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的導火索:塞拉耶佛撕裂的槍聲,奧匈帝國皇儲被槍擊始末

2020-12-15 不二書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在塞拉耶佛遇刺,此後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如果歷史再給斐迪南一個機會,他還會選擇在那一個時間節點去塞拉耶佛嗎?我想他不會!可歷史沒有如果!

在1903年的時候,塞爾維亞的權利被一群激進的民族主義軍官所掌控,隨著對奧匈帝國的日益不滿,他們開始對奧匈帝國呈現一種激進反抗情緒。

也隨著這種情緒的產生,使得奧匈帝國對於塞爾維亞的掌控越來越無力,當然,光憑一個小小的塞爾維亞是折騰不起浪花的,但在塞爾維亞的背後站著的卻是法俄。

特別是俄國,俄國是塞爾維亞反抗奧匈帝國的最強支持者,塞爾維亞希望借著俄國的力量建立「大賽爾維亞」。

當然,最終證明了,塞爾維亞只是一廂情願,因為俄國通俗帝國主義,它著重的只是利益,並非善心大發。

所以當奧匈帝國提出利益交換的時候,俄國想也沒想便答應了奧匈帝國的要求,在1908年,本著離間俄國和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在放棄了部分利益後和俄國籤訂了一個協議,根據這個協議奧匈帝國在俄國的支持下吞併波士尼亞和黑賽格威那。

這場吞併引起了塞爾維亞的不滿,因為在此前俄國的許諾中,這兩個地方是塞爾維亞建立「大塞爾維亞」的關鍵所在,現在俄國居然背著自己支持奧匈帝國吞併了這兩個地方,明顯是不給自己面子!

可事實上,帝國主義時代下的小國只是列國的玩物,根本沒有什麼尊嚴可言,在利益之下,強大的帝國只是將這些依附於自己的小國當成籌碼,隨時可以拋棄,隨時可以利用!

所以,塞爾維亞此前認為俄國絕對支持自己,這只是一種過於天真的想法。

可是塞爾維亞是個極認死理的國家,面對來勢洶洶的奧匈帝國大軍,塞爾維亞並沒有屈服,直接拉出了大軍堵在邊境和奧匈帝國大軍對峙,雙方的戰爭到了一觸即發的局面。

塞爾維亞地處巴爾幹半島,這個地方一直以來都不是塊福地,歷史上多遭戰亂。以地理位置來看,巴爾幹半島地處於亞非歐三個大陸之間,可以說是三個大陸之間的橋梁,按照道理來講,這樣一個地理位置是要發大財的,因為建一座橋就可以收過路費,那真的叫做躺著就可以賺錢,還能賺大錢!

但是想要躺著賺大錢,也必須要有實力,比如你需要絕對的力量來保證過橋的人不把你打死並佔有你的橋。

問題實際上也就出現在這裡,巴爾幹半島擁有地理上絕佳的位置,但是奈何該地區沒有一個強勢強大的國家。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卿本無罪,懷璧其罪!

當你身處一個歷史最佳的地理位置的時候,卻沒有相同的能力能夠保護自己所在位置的時候,那麼這在帝國主義時代就是一種罪!

同樣的還有那個時代的大清朝,西方列強打來的時候,人家給出的一句話就是誰叫你弱?你弱不打你幹什麼?你可以說我是侵略者,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當時那個時代你無法反抗我的侵略,這就夠了!

塞爾維亞當時也是,在無法避免要遭遇侵略的時候,它能做的就是奮起一擊。

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對峙一直進入到1914年,這一年的6月28日是個好日子,起碼最開始絕對是。因為在這一天是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亞結婚14周年。

斐迪南很愛他的妻子索菲亞,但索菲亞的出生不太好,她曾經是斐迪南大公堂姐妹伊莎貝拉的宮廷侍女,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繼承人,斐迪南的身份非常高貴,而索菲亞的身份則和斐迪南相當不匹配,從而她在哈布斯堡家族生活得一直都不太開心。

