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2020-12-25 文化微談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十二緣起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簡單概括(不是百分百準確)來說,從無明到老死,它們是層層包含、層層遞進的關係,即無明包含了行及後面十種緣起,無明直接導致行並間接一步步推導產生後面十種緣起,下面我們依次來看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意思。

理解、解釋十二因緣一種常見的理解辦法是從老死向無明追溯。老死的含義顧名思義就是老與死,也可延伸包含憂悲苦惱等,它是一個生命主體階段結束或最終的結束。

那麼為何會有老死呢?因為有生,如同中國農家俗話所說「春生夏紮根秋收冬藏」,沒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就無從談起。

那麼生又是從何而來呢?生從有來。有的含義是存在,生與老死都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現象,它有分為業有與報有。

有又是從何而來呢?有從取來。取的含義是追求、求取的意思,一個人看到西瓜新鮮,就買了一個,回去後吃了它,把剩下的西瓜皮扔進了垃圾箱,這就是一件事由「取」到「有」,再從「生」到「死」的過程。

取從何來呢?取從愛來,愛是想要、想要做的意思,做一件事,絕大多數情況下在腦中一個至少比較明確的念頭的驅使下才會去做。

愛又從何來呢?愛從受來,受就是感覺、感受,受是觸與外界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受從那兒來呢?受從觸來,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接觸,比如高山有令人心情愉悅的美景,但人躲在家裡不去山上用眼睛看,那麼就沒有接觸,也就不會有「心情愉悅」這種受。

觸從那兒來呢?觸從六入來,六入也叫做六處,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們是與外界進行互動的根器,有了鼻子,才能聞得出香臭,有了眼睛,才能看得見色彩。

