之後,二者之間的矛盾就逐漸上升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此時的局勢已經無限接近不可控的程度。當塞拉耶佛事件發生以後,已經沒有任何人或國家能夠緩解當前局勢,沙俄政府的"努力"和塞爾維亞徵服妥協的結果就足以印證。最終,人類還是不得不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事實。

參考文獻:

《義大利緣何背叛三國同盟》,聶佳輝著

《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張佩俠著

文章內容來自百家號:鈞儒說史 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相關焦點

  • 解讀一戰:塞拉耶佛事件始末
    當時,地處巴爾幹地區的塞爾維亞和沙皇俄國的關係十分密切,因而,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巴爾幹衝突問題無法達成共識,讓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對這個隱患十分憂心。與此同時,德國也在擔心法國會在某一時段奪回他們在普法戰爭中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因而,德國始終試圖維持和英國的友好。
  • 一戰的導火索:塞拉耶佛撕裂的槍聲,奧匈帝國皇儲被槍擊始末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在塞拉耶佛遇刺,此後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如果歷史再給斐迪南一個機會,他還會選擇在那一個時間節點去塞拉耶佛嗎?我想他不會!可歷史沒有如果!所以當奧匈帝國提出利益交換的時候,俄國想也沒想便答應了奧匈帝國的要求,在1908年,本著離間俄國和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在放棄了部分利益後和俄國籤訂了一個協議,根據這個協議奧匈帝國在俄國的支持下吞併波士尼亞和黑賽格威那。
  • 塞拉耶佛事件真的是一戰爆發的原因?它背了一百年的鍋
    我還歷史書上描述了塞拉耶佛事件,塞爾維亞一名青年普林西普槍殺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直接導致了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為何一場槍擊案件能引發一場世界大戰,我們必須從一戰爆發前歐洲的政治格局開始說起。
  • 兩戰風雲之三,一戰導火索,驚心動魄的塞拉耶佛事件
    歐洲火藥桶一戰前,巴爾幹地區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呢?聽我詳細講來: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吞併了巴爾幹地區。19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漸衰落。巴爾幹地區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小國紛紛獨立。1908年,奧匈帝國以本國僑民的安全受到威脅為藉口,出兵吞併了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娜(簡稱波赫)。這一軍事行動引起塞爾維亞的強烈不滿。因為塞爾維亞是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斯拉夫種族,一直自認為「波赫」早晚是屬於自己的地盤。現在竟然被奧匈帝國捷足先登。惱怒的塞爾維亞調集軍隊到邊境,與奧匈帝國展開了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但奧匈沒那麼簡單,其機械製造和鋼鐵軍火工業,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英國和美國;能夠動員的總兵力,歐洲第四,僅次於俄國、德國和法國。糧食、原油等產量,超過當時的法國和俄國,居歐洲之首。而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雄踞世界第一。所以,當時的奧匈帝國,完全不是大清和奧斯曼能比的。但,大清和奧斯曼的問題,也是奧匈的問題。
  • 塞拉耶佛為何會觸發一戰?
    波赫地區1,種族和宗教矛盾。而上述斯拉夫人地區,大多同德國和奧匈接壤,或為德奧勢力範圍,有的就是德奧的領土(如後來的波赫地區)。沙俄在這些地區推行〝泛斯拉夫主義〞,無疑嚴重威脅到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德奧兩帝國的利益。所以在歐洲東線,德奧抱團對抗沙俄,本質是日爾曼人和斯拉夫人在爭奪生存空間。所以奧匈帝國出事,德國不可能不管,這關係到所有日爾曼人的利益。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當時,奧匈帝國國土面積約為68萬平方公裡,位居歐洲第二,僅次於俄羅斯;人口數,位居歐洲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德意志;軍隊數量,位居歐洲第四,僅次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軍工業,位居世界第四,僅此於德國、英國和美國,其中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
  • 為何一戰中德國只是丟了些領土,而奧匈帝國卻被打崩了?
    文/寂寞的紅酒奧匈帝國和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世界兩大強國,是同盟國集團的兩大絕對主力,第一次世紀大戰就是這倆兄弟在鬧事。不過一場大戰打下來,兩兄弟雖然都是戰敗國,卻遭遇了不同的命運。一戰中,奧匈帝國被打崩潰了,而德國雖然也輸的很慘,但只是丟了些領土。
  • 塞拉耶佛暗殺事件為什麼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甚至,僅僅是因為一起塞拉耶佛暗殺事件就引發了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爭。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讓我們將目光移到1914年6月28日的上午10點,一輛極其豪華的專車駛入到了塞拉耶佛車站。而乘坐這一列專車的則是身世顯赫的法蘭西斯.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位大公可是奧地利的皇太子。
