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在塞拉耶佛遇刺,此後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如果歷史再給斐迪南一個機會,他還會選擇在那一個時間節點去塞拉耶佛嗎?我想他不會!可歷史沒有如果!
在1903年的時候,塞爾維亞的權利被一群激進的民族主義軍官所掌控,隨著對奧匈帝國的日益不滿,他們開始對奧匈帝國呈現一種激進反抗情緒。
也隨著這種情緒的產生,使得奧匈帝國對於塞爾維亞的掌控越來越無力,當然,光憑一個小小的塞爾維亞是折騰不起浪花的,但在塞爾維亞的背後站著的卻是法俄。
特別是俄國,俄國是塞爾維亞反抗奧匈帝國的最強支持者,塞爾維亞希望借著俄國的力量建立「大賽爾維亞」。
當然,最終證明了,塞爾維亞只是一廂情願,因為俄國通俗帝國主義,它著重的只是利益,並非善心大發。
所以當奧匈帝國提出利益交換的時候,俄國想也沒想便答應了奧匈帝國的要求,在1908年,本著離間俄國和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在放棄了部分利益後和俄國籤訂了一個協議,根據這個協議奧匈帝國在俄國的支持下吞併波士尼亞和黑賽格威那。
這場吞併引起了塞爾維亞的不滿,因為在此前俄國的許諾中,這兩個地方是塞爾維亞建立「大塞爾維亞」的關鍵所在,現在俄國居然背著自己支持奧匈帝國吞併了這兩個地方,明顯是不給自己面子!
可事實上,帝國主義時代下的小國只是列國的玩物,根本沒有什麼尊嚴可言,在利益之下,強大的帝國只是將這些依附於自己的小國當成籌碼,隨時可以拋棄,隨時可以利用!
所以,塞爾維亞此前認為俄國絕對支持自己,這只是一種過於天真的想法。
可是塞爾維亞是個極認死理的國家,面對來勢洶洶的奧匈帝國大軍,塞爾維亞並沒有屈服,直接拉出了大軍堵在邊境和奧匈帝國大軍對峙,雙方的戰爭到了一觸即發的局面。
塞爾維亞地處巴爾幹半島,這個地方一直以來都不是塊福地,歷史上多遭戰亂。以地理位置來看,巴爾幹半島地處於亞非歐三個大陸之間,可以說是三個大陸之間的橋梁,按照道理來講,這樣一個地理位置是要發大財的,因為建一座橋就可以收過路費,那真的叫做躺著就可以賺錢,還能賺大錢!
但是想要躺著賺大錢,也必須要有實力,比如你需要絕對的力量來保證過橋的人不把你打死並佔有你的橋。
問題實際上也就出現在這裡,巴爾幹半島擁有地理上絕佳的位置,但是奈何該地區沒有一個強勢強大的國家。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卿本無罪,懷璧其罪!
當你身處一個歷史最佳的地理位置的時候,卻沒有相同的能力能夠保護自己所在位置的時候,那麼這在帝國主義時代就是一種罪!
同樣的還有那個時代的大清朝,西方列強打來的時候,人家給出的一句話就是誰叫你弱?你弱不打你幹什麼?你可以說我是侵略者,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當時那個時代你無法反抗我的侵略,這就夠了!
塞爾維亞當時也是,在無法避免要遭遇侵略的時候,它能做的就是奮起一擊。
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對峙一直進入到1914年,這一年的6月28日是個好日子,起碼最開始絕對是。因為在這一天是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亞結婚14周年。
斐迪南很愛他的妻子索菲亞,但索菲亞的出生不太好,她曾經是斐迪南大公堂姐妹伊莎貝拉的宮廷侍女,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繼承人,斐迪南的身份非常高貴,而索菲亞的身份則和斐迪南相當不匹配,從而她在哈布斯堡家族生活得一直都不太開心。
在結婚14周年紀念日這天,斐迪南決定帶索菲亞前往波士尼亞—黑塞爾維亞散心,這個地方是奧匈帝國6年前吞併的。
而在去波士尼亞—黑塞爾維亞之前,斐迪南先是到了科諾皮施特,在這裡他見到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當時和斐迪南說了這樣一句話:俄國現在內部出現了極大的問題,他們無法再幹預巴爾幹戰爭,所以奧匈帝國應該趁著這個時機,對塞爾維亞發動全面進攻。
威廉二世不止給斐迪南出了主意,還承諾一旦俄國插手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吞併,那麼德國將給予奧匈帝國最大的援助!
這個背景中的小故事非常有意思,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對峙了6年之久,奧匈帝國想要徹底解決塞爾維亞這個麻煩,那是大國列強們都知道的,在這個事件節點威廉二世的承諾實際上就是搞事情,因為歐洲越亂,作為後起的軍事強國越有機會重新劃分世界版圖。
當時直接殖民地幾乎都被老牌豪強瓜分光了,德意志崛起之後分到的都是殘餘剩飯,從而這讓奉行世界政策的威廉二世非常不滿,他一直都認為,我們德意志這麼強,但卻只有這麼一點地盤,這還有王法嗎?
所以,威廉二世非常迫切想用一場戰爭來擊敗老牌豪強,逼迫他們重新劃分世界殖民地!