六入從哪兒來呢?六入從名色來。名色是形成色、受、想、行、識五蘊合成的所在。

名色從那兒來呢?名色從識來,需要注意的是,識是名色的一部分,也是其核心內容,它與名色是相互依存的關係。

一般就現實世界的現象而言,以上十種緣起已足以解釋,但若要窮根究底,則還需探究行、無明兩種緣起。

行與「有」有著類似的含義,包含身語意三業,從當下看過去所有的業即是行,行從無明中來,無明的意思是對一切現象的本質(因何生、因何滅、無常、因果、無我等)缺乏了解。

以上就是十二緣起的大概含義,十二緣起是佛教(尤其是原始佛教)的核心理論之一,它抽象地概括了人生種種現象的依存關係並揭露了其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聽菩薩說|了知十二緣起,即見佛見法
    《親友書》頌詞此緣起乃佛語藏彌足珍貴最甚深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釋義龍樹菩薩講了十二緣起的功德與重要性,誰能了知十二緣起,見到這種真相,就相當於見佛見法。在所有的佛法裡,十二緣起最為珍貴,最為稀有,非常深奧,猶如如意寶一般。誰能了知、親見這樣的真相,就能獲得解脫,精進學修十二緣起,就能成佛。關於十二緣起,並不是我們這樣簡單地講一下,大家隨便聽了一下,就能講清楚、聽明白的,其中的意義是很深奧的。除了一些具緣者、利根者,大概地講一下就能明白,僅僅提一下就能證悟,一般人不可能這樣。
  •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我們學佛的人都會知道,緣起論是佛教的根本。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事是單獨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要相互的依靠。如果想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要從緣起說起,緣起是佛教個根本的教理,宇宙和人生的規則,變化,生存都離酷開緣起,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因為發現了緣起的規律,從而悟出了人生的真理得以成佛,但是這個「緣起」並不是佛陀所創造出來的,只是由佛陀發現了這個「緣起」的法則。然後將宇宙間的真理來對眾生進行宣講,開示。
  • 佛教:什麼是佛法?來源於自己合靈的超脫,心靜如水、圓融澄明
    佛法是佛陀所教導的法,是斷除煩惱、滅盡諸苦的方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勝義諦的經驗。真理不能創造,因為其本來即存在。釋迦世尊發現世間宇宙、人生的真理,發現緣起性空、三法印的真理,體悟到眾生皆有如如不動之清淨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為令具縛沉溺眾生看破世間假相,了幻非實,遠離妄執,乃不辭辛勞,慈悲宣說。
  • 佛教中的緣起是什麼意思?緣起有什麼意義?
    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
  • 浩如煙海的佛法佛理,可以概括為哪些內容?
    佛陀所講的佛理佛法,目的是超脫生死,主要思想有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其內容涉及古印度社會人生的諸多問題。據後人結集整理,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就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其內容簡直是浩如煙海。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佛講的十二因緣法,其實質是各個分支是依第八識而有,離第八識無因緣法。世間人講的緣起只是知道表面現象,好像是此有故彼有,此法產生彼法。實際是,因為有此法,第八識就產生了彼法,此法也是第八識中的法。任何法只要離開第八識,都是不存在的。任何法的生也是第八識生,只不過還有很多的條件要具足,第八識才能生彼法。如果離開第八識,說緣起法,此法能夠產生彼法,那就根本不成立。
  • 佛陀剛悟道的時候就說出了佛法的基本教義,卻被人忽略了千年!
    那麼佛陀到底悟道了什麼呢?就連對方是婆羅門教的主神,都直接讓他不要勸自己了?凡是存在之法皆由諸因緣而生起,這是「緣起」,同樣也是佛陀唯一悟到的真理。 可是在佛法流傳的數千年的時光裡,佛法的基本教義已經逐漸被人遺忘了,甚至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有人說信佛是為了心安,也有人說念佛是為了求財,逢年過節上一柱高香可以保佑一年平安。
  • 漢明帝夜夢金人,佛法傳到中國的一個勝妙緣起
    漢明帝夜夢金人,是佛法正式傳到中國的一個勝妙的緣起。這在《後漢書》裡都有記載。漢明帝劉莊,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金黃色的高大的人,項背後面有日月之光,來到他的庭院當中。於是漢明帝就派遣官員蔡愔、秦景還有王遵博士等十八位這些朝廷官員出使西域,訪求佛法。在西域一帶,大月氏國是一個盛行大乘的國度。那個區域大概是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第一次翻譯《無量壽經》的支婁迦讖就是從月氏國來的。早先來華翻譯大乘經典的,有很多都是從月氏國過來的,包括最先月氏國的一個使者叫伊存,口授佛經,他出使中國傳佛經,所以佛經早在朝廷裡面已經存在了。
  • 三藏十二部佛法都在詮釋因果二字!大安法師
    然後還有人想知道往事之因,往事之因就是現在我們得的什麼果,我們現在的人生際遇、果報怎麼樣,從我們所處的果報,就可以推究、推溯我們往事的因。就從這些境界裡面,從果就能知道我們宿世修的什麼因。就跟佛陀常常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就這個意思。這就教給我們觀察因果鏈的方法,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所以沒有無心之境,無心之境是沒有的。
  • 關於唯識的業果緣起論
    因之,凡學佛者,對於業報因果以及緣起的理論非有全面而正確的認識不可。一、業的形成什麼是業,業即是行動,或即活動,作事,作業。俗語云「事業」都含著行動的意思。業的字義,梵語曰羯磨,譯義曰造作。所謂「業」者,即是造作。
