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近代之後,歐洲局勢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抬頭,歐洲多個國家都希望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因此很早就進入了緊張的軍備競賽之中。只不過此時,還沒有哪個國家敢於第一個挑起戰爭。
公元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的突發事件引爆了埋藏在歐洲的火藥桶。同盟國抓住這一機會,向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發起了正面挑戰;而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老牌帝國主義則為了守住自身的地位,不惜以戰爭的方式迎接德國等新興帝國主義勢力的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
塞拉耶佛事件發生前的時代背景
在塞拉耶佛事件發生前,歐洲的國際局勢就已經相當緊張了。公元1882年,義大利為了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便選擇與奧匈帝國和德國結為軍事同盟,後世則稱其為"三國同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一詞的由來。對此,浙江台州市路橋中學的聶佳輝講師在《義大利緣何背叛三國同盟》一文中曾經提到:
"···當時義大利統治集團的侵略重心在北非。因北非與義大利隔海相望,是義大利實現侵略非洲野心的必經之地,戰略地位尤顯重要。但義大利卻在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戰爭中受挫,便投靠與法國為敵的德國,希望借德國的力量震懾法國,以達到侵略的目的。1882年5月,義大利加入德奧同盟(1879年德奧結盟),最終形成三國同盟。"
到了公元1907年,英國、法國和沙俄三國也締結了同盟關係,後世稱之為"三國協約",也是一戰"協約國"稱呼的由來。結合上述材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不難發現,英、法、俄三國之所以會走到一起,主要是因為和三國同盟的三個國家都有著許多歷史恩怨。
首先,法國和德國因普法戰爭結下了相當深的恩怨;英國則希望瓜分德國的殖民地;而沙俄則是和奧匈帝國之間有著較深的歷史恩怨,即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可以說,三國協約的出現,本就是為了對抗三國同盟。因此在英法俄三國締結同盟關係之後,各國就展開了軍備競賽,國際局勢也變得緊張了起來。
在筆者看來,上述所提到的三國協約成立的原因,其實只是表面現象和因素而已。之所以會出現三國協約和三國同盟對抗的情況,主要是這六大國家都對當前的國際局勢十分不滿,希望能夠通過締結同盟並發動戰爭的方式來劃分歐洲勢力範圍。換句話說,兩大同盟的成立,無非就是帝國主義野心膨脹的具體體現。
有趣的是,當時英國一直站在一個非常特殊的立場之上。很明顯,無論是三國同盟還是三國協約,都是徹徹底底的軍事聯盟。通常來說,一旦軍事同盟中的一國遭到了軍事打擊,那麼盟國必須鼎力相助;如果一國發動對盟國身份之外的國家的戰爭,那麼其他兩個盟國也必須給予支援。但是,英國卻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援助。如果不是三國同盟已經對歐洲局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且對法國產生了嚴重的威脅,想來法國和俄國也不會同意英國的加入。
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意在吞併塞爾維亞,巡視途中遭遇刺殺
公元1914年6月28日,費迪南大公親自出席了奧匈帝國的一次軍事演習。這次演習的地點被部署在波士尼亞地區的塞拉耶佛,屬奧匈帝國的統治範圍地帶。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因波士尼亞與塞爾維亞緊緊相鄰,頓時令塞爾維亞陷入了緊張的氣氛之中。
許多人都非常明白,奧匈帝國雖然聲稱這是一次普通的軍事演習,但很明顯是要進攻塞爾維亞的前奏,因此激起了許多塞爾維亞人的反抗。對此,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佩俠在《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
"奧匈帝國為了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進行威脅,決定在臨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士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奧匈選擇這個日子是別有用心的。斐迪南的目的不僅要顯示奧匈帝國自1908年吞併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來對這兩地的統治權力,而且,更主要的是為了向塞爾維亞示威,打擊塞爾維亞人民的反奧情緒。這種公開的蓄意挑釁,激起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極大憤慨。"
當時塞爾維亞的官方政府已經通過情報系統獲悉,將有多個組織密謀刺殺費迪南大公。對於塞爾維亞政府來說,這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一旦費迪南大公遇難,那麼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之間的戰爭將不可避免。可惜的是,奧匈帝國並沒有接受塞爾維亞的警告,費迪南大公執意要前往塞拉耶佛。