在結婚14周年紀念日這天,斐迪南決定帶索菲亞前往波士尼亞—黑塞爾維亞散心,這個地方是奧匈帝國6年前吞併的。

而在去波士尼亞—黑塞爾維亞之前,斐迪南先是到了科諾皮施特,在這裡他見到了一個人,這個人便是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當時和斐迪南說了這樣一句話:俄國現在內部出現了極大的問題,他們無法再幹預巴爾幹戰爭,所以奧匈帝國應該趁著這個時機,對塞爾維亞發動全面進攻。

威廉二世不止給斐迪南出了主意,還承諾一旦俄國插手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吞併,那麼德國將給予奧匈帝國最大的援助!

這個背景中的小故事非常有意思,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對峙了6年之久,奧匈帝國想要徹底解決塞爾維亞這個麻煩,那是大國列強們都知道的,在這個事件節點威廉二世的承諾實際上就是搞事情,因為歐洲越亂,作為後起的軍事強國越有機會重新劃分世界版圖。

當時直接殖民地幾乎都被老牌豪強瓜分光了,德意志崛起之後分到的都是殘餘剩飯,從而這讓奉行世界政策的威廉二世非常不滿,他一直都認為,我們德意志這麼強,但卻只有這麼一點地盤,這還有王法嗎?

所以,威廉二世非常迫切想用一場戰爭來擊敗老牌豪強,逼迫他們重新劃分世界殖民地!

斐迪南對於威廉二世的話雖然沒有給予正面的回應,但是他卻記在了心裡,有了威廉二世的承諾後,他內心裡就更加自信了,因為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對峙這麼久,實際上就是俄國在一旁虎視眈眈束縛了奧匈帝國的手腳。

在見了威廉二世之後,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亞前往了塞拉耶佛,對於斐迪南而言,6月28日這天是他和妻子的結婚紀念日,是個喜慶的日子。但是,對於塞爾維亞人而言,6月28日這天顯然不是個什麼好日子,因為6月28日是整個塞爾維亞的國恥日。

在1389年的6月28日,塞爾維亞被土耳其擊敗,迎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恥辱歲月,雖然對於6月28日,塞爾維亞人並沒有特別大的好感,整個國家實際上都籠罩在一個極度傷感的情緒當中。

實際上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九一八或者七七事變,亦或者南京大屠殺的日子裡,一個日本皇族來中國,並且還進行軍演,你說說我們是什麼心情。

也就是在塞爾維亞人民這樣一個心情之下,斐迪南和妻子索菲亞吃著火鍋唱著歌來到了塞拉耶佛。當時塞拉耶佛的市長本著「和平」的意願,還是號召百姓迎接斐迪南,當時街道的櫥窗上掛滿了斐迪南的照片,人民笑得說不出是開心還是不開心!

但很明顯,有的人是真的不開心,這些人就是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這些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既然斐迪南來了,那麼就留下吧!別走了!

實際上,在斐迪南還沒有到達塞拉耶佛的時候,塞爾維亞當局已經給奧匈帝國發了通知,塞爾維亞當局深怕這位奧匈皇儲死在塞爾維亞境內,但是斐迪南認為沒有事兒。

斐迪南的心非常大,他不止對刺殺情報置若罔聞,還在進入斐迪南進入塞拉耶佛之後,為了不讓塞爾維亞人民認為他是來炫耀武力的,從而不讓軍人隨身進入塞拉耶佛街道,這相當於助攻了激進民族主義刺殺人士一把。

所以當他進入街道朝著塞爾維亞人揮手時,刺殺者朝著斐迪南的車隊丟去幾顆炸彈,炸彈一爆炸,車隊中幾輛汽車瞬間被炸毀,但奇蹟的是,幾顆炸彈都沒有命中斐迪南所乘坐的敞篷車。

這時剩餘的車隊在一哄而逃的人群中開足了馬力,朝著市政廳衝去,斐迪南也並沒有驚慌,因為他對於刺殺已經有了準備,他認為這是應該發生的事情。

因為此時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本身對於奧匈帝國就充滿了仇視,他們忍耐了6年之久,斐迪南的到來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他們洩憤的最好時機,如果沒有刺殺反而顯得不正常。

至少當時斐迪南是這樣想的,從而經歷了炸彈刺殺之後,斐迪南沒有慫,繼續前往市政府參加了迎接典禮,在典禮結束之後,斐迪南要前往博物館參觀,通行了塞拉耶佛警察局局長勸斐迪南要不算了吧!我覺得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不會就這麼算了!

