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成都有不解之緣,成都的建設有自身特色。」12月1日,「文化進校園——2020故宮系列活動」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舉行。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擔任主講嘉賓,以《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守望者》為主題,講述了他與故宮的故事,並分享了他對成都的看法。
以群眾體驗為重
讓文化魅力融入生活
單霽翔在講座中分享了修繕故宮的經歷以及感悟,他認為要站在群眾的角度去改善服務,只有尊重遊客才能尊重文化歷史。「我剛來故宮任職時,做的最多的就是觀察和傾聽,看遊客的狀態,聽遊客的意見。」單霽翔始終認為群眾才是最好的監督者,他們在故宮感受的好與壞決定了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位。他表示,故宮博物館的制度建設是以服務遊客為中心,注重遊客的體驗感。「故宮很大,如果僅僅是走馬觀花也需要幾個小時,在以前,故宮幹什麼事都需要排隊,買票、驗票、存包、參觀,甚至是上廁所。他們的體驗感很差,一天下來筋疲力盡又毫無收穫。但是現在,我們解決了這些排隊的問題,並且根據一次次的數據統計,建立了適合故宮的服務制度。」只有服務好來參觀的遊客,才能讓他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化遺產上,了解文物呵護它們,讓文物走進生活,單霽翔總結到。
提升文化資源的魅力
藉助科技的力量重拾故宮「顏色」
談及歷史文化的傳承,單霽翔介紹道,為了能使故宮文物得到合理修復,故宮博物院邀請了許多文物修復專家共同建立了文物醫院,專家對故宮的文物進行「診斷」,並通過修復來還原出它們原本的樣子。不僅如此,故宮博物院還打造了數字故宮,增強公眾文化服務能力。利用高新技術,把故宮現已展出的文物裝進手機,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對感興趣的文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為了與時代接軌,推動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的結合,故宮博物院聯合多家媒體公司打造出了適合不同年齡受眾的遊戲,以及開發各個領域的文創產品,「至今為止,我們故宮的文創產品已經涵蓋了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數量有了,質量也不能落後。」單霽翔表示,故宮的文創產品,每一樣都有自己的文化故事,一朵花或者是一隻鳥,都可以有對應的文物,這樣的文創產品有實用性又有趣味性,把故宮文創的招牌打出去,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講壇結束後,單霽翔在採訪中表達了對成都的喜愛以及期待,「我和成都有不解之緣,去過都江堰進行文物修復工作,參加了四川省文化遺產標誌的投選。相處下來,我覺得成都人很開朗,也有熱愛生活的態度。成都人熱愛的音樂,收藏,或是一些有特點的生活習慣都非常有地域特色,我很看好成都未來的發展。」在他看來,成都的建設並不是千城一面,而是融入了時代精神以及傳統文化,是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區域。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李婉清 記者 白洋 攝影 白洋 李婉清 編輯 李旻 校對 田莉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