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出口禁令對中國軍工是否有影響?據美國媒體報導,在美國的主導下,歐美共計42個國家計劃在《瓦森納協定》的框架下限制武器級別的半導體零件的出口。而據分析人士所言,這樣的協定很顯然是針對有極大需求的中國和伊朗等國。《瓦森納協定》有42個締約國,一些晶片製造技術強國如美國,英國,日本,韓國,荷蘭等皆在其中。在美國的主導下,該協定一直被用於管控軍事技術的出口。
例如之前美國就限制德國,法國,日本,捷克,瑞典等製造業強國向中國出口武器級的精密加工工具機,致使中國在武器加工精度上落後於全球。軍工業限制出口既包括雷達等整件,也包括各類精密加工設備。而如今美國將半導體製造技術和成品也加入了限制名單,顯然是看到了中伊等國在雷達,飛彈等高技術裝備上的進步後,感到被追趕的焦慮。
近年來美國在波斯灣與伊朗的對峙中屢次吃虧,從天價的無人機被擊落,到基地被飛彈雨襲擊,甚至還有無人機被伊朗強制俘獲的尷尬經歷。這令多年來沒有對手的美軍感到了處處碰壁的感覺。因此加強半導體技術出口管控也是美國必然要做的應對了。
需要注意的是《瓦森納協定》其實嚴格意義上並沒有強制禁止出口的法律效力,其主要條款是要求締約國在出口限制產品時需要透明公開,向成員國通報。而如果其他成員國認為該項出口是不適宜的,則可以向該國施加壓力。美國就曾經多次向製造業強國捷克施加壓力取消對中國的裝備出口。
而俄羅斯和烏克蘭等並不依賴美國的國家雖然也是締約國,但其出口自然會自由一些,僅需按透明原則進行公開就好。如中國的艦用燃氣輪機,渦扇發動機等產品大量採購自烏克蘭。而飛機和飛彈等先進裝備也源源不斷地從俄羅斯進入中國。因此從原則上講該協定是一個約定框架,但執行起來更多的還是看締約國各自的實力和話語權。
其實中國的軍工企業面對進出口限制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很多軍工企業的負責人都表示過自己就職的企業早就被美國單列入了限制名單。因此中國的各大軍工企業堅持自主發展也是一直以來的堅定路線。由于堅持軍民結合,在民間電子產業大發展的同時,中國的軍工企業也同樣是受惠者。比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已經能生產晶片行業的多種製造機器。中國很多民間企業都能為軍方提供半導體部件,只是由於國產的良品率不高,其最終採購價格往往反而會高於進口產品。
之前就有很多媒體曝光過中國的飛彈武器有不少日本的零部件,正是因為日本大企業生產的零部件成熟可靠價格低。如果轉為內購,中國企業也可以提供同類型產品,只是價格更高,壽命更低,故障率更高。因此用半導體圍堵中國會降低中國軍工的生產效率,但不可能阻斷中國軍工的發展。而中國的半導體製造技術雖然離世界頂尖尚有差距,但堅持獨立自主的國企一直在進步,沒可能退步。我們也希望像華為這樣的企業能越來越多。而隨著差距的日益縮小,這樣的限制也終有一日會變成一紙空文。(軍務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