演習剛剛開始之時,局勢還算比較穩定,並沒有出現什麼變故。但當演習結束後,費迪南大公和妻子乘車前往塞拉耶佛市中心時,就遭到了一名刺客的襲擊,只不過這次襲擊並未成功。驚魂未定的費迪南大公自以為躲過一劫,於是放鬆了警惕。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很快一名刺客又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並對他連開數槍,費迪南大公當場身亡。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塞拉耶佛事件的發生其實算不上是意料之外的事,原因在於演習的時間。這次演習被敲定在6月28日,而這一天對於所有的塞爾維亞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因為在公元1386年的6月28日,塞爾維亞尼曼雅王朝被強敵奧斯曼土耳其所吞併,塞爾維亞的崛起之勢也因此中斷了。
如果軍事演習被敲定在其他時間,或許塞爾維亞人還不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映。但是事實已經發生了,這很明顯是前者對塞爾維亞人的挑釁,因此後者出現過激的刺殺行為也是正常現象。或許奧匈帝國和德國都沒有想到,費迪南大公會在這場陰謀中不幸身亡,但這也無疑擴大了塞拉耶佛事件的影響力,直接推動並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戰火被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費迪南大公死後,奧匈帝國的政治核心立刻開始活動了起來,首先找到了威廉二世並請求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打擊。公元1914年7月5日,德國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然而這距離塞拉耶佛事件發生還不足10天。
與此同時,沙俄和法國也已經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並且已經預想到奧匈帝國會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進而發動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於是也在秘密進行戰前準備。然而戰爭不是兒戲,誰也不會輕易打響第一槍。在同盟國和協約國不斷試探對方的真實意圖時,英國成為了戰爭的催化劑。對此,聊城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張佩俠在《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一文中曾經詳細提到:
"英帝國主義者扮演著渴望和平解決奧塞衝突的和事佬角色,而事實上它唯恐戰爭不爆 發···英國對早日爆發戰爭的興趣不亞於其他國家。可是信守損人利己這一傳統政策的英國政府,直到最後一小時也未吐露自己的意圖,而在愛好和平與不幹涉巴爾幹衝突的幌子下推行其兩面三刀、陰險毒辣和挑撥離間的政策,把一些歐洲國家推入戰爭。"
在筆者看來,如果說塞拉耶佛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英國在事後的運作則是點燃了這根導火索。當時的沙俄曾經嘗試極力避免戰爭的爆發,故而要求塞爾維亞盡一切可能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妥協。塞爾維亞政府深知不是二者的對手,因此只好應允了沙俄的要求。
雖然塞爾維亞的退讓並不會真正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但至少能夠拖延一定的時間,為歐洲局勢出現轉機贏得更多機會。然而此時的英國為了與德國清算歷史舊帳,一直煽動戰爭。這時,即便塞爾維亞割地求和,也無法阻止世界大戰的爆發了。
結語
實際上,塞拉耶佛事件應當純粹是一個意外事件,至少一戰中所有的參戰國都未能想到,一次軍事演習會引發後來的世界大戰。不難理解,費迪南大公必然也是沒有預料到自己會魂斷塞拉耶佛,否則必然不會忽視塞爾維亞政府的警告,固執地前往演習地點。因此,費迪南大公以犧牲自己生命來換取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出兵的藉口,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自從三國同盟形成後開始,歐洲的局勢就已經變得更加緊張,但是此時還處於一種可控的狀態下。即便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想要突破當前限制,奪取更多的土地並建立起更加龐大的帝國,但也不敢輕易對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宣戰。畢竟誰也無法預料到未來的事態會如何發展,德國和奧匈帝國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
但是當三國協約成立之後,二者之間的矛盾就逐漸上升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此時的局勢已經無限接近不可控的程度。當塞拉耶佛事件發生以後,已經沒有任何人或國家能夠緩解當前局勢,沙俄政府的"努力"和塞爾維亞徵服妥協的結果就足以印證。最終,人類還是不得不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事實。
參考文獻:
《義大利緣何背叛三國同盟》,聶佳輝著
《塞拉耶佛事件與'一戰'的爆發》,張佩俠著
文章內容來自百家號:鈞儒說史 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