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茵: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青年最好的機遇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籤約現場。 俞靖 攝

中新網南寧12月22日電(儲瑋瑋 蔣雪林 林浩)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12月21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大灣區建設是香港青年最好的機遇。大灣區建設需要他們的聰明才智。

張茵表示,大灣區建設對於香港來說,有很多機會。她呼籲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建設所呈現的機遇面前不要猶豫。她說,香港青年回到祖國的大懷抱裡,就是最好的發展前景。留在大灣區發展,他們會獲得很多機會。

「我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到內地發展。」她說。

張茵出生於廣東韶關,從小在軍人家庭中長大。大學畢業後她便在深圳的一家紡織廠當會計。198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受託去香港收廢紙。也就是這一次去香港的經歷,讓她發現中國造紙業隱藏了巨大的商機。不安於現狀的她放棄了待遇不錯的會計工作,手握3萬元人民幣只身前往香港創業。

張茵在會上發言。 俞靖 攝

隨著廢紙行業的不斷發展,內地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香港的廢紙供不應求。於是,1990年,她成功勸說丈夫劉名中與她一起奔赴美國,並創立了中南控股。張茵發現,國內運往美國的船隻常常是滿載而去空倉而歸,便讓自己的廢紙搭上這些「順風船」回國,再將運回國的廢紙加工成牛卡紙後向國外出售。經過不斷的發展,張茵在美國的10年間便擁有了7家打包廠和運輸企業。

有了香港積累的造紙經驗和美國積累的資本,讓她有底氣開始了更大的發展布局。1996年,她果斷地投資了1.1億美元在國內成立玖龍紙業。2006年,玖龍紙業在香港成功上市。

從廢紙回收商到如今的「造紙大王」,張茵把一個不起眼的廢紙生意做成全球產能排名第二的造紙集團,並將商務版圖繼續向世界擴大。

張茵表示,目前她的企業在馬來西亞和越南都收購了造紙企業,正在布局東協市場。2008年玖龍紙業即完成對越南正陽造紙廠的收購和控股;2019年收購了一家馬來西亞生產廢紙再生漿的漿紙廠,為國內提供緊缺的優質造紙原料,未來計劃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建設一個新的智能化造紙基地。

會議現場。 俞靖 攝

張茵稱,廣西林木資源豐富,區位獨特,東臨粵港澳大灣區,南鄰北部灣,是中國面向東協開放合作和銜接「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也是企業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寶地。她將在廣西投資300億元人民幣建設造紙基地。

作為女企業家,張茵表示,女性要創業,要比男性付出的更多,女性要顧及到家庭,要照顧好家人和孩子。她希望女性能獨立自主地創造財富,根據自己的愛好,更好地發揮女性的專長,這是她最想給創業女性的忠告。

她說,女性創業,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要操持生意,一方面要照顧家庭,兩方面很難取得平衡。她慶幸自己在這方面做得還比較成功。女企業家要承擔母親的角色,要把孩子教育好,教育孩子從小要低調做人。

她表示,如果自己的小孩有能力,她將把企業交給孩子,讓孩子接自己的班。(完)