但斐迪南非常固執,我不要你覺得,我要覺得,我覺得沒事,我要去博物館!

警察局局長沒有辦法,只能聽斐迪南的,但是為了安全起見,警察局局長更改了原本的路線,打算從亞帕爾直接通過,繞開人多的街道!

但是沒有想到,一個致命的危機正在等著斐迪南!

斐迪南的保衛隊經過了之前的炸彈刺殺事件,從而提升了安保,斐迪南的隨行官哈拉基甚至籤字站在汽車的左踏板上預防危險。

但是在過拉丁橋的時候,因為有一個彎道,司機放慢了速度,也正是因為汽車速度一放下來,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快速掏出了槍對著斐迪南所乘坐的汽車連開兩槍。

這兩槍根本沒有時間瞄準,從而只是盲射,大概就是朝著斐迪南和他妻子索菲亞的方向連開了兩槍。但這兩槍卻仿佛如有神助一般,一槍直接擊中了斐迪南的脖子,而另外一槍擊中了索菲亞的腹部!

現場當時並沒有出現大亂,斐迪南的車隊加速往總督府衝去,因為現場的隨行員們不知道有多少槍手,更不知道這兩槍要了斐迪南夫妻的命,他們只想把斐迪南趕緊送往安全的地方!

可是15分鐘過去後,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亞相繼死去,這兩槍結束了這對奧匈皇儲和皇儲妃的生命,也成為決定後世諸多帝國命運的兩槍!

在當天,斐迪南的遺體就被送往了維也納,奧匈帝國一片震怒,而後更加讓奧匈帝國震怒的是,在刺殺者普林西普被抓捕後,塞爾維亞人居然視這個殺害他們皇儲的人為英雄。

斐迪南之死給予了塞爾維亞人信心,他們甚至大搞遊行慶祝,認為這是塞爾維亞的一場大勝利,並且公開稱要讓波士尼亞—黑賽格威那回歸!

此舉直接中了想要重新瓜分世界的列強的下懷,比如說德意志,德意志對於奧匈帝國皇儲之死看作是一個重要的機會,威廉二世認為塞爾維亞所做的一切給足了奧匈帝國吞併塞爾維亞的藉口,並且如果自己表現的足夠強勢,那麼俄國不見得敢幹預這場戰爭。

當然,這個事件此後明顯沒有朝著威廉二世的設想進行,此後當戰火被點燃,不止俄國介入了戰爭,英法也強行入局,歐洲此前好不容易保持的平靜被瞬間大炮,而當戰爭落幕之後,歐洲眾多老牌豪強紛紛隕落,這場戰爭成為了戰爭的帝國隕落之戰!