斐迪南對於威廉二世的話雖然沒有給予正面的回應,但是他卻記在了心裡,有了威廉二世的承諾後,他內心裡就更加自信了,因為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對峙這麼久,實際上就是俄國在一旁虎視眈眈束縛了奧匈帝國的手腳。
在見了威廉二世之後,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亞前往了塞拉耶佛,對於斐迪南而言,6月28日這天是他和妻子的結婚紀念日,是個喜慶的日子。但是,對於塞爾維亞人而言,6月28日這天顯然不是個什麼好日子,因為6月28日是整個塞爾維亞的國恥日。
在1389年的6月28日,塞爾維亞被土耳其擊敗,迎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恥辱歲月,雖然對於6月28日,塞爾維亞人並沒有特別大的好感,整個國家實際上都籠罩在一個極度傷感的情緒當中。
實際上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九一八或者七七事變,亦或者南京大屠殺的日子裡,一個日本皇族來中國,並且還進行軍演,你說說我們是什麼心情。
也就是在塞爾維亞人民這樣一個心情之下,斐迪南和妻子索菲亞吃著火鍋唱著歌來到了塞拉耶佛。當時塞拉耶佛的市長本著「和平」的意願,還是號召百姓迎接斐迪南,當時街道的櫥窗上掛滿了斐迪南的照片,人民笑得說不出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但很明顯,有的人是真的不開心,這些人就是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這些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既然斐迪南來了,那麼就留下吧!別走了!
實際上,在斐迪南還沒有到達塞拉耶佛的時候,塞爾維亞當局已經給奧匈帝國發了通知,塞爾維亞當局深怕這位奧匈皇儲死在塞爾維亞境內,但是斐迪南認為沒有事兒。
斐迪南的心非常大,他不止對刺殺情報置若罔聞,還在進入斐迪南進入塞拉耶佛之後,為了不讓塞爾維亞人民認為他是來炫耀武力的,從而不讓軍人隨身進入塞拉耶佛街道,這相當於助攻了激進民族主義刺殺人士一把。
所以當他進入街道朝著塞爾維亞人揮手時,刺殺者朝著斐迪南的車隊丟去幾顆炸彈,炸彈一爆炸,車隊中幾輛汽車瞬間被炸毀,但奇蹟的是,幾顆炸彈都沒有命中斐迪南所乘坐的敞篷車。
這時剩餘的車隊在一哄而逃的人群中開足了馬力,朝著市政廳衝去,斐迪南也並沒有驚慌,因為他對於刺殺已經有了準備,他認為這是應該發生的事情。
因為此時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本身對於奧匈帝國就充滿了仇視,他們忍耐了6年之久,斐迪南的到來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他們洩憤的最好時機,如果沒有刺殺反而顯得不正常。
至少當時斐迪南是這樣想的,從而經歷了炸彈刺殺之後,斐迪南沒有慫,繼續前往市政府參加了迎接典禮,在典禮結束之後,斐迪南要前往博物館參觀,通行了塞拉耶佛警察局局長勸斐迪南要不算了吧!我覺得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不會就這麼算了!
但斐迪南非常固執,我不要你覺得,我要覺得,我覺得沒事,我要去博物館!
警察局局長沒有辦法,只能聽斐迪南的,但是為了安全起見,警察局局長更改了原本的路線,打算從亞帕爾直接通過,繞開人多的街道!
但是沒有想到,一個致命的危機正在等著斐迪南!
斐迪南的保衛隊經過了之前的炸彈刺殺事件,從而提升了安保,斐迪南的隨行官哈拉基甚至籤字站在汽車的左踏板上預防危險。
但是在過拉丁橋的時候,因為有一個彎道,司機放慢了速度,也正是因為汽車速度一放下來,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快速掏出了槍對著斐迪南所乘坐的汽車連開兩槍。
這兩槍根本沒有時間瞄準,從而只是盲射,大概就是朝著斐迪南和他妻子索菲亞的方向連開了兩槍。但這兩槍卻仿佛如有神助一般,一槍直接擊中了斐迪南的脖子,而另外一槍擊中了索菲亞的腹部!
現場當時並沒有出現大亂,斐迪南的車隊加速往總督府衝去,因為現場的隨行員們不知道有多少槍手,更不知道這兩槍要了斐迪南夫妻的命,他們只想把斐迪南趕緊送往安全的地方!
可是15分鐘過去後,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亞相繼死去,這兩槍結束了這對奧匈皇儲和皇儲妃的生命,也成為決定後世諸多帝國命運的兩槍!
在當天,斐迪南的遺體就被送往了維也納,奧匈帝國一片震怒,而後更加讓奧匈帝國震怒的是,在刺殺者普林西普被抓捕後,塞爾維亞人居然視這個殺害他們皇儲的人為英雄。
斐迪南之死給予了塞爾維亞人信心,他們甚至大搞遊行慶祝,認為這是塞爾維亞的一場大勝利,並且公開稱要讓波士尼亞—黑賽格威那回歸!
此舉直接中了想要重新瓜分世界的列強的下懷,比如說德意志,德意志對於奧匈帝國皇儲之死看作是一個重要的機會,威廉二世認為塞爾維亞所做的一切給足了奧匈帝國吞併塞爾維亞的藉口,並且如果自己表現的足夠強勢,那麼俄國不見得敢幹預這場戰爭。
當然,這個事件此後明顯沒有朝著威廉二世的設想進行,此後當戰火被點燃,不止俄國介入了戰爭,英法也強行入局,歐洲此前好不容易保持的平靜被瞬間大炮,而當戰爭落幕之後,歐洲眾多老牌豪強紛紛隕落,這場戰爭成為了戰爭的帝國隕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