相關焦點

  •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新機遇
    據新華社電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0日發表網誌表示,日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多機會,希望香港青年把目光放得更遠,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尋找新機遇。  羅致光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多國面對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等問題。
  • 香港各界青年參訪深圳 共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這是「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在騰訊總部參觀時的情景。26日,約150名來自香港政商社團、科技界、旅遊界、醫學界和文化藝術界等各界的香港青年代表先後參訪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
  • 香港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更多機遇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公布的其中一項措施,目的是鼓勵和支持香港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發展事業,讓他們了解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最新發展並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 專訪林鄭月娥:大灣區對香港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上)
    遭遇重創的香港亟待走出困局,本期《建言大灣區》嘉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暢談香港如何全面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尋求新的發展機遇。香港經濟自由、開放,繁榮的對外貿易讓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來,特區政府緊抓大灣區機遇,將香港優勢產業引入大灣區市場,全方位加強與粵澳兩地多個領域的深度合作。
  • 兩岸暨港澳青年企業家臺北暢談粵港澳大灣區機遇與合作
    新華社臺北6月12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粵港澳臺青年企業家高峰論壇」12日在臺北舉辦,來自兩岸暨港澳的百餘位青年企業家、專業人士等就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與合作展開深入交流。與會者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與臺灣的商機合作」這一主題,討論青年如何優勢互補共同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來自深圳的青年企業家吳文韜說,此次通過深入走訪臺灣,與當地青年企業家交流,了解到臺灣在智慧農業、軟體開發、人工智慧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發現很多合作機會。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機遇和前景廣闊。
  • 香港要善用「一國兩制」獨特優勢 把握大灣區建設歷史機遇——專訪...
    新華社香港10月22日電 題:香港要善用「一國兩制」獨特優勢 把握大灣區建設歷史機遇——專訪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  新華社記者劉明洋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友好協進會會長唐英年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與深圳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優勢互補、共同成長、彼此成就
  •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
    新華社香港1月10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0日發表網誌表示,日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多機會,希望香港青年把目光放得更遠,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尋找新機遇。羅致光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多國面對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等問題。
  • 大灣區建設是日本企業的巨大機遇
    原標題:大灣區建設是日本企業的巨大機遇   粵港澳三地政府9日聯合在東京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此次推介會是今年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三地政府首次聯合在海外舉辦推廣活動。粵港澳三地和日本政商界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推介會。
  • 香港葵青區青年赴內地參觀交流 探索大灣區發展機遇
    中新社香港7月20日電 (王姝)「葵青青年一鐵一橋大灣區交流團」20日於香港荔景社區會堂舉行歡送儀式,超過200名香港葵青區青年赴廣東省廣州市、珠海市進行交流,進一步實地了解大灣區。交流團由葵青發展義工團主辦,組織該區逾200名15至30歲青年,展開為期兩日一夜的交流之旅。交流團成員搭乘廣深港高鐵前往廣州,隨後參觀廣州、珠海高科技企業,搭乘旅遊巴士經港珠澳大橋返港,感受「一鐵一橋」的開通為香港居民帶來的便利。
  • 香港發展新機遇 大灣區建設加速器
    據新華社電 港珠澳大橋24日正式通車,受到香港社會高度關注。香港各界人士認為,港珠澳大橋便利三地交通,不僅為香港運輸、旅遊等諸多行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更有助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比繞道虎門大橋前往粵西地區,新線路可顯著縮短行車時間,因此他預計除了新增開往珠海和澳門的班次,香港原有每天約200班發往粵西的跨境巴士中,大部分將改走港珠澳大橋,以節省人力物力,也有助紓緩虎門大橋及其周邊地區的交通壓力。港珠澳大橋車流和客流的增加,為香港旅遊業帶來新發展機遇。香港多個旅行社24日與跨境巴士公司聯手推出「港珠澳大橋首發團」,吸引了不少遊客。
  •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香港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納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之一。香港特區政府正充分利用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結合自身優勢,致力於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啟動儀式在深圳舉行
    「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團員在深圳蓮花山鄧小平雕像前合影留念近年來,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重大戰略部署,「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人民幣國際化、創新性國家建設等重大戰略舉措,為港人帶來新的機遇。
  • 香港官員: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在受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產業多元化、科技創新發展和民生保障等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空間。在聶德權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尤其是帶動創新創業科技的發展。
  • 香港金管局餘偉文:加強溝通 抓住大灣區建設歷史機遇
    香港金融系統是否可以保持穩定、香港資本自由流動是否可以維繫、香港金融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相關的金融管理部門又會採取哪些措施維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12月4日,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了新上任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餘偉文,就香港金融穩定情況、未來發展方向以及香港參與大灣區金融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 香港各界青年代表內地參訪:融入中國夢 把握新機遇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張曉曦 林凱潼)「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29日晚在北京結束為期五天的內地行程,返回香港。團員們表示,此行讓他們大開眼界,希望未來繼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新的發展機遇。
  • 香港專家: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 推動香港融入國家新發展格局
    新華社香港11月25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香港專家學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方面的具體措施,是今年施政報告的亮點之一。這些強有力的具體措施有利於香港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讓香港未來可期。
  •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詳解若干大灣區政策:幫大眾準確認識重大機遇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1月6日在立法會回應議員提問時表示,大灣區機遇處處,發展潛力巨大,中央政府已出臺多項扶持本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就業以及實習的政策,鼓勵年輕人放眼大灣區。同時,新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灣區辦)其中一項主要職責,是令社會大眾準確認識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的重大機遇,而青年人更是特區政府的重點宣傳對象。
  • 方舟: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青年創造發展機遇
    新華網北京1月12日電(董一秀)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近日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香港同胞共享國家發展成果是國家在新時代對香港特區的期許,也可為香港青年提供發展機遇。
  • 香港新界代表:把握機遇加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新華社香港8月15日電(記者王欣)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牽動香港各界人士的心弦,香港新界西北的元朗區位處大灣區中心地帶,該區代表日前在參觀大灣區發展研究院後紛紛表示,元朗區毗鄰內地,地理位置優越,要把握機遇,帶頭加深內地與香港的聯繫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積極互動發展,帶動該區青年北上尋求發展。
  • 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舉行
    12月1日,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共創灣區輝煌 共享祖國榮光」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在深舉行。梁振英表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是第一站和主要平臺。要加強工作,促進香港青少年重新認識大灣區現狀、體驗大灣區生活、評估大灣區未來、融入大灣區和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