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捷克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國家。捷克所在的這塊土地,古名為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自中世紀起便先後被多個強權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奧匈帝國等),直至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後,才和毗鄰的斯洛伐克共同組建了新的國家。強權的統治,讓捷克喪失了諸多國家與民族權益,但也給捷克人帶來了一份「禮物」。這份「禮物」,就是發達的軍事工業。
建國初期,捷克軍事工業十分發達,在世界上舉足輕重
奧匈帝國統治時期,捷克由於區位條件良好,礦產資源豐富,而成為了帝國的經濟要地。奧匈帝國把大量的資源投入到捷克地區,從而極大促進了捷克的工業發展,尤其是軍事工業發展。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捷克繼承了奧匈帝國時代的軍工產業。此後,英法為了遏制德國,而將捷克斯洛伐克拉進了「小協約國」集團。得益於英法的支持,捷克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
20世紀上半葉,捷克的軍工生產成就有目共睹。當時,捷克擁有全歐洲名列前茅的兵工廠——斯柯達工廠。其軍火工業每年可生產2萬挺重機槍,3.6萬挺輕機槍,2500門大炮,160萬支步槍,8萬多枚手榴彈,500-600輛坦克。捷克生產的武器,除滿足本國軍隊之需外,全部出口,其武器出口曾佔世界總量的30~40%,多年穩居世界第一軍火生產與出口大國的位子。
二戰期間,軸心國和反法西斯陣營,都使用過捷克武器
可是,發達的軍工,並不能彌補捷克國力弱小的缺陷。1938年,奉行綏靖主義的英法等國籤署了《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利益來滿足納粹德國。1938~1939年,德軍以行軍的方式,逐漸控制了捷克全境。捷克的兵工廠,就此淪為了納粹德國的武庫器。二戰時期,德國軍隊的許多裝備,都是捷克工廠生產的,例如LT-38坦克,「追獵者」殲擊車。
當然,捷克的武器,也在二戰時期幫助過諸多弱小的反法西斯國家。中國當時積貧積弱,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便大量採購了捷克等國的裝備。抗日戰爭時期,捷克武器因良好性能,可靠實用,而深受抗日軍民的喜愛。1927~1939年,捷克布爾諾兵工廠向中國出口了30249挺ZB-26機槍,該槍隨後又在中國被大量仿製,其總數量估計超過10萬挺。
冷戰時期,捷克繼續維持著龐大的軍事工業,並在世界上佔有很大的分量
1945年德國投降,捷克斯洛伐克實現了復國,並在冷戰時期被拉入了蘇聯—東歐陣營。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將捷克斯洛伐克劃分為「裝備生產區」。因此,在冷戰時期,捷克的軍火工業仍有發展。1950年,捷克軍工生產在機械製造業中的比重為4%,1953年,這一數字就增加至27%。70年代,捷克境內一家名為馬丁的機器廠,每年可生產500輛T-72坦克。
冷戰時期,捷克生產的武器,除供本國軍隊裝備外,也大量對外出口。敘利亞、利比亞、南葉門、印度、越南等熱點地區的國家,都曾是捷克軍火出口的大客戶。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80年代後期,捷克軍工產值佔機械製造產業總值的8-10%。1984~1988年,捷克共出口軍火價值27億美元,佔同期出口額的1/3,在世界上16個主要軍火出口國中名列第7。
冷戰結束後,捷克軍事工業逐漸走向沒落,輝煌不再
但是,龐大的軍工,也擋不住歷史潮流的衝擊。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進入尾聲,一些熱點地區降溫,各國裁軍進程加快,世界局勢走向緩和,捷克的軍工生產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隨著華約—經互會體系的崩潰,捷克再難以獲得來自蘇聯的資源傾斜,其有限的國力、窘困的財政難以再支撐其龐大的軍工生產。1989年,捷克的軍工產值比上年下降了12%。
90年代之後,捷克政府為應對變化,而採取了多項措施,如降低軍火產量,實施「軍轉民」計劃,限制或取消了對50多個國家的武器出口,等等。1992年,捷克的軍工產值只有約2.43億美元,僅為其鼎盛時期的1/10。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離婚」後,捷克的軍工生產雖然偶爾會有亮點,但仍挽回不了其整體的頹勢。如今,捷克的武器已經「輝煌不再」。
捷克軍事工業,從其誕生時的輝煌,到其劇變後的沒落,僅僅只用了80多年的時間。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諸如技術水平進步緩慢,管理體制粗放,西方同類產品的蠶食與競爭,捷克政府的決策失誤與「自廢武功」,歷史大環境的變化,等等。
參考資料:《列國志·華沙條約組織與經濟互助委員會》、《捷克的軍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