相關焦點

  • 引爆一戰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奧匈帝國和德國所謀劃的陰謀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勢力分布圖公元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的突發事件引爆了埋藏在歐洲的火藥桶。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同盟勢力分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意在吞併塞爾維亞,巡視途中遭遇刺殺公元1914年6月28日,費迪南大公親自出席了奧匈帝國的一次軍事演習。
  • 兩戰風雲之三,一戰導火索,驚心動魄的塞拉耶佛事件
    歐洲火藥桶一戰前,巴爾幹地區為什麼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呢?聽我詳細講來:14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吞併了巴爾幹地區。19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漸衰落。巴爾幹地區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小國紛紛獨立。1908年,奧匈帝國以本國僑民的安全受到威脅為藉口,出兵吞併了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娜(簡稱波赫)。這一軍事行動引起塞爾維亞的強烈不滿。因為塞爾維亞是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斯拉夫種族,一直自認為「波赫」早晚是屬於自己的地盤。現在竟然被奧匈帝國捷足先登。惱怒的塞爾維亞調集軍隊到邊境,與奧匈帝國展開了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 解讀一戰:塞拉耶佛事件始末
    1914年6月28日,波士尼亞——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了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當時,巴爾幹地區的地方勢力正鬥得沒完沒了,所以大部分歐洲人對這個消息,並不在意,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比以往更不同凡響的鬥爭產物罷了。
  • 刺殺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引發世界大戰的青年,結局怎麼樣?
    眾所周知,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正是這一次轟動世界的刺殺行動,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視察塞拉耶佛途中,被一位叫加夫裡若.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熱血青年刺殺了,斐迪南大公的死,使得早就火藥味十足的歐洲大陸戰火四起,進而蔓延成一場世界大戰。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然後,就是一戰導火索的塞拉耶佛事件。被刺殺的皇儲斐迪南大公,是一個非常有理性的政治家。一般看法是奧匈以大欺小,準備把塞爾維亞也給吞併了。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就那這個斐迪南大公來說,不僅不想要塞爾維亞,甚至連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都不想要。如果戰火燃起,我們絕不是受益方。
  • 位居世界八大強國之列的奧匈帝國在一戰時為何連塞爾維亞都打不過
    我們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人槍殺,事後奧匈帝國以此為由向塞爾維亞宣戰從而正式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當時奧匈帝國在歐洲可以說是一個大國其國土面積排在俄國和德國之後位居歐洲第三,奧匈帝國不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國境內的軍工業也排名世界第四,在當時的奧匈帝國和英、法、德、美、俄、意、日並列為世界八大強國。而我們反觀塞爾維亞只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一個內陸小國,從國力上來講和奧匈帝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交戰卻損傷慘重。
  • 塞拉耶佛為何會觸發一戰?
    而上述斯拉夫人地區,大多同德國和奧匈接壤,或為德奧勢力範圍,有的就是德奧的領土(如後來的波赫地區)。沙俄在這些地區推行〝泛斯拉夫主義〞,無疑嚴重威脅到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德奧兩帝國的利益。所以在歐洲東線,德奧抱團對抗沙俄,本質是日爾曼人和斯拉夫人在爭奪生存空間。所以奧匈帝國出事,德國不可能不管,這關係到所有日爾曼人的利益。
  • 巨人的隕落:強大的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滑鐵盧」之戰
    1914年 6月28日,這一天陽光明媚,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夫婦訪問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當斐迪南夫婦坐車走在街上。隨著斐迪南夫婦的離去,一場把全世界都捲入的戰爭開始了,這就是著名「塞拉耶佛事件」,這場事件,也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奧地利,那在當時可是世界列強之一,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高於塞爾維亞,所以,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的這場戰爭,就等於是關公打未成年人~實力懸殊。
  • 塞拉耶佛事件真的是一戰爆發的原因?它背了一百年的鍋