  • 世人解說佛法紛繁複雜,不知聽誰的?佛說:學佛有「四依四不依」
    其佛壽命長達二十小劫,他的聲聞眾弟子多達三十六億億,菩薩眾多達十二億。天帝,當時有一位轉輪聖王,名叫寶蓋。他七寶俱足,統治著四天下。此轉輪聖王有上千個子女,都十分端莊勇健,能夠降伏各種魔怨仇敵。其時,寶蓋王與其眷屬們供養著那個藥王如來,向他布施了他所需的一切,時間長達五大劫。五大劫以後,那寶蓋王就對其子女們說:『你們也應該像我這樣,以深切恭敬之心供養於佛。』
  • 佛教:緣起緣滅終有時,請且行且珍惜
    萬物皆由因緣之聚散而有生滅,即:緣起緣滅。在佛法看來,任何現象都是依一定的因(起根本、內在作用的條件)、緣(起輔助、外在作用的條件)的集合而生起、而變化、而消滅。古代的弘一法師的出家,他由一個歷經了人生繁華的風流才子到一代佛法大家,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一個偶然,然而,當我們透過這些表面現象則不難看出隱藏在其中的必然性。弘一法師曾在他的一篇《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中較為詳鈿地描述了他與佛的因緣際會:我以前從五歲時,即時常和出家人見面,時常看見出家人到我的家裡念經及拜懺。
  • 佛法小知識46:什麼是舍利子?
    夢參法師舍利子舍利子在佛教文化中,是修行有所成就的表現,即只有佛法修行達到一定層次的信徒的遺體在被火化後才有可能出現舍利子,如當代高僧深圳弘法寺主持本煥長老、弘一法師弟子夢參法師、法鼓山創辦者聖嚴法師等,否則是不可能出現舍利子的,當然,也有許多高僧大德遺體火化後滅有留下舍利子的情況。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因緣生法就是中國大乘所講的緣生性空,也叫緣起性空。這裡用的因緣二字,不是十二因緣的因緣,非常難了解。因緣在中國文字上來講,因是動因,緣是攀緣。「緣」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係。譬如我們講話,前一句是因,後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義是緣。因緣像是一個圓圈,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
  • 佛教通史 006-因果的河流-十二因緣
    那麼「法性空」是由什麼概念導出來的?這就是「集諦」裡的第二大部分——十二因緣說。十二因緣說又叫:緣起論,是佛教的一套獨創理論。佛教立宗以來,每五百年,所有的概念會為之一變,基本上會把前期所有的立論推倒,包括「人生是苦」這麼基礎的概念,在大乘裡都有含混的否定。但,有一個事情從來沒有被推倒過,就是「因緣說」。
  • 佛法無邊只渡有緣人
    佛教的基本教義有:三科、十二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等,下面逐一介紹。◆三科佛教把具有質的規定性,並為人們所認識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稱為「法」。一切諸法可分為蘊、處、界三類,稱為「三科」,並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說。◆十二緣起「緣起」即「依緣而起」,是指借著各種條件而產生現象的原理。
  • 佛法小知識38:皈依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佛教中還有個名詞叫做「皈依三寶」,稍有佛學常識的朋友都知道皈依三寶指的是皈依佛寶、法寶、僧寶,之所以加上寶是以示佛法珍貴、尊貴的意思,佛寶即是成了佛的人或眾生,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大家都知道的成佛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而在其他世界卻有無量無數佛,他們都是佛寶;法寶即是佛法的智慧,也是佛法修行的方法,僧寶從廣義的角度來說,無量無數世界所有信仰佛法、修行佛法的眾生都可以叫做僧寶
  •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
    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指什麼?為什麼極為重要?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是佛教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理論之一。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參悟的時候,悟到了十二因緣法,才悟到佛果的。十二因緣法注重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隨生死輪迴,使得人們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嚮往解脫生死心靈寄託。十二因緣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環環相扣。
  • 大乘佛教的緣起論---孟領
    依緣起中道義,我們認為空不過是緣起的一個片斷,與此相應,空慧也只是緣起慧之中的一種,而不是全部。所謂的緣起慧,是指正觀緣起所得來的智慧。大乘之殊勝,就在於其無上的緣起慧和無盡的慈悲心。《華嚴經》云:「菩薩所行,順六波羅蜜,不斷菩薩行,不舍菩提心處無量生死而不疲厭,過於二乘名為大乘……無上乘,利益一切眾生乘。」
  • 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法僧三寶?有什麼好處嗎?初學佛最好看看
    那麼皈依佛法僧這三寶的原因是什麼呢?皈依佛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人,也被稱為至高無上的聖人和覺醒者。這就是說,當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意識到並了解了所有佛法的真實性時,我們稱這種人為智者和覺醒者。佛陀不僅是一個智者,而且覺者這麼簡單,並且佛陀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