  • 巨人的隕落:強大的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滑鐵盧」之戰
    突然間,從街上竄出一名叫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青年,青年舉槍射向斐迪南夫婦,當槍彈打穿斐迪南的脖頸和他妻子腹部的時候,隨著兩股鮮血的噴出。 不久後,斐迪南夫婦雙雙斃命。 隨著斐迪南夫婦的離去,一場把全世界都捲入的戰爭開始了,這就是著名「塞拉耶佛事件」,這場事件,也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 一戰的導火線發生在巴爾幹半島,德國為何首先進攻的卻是比利時?
    在上文中我們了解到,由於德皇威廉二世的魯莽和外交上的稚嫩,導致德國在罷黜俾斯麥後迅速將俄國推向了法國和英國,最終英法俄三國結盟,聯手對抗德國和奧匈帝國。一戰的最終爆發,歸根結底是因為英法俄三國對德國全球挑戰的疑懼,德國越是咄咄逼人,三國同盟便越是團結而緊密,而德國的盟友僅有一個奧匈帝國。
  • 一戰為何會把實力雄厚的歐洲五強之一的奧匈帝國打的解散了?
    那麼德國所吞併的這兩個國家,在此前還是德國的盟友,它們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是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同盟,可隨著一戰的失敗,奧匈帝國被徹底瓦解,自此就失去了在歐洲的主導權。一戰時候,正是因為有奧匈帝國的加入,德國才有底氣和世界開戰。巔峰時期的奧匈帝國,也是歐洲五強之一,論實力不比德國,法國這些頂級強國要差。那麼這麼強大的一個帝國,為何在一戰之後會迅速瓦解分裂,從此徹底失去了原本的輝煌呢?
  • 雜菜說一戰十四: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家裡人太多太雜了
    話說回來,當年德國戰敗了,俄羅斯也流失了不少土地,但是德國和俄羅斯都恢復了過來,成為了一個大國,為何奧匈帝國戰敗後就分崩離析,而且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一個核心國家崛起了呢?(甚至奧地利人都不滿意,很多奧地利人都心向德國,戰後就一直有鼓吹奧地利和德國合併的說法。)只是奧匈帝國表面上還是國力強盛,各民族還是在奧匈帝國的旗幟下生存。
  • 與塞爾維亞分家的波赫:今天的瓦爾特還會保衛塞拉耶佛嗎?
    把塞拉耶佛跟耶路撒冷比有點誇張了,但塞拉耶佛有耶路撒冷的影子,也是巴爾幹半島問題的縮影:這座城市從建城以來延綿不絕的衝突和戰爭,大都與族群和宗教有關。塞拉耶佛是一個適合步行的城市。剛才被有軌電車嚇破了膽的我,小心翼翼地沿著有軌電車軌道的方向行走。有軌電車軌道幾乎把塞拉耶佛的主要區域都包裹起來,不容易迷路。
  • 刺殺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引發世界大戰的青年,結局怎麼樣?
    眾所周知,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正是這一次轟動世界的刺殺行動,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視察塞拉耶佛途中,被一位叫加夫裡若.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熱血青年刺殺了,斐迪南大公的死,使得早就火藥味十足的歐洲大陸戰火四起,進而蔓延成一場世界大戰。
  •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講述著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座城市發生的故事,電影1973年引進到中國後,曾風靡一時,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深深的記憶。電影中的德國軍官馮•迪特裡施在山上的城堡俯視著塞拉耶佛城有一句臺詞:「這是一座很美麗的城市!」是的,塞拉耶佛的確是一座很美麗的城市!它海拔500米,夏季涼爽,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是人流旺盛的旅遊度假觀光勝地,特別受歐洲遊客的青睞。
  • 珍貴老照片:一戰期間的奧匈帝國海軍主力艦
    該級艦命名源於奧匈帝國締造者弗朗茨·約瑟夫最喜歡的一句格言「Viribus Unitis」,因主要針對義大利海軍而建,所以在設計與建造方面特別考慮到內海作戰(地中海),四年間統共建造四艘,除了歐根親王號其餘三艦在戰爭期間均被義大利海軍擊沉。
  • 一戰百年之際 巴爾幹半島無人汲取一戰百年教訓
    以下為《環球時報》今日(7月29日)文章《沿一戰爆發路追尋歷史》(作者:曹劼)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距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整整過去一個月。這場戰爭規模之大前所未有,有歷史學家認為,它對世界長期而持續的影響到現在都難以準確評估。
  • 位居世界八大強國之列的奧匈帝國在一戰時為何連塞爾維亞都打不過
    我們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人槍殺,事後奧匈帝國以此為由向塞爾維亞宣戰從而正式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當時奧匈帝國在歐洲可以說是一個大國其國土面積排在俄國和德國之後位居歐洲第三,奧匈帝國不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國境內的軍工業也排名世界第四,在當時的奧匈帝國和英、法、德、美、俄、意、日並列為世界八大強國。而我們反觀塞爾維亞只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一個內陸小國,從國力上來講和奧匈帝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交戰卻損傷慘重。
  • 奧匈帝國百年祭:中歐國家還能抱團取暖嗎?
    當天到訪的外國嘉賓,除了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之外,還有斯洛伐克總統安德烈·基斯卡。儘管捷克和斯洛伐克早在二十餘年前已經分家,但是100年前兩國並肩奮鬥,爭取從奧匈帝國獨立的共同歷史,斯洛伐克人並沒有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