    我還歷史書上描述了塞拉耶佛事件,塞爾維亞一名青年普林西普槍殺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直接導致了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為何一場槍擊案件能引發一場世界大戰,我們必須從一戰爆發前歐洲的政治格局開始說起。
  • 生為奧匈帝國末代皇儲 死為「共和國的忠實公民」(全文)
    未戴上皇冠的奧匈帝國末代皇儲葬禮的氣氛是莊嚴肅穆的,場面是宏大壯觀的,死者身份也是非同小可的 奧匈帝國末代皇帝的長子、奧匈帝國最後一位但卻從未戴上皇冠的皇儲、國際泛歐聯盟榮譽主席、議政20年的歐洲議會議員 當天下午,奧託和他一年前去世的妻子瑞吉娜公主被一起安葬在維也納皇家墓穴。
  • 塞拉耶佛暗殺事件為什麼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甚至,僅僅是因為一起塞拉耶佛暗殺事件就引發了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爭。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讓我們將目光移到1914年6月28日的上午10點,一輛極其豪華的專車駛入到了塞拉耶佛車站。而乘坐這一列專車的則是身世顯赫的法蘭西斯.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一位大公可是奧地利的皇太子。
  •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究竟解體為多少個國家?結果或遠超你的想像
    奧匈帝國,正式名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是一個雙元帝國(指兩個不同的王國,擁有共同的君主和軍隊,在對外關係中是一個主體,但兩國內政獨立,各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政府)。
  • 一戰百年之際 巴爾幹半島無人汲取一戰百年教訓
    以下為《環球時報》今日(7月29日)文章《沿一戰爆發路追尋歷史》(作者:曹劼)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距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遇刺整整過去一個月。這場戰爭規模之大前所未有,有歷史學家認為,它對世界長期而持續的影響到現在都難以準確評估。
  • 生為奧匈帝國末代皇儲 死為「共和國的忠實公民」
    未戴上皇冠的奧匈帝國末代皇儲    葬禮的氣氛是莊嚴肅穆的,場面是宏大壯觀的,死者身份也是非同小可的——奧匈帝國末代皇帝的長子、奧匈帝國最後一位但卻從未戴上皇冠的皇儲、國際泛歐聯盟榮譽主席、議政20年的歐洲議會議員……    當天下午,奧託和他一年前去世的妻子瑞吉娜公主被一起安葬在維也納皇家墓穴
  • 曾經歐洲強國之一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分裂出來的國家多到你想不到
    旁邊的巨無霸亞洲僅僅只有48個國家,兩者幾乎是持平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僅僅存在52年的帝國,「奧匈帝國」解體。國內也因為1848年俄羅斯帝國支持奧地利鎮壓匈牙利革命,很多地區出現了民族主義思想,造成了空前的叛亂。為了安撫國內第二民族匈牙利,1867年通過和貴族的談判折中建議,建立了奧匈帝國。
  • 走在「瓦爾特」的城市裡——塞拉耶佛
    波赫,全稱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首都:塞拉耶佛塞拉耶佛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這座橋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遇害,這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鍾 樓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 歐洲孤島:國家統一與撕裂背後,塞爾維亞血淚與未來
    從民族大熔爐到火藥桶,巴爾幹半島留給歐洲的是落後與野蠻形象,其實這裡也曾是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撕裂與統一博弈背後,隱含著巴爾幹猛虎們難言的倔犟與血淚。2020年伊始,一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巴爾幹小國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面對國內薄弱的醫療衛生設施,先求助歐盟而不得,遂滿眼含淚向我國發出了求助。
  • 一戰的導火線發生在巴爾幹半島,德國為何首先進攻的卻是比利時?
    一戰的最終爆發,歸根結底是因為英法俄三國對德國全球挑戰的疑懼,德國越是咄咄逼人,三國同盟便越是團結而緊密,而德國的盟友僅有一個奧匈帝國。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改變了在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玩平衡的做法,轉而一心支持奧匈帝國,於是奧匈帝國開始玩火。公元1908年,奧匈帝國利用俄羅斯在東方被日本擊敗的機會,出兵吞併了巴爾幹半島的波赫(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這一次俄羅斯忍了,因為德國放話不惜一戰也要支持奧匈帝國。
  • 驚人的一戰前奏(上),倔強小國塞爾維亞,打敗龐大的奧匈帝國
    一個野心勃勃的競爭對手出現了,它就是虎踞阿爾卑斯與喀爾巴遷山之間,在1793年試圖跟德國漢斯和沙俄毛子搞個三家瓜分波蘭,結果費力不討好,一點好處都沒拿到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雖然在第二次瓜分波蘭之中沒有拿到半毛錢好處,但他們和沙俄毛子眉來眼去有一段時間了,因此在1877年的時候,奧匈帝國用支持沙皇俄國吞併比薩拉比亞為條件,換取了沙皇俄國支持其吞併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其後俄國人痛打了一頓奧斯曼帝國,使得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幹的控制力幾乎降低到了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